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基于专业序列的中国多层次土地复垦标准体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与法制建设,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推动中国土地复垦事业健康发展,该文根据标准体系以及土地复垦行业的具体特点初步阐述了土地复垦标准体系的内涵,提出了土地复垦标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同时在分析中国土地复垦标准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复垦标准体系的内在联系,按土地复垦的专业序列(包括调查、评价、规划、设计、预算、施工、监测与管理)从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3个层次初步构建了土地复垦标准体系框架,制定了中国土地复垦标准体系表,提出了27个标准,可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土地复垦管理提供技术 支撑。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构架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农业工程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工程建设标准是贯彻落实农业工程建设目标的技术手段,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是农业工程建设和标准制修订以及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的纲领性文件。该文在分析中国标准体系和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中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构架,认为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构成应遵循统筹兼顾、逐项突破等原则,涵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农产品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和农业生产辅助设施建设工程。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构架可用层次结构和三维坐标来表示,从而为指导农业工程标准化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国土综合整治背景下上海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编制土地整治战略转型阶段的工程建设标准,以引领和支撑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成为落实土地整治从"搬土填坑"的斑点式整治逐步转向以"田水路林村厂"为工程对象的区域国土综合整治转型的关键。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系统工程法等,剖析了当前中国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上海实践经验,提出应将土地整治工程体系重建、绿色化整治工程、村庄整治工程、现代农业支撑工程等作为国土综合整治背景下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的编制重点和标准核心内容。研究认为:新的上海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及其编制以土地整治创新实践为基础,以土地整治战略转型目标为基本遵循,响应了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农业等土地整治战略转型的基本要求,可为新时代土地整治未来发展做好标准支撑,为国土综合整治背景下土地整治标准化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论土地利用工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土地利用工程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根据土地生态系统平衡的原理,采用工程和生物相结合的综合工程技术,在人类生产活动中,一方面改变原来的土地生态系统平衡,同时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它是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从夏商时期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理论和实践上大大发展了。土地利用工程的内容,包括开发土地,扩大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地利用,台理利用土地资源;治理土地,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保护土地,防止遭受新的破坏。它与其它学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土地利用工程综合地研究土地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各有关学科是研究本专业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标准化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体系,在推动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与产品研发、示范推广和大规模应用方面,发挥了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文通过回顾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历程以及与国外相关标准机构制定的有关标准进行对比和分析,找出了目前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标准化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国外相关标准体系的差距,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的概念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的划分是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的重要内容,该文着重就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内涵、划分层次及主要特征,划分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的研究方法、基本方案和研究趋势,认为类型区划分应该从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类型、农业耕作制度、土地利用限制因素等方面进行分区指标的构建,以实现对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空间合理安排和分区分类指导;加强类型区工程模式标准化建设、农田景观生态工程建设、实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信息化管理等是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的主要趋向。该研究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的编制及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分类、分区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国外土壤环境基准的发展历程、研究体系及技术方法,结合中国土壤环境基准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需求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发展“三步走”战略:1)建立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土壤环境基准制定理论与方法体系,引导相关人员有序开展基于我国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土地利用方式、人群特征及本土化物种特征的基准研究工作;2)基于代表性土壤类型,开展一批典型污染物的土壤环境基准建议值研究工作,发展一批能够支撑国家发展需要的环境基准重点实验室,并逐步建成和完善国家土壤环境基准基础数据共享与应用平台;3)形成一套完整的土壤环境基准研究体系,为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和土壤环境损害评估等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8.
农业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是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性和统领性工作,目前中国在农业循环经济领域已积累了较多成功经验,但尚未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该文剖析了中国农业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所存在的核心问题,基于农业产业链和农产品生命周期视角,系统阐述了中国农业循环经济领域的标准体系构建过程、基本组成、结构维度(包含产业链维、产业维、层次维)、制定原则和结构框图,构建了包括基础、管理通用、产业链链接、方法与专用等4个层次的农业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最后详细解析了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及有机农业标准关系的关系;并根据中国循环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按照轻重缓急原则提出亟需制定的相关标准建议,可为中国农业循环经济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我国水稻产业发展现状,总结回顾了国家水稻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建设中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探讨了国家水稻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在水稻产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是在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下,平台在开展区域内水稻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水稻产业综合标准化技术服务以及推进水稻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作用,最后对平台未来工作重点和目标进行了展望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建设崇明生态农业标准体系是推动崇明农业产业升级,实现崇明农业生态化、体系化、多元化和综合化目标的重要战略工具。本文从标准化、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的概念入手,阐述了英、美两国及崇明生态农业标准化概况,提出了崇明生态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原则,在系统分析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崇明生态标准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1.
