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重庆市农村饮用水库型有961处,是农村主要饮用水源,其污染源有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居民生活污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禽畜养殖污染。水生态修复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被措施和微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的功能是对水质进行预处理后截排至饮用水库外,或隔离人类活动对水质污染;植被措施从陆坡至水域横向布设陆生植物带、自然湿地、水域植物带,建立稳定的植物生态系统;微生物措施利用微生物触发装置快速降解水体中的有机质改善水质。通过几种措施进行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配置,才能改善水库水质,保障饮水安全。  相似文献   

2.
深溪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深溪河流域污染面广、水土流失严重、乡村环境差、水体N、P含量高、水库富营养化的现状,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对农业面源污染实行水污染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经济发展兼顾的标本兼治修复技术,包括生态农业技术、人工水塘技术、植被缓冲带技术、湿地生态系统构建技术等,达到控制污染和水土流失,保证流域水质,改善乡村环境的目的,实现流域自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湿地植物在不同水力条件下对中水的净化功效。[方法]在人工构建的湿地系统中,将中水回用作为湿地水源,研究了5种湿地植物菖蒲、美人蕉、梭鱼草、再力花和狐尾藻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水深和水流速度(湿地表面流速和湿地渗滤流速)下对供试中水总氮(TN)、总磷(TP)的去除效果。[结果]湿地植物在适宜水力条件下对中水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其中菖蒲和美人蕉的TN系统出水含量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体要求,TP系统出水含量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体要求。综合考虑5种植物对TN、TP的去除效果,模拟湿地系统适宜采用的水力停留时间为2 d,水深为20 cm。该情况下,不同表面流速处理对中水TN平均表面去除率达到21.08%,TP平均表面去除率达到17.63%。而不同渗滤流速处理对中水TN、TP系统去除均值分别为57.72%和64.84%。[结论]该研究可为中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寻求一种适宜城市污染河流的修复方法.[方法]选择苏南某市具有代表性的河流的老城段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湿地、浮岛式湿地和净化浮岛3种河流修复方式对污染河流进行净化修复.[结果]浮水植物(圆币草和聚草)相较于挺水植物(黄花鸢尾、花叶芦竹、芦苇、水培冬青、千屈菜)修复效果好,去除率分别为:总氮37.9%和34.1%,总磷80.1%和73.5%,COD81.1%和74.8%,氨氮80.6%和85.9%,SS59.1%和77.3%;净化浮岛、人工湿地、浮岛式湿地3种修复技术中净化浮岛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好,去除率分别为;总氮87.6%,总磷71.3%,氨氮87.6%,COD 97.5%,SS 81.8%;工程段底泥和水样的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明显高于参照段,分别高出15.4%和21.1%;工程段和非工程段底泥的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明显高于水样,分别高出26.9%和31.8%;曝气条件下修复植物对总磷、总氮、COD以及SS去除效果好于未曝气条件.[结论]净化浮岛工程对城市污染河流具有显著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不同湿地植物的生长特性一般有所不同,对于湿地水体的净化效果也会有所差异.因此,筛选适用于赣南废弃稀土矿区净化高氮而磷养分不足的人工湿地植物,可以为赣南稀土矿原位浸矿区人工辅助处理污水的湿地工程提供技术支撑,有利于改善赣南稀土矿区河流水质及环境质量.[方法]以位于赣南寻乌县废弃稀土矿区阶级式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选用4种常用人工湿地植物水葱(Scirpus validus)、再力花(Thalia dealbata)、芦苇(Phragmitescommunis)、美人蕉(Canna indica),测定了植物的地下和地上器官生物量、总氮、总磷、氮贮量,不同阶级净化池水体的氮磷浓度,对比评价了4种湿地植物净化水体氮的效果.[结果]4种湿地植物生长及氮磷贮量在不同阶级净化池中表现各异,单位面积生物量为芦苇最高,水葱次之,再力花和美人蕉最低;而氮贮量为芦苇最高,美人蕉次之,水葱和再力花最低;两者在地上和地下的分配比各异,但均为地上器官显著高于地下器官.第一、二、三级净化池中氨氮削减率依次为5.40%、13.51%、21.62%,第一级净化池氨氮含量显著高于第三级净化池;总氮削减率依次为19.30%、20.16%、23.48%,3个净化池的总氮含量无显著差异,削减率均随净化池阶级增加而提高.不同湿地植物磷含量和氮/磷比的异同取决于净化池,磷含量表现为地上器官低于地下器官,而氮磷比表现为地上器官高于地下器官.[结论]芦苇和美人蕉为研究区人工湿地构建的优先推荐植物,具有较高的净化能力,两者均更宜配置于第一级净化池,而再力花和水葱可分别配置于第二和第三级净化池.  相似文献   

6.
