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西南山区典型河道型水库的营养状态变化规律,并探究一种更为适合河道型水库、可靠的富营养化评价方法,以紫坪铺水库为例,基于2015年8月-2018年1月连续30个月对水库7个点位的跟踪监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判别营养状态变化的主控因子及进行评价讨论,结果表明:①水库水体中藻类存在明显的演替规律,甲藻优势度下降14%,绿藻优势度上升26%;②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水库中藻类、营养状态变化的主控因子为DO、NH_3-H、TP和TN;③与常规的综合营养状态法相比,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评价结果更为可靠,与藻密度值、藻类皮娄指数的相关性各提高了0.338、0.279;④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得到了水库藻类快速估算公式,通过6个月的实测值检验,公式误差可控制在45%以内。在更加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水库营养状态上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
灌区湖泊污染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上游污染物排放特性的影响下,位于灌区内的湖泊水环境污染问题必定有其特殊性.以位于我国北方的河套灌区中的草型浅水湖泊乌梁素海为研究对象,将实测的湖泊水质监测数据与空间数据结合,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方法将乌梁素海的水质参数概括为7个主成分,即:富营养化特征指标、湖泊盐化特征指标、湖泊有机物污染指标、湖泊形态特征指标、水体酸碱指标、水体藻类生物量指标、植物生长环境指标.分析讨论各主成分的科学内涵以及结合地区特征的湖泊污染机理,为灌区湖泊水体的合理利用与污染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从湖泊水环境理论出发,以灌区的草型湖泊乌梁素海为研究对象,用基于监测样本信息的主成分分析确定权重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从水质、富营养状况和水生生态3方面对2006-2008年6月份乌梁素海各功能区水环境指标的均值进行综合评价,定量地评价出各功能区的水质级别。综合评价的结果为:农业用水区的水质为4.416级,景观娱乐用水区的水质为3.635级,渔业用水区的水质3.122级,混合区的水质4.762级,得出乌梁素海大部分水体已处于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4.
降雨径流携带的非点源污染是驱动河流水体污染变化的主要自然要素,其中降雨对河流水污染的非线性影响机制一直是水文与环境交叉学科研究的难点,降雨强度的大小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新凤河是中国首都北京市的重要生态廊道之一,河道水质受降雨影响剧烈,为了探索降雨对城市河流水体污染变化特征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北京市典型黑臭水体新凤河出口断面2015-2019年长序列水质和降雨资料,分析了水质变化及其对降雨的响应关系和不同降雨强度下的污染输出特征,科学阐明了不同降雨强度下的河流污染非线性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流域出口水质由劣Ⅴ类改善到Ⅲ~Ⅳ类,拐点出现在2017-2018年,其与降雨的相关关系直接反映了流域污染由点源主控变为非点源主控;(2)COD、氨氮和TP平均浓度在中雨和大雨强度下较高,暴雨和特大暴雨中较低,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组分浓度先上升后下降;(3)不同降雨强度下的降雨量与水质浓度呈现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水质变化取决于降雨起稀释作用或冲刷作用。研究旨在从学术上揭示城市型河流污染物与流域气象要素的响应关系,为其他城市河流的非点源污染防治提出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湖泊富营养化是我国重要的水污染问题之一。为了研究富营养化湖泊生态恢复前后营养盐的动态变化,以湖北长湖为例,分析了2014-2018年期间长湖4个监测点的水质监测数据。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看,长湖水体营养盐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2014-2018年,长湖水体各营养盐浓度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营养盐含量在1、7月份较高,5月份较低。从空间变化看,沿庙湖、海子湖、马洪台和圆心湖区方向,营养盐含量呈下降趋势。尽管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后长湖水质逐渐改善,由恢复前的Ⅴ~劣Ⅴ类转好为Ⅳ~Ⅴ类,但受湖泊周边畜禽养殖和农业种植等外源污染的影响,长湖水质依然不容乐观。为了恢复长湖水体的自净能力,需对流域内的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6.
