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现状及其形成机理,综合运用生产函数、GIS、泰尔指数等方法对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呈缓慢上升趋势,但总体仍然偏低,高效率省份上升幅度较小,低效率省份增长幅度较大。2)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区域差异明显,效率高值省份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和西部部分省份,而低效率省份则集中分布于华北平原地区,呈现由中部向南和向北增加的空间分布特征。3)由泰尔指数分析可知,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区域差异呈总体缩小态势,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影响较大。4)人均GDP对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大,而中、东部地区则更易受到劳动力素质的影响,农业科研投资和农作物受灾面积分别对东北和西部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最为强烈,农业政策的实施效果由东部向西部增强。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析新时期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利用2005—2014年的宏观数据构建指标体系,在评价各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基础上,运用泰尔指数分析其时空差异,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不同区域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水平最高,中部地区则相对较低。2)我国的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相较于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较大。3)东部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受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影响较大,其他区域则更容易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的影响。因此,我国应实行差异化的调控政策来提升农业绿色生产水平。优化发达地区的产业布局,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步伐。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以2009年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状况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分析计算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9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度平均水平为0.1417,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各县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各县市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I为0.14,县域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集聚特征;耕地利用集约度高区域主要集中在主要地级市(包括加格达奇区)及其周边县市,三江平原以及松嫩平原的南部和东部;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主要受区位条件、自然特征和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农业发明专利的授权数为表征指标,利用泰尔指数,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2002—2016年中国农业发明专利产出的时空差异,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农业发明专利的产出水平持续提高,其中东部地区农业专利产出水平最高,中部和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②由泰尔指数可知,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总体差异较明显,相比于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对其总体差异的贡献较大。③经济发达地区受人均GDP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大,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容易受到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效果在欠发达地区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利用泰尔指数分析的方法,对中国耕地利用要素投入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探索耕地利用要素投入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耕地利用要素投入在全国呈不均衡性,各省之间的差异呈缓慢扩大的趋势,耕地利用要素投入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地区递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造成区域间耕地利用要素投入差异的主要原因,针对区域差异化发展特点,提出相对应的耕地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6.
从耕地投入强度、耕地利用程度和耕地产出效益3个方面,选取9个单项指标,构建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方法,结合GIS技术,研究湖南省县域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序看,1949-2009年湖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呈现出阶段性上升趋势。根据其变化特点,可以划分为"波动增长(1949-1963)-快速增长(1964-1977)-持续增长(1978-1999)-缓慢增长(2000-2009年)"4个阶段。2从空间看,2009年湖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显著。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均值呈现出"洞庭湖地区长株潭地区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的空间格局。3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从业人员数、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和粮耕指数是耕地利用集约度时序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农业产值、耕地有效灌溉率和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是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2017—2021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全国林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效率,运用泰尔指数方法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一个上升的趋势,其中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共同促进其发展,我国林业生态的投入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我国林业生态总体泰尔指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区域间泰尔指数高于区域内泰尔指数,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较大的内部差异是我国林业生态效率分布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加强技术革新、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资源保护力度、加强区域间合作,促进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准确把握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空间差异特征以及不同区域间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K-mean聚类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对甘肃省东部四市的耕地集约利用度的变化情况及空间水平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内部因素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2016年研究区耕地集约利用度整体处于较粗放利用水平(均值0.377 2),区域差异比较明显,其中Ⅲ、Ⅳ级位于研究区东北部和西南部,Ⅰ、Ⅱ级位于研究区中部,整体呈"哑铃"状结构;2)全局莫兰指数为0.142 2,表明研究区各县(区)耕地集约利用度存在显著为正的全局自相关,呈现空间集聚特征,LISA聚集图空间特征与集约度等级图基本吻合;3)劳动力指数、地均机械总动力和部分区域农业科技发展率、有效灌溉率与耕地利用集约度成正相关关系,由于空间的辐射性和依赖性,各回归系数值分布具有明显的"片"或"带"状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291个地级市为基本分析单元,采用泰尔指数分析了2000—2014年中国城市住宅投资的时空差异格局,应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中国各区域城市住宅投资差异的驱动力。研究表明,2000—2014年,各区域城市住宅投资逐年增长,时空分异显著,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市住宅投资差异显著,住宅投资较大的城市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部沿海城市以及中国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由泰尔指数分析得出,城市住宅投资的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逐渐减小。地理探测器分析得出,城市常住人口、建成区面积、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从业人员是影响城市住宅投资分异的4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农技服务》2015,(9):7-8
本文利用1998-2008年国土资源公报和统计年鉴上的数据,分析了我国总体和东中西部各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状况及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1)我国耕地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在逐年下降;(2)我国各区域耕地减少量不一,西部地区减少最大,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3)我国耕地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建设占用耕地、灾害损毁耕地、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