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的灰色关联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灰色关联度进行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情况的动态分析,得出1985~1993年和1985~1995年农村经济收入关联树,对比分析后,进而得出第一产业(农业)是农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次是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业、商品流通业和餐饮业)、第二产业(农村工业和建筑业),但经过近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二产业在农村经济收入中所占份额增长很快。在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是主要来源,其中畜牧业发展较快;在第二产业中,农村工业是其主要来源,发展较快;在第三产业中,各产业较均衡发展,因此农村产业结构经过几年调整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2.
吐鲁番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构建城市化综合指数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的指标体系,利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借助加权求和对吐鲁番市2000—2008年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指数给予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均呈现上升趋势,尽管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波动比较显著。结合GM(1,1)模型对吐鲁番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指数进行预测,预测等级均为好,对实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城市化的增速快于生态环境;应用关联度知识,对吐鲁番市连续9a不同的年份进行分析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的关联度逐渐增加,依次为0.600 7,0.621 5,0.669 6,由此可以说明吐鲁番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而且逐年增强。  相似文献   

3.
李荣  米文宝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5):204-206,209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彭阳县退耕前、后农村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联程度进行了研究,阐明了彭阳县退耕后农村经济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较高,农业内部经济增长与畜牧业关联度居第一,种植业的关联度居第二,但二者相差仅为0.015,畜牧业、种植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较为同步,并进一步为退耕区农村经济增长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978~2011年海南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现状的描述,利用回归模型,分析我国及北京、云南与海南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并作比较,发现海南三次产业结构跳过"二三一"类型直接进入"三二一"类型。海南经济发展薄弱,尤其第二产业为"短腿"产业,认为海南已进入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应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背景,在稳定第一产业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刺激第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形成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5.
咸阳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化交互耦合规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环境污染与城市化发展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1984~2004年成阳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成阳市工业三废排放量与城市化水平呈现倒"U"型曲线.工业废水排放与城市化的耦合曲线正处于倒"U"的右侧,而工业固体废物和工业废气与城市化的耦合曲线则处于倒"U"型左侧.目前成阳市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仍处于初级阶段.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人口的聚集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使三废的排放不断增加.在今后城市发展中,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促使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向清洁能源转变,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结构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转变,以及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污染较少的第三产业转变,达到工业三废排放量逐渐下降,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和城市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耕地面积变化与各产业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湖北省耕地资源变化与第一、二、三产业发展之间内在联系与相互影响机制,为合理利用与保护耕地资源,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方法]利用湖北省1991—2014年24a来的耕地面积、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之间的时间序列统计资料,采用协整检验方法验证各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进一步分析湖北省耕地面积与各产业产值间相互关系。[结果]湖北省耕地面积与各产业产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可以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做进一步分析;第一、第三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耕地的保护,但影响力有限,第二产业发展需要消耗大量耕地,但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调整其结构以降低其对耕地的依赖程度;方差分解结果中,第二产业对其自身及第一、第三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耕地资源对各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则普遍较低,所消耗的耕地资源未被充分高效利用。[结论]湖北省应协调好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经济效率并优化产业结构,使两者间形成良性循环,以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产业集聚形成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该研究以嘉峪关市为例,构建产业空间集聚的单指标评价体系,结合邻域丰度因子和地类交互因子建立产业空间关联的评价方法,利用基于产业的土地利用功能分类数据,计算研究区各产业的空间集聚度和不同产业间的空间关联度,分析各产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及产业间的空间关联程度。结果表明:1)主要分布在北部小范围的第一产业用地空间集聚度整体偏低,第二产业集聚度总体偏高,产业发展聚集在北部或东部地区,第三产业聚集度也相对较高,相比第二产业分布更松散;2)制造业聚集度最高,分别在8%~20%与46%~64%之间形成2条不同宽度的密集带,东部地区聚集效应已经初步形成,交运仓储和邮电信息业的斑块集聚度在15%~23%之间形成特别密集的分布带,产业用地尤其是交通运输业占地面积较大,但空间分布相对松散;3)第一产业用地因地处城区和近郊面积较小,与其他产业空间相关性低,第二产业用地对第三产业用地以及居住用地表现出排斥作用;4)采掘、冶炼与加工业和制造业都与公共资源生产供应与管理用地关联度均大于1,交运仓储和邮电信息业、商业服务业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业与居住用地关联度都偏高,且三者互相也具有一定的关联度,说明人群的聚集与局部流动带动服务业的发展。空间集聚度和空间关联度较好地呈现产业集聚水平、表达产业间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适宜山区小流域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采用灰色理论中关联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北京市密云县石匣小流域1991—1997年各产业年产值与流域产业总净效益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得出各产业年产值与产业总净效益的关联序为:渔(0.903)>工(0.900)>林(0.894)>牧(0.890)>农(0.882)>交(0.848)>建(0.8248)>副(0.8245)>商(0.819)。据此确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改变单一农业经营,转变经营重点,以渔业、林业、工业代替农业作为经营重点,因地制宜地实现主次分明的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9.
