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针对公路建设造成的环境影响,综述了发达国家在公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建设的经验教训,并在对我国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技术发展、管理体制问题等综合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公路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四川灾区震后公路重建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5.12"汶川地震后灾区公路设施严重损毁的状况,本文论述了灾区灾后重建过程中,公路设施建设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从水土流失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公路建设的生态影响与生态公路建设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在分析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引出生态公路的概念.并从2个方面即生态破坏发生前和生态破坏发生后,指出生态公路建设的基本内容,同时介绍目前在公路建设中较为常见的2种生态恢复技术.  相似文献   

4.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是解决矿区生态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积极开展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对社会经济效益及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国内外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现状,主要从土壤改良,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矿区植被恢复,土壤动物、微生物恢复措施等方面阐述了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技术。  相似文献   

5.
关于生态修复若干概念与问题的讨论(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3 我国的生态修复与生态工程1979年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尝试应用生物净化原理进行污水处理研究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层次 ) ,并由此提出生态工程概念。此后许多学者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并形成与生态修复有关的两个领域 :一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污染环境生态修复工程技术 ,二是在农、林、水、自然保护领域内形成的生态工程技术。 80年代后随着土地复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的发展 ,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开始相互交叉渗透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工程技术。但同时也导致环境生态修复与生态恢复概念引用上的混乱[3 ,4] 。3 .1 生态修复概念的内…  相似文献   

6.
取、弃土场管理是当今公路建设水土保持的薄弱环节。综述了新时期环境保护要求与交通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与形势,总结了当前取、弃土场设计、施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场地数量、位置变更多,场地治理设计深度不足,取弃土施工问题多,场地生态恢复缺乏科学标准等方面。在此基础上,从多行业共同参与相关标准规范制定修订、强化多专业合作团队管理体制、水土保持方案贯穿全过程核查机制、取弃土变更与土石方计量监管、水土保持管理责任目标与监测管理衔接等方面提出了管理与技术对策,以期改进目前取、弃土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7.
山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了山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以尽可能减小因公路建设对沿线山区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安康-汉中公路建设项目为例,分析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中主体工程、桥涵工程、隧道工程、服务区工程和临时占地等公路各功能区段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针对公路工程的设计期、施工期及营运期等不同建设阶段进行环保对策分析.并进一步提出合理可行的生态保护对策,强调形成较为完整的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保措施体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湿地、海洋、森林并称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它们在保护全球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湿地在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着巨大的价值,如果无法有效地保护湿地资源,导致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不仅其价值无法发挥,还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技术的研究,保护好我国的湿地资源及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完整,对于促进我国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勉宁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规划设计及施工实践,总结出秦巴山区同类型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规划设计的工作程序与一般方法,即在生态本底调查研究、评价的基础上尊重自然、正视自然、保护自然、恢复自然,正确选择植物种类,合理搭配植物并进行种植试验,根据不同的生态恢复类型,采取相应的生态恢复技术措施设计施工,实现在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林业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方面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保护林业资源也就十分重要,而在林业资源保护方面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属于一项重要措施。随着当前社会发展,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虽有一定改善,但仍有一定问题存在,需通过有效措施解决,从而对林业生态环境加强保护,使林业资源得到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