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行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1)中心病株(区)阶段;(2)病害增长蔓延阶段;(3)病情下降消退阶段。病害在不同的年份和地区按三种方式发展:(1)一开始发病即较普遍,后转严重,到达高峰后逐渐下降消退;(2)以中心病株(区)为始点,使林段或大区病情逐渐加重,后转消退下降;(3)病害出现很迟,零星分散,没有中心病株(区),也没有大区流行高峰期。 20多年的资料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冬春温度,抽叶期长短,病害流行始点期出现迟早,越冬菌量,嫩叶期雨日等,与病害流行关系较密切。冬春温度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低温阴雨天气是病害发展的综合有利条件。温度主要是通过落叶、抽叶物候影响病害的流行强度。分析广东垦区的白粉病发生与气候的关系,发现有四种流行气候型:(1)冬春温暖流行型,(2)冬暖春凉流行型,(3)冬冷春凉流行型,(4)冬春干旱流行型。根据海南岛、粤西垦区各地历年病害的流行频率和流行强度,气候、物候特点,可将广东垦区划分为三个流行区:(1)常发区,(2)易发区,(3)偶发区。  相似文献   

2.
橡胶树炭疽病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田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橡胶树炭疽病发病过程有越冬,始发,流行和病情下降4个阶段,流行方式有暴发型和渐发型2种,流行曲线有多峰波浪型和单峰弓型,流行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发生流行与菌量,物候,气候,品系,菌株和立地环境等有关,菌量和易感病组织是病害流行的基本条件,多雨高湿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不同地区的菌株致病性不同,在小区内相同条件下不同橡胶品系抗病性也不同。通过流行规律研究,提出该病的喷经防治  相似文献   

3.
粤西地区橡胶树炭疽病流行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橡胶树炭疽病发生和流行的调查、观察结果表明,病菌越冬场所广泛,其寄主带菌率高(40%-100%)。一年中只要抽嫩叶病菌都可以侵染为害,在橡胶树抽第一蓬叶时遇上雨天高湿环境病害就可注行。分析粤西地区20a资料发现,嫩叶期间的雨日和>90%RH的天数、嫩叶期长短、嫩叶期寒潮(11-15℃)的天数及最低温度在11℃以下的天数与寅害流行密切相关。嫩叶期间的雨日和>90%RH的天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低温阴雨天气是加速病害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1988至89年冬胶树落叶极彻底,越冬菌量小,且1989年又是春旱年份.在此一般情况下,橡胶白粉病不会发生.流行.但今年该场病害仍严重发生,未防治的林段最终病情指数达52,从而再次证明:1—2月份温度偏高,胶树抽芽、抽叶早,基础菌量出现早,当年病害则重.  相似文献   

5.
玉米灰斑病病原学及发生流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述了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越冬习性、侵染循环、发生流行以及影响该病发生流行的各种因素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对该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为准确推导该病害的流行时期和最佳防治时间、及时进行预测预报、有效指导该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亚洲玉米螟化性类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鲁新  李建平  王蕴生 《玉米科学》1995,3(1):075-078
本文对自然发生的亚洲玉米螟的一代越冬型和二代越冬型的滞育后发育历期和临界光周期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26℃、16小时光照条件下,一代越冬幼虫的滞育后发育历期是:雌虫54.88±1.14天,雄虫53.59±1.42天.二代越冬幼虫的滞育后发育历期是:雌虫28.14±0.99天,雄虫28.47±1.24天。一代越冬型的冬蛹重为0.0757±0.0036克,二代越冬型的冬蛹重为0.0593±0.0021克。在26℃条件下,一代越冬型的临界光周期为14小时30分钟.二代越冬型的临界光周期为13小时40分钟。在26℃、15.50小时光照条件下,一代越冬型的发育历期是:幼虫17.7284±0.2664天,蛹8.3276±0.9930天,二代越冬型的发育历期是:幼虫15.9500±0.2235天,蛹重7.7129±0.1102天.经分析认为,公主岭地区自然发生的亚洲玉米螟存在一化性类型和二化性类型,这两种化性类型具有明显的差异,可以区分开.对此项内容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解决亚洲玉米螟大发生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的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7.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越冬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对9个籼型不育系进行了越冬繁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趁冬存活方面以晚季禾桩越冬存活率最高,播种越冬其次,早季禾桩越冬最低。赵冬存活率除与不育系的耐寒性有关外,还与越冬前植株的结实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原地不移栽禾桩的越冬存活率明显高于移栽的。在繁种效果方面,越冬繁种比早晚季繁种效果都好,晚季繁种又比早季好。这主要与繁种时植株敏感期所处的光温条件及不育系的光温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8.
冻害在冬小麦越冬期间能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并导致减产甚至绝产。为深入了解冬小麦的抗寒机制,通过调查统计以及显微观察,比较了冬小麦不同抗寒性品种东农冬麦1号(强冬性)、Nostar(半冬性)和济麦22(弱冬性)在黑龙江等高寒地区越冬期间分蘖节形态结构和显微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具有不同枯死度、返青率的冬小麦品种的生活习性、冬前分蘖、叶距、叶宽和分蘖节维管束的分布比例皆存在显著性差异。东农冬麦1号冬前分蘖数、返青率、分蘖节维管束分布比例较高,枯死度、叶距、叶宽较小,生长锥下方的15层细胞较小,组织结构紧密,生长锥外形为敦胖形;东农冬麦1号和Nostar在越冬前维管束组织较完整,济麦22的维管束呈现破损。东农冬麦1号返青率与冬前分蘖数、维管束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其他指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大量资料统计分析表明,橡胶树白粉病的流行,是按指数增长、逻辑斯蒂生长模型增长、衰退等过程发展的。这为准确描述和预测病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海南地区橡胶树白粉病流行结构分析表明,在南部和东部,物候期的长短和越冬菌量对流行影响最大;而在西部则以物候期的长短和流行速度最为重要。据此,提出了这些地区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0.
2004年由于棉花苗蕾生长期间气温低、雨水多,土壤湿度大,造成棉田苗病、枯萎病较往年发病较重,但棉田发现一种新的病害,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危害初期在叶片上产生暗红色小斑点,后扩大成近圆形,边缘紫红色,中心灰白色,潮湿时产生白色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病叶易破裂。经查证该病是由尾孢霉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棉花尾孢霉叶斑病。1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上越冬,第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借昆虫及风雨传播,在棉花生长季节为害叶片,经分生孢子多次再侵染,病菌大量积累,遇有适宜条件即流行。多雨高湿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尤以秋季多雨、气候…  相似文献   