针对新立城水源水质污染现状,分析了新立城水源水库污染原因,提出了微生物修复、生态恢复、水库内源污染物控制等治理水质污染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高效、生态、环保的水体重金属污染修复方法,将电化学处理与生态工程技术进行优势互补,提出微电场人工湿地高效水体重金属修复系统。通过构建模拟试验人工湿地装置,研究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和电压条件下,水葱和灯芯草人工湿地对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寻找微电场人工湿地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湿地植物优势种和最佳电压与水力停留时间。结果表明,水葱人工湿地对水中重金属的处理效果比灯芯草人工湿地高20%以上。当水力停留时间为5 d、电压为2 V左右时,Cd、Zn和Cu 3种重金属的去除率在水葱人工湿地中分别达到了74.0%、75.8%和95.6%,去除效果最好。两种植物对3种重金属的富集能力有所差异,水葱根部对3种重金属富集系数按从大到小依次是Cu(288.24)Zn(143.78)Cd(127.75),而灯芯草根部对3种重金属富集系数则是Cu(299.84)Cd(166.34)Zn(159.61)。统计分析表明,电压和水力停留时间都对微电场人工湿地去除水中重金属存在影响,但电压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饮用水源地生态修复是保护水源水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根据重庆市农村水库型水源地的污染源状况,将饮用水库按地域和部位进行分区,提出几种适宜的生态修复模式。全市农村饮用水源水库可分为城周水质净化景观维护区、渝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区、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区、秦巴山区水源涵养区、渝东南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区等五大功能区;不同地域和水库部位具有不同的生态修复方向,主要包括乔灌草水源涵养保护、水污染综合防治、生态景观保护三大生态修复模式。  相似文献   

9.
城市重金属污染水体的植物修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克俭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462-7464,7466
针对城市重金属污染水体治理困难的现状,分析了湿地植物在重金属污染水质中的修复作用,通过开展试验将不同的湿地植物对重金属污染水体的修复作用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不同pH值对湿地植物去除重金属离子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湿地植物芦苇对重金属污染的水体修复效果明显,能够有效的滤除水体中的重金属例子;最后对水生植物对重金属污水的修复机理进行了试验研究,对于进一步推动和发展湿地植物干预治理城市重金属污染水环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潜流人工湿地修复河道水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万宾  段亮  田自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629-4631
[目的]研究不同填料潜流湿地对污染物的处理效果,为小城镇河网水体修复提供依据。[方法]研究了砾石、卵石、页岩3种不同填料潜流湿地对受污染河道水质修复的运行情况及处理效果。[结果]砾石、卵石、页岩填料湿地对受污染水体中TN、TP、CODMn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中砾石床潜流湿地运行效果最好,平均可分别处理49.4%的TN、34.7%的TP及48.5%的CODMn。[结论]潜流人工湿地可以有效改善受污染河道水质,且投资少、操作简单,适于在小城镇推广。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并介绍了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包括化学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并针对生态修复技术开展综合示范。该技术通过底泥基质改良—植物—土著微生物综合治理湖库底泥重金属污染,采用底泥基质改良剂改善底泥生态环境,为植物生存与微生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基质,通过耐性植物以及土著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底泥中的重金属进行转移、转化及稳定,以达到降低重金属毒害作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长潭水库水质指标季节性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2005年浙江省长潭水库水质指标的监测结果,分析了该水库水质指标变化的统计特征值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水库水质大部分时间都处于Ⅰ类或Ⅱ类水平。各水质指标全年的变异系数在10%~75%之间。水体pH值与水温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水体中氨氮含量和石油类含量与pH值呈显著的正相关,水体中溶解氧与水温呈显著的负相关。水库富营养生态治理途径有:控制水库周边点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铅锌矿尾矿污染;修筑人工湿地净化水质;大型水生(湿生)植物的引种及群落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选取洨河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开展水体流经湿地后水质指标变化分析。[方法]分析从湿地入口至出口之间河段的pH、COD、NH_3-N、TN、TP的沿程变化。[结果]水体经过人工湿地后,pH相对稳定,湿地对水中主要污染物COD、NH_3-N、TN、TP的降解效果明显,但TN、TP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应通过生物调控技术完善湿地水体生态系统,进一步增加生态修复措施,降低河道发生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结论]经水质评价,湿地出口处水质达到了Ⅱ类,说明人工湿地对于改善水质状况有着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植物群落对氮磷的去除能力以及腐烂植物对水体的二次污染影响。[方法]通过构建模拟试验,选取6种重庆市常见的湿地植物进行组合配置,形成了3个人工湿地植物群落,比较分析人工湿地植物群落对生活污水净化的差异。