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甘蓝和花菜中氯虫苯甲酰胺的残留与消解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烈  周宏  许敏球 《浙江农业科学》2014,1(8):1244-1246
研究并建立氯虫苯甲酰胺在甘蓝和花菜中的液相串联质谱检测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氯虫苯甲酰胺在甘蓝和花菜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结果表明,采用乙腈提取、PSA净化、净化液氮吹近干后,用1 mL 01%甲酸溶液/乙腈(V/V,8/2)定容,液相串联质谱测定,外标法定量。在10~1 000 μg·kg-1添加水平范围内,甘蓝样品中氯虫苯甲酰胺的添加回收率在834%~883 %,变异系数为50%~66 %,花菜样品中氯虫苯甲酰胺的添加回收率为832%~871 %,变异系数为58%~77 %。在甘蓝和花菜中氯虫苯甲酰胺的检出限为05 μg·kg-1。田间残留试验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在甘蓝和花菜中降解符合动力学曲线,氯虫苯甲酰胺在甘蓝和花菜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9和48 d。  相似文献   

2.
氯虫苯甲酰胺在大豆植株中的内吸传导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明确新型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在植株内的内吸传导特性, 为合理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蔬菜、水稻等害虫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培法和涂药法分别研究氯虫苯甲酰胺在大豆植株中是否具有内吸传导特性。以乙腈为溶剂,超声波处理提取大豆植株中的氯虫苯甲酰胺,经预净化,由高效液相色谱(带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分析氯虫苯甲酰胺在大豆植株中各部位的分布状况。【结果】采用水培法处理,培养液中氯虫苯甲酰胺的浓度为50 μg·mL-1时,24 h后大豆茎杆和叶片中的含量分别为15.22和4.73 μg·g-1,48 h后大豆茎杆和叶片中的含量分别为8.71和7.96 μg·g-1;当培养液中氯虫苯甲酰胺的浓度为200 μg·mL-1时,24 h后大豆茎杆和叶片中的含量分别为18.52和11.95 μg·g-1,48 h后大豆茎杆和叶片中的含量分别为16.45和17.88 μg·g-1。采用浓度100 μg·mL-1药液涂药处理大豆中部成熟叶片时,24和48 h后检测发现处理叶片以上部位的叶片中氯虫苯甲酰胺的含量分别为16.55和20.79 μg·g-1,处理叶片以下部位未检测出氯虫苯甲酰胺;在大豆顶端生长点叶片涂抹浓度100 μg·mL-1药液时,在生长点以下部位的叶片中均未检测出氯虫苯甲酰胺。【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在大豆植株内具有优异的自下而上的内吸传导特性。  相似文献   

3.
土壤和番茄中氯虫苯甲酰胺的残留检测与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和建立了氯虫苯甲酰胺在土壤和番茄中的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在土壤和番茄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结果表明,采用甲醇溶液浸泡提取,减压浓缩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浓缩后用二氯甲烷定容,液相色谱仪带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测定,外标法定量.在0.05~0.5 mg·kg-1添加水平范围内,土壤和番茄中氯虫苯甲酰胺的添加平均回收率为91.43%~100.91%,变异系数为3.53%~9.71%;土壤和番茄中氯虫苯甲酰胺的最小检出最均为1.0×10-7g,最低检出质量分数为0.005 mg·kg-1.田间残留试验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在土壤和番茄中残留消解动态规律符合方程G=C0e-k1;150 g-L-1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微囊悬浮-悬浮剂在土壤和番茄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6.55~11.49d和3.82~10.70d.最终残留试验研究表明,在番茄上手动喷雾施药150g·L-1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微囊悬浮-悬浮剂,按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施药,兑水喷雾处理2~3次,施药间隔为7d,最后一次施药距采收间隔7d时,氯虫苯甲酰胺在番茄中最高残留量均小于0.3mg·kg-1.参照欧盟等规定的氯虫苯甲酰胺在番茄中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按照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施药2~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7d时,氯虫苯甲酰胺在番茄上残留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建立氯虫苯甲酰胺在果蔗及其土壤中残留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后,转化为IN-EQW78,经萃取Florisil固相萃取柱净化,GC-μECD检测。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在0.01~1.00μg/m 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9。在添加浓度为0.02~2.00 mg/kg时,蔗茎氯虫苯甲酰胺回收率为83.36%~111.63%,相对标准偏差为6.57%~8.77%;蔗叶回收率为88.33%~113.10%,相对标准偏差为5.38%~7.83%;土壤回收率为91.04%~97.84%,相对标准偏差为3.67%~7.75%。氯虫苯甲酰胺在3种基质中的最小检出量(LOD)均为1.083×10-12g,最低检测浓度(LOQ)均为0.003 mg/kg。该方法灵敏度高,精密度和回收率好,杂质干扰少,成本低,满足农药残留测定方法要求。  相似文献   

