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寒区太阳能沼气锅炉联合增温沼气池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应用沼气,既可有效利用农作物等废弃资源,节省煤炭资源,又减少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但由于我国北方冬季气温低,导致沼气池产气率低,甚至出现冻裂池体等现象.本文提出太阳能和沼气锅炉与沼气池集成组装的系统设计,通过确定太阳能集热器面积与沼气锅炉联合运行的匹配方式,保持池体温度处于较好的发酵温度,理论上解决了北方寒区冬季沼气无法正常使用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型太阳能软体沼气池的设计及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沼气利用作为一项实用技术对合理开发农村能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为此,针对冬季气温低致使沼气池产气率和使用率较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适合我国西南地区冬季使用的新型太阳能软体沼气池。该沼气池利用太阳能集热系统生产的热水,通过沼气池底部的换热器来加热料液,从而使发酵液温度升高,保证沼气池在冬季较低的气温条件下能较正常产气。试验系统的运行分析表明,在气温较低的地区利用太阳能加热制取沼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提高农村户用沼气池冬季产气量,是当前循环农业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实验室筛选、培养并制取了低温沼气微生物菌剂,在山东省德州市选取农村户用沼气池进行冬季产气试验,研究采取不同措施对户用沼气池池内料液温度及沼气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池容为10 m3的猪粪原料沼气池,三种保温措施都能使沼气池内料液温度达到10℃以上,各种措施效果依次为:暖棚简易塑料薄膜深埋;在提高产气量方面,暖棚加菌剂简易塑料薄膜加菌剂深埋加菌剂暖棚简易塑料薄膜深埋。  相似文献   

4.
北方寒区生物质热能沼气池越冬产气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条件下北方寒区户用沼气池一年中只有5—6个月能正常产气;大棚保温沼气池不能越冬,但可延长沼气池的产气时间;生物质热能沼气池增温层60-70天换料,一年换料2~3次,就可使沼气池越冬产气;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质热能沼气池与常规沼气池比较,在不增加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增加了沼气产量。  相似文献   

5.
不同措施对户用沼气池内温度及产气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提高北方农村户用沼气池冬季产气量,是当前中国北方沼气技术人员及沼气池用户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山东省章丘市建设了18口10 m3的地下式户用沼气池,研究采取不同保温升温措施对户用沼气池池内料液温度及沼气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山东地区,冬季平均气温0℃左右(最低达到-11.2℃,而最高为11.8℃,)且气温变化幅度比较大的情况下,户用沼气池采用池体深埋、秸秆保温、保温材料、加盖暖棚和太阳能等技术对沼气池温度影响比较大,池温分别高于对照池3.7℃,4.3℃,4.9℃,5.4℃和5.5℃,日均产气量分别提高0.19 m3,0.24 m3,0.32 m3,0.40 m3和0.41 m3。产气量与外界气温和沼气池低温呈显著正相关系(P0.01),因此,冬季沼气池的最低温度是决定产气量的主要因素。为了提高冬季产气量,应该从提高沼气池低温这个参数入手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6.
根据我国北方冬季气温偏低、沼气池产气慢且少的特点,结合日照特点,设计了由太阳能温室和集热室两部分组成的太阳能双效增温沼气系统。利用传热学的基本理论,建立了沼气系统的热平衡方程,并通过理论计算,分析了太阳能双效增温沼气系统内各部分的热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我国北方高寒地区气温较低,特别在冬季,温度是影响厌氧发酵微生物的活性、制约沼气发酵的重要因素,也是限制在高寒地区发展建设大型沼气工程的关键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利用太阳能与生物质锅炉联合为厌氧发酵系统加热增温的新思路,并以依安县依龙镇丰林村大型沼气工程为研究对象,利用力控组态软件随时监测和采集反应器正常运行情况下加热系统的数据。同时,对当地最冷月份1月的运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工作条件下,该系统可以保证大型沼气反应器冬季的正常产气,对北方高寒地区发展大型沼气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寒地区一种新型辅助燃烧式沼气池简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针对农村沼气池建设中存在的"冬季受低温影响不能正常使用"的问题,开发出新型辅助燃烧式沼气池建造技术。辅助燃烧式沼气池是集燃烧池、沼气池为一体,利用生物质能,在特定燃池内有序燃烧,产生温度,经设施能量转化,给池内持续输送热能,提升池内温度,达到细菌可活动及发酵温度,促进池内细菌、甲烷菌活动、繁殖、分解、发酵,厌氧消化有机物、产生沼气,从而保证沼气池冬季能够正常产气和使用。通过技术改造,可完善沼气池功能,克服了气温对沼气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沼气池太阳能增温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意识和节能意识的普遍提高,太阳能利用技术被广泛应用,研究利用太阳能增温技术,高效利用太阳能热以实现沼气发酵料液增温,从节能、环保、节支等角度为解决沼气池在北方地区发酵温度低的问题开创一个新思路.为此,介绍了沼气池太阳能增温技术的研究现状,为沼气池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北方农村地区,户用沼气池多为常温发酵,发酵温度偏低,尤其在冬季气温较低时,多数沼气池无法正常使用甚至停用,造成资源的较大浪费,同时也降低了农户使用和建造沼气池的积极性。为了消除环境温度对沼气池的影响,提高沼气池产气率,笔者将沼气池与太阳能集热系统相结合,设计出一款适用于北方寒冷地区的高效太阳能户用沼气池,有效提高了沼气池的发酵温度,解决了北方寒冷地区沼气池冬季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利用延安市1991—2020年13个国家气象站的年极端最低气温(冬季)、4月中旬~5月中旬(春季花期)的旬极端最低气温和109个加密区域站2008—2020年的年极端最低气温,以及2013—2020年4月中旬~5月中旬的旬极端最低气温观测资料,通过线性回归方法,进行数据订正延长和空间插值,并利用GIS技术,绘制樱桃冬季、春季花期低温冻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国家气象站与加密区域站温度观测数据相关性非常好,可以得到加密区域站30a温度数据;温度受海拔高度、经度、纬度的共同影响,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通过0.001的可信度检验,计算出的温度分布呈现出沟壑区沟谷低山顶高的特征;区划结果为延川县中东部、延长县、宜川县以及宝塔区东部、黄龙县、洛川县、黄陵县为樱桃低温冻害低风险区;甘泉县、富县、宝塔区西部、延川县中西部、子长县南部、安塞区南部为樱桃低温冻害中风险区;吴起县、志丹县、安塞区北部、子长市北部为低温冻害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12.
玉米整秸覆盖地小麦免耕播种工艺及配套机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适合我国北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地区玉米整秸覆盖、小麦免耕播种的一种新的作业工艺,并设计了相应的玉米秸秆梳压机、小麦免耕播种机.试验表明,该机组各项作业指标均达到现代农艺技术要求.配套机具充分利用了农村小型拖拉机保有量多的特点,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节水型冬季储水灌溉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储水灌溉在北方灌区被普遍应用,目的是将秋冬季多余的水分储存于土壤,供作物来年生育期利用。但储水灌溉灌水定额普遍偏高,水分利用率低,因此在北方缺水地区,研究提高储水灌溉的水分利用率,是节水灌溉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储水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在河西内陆区实行节水型冬季储水灌溉的可行性,分析了节水潜力。  相似文献   

