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福军  赵宏  李树安  许兴友  杨绪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065-7066,7076
[目的]α-萘乙酸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乙二胺是一类很好的有机配体,二者与金属离子共同反应合成金属配合物,并研究配合物的抑菌活性。[方法]通过水热合成法合成新的配合物,利用牛津杯法研究配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成功合成了配合物[Ni(C12H9O2)2(C2H8N2)3]2,采用单晶X-射线、元素分析和FT-IR对合成配合物[Ni(C12H9O2)2(C2H8N2)3]2进行结构表征。同时,研究了该配合物的抑菌活性。[结论]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9.145(6),b=13.146(8),c=14.385(9);α=70.120(7)°,β=74.272(7)°,γ=69.819(7)°,Z=2。Ni(II)与来自3个乙二胺分子的六个氮原子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配合物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α-萘乙酸和吡啶为原料,通过水热合成了配合物[Cu(C12H9O2)2(C5H5N)2]·H2O,采用单晶X-射线、元素分析和FT-IR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2空间群:a=15.690 1(16),b=5.663 0(6),c=17.176 9(18),β=115.000(10)°,Z=2。Cu(Ⅱ)与2个α-萘乙酸根中的2个氧原子、2个吡啶分子的2个氮原子以及1个配位水中的氧原子配位,形成扭曲的四方锥空间构型。同时配合物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设计和寻找DNA的特异性识别剂和断裂剂,合成了2-氨甲基苯并咪唑铜(Ⅱ)配合物:[Cu(AMB)2Cl]Cl·4H2O(配合物1)和[Cu(AMB)(phen)Cl]Cl·2H2O(配合物2)(AMB=2-氨甲基苯并咪唑,phen=1,10-邻菲咯啉).【方法】通过元素分析、IR、UV和摩尔电导率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二倍稀释法测试了配合物对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il(G-)、沙门杆菌Salmonella typhi(G-)、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G+)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G+)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相对黏度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测试了2个配合物与ct-DNA的结合作用.【结果和结论】配合物1以非插入方式、配合物2以插入方式与ct-DNA作用;在VC存在下,2个配合物均通过·OH氧化机理切割pBR322 DNA.2个配合物结合ct-DNA和切割pBR322 DNA的能力强弱均为:配合物2配合物1.  相似文献   

4.
选择含氮的有机羧酸配体1,3-di(3’,5’-dicarboxylphenyl)pyridine(C_(21)H_(13)NO_8,H_4L),与过渡金属锌在DMA/CH_3CN/H_2O的混合溶剂热体系中配位组装,合成了一例具有3D开放骨架结构的双核锌金属羧酸配位化合物———Zn_2(C_(21)H_9NO_8)(H_2O)(配合物1).用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了其晶体学结构,配合物1结晶在正交晶系,P2_12_12_1空间群(No.19);有机羧酸衍生物配体H_4L结构中的羧酸氧原子与金属锌螯合配位形成1个双核锌的次级结构单元,再通过有机配体的配位作用连接形成配合物1的三维开放骨架结构,沿y轴方向具有空旷的孔道结构.  相似文献   

