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科学评价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益对进一步完善生态修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生态效益评价的对象实际上是区域生态环境系统,涉及自然、生态等多方面具有信息不确知性和不完全性的因素.实质上是一个灰色系统.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和矢量投影原理,建立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生态效益评价灰色关联投影模型.该模型将评价样本及各级标准视为矢量.分别向同一矢量(理想样本)进行投影,根据投影值的大小,确定样本所属的生态环境质量级别及样本间的优劣排序.利用地处沂蒙山区的国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山东省平邑县项目区的2002-2005年监测数据,通过建立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目标决策灰色关联投影法,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结果与预期相一致.即研究区2005年牛态效益的投影值为0.661 9,2002年的投影值0.5931.研究表明:利用灰色关联投影模型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益动态评价是科学的、有效的,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朝阳县为研究对象,依据生态经济学和土壤侵蚀原理构建DPSIR结构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采用灰色关联法系统评价朝阳县不同水保措施下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研究区1998年、2008年和2018年灰关联投影值为0.182 4、0.211 5和0.268 1,水保效益逐年提升,其水保措施比例结构具有较好适用性和有效性,可以为水保措施优化调整以及水保工作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析评价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各相关因素的联系与制约,研究提出了应用改进投影寻踪法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的新方法。详细论述了建立改进投影寻踪评价模型的方法步骤,并应用模型具体分析评价了大沙河、叆河、鸭绿江支流、大洋河、黄海支流等5条流域的水土保持效益。实例应用分析表明,该方法模型简单可行,结果可靠,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方法是影响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措施科学性和有效性判断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对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的评估方法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并对灰色关联理论和矢量映射原理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以大石桥市周家镇三道岭小流域水土流失生态治理示范区为例,筛选出典型的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指标并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灰色关联投影理论对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方法中,运用灰色关联投影计算理论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和可靠性,评价结果符合研究区域内水土流失治理的实际情况,具有较高的精确性。研究成果可为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湘中丘陵区水土保持效益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湘中丘陵区2001—2007年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和实施情况为依据,选取15个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建立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对湘中丘陵四大治理区进行了水土保持效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区水土保持治理效益的次序为长、株、潭丘陵区衡阳丘陵区娄、邵丘陵区雪峰山山地丘陵区。  相似文献   

6.
川东丘陵区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众多,不同地区由于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相差很大,评价指标的选取也不同。在对川东丘陵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走访、查阅当地资料、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确定了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20个评价指标,这些指标以量化为主,基本能够反映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在对不同效益评价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的方法,对丁家河小流域治理后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治理后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得分值为0.091 6,各准则层效益表现为社会效益调水保土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与当地实际相符合,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合理,评价方法可行,可应用于川东丘陵区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为川东丘陵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首次将多目标灰色关联投影法运用于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综合效益评价方面,以资丰富迫切需要的生态工程建设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紫色土丘陵区典型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科学合理选择适宜的水土保持措施,利用特尔斐(Delphi)法和模糊数学原理,对紫色土丘陵区典型水土保持措施进行区域适宜性评价。以问卷调查为基础进行评价指标的筛选,从求-供和产-望2个角度建立2套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与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之间的关系选择单项指标评价模型,采用特尔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结合加权求和与几何平均方法对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并以四川省遂宁市群力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专家注重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和自然环境效益,当地农民则看重措施实施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群力村较为普遍的4种水土保持措施中,退耕还草最为适宜,其次为退耕还林,等高耕作和梯田的适宜性相对较小,与实际推广情况一致;梯田和等高耕作的适宜性较低主要受到农村劳动力数量、农民投资能力和措施社会经济效益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拜泉县水土保持新进展与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黑龙江省拜泉县近年来的水土保持工程保土效益定量进行评价,为进一步的水土保持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对拜泉县2008—2015年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采用土壤侵蚀模型计算工程实施前后的土壤流失量评价拜泉县水土保持工程保土效益。[结果]2011—2015年该县土地利用变化不大,总体由耕地向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和林地流转,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193.8km^2,生态环境有所好转。2008—2015年,新增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总面积103.49km^2,通过实施梯田、地埂植物带和改垄措施,共计保土507 338.86t,其中2008—2010年占总保土量的3.80%,2011—2015年保土量逐年递增,2015年占总保土量的34.04%。所有年份合计,梯田的保土量最多,占总保土量的40.21%,其次为改垄和地埂,分别为37.23%和22.56%。[结论]拜泉县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效益显著,为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效益,应优化水土保持措施的分布,扩大梯田和地埂面积。  相似文献   