水体富营养化是静态水体水质恶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影响因子的分析为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提供依据。以新立城水库2004-2011年间降水、水温、pH、营养盐等数据为依据,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水库营养化水平;采用主成分分析及回归统计法,提取主成分并建立回归方程,探讨富营养化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4-2011年,水质呈现一个先恶化再好转的过程;三个主成分F1、F2、F3:F1由降水量、水温来水量决定,F2由SD和pH决定,F3由氮磷营养盐决定;并建立三变量的回归方程:TLI=48.777+1.041 F1+1.411 F2+2.944 F3,统计量F相伴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P0.01,通过F检验,方程预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53%,预测结果与实际拟合程度较好,认为回归方程效果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卫河水系新乡段历年不同水期和不同河段的水质变化情况。【方法】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卫河水系1963—2018年的水质指标数据进行了计算,分析河流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卫河干流8个水质站和共产主义渠干流3个水质站不同水期的综合污染指数不同。总体上,干流1980年以前综合污染指数较低,1990—2009年综合污染指数变高,2010年后综合污染指数降低,但仍高于1980年以前。支流7个断面的综合污染指数不同,并随年代变化而变化。水系中水库的综合污染指数最低。西孟姜女河和东孟姜女河主要受点源排污影响,综合污染指数最高。【结论】干流1990—2009年污染变严重,2010年后污染减轻。干流水质污染程度受不同水期的影响。水系中,水库的水质最好,西孟姜女河和东孟姜女河水质污染最严重。  相似文献   

8.
沈乌灌域天然湖泊非冰封期水质阶段性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沈乌灌域湖泊水质状况对灌域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目的】揭示沈乌灌域内天然湖泊水质状况,阐明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和特殊的灌溉制度对湖泊水质变化的影响。【方法】针对沈乌灌域8个典型天然湖泊2016─2017年非冰封期(3─11月)水质监测数据,借助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CODMn、NH3-N、TN、TP、DO 5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水质评价并对其水质变化原因进行了阐述。【结果】沈乌灌域8个典型湖泊水质在非冰封期处于动态变化,3─5月水质较好,一般能达到Ⅲ类水质,6─9月水质处于波动期,介于Ⅲ~Ⅴ类,10─11月水质开始好转,水质最差通常出现在8月与9月。【结论】8个典型湖泊其水质随时间波动较大,在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年份,节水改造工程附近的湖泊水质有所降低,氮素是影响湖泊水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黄河河南段以游荡型河段为主,其水沙变化剧烈、主槽摆动频繁、河床变形严重,对河道生境产生了严重影响。采用Landsat卫星影像,并基于MNDVI水体指数对黄河游荡段30 a水体的河道边界信息进行提取,通过划分不同河段和区域计算不同时期河道主槽形态参数、河道摆动面积、摆动方向、迁移距离等指标,分析游荡段河道摆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游荡段主槽水域面积明显减少,并向弯曲河流转变;R2区域是摆动面积最大及平均摆动面积最大的区域;1986-2019年游荡段左岸摆动的总面积为59.9 km2,向右岸摆动的总面积为53.3 km2,R1和R4段向左岸右岸摆动的面积大致相等,R2段主要向左岸摆动,R3段主要向右岸摆动,游荡段整体有略微向左岸摆动的趋势;R1区域整体略微向南迁移,R2区域整体向北迁移显著,R3整体向南迁移,R4整体略微向西迁移。小浪底水库运用后,进入游荡段水量与水库运用前基本相当,而泥沙主要集中在汛期输送;游荡段河道主槽变化与水流对滩岸土体的冲刷和洪水后的崩坍有关;控导工程对河流有明显的约束作用,R3区域中的部分河段S11、S12缺乏控导工程,...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苏州市太湖、阳澄湖、尚湖和傀儡湖等9个湖泊水源地2006-2017年12年间17个水质指标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9个水源地水质状况总体处于轻度污染状态;富营养程度年际呈上升趋势,年内呈季节变化特征,汛期(多为轻度富营养)高于非汛期(多为中营养);水质聚类和判别分析表明,9个水源地在汛期(7-10月)和非汛期(1-6月和11、12月)水质存在明显差异,且从空间尺度上可分为昆山、常熟及太湖不同区域;基于主成分分析的3组水源地污染源解析表明,昆山区域以富营养污染为主,常熟区域以有机污染及农业面源污染为主,太湖区域以内外源复合的氮素污染为主。