[结果]在生物量方面,3个人工湿地植物群落的总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种植物在不同人工群落的生物量也存在显著差异;在净化效果方面,各人工湿地植物群落的TN和NH_4~+-N月平均去除率表现为群落3(再力花+菖蒲+鸢尾+狐尾藻)>群落2(再力花+菖蒲+水葱+狐尾藻)>群落1(美人蕉+菖蒲+水葱+狐尾藻),TP月平均去除率排序依次为群落1>群落3>群落2;对比2种腐烂植物对水体的二次污染影响发现,相同时间内狐尾藻水体中的TN、NH_4~+-N、TP浓度升高比菖蒲快,沉水植物相对于挺水植物更容易分解。[结论]该研究为重庆地区构建健康稳定的植物群落和提高湿地系统的净化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柳树(Salix spp.)具有生物量高、生长速度快、易繁殖、蒸腾作用强等特点,是进行污染环境修复的良好植物资源。既有研究显示,可利用柳树通过植物-土壤、植物-砂石、人工湿地及河岸缓冲区的方式净化污染水体,修复乙醇、多氯联苯、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还可通过自然修复和强化修复(螯合剂、菌根)治理重金属污染。柳树对环境污染物的修复效率与品种、无性系、土壤类型及水文条件有关,且可通过螯合剂和菌根真菌等强化措施增强对污染物的净化效率。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加强柳树生物能源开发研究,并与污染环境生态修复相结合,注重柳树环境修复优良品种的筛选与评价。  相似文献   

16.
尾矿库生态修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隔库内污染物扩散,适宜植物种选择不仅有利于确保坝体地质安全,还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措施。本研究选取内蒙古某铁矿尾矿库的坝体边坡绿化、库外道路、人工湿地3个类型生态修复区,运用植物群落生态学的调查方法,分析与探讨了尾矿库外"边坡-道路-人工湿地"环境梯度下生态修复的适生植物种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尾矿库生态修复区共发现植物31种,隶属13科30属,以菊科、豆科、禾本科和藜科为主,占总数的71.0%。边坡绿化区和库外道路区的草本优势种为狗尾草[Setaria viridis(L.)Beauv]、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L.)Gaertn]、猪毛菜(Salsola collina Pall)、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unge],共有灌木优势种为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人工湿地区的建群种为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边坡绿化区物种多样性的Shannon-wiener指数(H值)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值)最高,分别为0.983和0.347,人工湿地区的H值和J值最低,分别为0.049和0.030;边坡-道路之间的相异性指数为0.647,道路-湿地之间的相异性指数为0.818,物种组成的替代速率前者大于后者。研究结果可以为相似类型的铁矿尾矿库生态修复的植物种选择和稳定群落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人工湿地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生态处理技术,能将污水处理与水资源再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水体修复与生态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工湿地自发展以来,以其独特的优势备受人们关注,并广泛应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矿山废水等。文中综述了国内人工湿地的分类、组成、工艺组合、运行方式及去污机理等,简述了人工湿地处理污染水体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且针对我国人工湿地处理污染水体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建议将构建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建设标准体系、开展人工湿地系统稳定地去除氮、磷等营养元素的调控与强化技术,以及系统研究利用人工湿地特有的功能特性来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等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人工湿地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生态处理技术,能将污水处理与水资源再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水体修复与生态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工湿地自发展以来,以其独特的优势备受人们关注,并广泛应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矿山废水等。文中综述了国内人工湿地的分类、组成、工艺组合、运行方式及去污机理等,简述了人工湿地处理污染水体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且针对我国人工湿地处理污染水体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建议将构建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建设标准体系、开展人工湿地系统稳定地去除氮、磷等营养元素的调控与强化技术,以及系统研究利用人工湿地特有的功能特性来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等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进程及工农业的发展,水土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人工湿地的构建是一种高效、可持续的面源污染协同修复途径,人工湿地主要利用植物和微生物联合机制对水污染的环境进行修复,成本低、能耗少、管理运营方便且环境友好,是一种大有潜力的污水修复技术。本文阐述了人工湿地中各个组成的作用和机制,并对未来人工湿地中生物修复需要开展的研究作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人工湿地的定义及生态修复原理,综合分析了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在地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和生态修复方面所起到的作用,特别是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控制单元治污和水质改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