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对感染旋毛虫后小鼠心肌损伤的致病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对小鼠接种旋毛虫,1 000条/只,分别检测诱导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瘦素(Leptin)和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及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基因PKB、Bax、Caspase9、Apaf-1的相对表达量,以及心肌组织抗氧化能力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Leptin和MIF及线粒体凋亡基因的表达量均呈上升趋势;感染旋毛虫后,T-SOD及NO含量均在14d出现峰值,ATP酶含量呈下降趋势。试验结果为旋毛虫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对重度感染旋毛虫后小鼠心肌损伤的研究。通过对小鼠接种旋毛虫,1 000条/只,分别于不同时间对血清中心肌损伤标志物H-FABP、CK-MB和cTnT进行动态检测,以及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显示,H-FABP比CK-MB、cTnT敏感性高(P<0.05),出现及达到高峰的时间最早;感染旋毛虫后19d~24d,心肌组织损伤最为严重。H-FABP可用于早期旋毛虫病患者心肌损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用不同剂量的旋毛虫感染BALB/c小鼠,并将试验组分为荷瘤11 d前接种旋毛虫组和荷瘤11 d后接种旋毛虫组,2组均于荷瘤20 d后解剖小鼠,测定小鼠体内肿瘤的体积、重量及抑瘤率,并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试验结果表明旋毛虫对BALB/c小鼠体内的MCF-7肿瘤细胞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荷瘤11 d前接种旋毛虫组的抑瘤效果优于荷瘤11 d后接种旋毛虫组。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PCR检测感染小鼠血液中旋毛虫DNA的敏感性,应用旋毛虫1.6 kb重复序列为扩增靶序列对旋毛虫(T1)、乡土旋毛虫(T2)、布氏旋毛虫(T3)、伪旋毛虫(T4)和南方旋毛虫(T7)肌幼虫DNA进行PCR扩增,并检测小鼠感染20、100、300条T1肌幼虫后不同时间的外周血.结果表明,T1、T4和T7肌幼虫可扩增出特异性目的条带(510 bp),而T2和T3无扩增产物;1、0.04和0.02条T1、T4和T7肌幼虫均能扩增到清晰的目的条带(510 bp).20条幼虫感染小鼠后5 d~6 d,PCR阳性率均为7.69%;100条幼虫感染小鼠后5 d~12 d可检出旋毛虫DNA,其中感染后5 d~7 d的阳性率分别为30.77%、38.46%及30.77%;300条幼虫感染小鼠后5 d~15 d可检出旋毛虫DNA,感染后7 d的阳性率为61.54%,感染后6 d与8 d~10 d的阳性率均为53.85%. 3组旋毛虫感染小鼠PCR阳性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R阳性率随感染剂量的增加而升高(p<0.01),100条与300条感染小鼠感染后不同时间的PCR阳性率与检测时间有相关性(p<0.01).以上实验结果表明PCR检测感染小鼠血液中旋毛虫DNA的敏感性与感染程度和检测时间有关,对感染早期旋毛虫抗体阴性宿主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旋毛虫感染诱导的宿主免疫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试验随机将100只Balb/c小鼠分成空白组、旋毛虫组、荷瘤组、旋毛虫+荷瘤组,每组25只。旋毛虫+荷瘤组小鼠在感染旋毛虫后的第7天(试验第7天)接种小鼠肝癌H22细胞,荷瘤组与旋毛虫+荷瘤组小鼠接种肝癌H22细胞的时间相同。在试验第28天,荷瘤组和旋毛虫+荷瘤组均处死10只小鼠用于计算抑瘤率。在试验的第7,14,21,28,35天每组各处死3只小鼠并收集脾细胞进行培养,采用ELISA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各组小鼠脾脏中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与荷瘤组相比,旋毛虫+荷瘤组的抑瘤率为62.65%(P0.05),旋毛虫感染有效抑制了H22肿瘤的生长。旋毛虫+荷瘤组IL-2、IFN-γ的表达量于第7,14,21天明显升高,与空白组和荷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旋毛虫+荷瘤组IL-4的表达量总体呈逐渐升高趋势。说明旋毛虫感染早期诱导宿主产生Th1细胞因子IL-2、IFN-γ以及后期诱导宿主产生Th2细胞因子IL-4可能抑制肿瘤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旋毛虫感染后小鼠肠系膜淋巴结(MLN)中树突状细胞(DC)上甘露糖受体(MR)的影响。