10.
植被措施是广东省水土流失区最常用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以石马河小流域为例对不同植被治理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进行野外野测与分析对比,表明不同类型和结构的植被群落与减水、减沙效益之间有较明显的差异。并分析了降雨特征对不同植被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的影响。综合评价了石马河小流域治理后的水土保持效益。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水土保持措施开始实施,为评定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选取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的江西阳坑小流域为例,以2005年为基准年,通过层次分析法选择涉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13个评价指标,从单项效益入手,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直接计算水土保持各单项效益价值,从而得到三大效益及综合效益价值。结果表明:江西阳坑小流域经过水土保持治理之后,2005年水土保持综合效益总价值为12 445.42万元。其中生态效益价值为10 240.65万元,占82.29%;单项效益价值大小排序依次为:保水效益净化大气效益保肥效益保土效益。经济效益价值为894.13万元,占7.18%;单项效益价值排序为:粮食增产效益经果林效益水保林效益。社会效益价值为1 310.64万元,占10.53%;单项效益价值排序依次为:改善群众经济效益提高土地生产率效益增加耕地效益减少泥沙淤积效益。评价结果表明水土保持生态效益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占有决定性地位,这将为今后水土保持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将提升人们对水土保持工作的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2.
李宗杰  田青  宋玲玲  张富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4):128-132,137
运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计算了甘肃省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济效益,系统评价了各措施对研究区带来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甘肃长江流域梯田、水保林、经济林、人工种草经济效益分别为58.08亿元,180.02亿元,29.69亿元,15.2亿元,合计282.99亿元;同时,通过实施坡改梯工程,甘肃省长江流域累计节约土地面积25.96万hm2,节约劳工2 216.9工日。另外,随着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研究区的治理面积、年增产量、年净增产值以及累积净增产效益均表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且水保林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利用结构是否合理, 对水土流失严重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果及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很大。湖南省衡东县水保站通过在不同坡度、耕作措施、植被状况下设立降雨-径流-土壤流失观测试验小区进行观测试验的基础上,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使之逐步趋于合理, 再结合水土保持生物、工程措施, 使该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孙昕  李德成  梁音 《土壤学报》2009,46(3):373-380
选择了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严重的江西省兴国县境内的治理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的塘背河、廖公坑、蕉溪河3个小流域为对象,选择了涉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30个评价指标,对3个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1)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采用的评价方法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水土保持的综合效益,具有一定的区域适宜性。(2)针对同一区域多个小流域一起进行评价,有利于通过对比揭示不同流域水土保持效益的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对指导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兴国县3个小流域通过积极的治理投入,均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4)由于治理投入和治理时间的差异,3个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尚存在一定的差异,塘背河小流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综合效益均最高;廖公坑小流域治理中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低;蕉溪河小流域治理较差,经济效益最低。各流域应抓住自身水土流失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进一步搞好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  相似文献   

15.
采用熵值法确定TOPSIS的指标权重,利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了灰色关联度的TOPSIS评价模型,并根据陕西省秦岭生态功能区近10 a水土流失与治理资料实例验证了该法的有效性,定量评价揭示了该区水土保持治理效益动态变化情况,并采用灰色聚类法加以验证。结果表明:秦岭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初期,各项措施尚未完善、发挥作用相对滞后,水土流失未得到有效控制;随着各项功能措施的逐步深入,水土保持治理效益大幅度提升,与初期相比,治理效益指标增长1.24倍,生态环境逐步向良性发展,有利于秦岭生态功能的改善。该评价方法体系的提出为区域水土保持措施有效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可为政府决策与综合管理、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运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确定了甘肃内陆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各项措施的调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果表明:内陆河流域各措施累计调水30.40亿m3,各措施累计保土2.69亿t,调水保土主要来自于坡面措施减蚀效益;内陆河流域梯田、水保林、经济林、人工种草经济效益分别为1.25亿元,195.16亿元,4.35亿元,14.57亿元,合计215.32亿元。通过水土保持措施的布设,治理程度的提高,甘肃省内陆河流域受旱灾程度有了一定的控制,全省年均受灾面积、作物减产面积均呈逐渐减小趋势,并且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吉林省东部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并对各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保土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顺垄试验小区蓄水保土效果最差;地埂植物带、灌木埂试验小区水土保持效益居中;生态修复、横垄试验小区水土保持效益较高;水平坑试验小区水土保持效益相当高.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之间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存在差异,以生态修复对土壤pH、容重和田间持水量的修复最为明显;各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颗粒组成,即土壤质地的修复效果均不明显,可见水土保持措施并不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善土壤质地.在进行水土保持措施较短时间内,土壤SOC的消耗要大于其累积,使其在短时间内无法取得较好的SOC恢复效果.速效养分含量受水土保持措施影响非常大,土壤速效养分一部分随土壤侵蚀流失,一部分为植物所吸收利用,从而导致各水土保持措施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差异较大,其中生态修复措施对土壤速效养分的恢复效果最佳.在目前现有的水土保持措施下,选择生态修复措施,即自然撂荒是短时期内吉林省东部低山丘陵区进行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草)工程和恢复土壤肥力质量较好的选择途径.  相似文献   

18.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中的问题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至今,全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停留在定性描述和理论探索阶段,关于治理效益评价的深层次问题还未涉及,如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与治理效益的关系问题,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的原则与指标问题,水土保持措施和治理效益与治理目标关系问题,治理效益点与面的关系问题等.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将会极大地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评价理论体系的形成,从而加强治理效益评价的适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毕节石桥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监测与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及时准确地了解喀斯特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和变化原因,调控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避免其进一步恶化,选择毕节石漠化综合治理区——毕节石桥小流域进行4a的连续生态监测,分析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的综合治理费用及其所带来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监测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土壤肥力增加,土壤结构得到改良,林草植被覆盖度提高,局地小气候得到改善。土壤侵蚀深度减小,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系统功能发挥效应,经济效益为2 215.2万元,生态效益为3 452.53万元,社会效益显著。对毕节石桥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分析表明,在喀斯特地区实施综合治理取得了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实现了流域生态良性循环,水土保持治理综合效益非常显著,项目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20.
通过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典型——陕北米脂县高西沟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配置模式、治理成本和治理效益分析,认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配置模式应由治理目标所决定,不同治理目标指导下的治理模式将产生不同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针对水土保持效益的多重性、连动性、交叉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提出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原则;依据该原则,估算以粮食自给为目标的治理模式,其投入治理成本是65.70万元/km^2,5-6年内可收回成本;此时治理流域基本达到泥不下坡,水不出沟,林草覆盖率达到40%-50%,粮食自给,年经济收入3 000元/人左右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治理区虽全面治理达标,但经济收益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单纯依靠水土保持难以达到全面小康,这是值得有关部门应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