5.
以2-(1H-咪唑-1-甲基)-1H-苯并咪唑(imb)、均苯四酸(H4btec)和氯化钴(Co Cl·6H2 2O)为原料,采用溶剂挥发法合成钴(Ⅱ)配合物{[Co2(btec)(imb)2(H2O)2·3H2O]}n,通过IR、元素分析、X-ray单晶衍射法表征其结构,利用熔融法制备钴(Ⅱ)配合物的固体分散剂,利用平皿法研究钴(Ⅱ)配合物及其固体分散剂对小麦的生长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钴(Ⅱ)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为a=13.427?、b=18.684?、c=16.764?、α=90.00°、β=112.11°、γ=90.00°、Z=4及Dc=1.457 kg/m3;钴(Ⅱ)配合物及其固体分散剂对小麦均有明显的生长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杨莉宁  姚琳  余丽丽  杨黎燕  尤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717-13719
[目的]研究4-硝基咪唑衍生物及其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为药物的定向合成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合成4,4'-二硝基-2,2'-联咪唑及其铜配合物,对其性质进行表征,并以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及黏度法初步研究配体及其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元素分析、IR、UV及摩尔电导率等数据表明4,4'-二硝基-2,2'-联咪唑与铜发生了配位;配体及配合物与DNA作用后其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都发生了一定变化,两者对DNA黏度也有不同的影响。[结论]配合物的可能组成为Cu[(NO2)2biim]2SO4.2H2O,配体及其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分别为非经典插入式和部分插入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设计合成2个不对称钒配合物水杨醛缩氨基硫脲-菲啰啉钒(IV)[VO(hntdtsc)(phen)](1)和2-羟基-1-萘甲醛缩氨基硫脲-菲啰啉钒(IV)[VO(satsc)(phen)](2),评价其体外抗肿瘤活性和DNA断裂作用.方法 凝胶电泳法研究了配合物对pBR322 DNA的断裂作用,采用MTT法研究两种钒配合物对SH-SY5Y、SK-N-SH和MCF-7等三种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 两种钒配合物1和 2 都能很好地断裂pBR322 DNA,对肿瘤细胞的增殖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配合物1的抑制活性甚至明显优于顺铂.结论 不对称Schiff碱钒配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DNA断裂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稀土甘氨酸丁二酮肟配合物的性质。[方法]合成3种稀土甘氨酸丁二酮肟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热分析,研究配合物的组成和性质。[结果]稀土甘氨酸丁二酮肟配合物的通式为:RE(Gly)2(DMG)Cl3.3H2O,溶于无水乙醇和水,在乙醇溶液中属于1∶3电解质,氯离子全部处于配合物的外界。红外光谱说明稀土离子与DMG中羟基氧配位。紫外光谱中配合物的吸收峰红移和摩尔吸收系数增大。配合物在100℃左右产生微弱的脱水吸热峰,225~242℃产生配合物的骨架断裂吸热峰,415~492℃产生1或2个很强的氧化放热峰,热分解的最终产物为稀土氧化物。[结论]稀土甘氨酸丁二酮肟配合物具有相似的配位形式和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合成山奈酚-3,7-O-α-L-二鼠李糖苷(KR)与Zn(II)1∶1的配合物[Zn(KR)(H2O)3(NO3)].4H2O,并研究与DNA的相互作用。方法合成KR与锌的配合物,采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圆二色谱分析了KR及其锌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 KR及其配合物与DNA作用时均以插入方式嵌入到DNA双链的碱基对之间。配合物表现出比KR更强的插入键合作用。结论 KR的锌配合物抗肿瘤能力比KR更强。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新的三元铜(Ⅱ)配合物:[Cu(TBZ)(L-Ala)(H2O)]ClO4[其中,TBZ=2-(4’-噻唑基)苯并咪唑,L-Ala=L-丙氨酸根].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红外光谱及电子吸收光谱对该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试管二倍稀释法研究了配合物的抗菌活性,发现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G+)、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G+)、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 typhi(G-)和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il(G-)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另外,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粘度测定及琼脂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可能以插入方式与CT-DNA作用,在维生素C存在下通过羟自由基(.OH),单线态氧(1O2)或者1O2类似物切割pBR322 DNA双螺旋结构.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新的三元铜(Ⅱ)配合物:[Cu(TBZ)(L-Ala)(H2O)] ClO4[其中,TBZ =2-(4'-噻唑基)苯并咪唑,L-Ala=L-丙氨酸根].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红外光谱及电子吸收光谱对该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试管二倍稀释法研究了配合物的抗菌活性,发现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G+)、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 typhi(G-)和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il(G-)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另外,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粘度测定及琼脂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可能以插入方式与CT-DNA作用,在维生素C存在下通过羟自由基(·OH),单线态氧(1O2)或者1O2类似物切割pBR322 DNA双螺旋结构.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对称六齿配体N,N,N',N'-四(2'-苯并咪唑甲基)乙二胺(EDTB)的一种含镍(Ⅱ)单核配合物[Ni(EDTB)CIO4][C6H4,(OH)COO]·CH3CH2OH·H2O(Ⅰ)的合成.时(Ⅰ)进行了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的研究,推测该配合物中每个镍(Ⅱ)离子为六配位的八面体结构.用气相色谱法观测该配合物对尿素水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几乎无催化尿素水解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四氮杂大环配体生物学特性奠定基础,为其应用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四膜虫为材料,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探讨Zn(Ⅱ)-L、Co(Ⅱ)-L这2种配合物对四膜虫核DNA的损伤作用。[结果]经流式细胞仪检测,Zn(Ⅱ)-L、Co(Ⅱ)-L染毒2 h后,四膜虫DNA相对荧光强度出现明显差异。其中0.50 mg/ml Co(Ⅱ)-L引起的DNA的损伤最大,0.05 mg/ml Zn(Ⅱ)-L引起的损伤最小。随着DNA损伤的增大,相对荧光强度高的细胞数减少,相对荧光强度低的细胞数增多。流式细胞术能灵敏检测到DNA含量变化,可用于毒性检测的定性分析。[结论]Zn(Ⅱ)-L、Co(Ⅱ)-L均可引起四膜虫DNA的损伤而表现出毒性,Co(Ⅱ)-L的毒性大于Zn(Ⅱ)-L的毒性。  相似文献   