培养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并负载旋毛虫排泄/分泌抗原(ES抗原),FCM检测BMDC上MR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感染第7天MLN中DC表面MR出现下调,但在14 d后出现上调,差异显著(P0.05)。体外实验发现,BMDC负载ES抗原后MR出现下调,直到第48小时出现上调,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证明旋毛虫感染后可以引起树突状细胞上MR的变化,表明MR可能是ES抗原的识别受体。这为研制旋毛虫树突状细胞疫苗提供了支持,并对寄生虫免疫逃避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旋毛虫(T1)脱氧核糖核酸酶Ⅱ(DNase Ⅱ)蛋白,观察其在肌幼虫虫体中的分布,以旋毛虫(T1)肌幼虫cDNA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扩增旋毛虫脱氧核糖核酸酶Ⅱ(TsDNase Ⅱ)蛋白的编码基因tsdnase Ⅱ,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Cold-TF中,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以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Western blot分析重组Ts DNaseⅡ(rTsDNase Ⅱ)蛋白的反应原性;将rTsDNase Ⅱ蛋白免疫6-8周BALB/c小鼠,制备其多克隆抗体;制作旋毛虫肌幼虫冰冻切片,利用免疫荧光试验观察TsDNase Ⅱ蛋白在虫体中的分布。结果,成功地扩增出了长度为942 bp的旋毛虫tsdnase Ⅱ基因片段,构建了其原核表达质粒pCold-TF-tsdnase Ⅱ;转化了重组表达质粒的大肠杆菌BL21(DE3)成功可溶表达了rTsDNase Ⅱ,大小为86 kDa;ELISA与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rTsDNase Ⅱ蛋白能与感染旋毛虫的小鼠血清发生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探讨旋毛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Ts-serpin)的抗原性、定位及免疫保护性。将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旋毛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原核表达载体进行大量表达纯化。利用不同感染时间的猪旋毛虫阳性血清,通过Western blot方法对纯化后的重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rTs-serpin)进行反应原性鉴定,并制备多克隆抗体,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Ts-serpin在旋毛虫肌幼虫中的定位。随后将rTs-serpin免疫小鼠进行免疫保护效果评估。结果显示:rTs-serpin可被不同感染时间的猪旋毛虫阳性血清特异性识别,表明rTsserpin是高反应原性抗原;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旋毛虫排泄分泌物和旋毛虫虫体粗提取物均存在Ts-serpin,间接免疫荧光显示Tsserpin定位在旋毛虫肌幼虫表皮中;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rTs-serpin免疫后的小鼠旋毛虫肌幼虫减虫率约为32.2%。综上所述,Tsserpin主要定位在旋毛虫肌幼虫表皮,rTs-serpin具有较强的抗原性,且对小鼠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哈尔滨地区猪狗旋毛虫对大小鼠的感染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消化法所得的猪、狗旋毛虫分别接种大、小鼠。结果发现,猪、狗旋毛虫对大鼠的感染力均很低,感染后至多45天即出现钙化、死亡;二者对小鼠的感染力存在着显著差异,猪旋毛虫对小鼠更易感。猪旋毛虫在小鼠的繁殖力指数(RCI)为109.905±64.138,狗旋毛虫的RCT为72.375±51.940。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青海省部分猪场旋毛虫感染进行了血清学调查.在检测的717份血清中,阳性46份,阳性率为6.42%.湟源县、湟中县部分猪场旋毛虫感染血清阳性率较高,分别为17.27%(24/139)和14.67%(11/75).可见猪旋毛虫感染在青海省呈散在分布,在湟源县、湟中县感染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