5.
为验证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治效果,以不同施药量的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为处理,并以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为对照药剂,进行水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结果表明,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及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均达70%以上,其中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用量12.0 kg/hm2防效最好,达100%。生产上建议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施药量为9.0~10.5 kg/hm2,在害虫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龄幼虫期使用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6.
在草地贪夜蛾幼虫1~3龄期每亩分别用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90 mL、14%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45 mL、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悬浮剂15 mL、6%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悬浮剂75 mL处理,以清水作对照。试验结果表明,药后3天,各处理防效就达97.98%~100%;药后7天,除亩用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悬浮剂15 mL处理防效为96.92%外,其他3个处理防效均达100%;药后14天,亩用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90 mL、14%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45 mL处理防效仍维持在100%,而亩用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悬浮剂15 mL、6%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悬浮剂75 mL处理的防效则分别下降为92.99%和98.16%。从幼虫防效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及田间植株整体防效分析,含有氯虫苯甲酰胺成分药剂对草地贪夜蛾幼虫比其他参试药剂有更好的防效,建议玉米大田生产上推荐使用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其他含有氯虫苯甲酰胺单剂,可以有效防控草地贪夜蛾等玉米害虫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氯虫苯甲酰胺在蔬菜上和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动态,制定氯虫苯甲酰胺制剂防治蔬菜害虫的最佳施用量和安全间隔期。【方法】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中氯虫苯甲酰胺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结果】氯虫苯甲酰胺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1.25%-92.05%和82.92%-93.38%;HPLC-MS/MS定性分析表明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物质为氯虫苯甲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在甘蓝和土壤中降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指数模型,在甘蓝上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7.66和6.86 d。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以0.045 g•m-2施药时,它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浓度分别为未检出和0.0071 mg•kg-1;0.090 g•m-2剂量施药时,它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浓度分别为0.0063和0.1004 mg•kg-1。【结论】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以0.045和0.090 g•m-2剂量施药时,氯虫苯甲酰胺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浓度符合残留要求,可以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出防治甘蓝小菜蛾高效的农药及其用量,选用常见的6种杀虫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中,11.6%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5%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悬浮剂、25%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悬浮剂、60%呋虫胺·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3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小菜蛾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209、7.081、0.472、12.736、4.732、1.342 mg/L;田间防效试验中,药后7 d, 11.6%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稀释2 000倍和25%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稀释2 000倍的防效分别为92.82%和92.36%,与其他各处理具有显著差异(P<0.05),25%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悬浮剂稀释2 000倍的防效为80.89%,其他复配制剂对甘蓝小菜蛾的防效均较低。在甘蓝小菜蛾的防治中,优先推荐使用11.6%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25%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还可使用25%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悬浮剂2 000倍液。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烟草和土壤中氯虫苯甲酰胺残留分析方法,探究氯虫苯甲酰胺在烟草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为其合理使用及其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进行氯虫苯甲酰胺在烟草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研究。田间试验采集的样品用乙腈提取、硅胶柱和氨基固相萃取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结果】干烟叶、烟草植株和土壤中添加氯虫苯甲酰胺0.05~10 mg/kg,其平均回收率为80.8%~95.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6%~7.6%,氯虫苯甲酰胺在烟草中的定量限(LOQ)为0.1 mg/kg,在土壤中的定量限(LOQ)为0.05 mg/kg。氯虫苯甲酰胺在烟草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在烟草植株中的半衰期为12~13.3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4.8~27.7 d。云南和山东最终残留试验表明,距最后一次施药14 d,干烟叶中氯虫苯甲酰胺平均残留量在2.1~7.7 mg/kg。【结论】该分析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准确度和灵敏度都符合农药残留标准要求,适用于烟草和土壤中的氯虫苯甲酰胺残留测定;建议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烟草害虫,按推荐剂量41.25 g a.i./hm~2最多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为14 d。  相似文献   

10.
氯虫苯甲酰胺在大豆和土壤中的残留及降解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毛豆、植株和土壤中的氯虫苯甲酰胺的残留分析方法,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在大豆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其在毛豆和土壤中的残留规律。样品用乙腈水溶液匀浆提取,经氨基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在毛豆、大豆植株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9.8%~107.6%,变异系数在1.7%~7.2%之间;最低检测浓度为0.05 mg·kg~(-1),最小检出量为2.5×10~(-10)g。田间残留试验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在大豆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半衰期分别为4.3~10.1 d和3.1~10.2 d;以195.7 g·hm~(-2)和293.6 g·hm~(-2)剂量,最多施药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3d,氯虫苯甲酰胺在毛豆和土壤中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923、0.757 mg·kg~(-1),低于日本和澳大利亚规定氯虫苯甲酰胺在毛豆中最大残留限量1 mg·kg~(-1)。综上建议200 g·L~(-1)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用于大豆防治豆荚螟时,最多施用3次,用量为195.7~293.6 g·hm~(-2)(36~54 g ai·hm~(-2)),安全间隔期为3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