14.
用溶液热合成方法制备了酰基丙氨酸Eu(but-ala)_3·H_2O和Eu(oct-ala)_3·H_2O稀土配合物。用紫外光分光光度计,XRD衍射仪,偏光显微镜以及荧光粉激发光谱与热猝灭分析系统的测试了酰基丙氨酸稀土铕配合的物理性能。偏光显微镜观察发现稀土配合物的非晶态物质呈现出均匀性、透明性及无颜色表面形貌性质。X射线衍射仪测量发现广角范围内周期性无序结构,说明这些配合物样品具有形成玻璃态的趋势。发光性能测试发现稀土铕配合物有明显的发光性能。  相似文献   

15.
原位法合成了一个结构新颖的四氮唑三核Cu(Ⅱ)配合物[Cu3(sae)2(mtta)(N3)](mtta=5-甲基四氮唑,sae=水杨醛缩乙醇胺),用X-射线衍射确定了结构。配合物[Cu3(sae)2(mtta)(N3)]是由5-甲基四氮唑和水杨醛缩乙醇胺(希夫碱)混桥联的三核铜配合物,5-甲基四氮唑是室温条件下在体系中合成的。在配合物中希夫碱和四氮唑都为三齿配体,与三个Cu(Ⅱ)原子配位,配合物中每个Cu(Ⅱ)离子均为4配位,两个希夫碱和一个四氮唑几乎处于一个平面,可看成一个畸变的平面四方形结构。  相似文献   

16.
以对甲基苯磺酸和碱式碳酸镍为原料,合成了对甲基苯磺酸镍,采用溶剂挥发法,得到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在对甲基苯磺酸镍[Ni(H_2O)_6](p-CH_3C_6H_4SO_3)_2的结构中,金属镍离子和6个配位水配位,形成畸形的八面体空间结构.磺酸基团中的氧原子与配位水形成氢键,对甲基苯磺酸基团以抗衡阴离子的形式存在.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a=0.695 64(14) nm,b=0.629 68(13) nm,c=2.517 6(5) nm,α=90°,β=91.420 (4)°,γ=90°,V=110.24(4) nm~3,Z=2.以Biginelli反应为探针,考察了对甲基苯磺酸镍的催化性能,证明其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以二茂铁基丁酸(Fb)、4,4′-联吡啶(bpy)以及Zn(AC)2.2H2O为原料合成了一个新的混配合物Zn(Fb)2(bpy)2。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该化合物是一个四配体六配位单核配合物,并以氢键另连接两个二茂铁分子。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一维及二维核磁共振(2D NMR)技术,如gCOSY,对合成的2个[Co(bamp)(cmen)Cl]^2 (bamp=2,6-二胺基甲基吡定;cmen=1,2-二胺基丙烷)经式异构体在溶液中的结构进行了解析。由于三元胺中吡啶环的磁屏蔽效应,对合成得到的2异构体的指认可依据二元胺中的2对伯胺质子化学位移的大小,而这2对伯胺质子的归属可从gCOSY谱中各质子的相互作用及其逻辑关系得到。结构解析与柱色层方法分离出的2带配合物对照的结果是:第一带为m2;第二带为m1。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2-胺乙基苯并咪唑(AEB)及M- AEB配合物(M=Cu2、Ni2+或Co2+),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红外和紫外-可见光谱等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AEB通过咪唑N和胺基N以双齿形式与中心金属离子配位,配合物的分子组成式分别为:[ Cu(AEB)2Cl] Cl(配合物1)、[Ni (AEB)3] Cl2...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外源多胺促进霍山石斛类原球茎芽的发生与过氧化氢(H_2O_2)代谢酶活性的关系。[方法]主要测定了外源多胺处理后H_2O_2的动态变化和代谢酶的活性。[结果]外源多胺在有效促进芽发生的同时也能显著提高培养物中H_2O_2的含量,2.0 mmol/L亚精胺(Spd)或腐胺(Put)处理5 d的培养物中H_2O_2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高175.6%和180.6%,添加H_2O_2淬灭剂二甲基硫脲(DMTU)可抑制类原球茎芽的发生,补充Spd或Put可部分解除DMTU的抑制作用。在外源多胺处理前期和中期,虽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无明显改变,但合成H_2O_2的多胺氧化酶(PAO)活性和分解H_2O_2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明显增加。[结论]外源多胺作用的霍山石斛类原球茎芽的发生与H_2O_2积累和分解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