11.
芒果炭疽病流行过程,流行成因分析及施药指标预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结果表明,芒果炭疽病在流行过程中,流行速度有多次升降;流行曲线属多峰曲线。每次流行速度上升过程主要是按照逻辑斯蒂生长模型的规律发展,但其指数增长期不明显。当前推广的品种都较感病,感病期长,菌源多,这些都已满足病害流行之需要。病害流行强度主要决定于芒果感病期间的气候条件。温暖高湿,连续降雨,则病害迅速发展造成流行。据此建立了施药预测指标,经3a应用,可减少2次喷药,并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的潜育越冬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系统了解小麦条锈菌在甘肃冬小麦种植区的越冬情况,2011-2013年采用冬前田间定点标记、冬后移栽至温室系统观察和条锈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等方法,分析了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陇南市礼县和平凉市庄浪县小麦条锈病的越冬株率和越冬菌源量。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在天水、陇南和平凉地区均能顺利越冬,但三地间的越冬株率和越冬菌源量均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较直接观察法更为准确,可以用于小麦条锈菌的早期准确监测。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用了5月中下旬、6月中下旬的降雨量和锈病越冬菌量作为预测因子,用模糊综合评判建立预测模型。选用1983—1989年呼和浩特市、土右旗和临河市三个地区的病害流行状况(15个样本)作为建模基础资料。预测准确率70%。  相似文献   

14.
大麦的根与冠是构成植物体的两大部分。壮苗越冬是获得大麦高产的前提,冬前根冠的协调生长发育为形成壮苗越冬的必要条件。本文就冬前根系发育及与地上部生长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为形成壮苗越冬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根据病害四角原理,即人、寄主植物、病原物和环境条件四方面的关系,阐述由尖镰孢古巴专化型引致香蕉枯萎病流行与防控工程。  相似文献   

16.
水稻纹枯病、稻瘟病是目前湖南早稻生产上真正危害严重,造成大面积减产的主要病害,早稻缺乏优良的抗病品种,生长期间遭遇独特的气候变化,加之肥水管理失调,即无机氮肥施用量偏多偏迟,不晒田或晒田不及时,以及防治措施不落实等是造成病害流行的原因。种植优良抗病品种,加强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措施,减少初侵染来源,及时进行药剂防治乃是防治早稻病害的良策。  相似文献   

17.
上海地区,一般把“小寒”—“立春”这段时间称为油菜的越冬期,又把“小寒”时的苗势称为越冬苗势,如从常年的季节概念来说,“小寒”处于冬前与越冬的交界期,所以把“小寒”时的苗势称为“临冬”苗势似乎更确切。 油菜临冬时的苗势,对油菜的越冬、春发直至终期的农艺、经济性状都有十分密切的关  相似文献   

18.
玉米锈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15  
刘章雄  王守才 《玉米科学》2003,11(4):076-079
论述了玉米锈病在我国的发生和危害,对普通型锈病和南方型锈病的差别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玉米锈病的病理和病症,对抗性基因的遗传学及定位、病害流行学及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根据病害流行学特点及流行因素,提出了对玉米锈病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蓝型油菜越冬死苗与初冬低温、品种抗寒性和播期有关。选用冬性或冬性较强的品种、适时播种、及时定苗、壅根围颈、培土浇水、化学调控可减轻或预防油菜越冬死苗。  相似文献   

20.
1995年第二代棉铃虫发生程度中期预测根据我所1994/1995年度棉铃虫越冬滞育蛹观测试验,1995年20瓦黑光灯诱蛾记载,麦田5月26日扫网和随机取样方观测结果:越冬代棉铃虫530头,应用越冬箱控制试验观察结果,冬前羽化87头,羽化16.4%,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