分析结果可为湖泊水源地的水质保护及污染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辉县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质状况,基于2016年丰水期采集的56件地下水样品,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水化学、相关性分析、模糊综合评价以及主成分分析确定了地下水水化学特征,评价了地下水水质,并对污染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整体呈弱碱性,属于硬水,低矿化度水.地下水中主要阴阳离子为HCO3-、SO42-、Ca2+,就均值而言,阳离子呈Ca2+>Mg2+>Na+>K+的关系,阴离子有HCO3->SO42->Cl->NO3-的顺序.地下水主要水化学类型是HCO3-Ca型和HCO3-Ca·Mg型水;不同时段水质资料对比结果显示,水化学由简单演化到复杂,其季节性变化和年际变化有差异,水化学主要受水岩作用控制,同时也受地表水及人为因素影响.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质量基本较好,影响地下水水质的主要化学组分是TH、TDS和SO42-.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地下水污染源解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水质主要受农业生产活动、生活养殖废水和工矿企业活动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平寨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时空变化特征,对平寨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情况进行评价.[方法]采集2018年11月(秋)、2019年1月(冬)、5月(春)和7月(夏)4个季节的水样,选取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透明度(SD)5个指标,利用分形维数权重的方法建立富营养化评...  相似文献   

13.
以高塘湖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水质监测,分析了水质情况,采用水利部门认可的"营养状态指数法"和环保部门认可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分别评价了研究区水体营养状态,采用Arcgis软件中"克里金插值法"结合"栅格计算器"生成全湖富营养化空间分布图,并对处于不同等级的水体面积占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高塘湖总磷(TP)超标严重,处于劣Ⅴ类,枯水期高锰酸钾指数(CODMn)值平水期丰水期; TN(总氮)浓度在不同水期相差不大,丰水期叶绿素a(Chla)浓度值枯水期平水期,枯水期透明度(SD)值平水期丰水期;②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研究区水体处于轻度—中度富营养等级,其中中度富营养等级的水体面积占比为19.91%;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处于轻度富营养等级;不论用何种方法进行高塘湖富营养化评价,丰水期和枯水期结果基本一致;③当评价水体资料稀缺或Chla浓度不具有代表性或其他参评因子与Chla浓度相关性不明显时或N因素为水体富营养化主要限制性因子时,采用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水体富营养等级结果更真实。  相似文献   

14.
入湖河道的污染负荷占入湖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入湖河道水质的改善对湖泊水质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在长荡湖的入湖河道东风河,建立生态过滤系统,研究其对河道水质、水生态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1生态过滤系统对氨氮的净化效果最好,平均截留率为28.33%;2高锰酸盐指数的变化最小,平均截留率仅为14.77%;3总氮和总磷的平均截留率分别为25.76%、24.43%;4随着时间的推移,浮游植物以及浮游动物的变化都说明了河道的水生态情况得到改善。研究结果对长荡湖入湖河流以及其他类似污染的河流的生态治理具有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深入理解水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演化,有助于阐明水华发生及演化机理。为探究湖泊水体中溶解氧(DO)和高锰酸盐指数(IMn)水质指标的多时间尺度非线性相关性特征及演化规律,应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EEMD)和多重分形去趋势互相关分析法(MFDCCA),对泸沽湖和邛海湖2022年2月1日~2023年8月31日DO和IMn之间相关性的长期持续性及多重分形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泸沽湖和邛海湖DO演化主要受到不同时间尺度上气象条件的影响。前8个模态叠加后构成DO的高频成分模态,可以更好地反映藻类生长对DO的影响,而减少气候季节变化对DO的影响。2)在研究时间尺度内,DO高频分量和IMn指标相关作用的强度随时间以幂函数形式缓慢衰减,其相关性在一定时高的U形变化。气象条件变化是导致Δh值和藻密度具有互相关关系的主要原因。研究湖泊水体中DO和IMn之间相关性的多重分形变化模式,可为完善湖泊水体中藻类演化动态及水华预测预警模型提供新的动力参数。  相似文献   

16.
