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堡茶在清朝嘉庆年间就成为全国二十四个名茶之一,因原产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现在六堡茶已成为梧州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要支柱,在"十二五"期间,梧州市将加大力度,把六堡茶产业打造成梧州市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使之成为梧州乃至广西的名片,目标是茶园基地面积15万亩,年加工六堡茶3万吨,产值30亿元。一、六堡茶的历史在南北朝时期的《桐君录》中曾有记述,说南方有一种大叶茶,非常苦涩,以叶制成屑末茶,喝了会使人通夜不眠,煮盐工人专门饮用。据《中国名茶志》2000年12月第1版记载,在清嘉庆年间(1801年),六堡茶就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列为全国24个名茶之一。《苍梧县志》卷之九—梧  相似文献   

2.
为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广西苍梧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制定了《苍梧县六堡茶规模种植实施方案》,提出到2017年,全县六堡茶面积发展到6.2万亩的目标。从2012年起,苍梧县建立了六堡茶产业化发展专项基金,县政府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扶持六堡茶良种繁育,加工技术研究,品牌创建和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六堡茶种质资源进行调查,发现六堡茶品种资源在苍梧全县、藤县金鸡镇、岑溪市南渡镇等地均有分布,以苍梧县六堡镇、狮寨镇为主要分布地。这些茶原料的水浸出物含量为46.6%~56.4%,茶多酚含量为32.2%~49.7%,氨基酸含量为2.7%~5.2%,咖啡碱含量为2.7%~6.6%,儿茶素含量为17.5%~24.6%,适制六堡茶和红茶。  相似文献   

4.
弘扬六堡茶文化做强六堡茶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志强 《中国茶叶》2007,29(4):32-32,38
一、六堡茶的历史渊源六堡茶是以地理名称命名的历史名茶,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六堡茶的产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享有盛名的历史也有二百多年。在六堡河的怀抱中孕育并最终成为著名侨销茶的六堡茶,是自然与人文共同打造的精灵。长期以来,在港、澳及东南亚华侨之中久负盛名,是传统出口商品。六堡茶成品有制成块状、砖状、金钱状的,如  相似文献   

5.
覃妍 《福建茶叶》2023,(2):149-151
六堡茶因原产于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是广西优势特色历史名茶。历史悠久的六堡茶衍生出了丰富的茶文化,并成为了苍梧县的支柱产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六堡茶的保护与利用面临着许多新的影响与冲击。本文通过对苍梧县六堡茶保护利用现状和所取得成效的分析,针对六堡茶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新时代背景下,提出改善提升对策,助力推动六堡茶的保护与利用,发挥六堡茶在普及文化遗产知识、提升区域文化自信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苍梧六堡茶是广西特产,因原产于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采取新造以及现有林改造等方式,将油茶与六堡茶进行复合套种,形成多树种、多层次混交林分,发挥人工林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多功能效益,保障林产品供给多样化、优质化,实现人工林林地可持续经营和油茶产业发展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7.
六堡茶是历史名茶,享誉国内外,因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我国已故著名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根据南北朝时期的《桐君录》等史料考证,六堡茶的产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在六堡镇秀丽的山水怀抱中孕育并最终成为著名侨销茶的六堡茶,是自然与人文共同打造的精灵。  相似文献   

8.
“六堡茶”与《六堡茶》标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平 《广东茶业》2008,(2):12-14
1 何谓“六堡茶”? 知道的人恐怕很少,即使是茶道中人也只知道它具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黑茶家族中的一员,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是梧州的传统茶品,该茶是以地名命名的茶。对于它的确切定义,千百年来无人说得清楚,造成了梧州以外生产的黑茶也叫六堡茶的情况,“六堡茶”几乎成了通用商品名称。  相似文献   

9.
广西特产——六堡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堡茶是以地理名称命名的历史名茶,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是广西著名特产,传统的出口商品。近年来,由于国内市场需求迅速增加,六堡茶产销量持续上升,成为广西茶业的一个新亮点。六堡茶属黑茶类,是后发酵茶,跟其他茶类相比,有很多独特之处。一是品质风格独特。六堡茶采用广西一定区域茶树鲜叶以六堡茶传统初制精制工艺加工而成。六堡茶外形黑褐光润,汤色红浓似琥珀,滋味醇和甘爽,耐冲泡,具有独特的槟榔香味。其品质特点是红、  相似文献   