14.
玉米整秸覆盖下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研究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我国华北一年两熟区冬小麦保护性耕作的问题,进行了在玉米整秸覆盖下的小麦免耕播种试验。在60cm的夏玉米种植行距内,将玉米秸秆整株压倒和梳顺,覆盖于玉米行上的20cm内,采用所研制的4JS-2型玉米秸秆梳压机和2BMF-6型小麦全免耕播种机组在玉米行间免耕播种小麦,机组的作业动力与费用比传统的深耕、旋耕作业动力和费用分别减少了67.7%~73.7%和41.1%~48.7%,节水保墒效应为150~300m3/hm2,配套增加播种量和增施底化肥的比例等技术措施的实施可实现小麦高产。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渠道衬砌工程中,存在着因基土冻胀而造成的衬砌破坏问题。本文提出了以珍珠岩板作为衬砌渠道防冻胀新材料,以及制作珍珠岩板和混凝土防渗板相结合复合板的生产工艺。这为我国季节性冻土地区渠道防渗工程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开沟播种施肥综合作业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联合作业技术是在农业生产中将多种机具、多道工序在1台机具上得以实现的农业作业技术,是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之路,是减少资源浪费和降低成本的重要方式。联合作业机具有效率高、作业成本低、农机利用率高和节约能源等多种优点,目前国内使用的联合作业机主要适用于我国北方旱作耕地,适用南方的机型较少。为此,本文给出了旋耕灭茬施肥播种联合作业机的设计方案,可适合于小麦和油菜的施肥播种。  相似文献   

17.
Water saving technology and saving water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apid expansion of irrigated agricultural and increasing urban demands for water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economy of China, especially for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nation. In response to the water crisis, China's government has begun in recent years to invest in research on techniques to save water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although there is a debate about the extent of success in adoption by farmers. Top policy makers have publicly stated they would allocate billions of dollars in funding if they knew it would succeed in saving water. Unfortunately, there has been relatively little research in China on the economics of water saving technology and there is almost no systematic information on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technologies have been adopted, if they are appearing to save water,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ties that have been adopting them. Our goal is to sketch a picture of the state of water saving technology in northern China to increase awareness of past trends and current status. In simplest terms, we seek to establish a set of first order facts about the role that water saving technology has been playing in China's agricultural sector. We pursue three specific objectives: (1) to illustrate progress in adoption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2) to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ies that have been most successful and those that have not, and (3) to explain factors that might be promoting water saving technology and factors that might be holding back adoption. We find that, although water saving technologies have expand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especially those that can be adopted by individual households (as opposed to those that require the collective action of an entire community), there is still considerable room for water saving technology to be expanded.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紧缺是我国北方缺水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该区域农业灌溉多采用人工控制灌水量与灌溉时间,这种灌溉方式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大力推行智慧灌溉,是实现农业灌溉智能化和科学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对北方缺水地区智慧灌溉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概述,其次列举了当前多种农田智慧灌溉技术及其在不同种类农田中的应用状况,最后提出了发展智慧灌溉的建议与展望,以期对我国北方缺水地区农业智慧灌溉的推广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