分别于平水期和枯水期采集了花溪河流域典型农业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样品。利用氢氧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对研究区不同水体的补给来源、季节变化及主要影响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水体氢氧同位素值进行了空间插值分析,同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阐明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影响下的主要水文过程。结果表明:(1)研究区不同水体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当地大气降水,月亮湖水库受蒸发作用影响明显,地表水和地下水的δD和δ~(18)O整体上呈现平水期高于枯水期的特征。(2)地下水的δD和δ~(18)O在枯水期与平水期均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性特征,西部水田/水库集中区富集,东部旱地集中区贫化,土地利用对研究区环境水文过程影响明显。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地表水对地下水的影响,为流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河道受污染除了直接来自工业、生活、畜禽养殖等污染水,污染物直接排放、倾倒至河流或与河流相连通的水体的因素外,还与雨水冲刷、地质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通常会采用物理、化学、生态等多种方法,对治理的绩效通常局限于水质、河道景观环境等指标的考核,对污染因子与河道治理绩效评价的相关性研究不多.本文从污染因子的权重分析、河道污染治理后污染因子的变化及污染河道治理绩效与污染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为污染河道的治理提供直接可靠的综合考量指标,为污染河道的综合整治从源头上找到一种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尼洋河流域水体污染特征,基于2018年汛期(7-9月)和枯水期(1-3月)水体的监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法对尼洋河汛期与枯水期水体指标污染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8年尼洋河水体主要以有机污染为主,同时存在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风险。总体上,研究区汛期水体水质优于枯水期,汛期和枯水期提取的主成分及各监测断面的综合得分排序存在差异,说明汛期降雨及支流对尼洋河干流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且水体指标浓度值在空间上的分布与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源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尼洋河水体质量在时空分布上总体呈现为下游水体水质最优,中游水体污染严重,上游水体水质优于中游劣于下游。  相似文献   

19.
降雨及径流对西丽水库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西丽水库降雨前、中、后水质以及雨水和地表径流的监测,初步研究降雨和径流对西丽水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雨水和地表径流中均含有严重超标污染物;降雨时,水库各项污染指标全面上升,总体水质从Ⅱ~Ⅲ类恶化至Ⅳ~Ⅴ类,增加幅度最大的污染指标是总氮、含铁量和浊度;雨后半小时,水库水体出现一定程度的自净作用,但含铁量在整个水库继续增加,其他部分指标在不同区域也在继续上升。  相似文献   

20.
河流、湖泊浅层沉积物与水比邻,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水质,为探讨花津河浅层沉积物粒径营养元素特征对水体营养元素与环境的影响,测定了花津河不同位点浅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径和相关养分元素指标,分析其对河流水质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1)花津河浅层沉积物pH为7.6,TC、TOC、TN、TH、TS分别为26.2、18.7、2.5、7.7、2.6g/kg,其中C/N为10.48,H/S为3.19。浅层沉积物粒径以粉粒为主,占62%~83%,黏粒和砂粒相对较少,但砂粒在不同采样点变化明显;(2)花津河沉积物OM为29.39~37.24 g/kg,远大于有机污染标准,河流养分状态属中富营养水平,主要受自然水体扰动和外源有机质输入影响,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3)浅层沉积物粒径性状对其养分状况影响较大,沉积物砂粒与TH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68,仅与养分元素中的TS呈正相关;粉粒与TH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为0.62,仅与TS呈负相关;黏粒与营养各项指标均呈正相关,其中与TH呈极显著正相关,与TN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和0.54。因此,内河浅层沉积物养分状况及粒径性状可作为水体环境管理的重要潜在指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