10.
正一、六堡茶产业发展现状六堡茶是中国历史名茶,是我国传统侨销茶,因其原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在清朝嘉庆年间就以其独特的槟榔香味而位列全国二十四名茶。2012年,梧州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衰老医学研究中心、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亚健康干预技术实验室等权威研究机构联合发布了六堡茶保健养生功效研究成果,研究证实六堡茶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等八大功效,为科学品饮六堡茶提供了明确的科学依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六堡茶保健功能的认识不断加深,六堡茶消费群体不断扩大,需求量不断增  相似文献   

11.
六堡茶     
六堡茶,是广西特产,素为侨胞所喜爱。该茶具有特有的产区,特别的加工方法,独特的品质风格,特殊的销售市场,现将“四特”分述如下。一、特产。六堡茶,原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公社,因地而得名。在六堡茶区这个范围内,有恭州村茶,黑石村茶、罗笛村茶、  相似文献   

12.
六堡茶为我国传统名茶,属黑茶类,主要产于广西梧州一带。在我国茶文化的历史中有着非常丰厚的底蕴。但由于各种原因,六堡茶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在茶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进一步认识六堡茶,保留特色,加强科技渗透力,同时各方面共同努力,对发展振兴六堡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六堡茶的兴起,应该有体现六堡茶独特文化的茶艺表演程式。本文总结出适合六堡茶的茶艺表演程式--六堡十二式。在六堡十二式设计中,特别是在解说词的创作中,融合了古苍梧文化,形成了一套体现六堡茶原产地文化特色的茶艺表演程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六堡茶作为广西历史名茶,著名的"侨销茶",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素有"红、浓、陈、醇"四绝之称,此外还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保健功效。作为后发酵黑茶类,微生物对六堡茶独特的品质风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六堡茶微生物的研究成为一大热点。与其他黑茶类相比,六堡茶微生物的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本文将综述过去20年,前人对六堡茶微生物的研究进展,为后人进一步深挖六堡茶微生物作用,改善六堡茶加工工艺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12月30日晚,大型歌舞剧《六堡茶歌》在广西苍梧县文化馆首演,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看。据了解,《六堡茶歌》以六堡茶为题材,由广西戏剧院和苍梧县文化馆共同打造,全剧以时间为主线,分《春·雨润茶香》《夏·幸福满怀》《秋·茶醇情浓》《冬·传承感恩》四个篇章呈现了采茶、制  相似文献   

16.
六堡茶属黑茶类,因产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民国时期因盛销海外而声名大噪。本文根据民国时期的历史文献记载,结合实地调研内容对六堡茶的制作工艺加以探究,再现六堡茶在民国时期从种植、采摘到加工制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茶世界》2019,(4)
正韦洁群,女,汉族,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人。获得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自治区"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梧州市"三八"红旗手。梧州市岗位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梧州苍梧县六堡茶黑石山茶厂的技术总监。  相似文献   

18.
广西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丰富,包括‘苍梧群体种’‘凌云白毫种’‘西山种’‘灵山桂青种’‘南山白毛种’‘开山白毛种’和‘龙脊大叶种’等,这些地方群体种历史上主要用来加工绿茶、红茶以及六堡茶等,品质优良,声名远扬。本试验研究以广西不同地方群体种茶树鲜叶原料采用六堡茶传统工艺加工成六堡茶,旨在探明广西不同地方群体种传统工艺六堡茶的品质差异,进而为各地方群体种适制优质传统工艺六堡茶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广西不同地方群体种传统工艺六堡茶中水浸出物含量为44.55%~54.14%,均值为48.78%;游离氨基酸含量为2.16%~4.54%,均值为3.27%;茶多酚含量为17.65%~33.05%,均值为23.06%;咖啡碱含量为3.04%~5.29%,均值为4.10%。本试验研究中的广西不同地方群体种具有制作传统工艺六堡茶的良好理化物质基础,适制传统工艺六堡茶,其传统工艺六堡茶感官品质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9.
吴平 《中国茶叶》2011,33(3):33-33
3月6日,笔者与几位六堡茶的从业者和爱好者一起到广西苍梧县六堡茶镇里冲村查看久闻其名的六堡镇老茶树,不想看到的景象令人震惊,数十棵"端坐"水田里的六堡老茶树在这春回大地的时刻,竟然树干干枯,奄奄一息!  相似文献   

20.
六堡茶工厂化生产的起源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静健 《茶叶》2013,(1):43-44
六堡茶系广西历史名茶,但由于消费者对六堡茶的历史及品质缺乏了解而造成目前市场混乱。本文概述了现代六堡茶产制的历史,并从制作工艺、编号、设备及技术等方面厘清六堡茶工厂化生产的起源及演变,阐述其在传统工艺与改制工艺上制作过程与品质的差异,肯定了三鹤牌六堡茶的悠久历史与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