基于STIRPAT模型的耕地面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经济快速发展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是当前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该文利用STIRPAT模型,以苏州市1978-2005年耕地面积数据及其相关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数据为例,分析了人口、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及富裕度与耕地占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诸多影响因素中,人口数量的变化是引起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城市化率的变化对耕地面积的减少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观测数据范围内,富裕度和耕地面积之间存在类似环境Kuznets曲线,并且苏州市正处于该曲线的前期阶段,属于矛盾的凸显期。据此,研究认为缓解苏州市耕地面积减少的压力可从控制人口、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化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学术界就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经济影响的不同看法,根据河北省涞水县1997—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和实地调研,分析退耕工程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方法]用灰色关联模型对农村经济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在退耕还林工程影响下,涞水县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转变,产业结构、农业结构得以改善,农民收入增加;第三产业、大农业中的林业与农村经济的关联度较高,其分值分别为0.75和0.66,但种植业、牧渔业等第一产业对农户增收影响较少。[结论]今后需进一步升级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推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与省际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于实现产业兴旺、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产业延伸、功能拓展、业态丰富、利益联结、城乡融合等5个维度构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省际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研究发现:1)2013至2018年间,中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波动上升,由0.481增至0.516,且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特征,地理梯度特征明显。2)各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优势维度和潜力维度均表现出较大差异,且5个维度中未见绝对优势维度,不同路径均能有效推动融合。3)从各地区维度间贡献率发展来看,东、西部地带维度分散,中部地带维度收敛,差异化发展趋势已然呈现。基于研究结果,建议进一步跟踪中国各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进程;改进“三农”统计方式,实现部门数据对接和定期公开;结合该研究提出的评价体系找准比较优势,发展优势维度,培育潜力维度,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选准符合地方实际的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北京市的发展过程中,高速增长的人口总量使北京市正遭遇着“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的发展困境.通过分析2004-2011年北京市人口以及水环境相关数据,研究人口变动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北京市水资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北京市人口从2004到2011年增长了115万人,外地入京人口增长了484.3万人,年均用水量增加了近1.41亿m^3,高速的人口发展是北京市水资源利用总量连年增长的根本原因;2)2011年末,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仅为59.1万人,不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1/10,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总数尚不足第三产业的1/3,第三产业取代了第一、二产业成为城市的经济支柱;3)8年间,人均年生活用水量减少了8.4m^3,人均年农业用水量减少了37.7 m^3,人均年工业用水量减少了27.1 m^3,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北京市人均年用水量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控制人口合理增长,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北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新时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依据“过程—结果”视角构建产业融合背景下农村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湖北省武汉市和荆门市3个不同类型的产业融合试点村作为研究案例,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产业融合对农村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不同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均能显著提升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但不同产业融合模式下的土地多功能利用总水平及分项功能水平存在差异;(2)不同产业融合模式下土地利用功能多元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农户独立经营模式、农业企业规模化经营模式下土地利用呈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单一功能特点,“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经营模式下土地利用表现出明显的均衡化、多元化发展趋势;(3)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土地多功能利用耦合协调度缓慢提升,但土地多功能利用耦合协调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基于此,今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应培育多元新型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产品绿色加工业和各具特色的乡村观光休闲产业; 应充分尊重农民意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以提升农民收入水平、获得感和幸福感,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4.
咸阳市建设用地变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咸阳市1999-2006年土地利用,尤其是建设用地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城市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公路用地是成阳市各类建设用地中变化比较显著的土地类型.以成阳市1999-2006年国民经济发展数据为基础,选取国内生产总值、二三产业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人口等一系列指标,采用SPSS软件对这些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获取经济因素、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面积为咸阳市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结合对建设用地的分析得到咸阳市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力包括政策因素、经济因素、城镇化水平和耕地因素.最后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咸阳市建设用地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可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依据。基于武汉市1996—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采用多样化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析武汉市近17 a来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定性探讨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驱动因素,并进一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武汉市耕地面积在快速减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面积在快速上升;(2)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均匀度在上升,优势度在下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配趋于多样化和平均化;(3)自然因素、人口因素、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因素、政策因素等共同驱动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城镇化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是其最主要的驱动因子。研究表明,武汉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日趋成熟与稳定,对工业用地的利用是集约型的,加强了对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根据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计算了陕西省1980—2010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系统分析了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碳排放结构以及不同产业和工业不同部门碳排放的变化,并应用脱钩理论探讨陕西省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及程度。结果表明:1980—2011年,陕西省碳排放总量及煤炭消费引起的碳排放量呈现波动上升的“N”型曲线特征,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引起的碳排放呈逐年递增趋势,碳排放主要来自于煤炭消费;工业部门是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工业部门中重工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排放量最大,比重分别为48%和37%,采掘业次之,所占比重为11%,轻工业所占比重最小,约为4%,通过工业内不同行业的比较发现,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开采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陕西省碳排放主要来源,2005年和2010年8大行业碳排放量占工业碳排放总量的92.56%和95.11%;1980—2011年间除1981年和1997—2000年为强脱钩,1982年和2001—2003年为扩张性负脱钩外,其余时期经济与能源碳排放均呈现弱脱钩状态,能源效率的提高是目前实现弱脱钩的主要原因,但其未能抵消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幅度,未来一定时期内弱脱钩发展趋势仍将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