宝泉岭垦区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泉岭垦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选用相关定量指标并借助GIS技术,对宝泉岭垦区2009年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垦区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为垦区土地利用管理和政策制订、实现区域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全垦区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不高,集中化指数则较高,组合类型和洛伦兹曲线表明,宝泉岭垦区土地利用组合类型只有三种,即:耕地,耕地+林地,耕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土地利用类型齐全程度较为单一。通过GIS空间分析,定量阐明了13个农场地类区位意义。宝泉岭垦区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在265.54~291.56之间,其中有8个农场高于垦区276的平均水平,土地利用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秦淮河流域198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近30a来秦淮河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驱动力,为秦淮河流域的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和流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GIS功能对秦淮河地区1980,1995,2000,2005,2008,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叠加转换,建立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在此基础上分析秦淮河地区近30a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结合相应的社会统计资料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结果]流域内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林草覆盖面积略有减少;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性,2005—2008期间变化最大;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源于耕地的转入,其次是林地、水域;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论]城市化发展要素是推动该区建设用地增加、耕地面积减少这一现象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3.
土地整理工程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为了促进土地整理工程学术交流与科技创新,《农业工程学报》自2002年开始开设"土地整理工程"专栏,随着土地整理工程研究领域和内涵的不断拓展,2020年5月第9期开始,"土地整理工程"专栏更名为"土地保障与生态安全"。该文基于文献计量方法对《农业工程学报》"土地整理工程"专栏2002—2020年期间刊发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提出未来土地资源保障与国土生态安全领域的研究重点,以期为中国的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战略提供支撑。研究发现:土地整理工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土地利用、土地评价、农地整理、耕地质量与安全、3S和土地信息技术、工矿废弃地复垦、农村居民点整理、土地生态、土地修复、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节约用地、乡村空间格局与发展、耕地开发、市地整理等方向;土地评价、农地整理和耕地质量与安全是学者们比较关注的热点,发文量分别占比10.52%、10.16%和8.51%;围绕土地评价、农地整理、耕地质量与安全、3S和土地信息技术和工矿废弃地复垦等方向,"土地整理工程专栏"形成了10个在全国处于领先研究地位的作者合作网络组团,以及5个关键词聚类;"土地整理工程专栏"刊发论文覆盖了土地整理工程的各个方向,近年来学者们更加关注生态化土地整治,基于景观生态学等理论来构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分析土地整治的生态效应,同时关注土地整治单项工程的生态化设计与修复技术、农村居民点的格局演变与布局优化等内容。未来土地资源保障与国土生态安全研究将更注重"系统化、生态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研究区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理论、方法和机理,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保护、统一修复、综合治理";借助基础信息大数据,开展自然资源一张图智能化管理研究,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阐释莱州湾沿岸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海岸线的影响,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在进行海岸线规划提供土地利用方面的数据支撑。[方法]提取莱州湾近岸1987-201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以及海岸线空间分布,计算土地利用程度指数,随后利用DSAS计算相邻时相海岸线各段的变化速率,通过ArcGIS软件的叠加分析工具,得到影响各个时相海岸线变化速率和海岸线长度的信息。[结果]①1987-2017年,水产养殖用地、盐场用地以及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加;内陆水体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裸地呈减少趋势;草地和耕地则先增加后减少;林地变化不明显。②土地利用程度逐渐变强,土地利用程度强等级由零散点分布变为集中面状分布。③土地利用以围填海的形式影响海岸线的变化速率。莱州湾内部的围海和人工填海使得岸线向海推进。黄河泥沙淤积填海使得黄河三角洲处的岸线向海推进,而该处岸线的背海移动则主要受到海水影响。[结论]莱州湾沿岸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土地利用程度逐年变强。土地利用以围填海的形式影响海岸线的变化速率,使得海岸线既有向海推进又有背海移动。裸地和水产养殖用地为1987-2005年影响海岸线长度的主导因素,建设用地和裸地为2005-2017年影响海岸线长度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5.
依据英买力气田群地面工程的水土保持方案,采取实地调查和现场勘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水土保持预防保护措施、工程生物防治措施、土地整治措施的实施、水土保持资金落实以及监理、监测工作的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针对存在的水土保持工程质量以及与主体工程相比较严重滞后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对促进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Land damaged by strip-mining can be restored to multiple and profitable use under the guidance and control of administrative bodies (district governments) on the basis of long-term planning and continuous consultations between mining firms and subsequent users. Through appropriate economic planning and collaboration, land used for open-cast or strip lignite mining can be returned to productive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thus realizing the fundamental potential uses of the area for this primary means of production. Land reclamation in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provides an example of optimum utilization of formerly derelict mining areas.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土地利用工程科学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土地利用工程科学技术从建国以来,特别是“六五”期间,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开展了土地资源勘查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发展了土地资源的多层次开发利用,对土地的整治加强了综合治理工程;土地整治工程地下措施和机械化施工有所发展;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在土地利用工程中得到应用;开始莺视土地开发建设工程项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工作;农村小城镇土地规划得到迅速发展。今后到2000年为实现我国农业的两个“转化”,应该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工程学科的理论、政策以及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工程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矿业用地存在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单一、使用粗放,开采占地方式多、占用数量大,各类占用破坏严重,重开发生产、不注重保护治理,矿山开采企业经营困难、难以落实复垦政策等五大特征。文中提出了解决矿山用地问题的途径,提出拓宽供地方式、建立专门复垦管理机构、专门基金、多方承担复垦工程任务和加强执法力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