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明确近年来中国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turcica)的生理小种变化和种群消长情况,分析玉米大斑病逐年加重的原因。采用常规Ht单基因(Ht1、Ht2、Ht3和HtN)鉴别寄主,对2005年和2006年采自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河南、四川和北京-天津-唐山地区共10个省区28个地区的204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利用毒力频率法分析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及其在中国的分布频率。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分析了近30年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变化趋势。共鉴定出0,1,2,3,12,13,23,123,23N共9个生理小种,其中0号小种和1号小种为优势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62.25%和19.12%,其他小种占供试菌株的18.63%;所鉴定的204个菌株,对Ht1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最高,为33.33%;对HtN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最低,为1.47%;对Ht2和Ht3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为16.18%和6.37%。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呈现复杂化,不断有新小种出现。Ht1和Ht2抗性基因在中国大部分玉米严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抗性“丧失”。玉米大斑病菌新小种出现、0号和1号小种以外其他生理小种出现频率的的升高和品种抗性的“丧失”是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单基因Ht1、Ht2、Ht3、HtN处于不同水平抗性杂合状态时对大斑病抗性的基因效应不同。通过单基因Ht1、Ht2、Ht3、HtN与同一水平抗性自交系以及与不同水平抗性自交系组配,研究单基因处于杂合状态时在控制病斑数量、面积、病斑扩展速度、产孢量和潜伏期等方面的单基因、多基因的联合效应。结果表明,抗性单基因HtN处于F1代杂合状态时,控制病斑数和病斑面积的效应最强;单基因处于杂合状态时,湿培48 h病斑全部能产生分生孢子,且处于同一水平抗性杂合状态时,Ht1控制产孢量的效应最强;Ht1处于中水平、Ht3处于高水平和HtN处于低水平垂直抗性杂合状态下,控制病斑扩展效应最强;而Ht2处于高水平垂直抗性杂合状态下,控制病斑扩展效应最弱;抗性单基因处于杂合状态下,控制潜伏期多表现超亲现象,HtN控制病害潜伏期比其它单基因显著。  相似文献   

3.
以玉米抗、感大斑病菌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了Ht1、Ht2和HtN等抗病基因以及B37和HZ1等遗传背景与玉米大斑病菌侵染前后寄主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其同工酶酶谱的关系。结果发现,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以及它们在病程中的变化与抗病基因所处的遗传背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本研究表明遗传背景不但决定和影响正常植物的生理生化特征,而且明显地影响植物对病原菌侵染所产生的生理生化反应和变化。  相似文献   

4.
 1980-1984年研究了印尼农家品种柏拉玛地选系对玉米大斑病的抗性遗传。结果表明:选系带有一对抗玉米大斑病的显性基因,使植株在抽雄期以前表现为无病斑的表型。这个基因与Ht1、Ht2、Ht3基因是独立遗传的,并对它们具有显性上位作用,当它的Ht1(Ht2或Ht3)基因存在于同一个体中时,无病斑抗性会抑制褪绿病斑表型的表达。等位性测验结果表明,它与HtN基因可能是同一基因,也可能是等位基因,在本试验中未观察到两基因间的交换。这个选系可作为HtN基因的另一来源利用,由它分离的抗病基因可称为HtNB。  相似文献   

5.
玉米大斑病可以引起玉米严重减产,为此抗病育种已成为玉米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单基因抗性与多基因抗性相结合,是当前国内外抗病育种的主攻方向。玉米抗大斑病的特性主要来于多基因抗性,近年来引进了一批具有不同抗大斑病单基因抗性材料,如Ht1、Ht2、Ht3、HtN等。如何把单基因抗性与多基因抗性结合起来应用,就成为当前玉米抗病育种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山西玉米种植区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情况,为玉米大斑病的抗病育种、品种的合理布局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t单抗性基因鉴别寄主法,对从山西省14个市县玉米罹病叶片上分离的32个玉米大斑病菌株的生理小种种类、分布和毒力频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供试的32个菌株中共鉴定出12个生理小种,分别为0、1、2、3、N、12、2N、3N、12N、13N、23N和123N号。其中,2、12N、13N、23N和123N号生理小种的出现频率之和为65.64%,123N的出现频率最高,占总量的25.00%。山西各玉米种植区的生理小种种类存在明显差异,北部有8种(1、2、N、2N、3N、12N、13N和123N),南部有7种(3、N、12、12N、13N、23N和123N),中部仅5种(0、12、3N、12N和23N)。32个菌株对Ht单基因的毒力频率在56.25%~78.13%之间,对HtN的毒力频率最高,为78.13%;而对含Ht双基因、三基因和四基因组合的毒力频率分别为81.25%、56.25%和25.00%。[结论]山西玉米种植区小种种类和出现频率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北部>南部>中部。在鉴定出的12个生理小种中,12、12N、3N、23N和123N号是山西主要致病小种群体,其中123N为山西的优势小种。单一的Ht抗性基因品种的抗病作用已明显降低,仅依靠这4种Ht单抗性基因的抗病品种已不能有效的防治该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7.
中国2001年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含不同抗性基因的玉米作为鉴别寄主,对2001年分别采自于河北、辽宁、黑龙江等省的37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鉴定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中不仅有0号(原1号)、1号(原2号)小种,还出现了12,23,3N,12N号等其它生理小种。尤其是由于本试验出现了对带Ht抗性基因的玉米均致病的123N号生理小种,这应引起育种工作者的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8.
玉米大斑病Ht1A基因回交转育和生产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Ht1A为抗源,不同大斑病(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pass.)抗性玉米自交系为轮回亲本,用回交方法转育成Ht1近等位基因同型系,以中感自交系配制成不同基因型的杂交组合,并从病斑数、病斑面积和产孢量三个方面研究单基因抗性在生产上的利用可能性。结果表明,中感自交系转入Ht1A基因后,其杂交组合的病斑数目并未减少,而病斑面积及其单位面积产孢量均表现显著减少,证实Ht1A单基因抗性对控制病菌孢量和延缓大斑病害流行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用日本鉴别品种和相对应的鉴别病菌小种对长白9号(吉89-45)品种进行了稻瘟病真性抗性基因鉴定,结果表明,长白9号对鉴别菌株小种的反应和日本的鉴别品种新2号基本相同,因此,长白9号的稻瘟病真性抗性基因可以推断为Pi-Ks,即+。不过,长白9号对个别菌株小种的反应与新2号相比略有差异,表现为病斑小或者小的感病性病斑中伴有褐点。总的看来,长白9号发病程度略轻,病斑数目也相应稍少,因此,长白9号除了含有主效抗性基因Pi—Ks外,还可能含有其它微效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10.
以玉米大斑病鉴别寄主A619近等基因系为供试材料,以玉米大斑病1号、2号、3号、N号生理小种组成的混合小种为接种病菌,通过单叶病斑面积的发展速率评价鉴别寄主接种后的发病情况,分析了完全隔离法、部分隔离法与不设置隔离田间接种鉴定效果。结果表明:与不设置隔离法相比,完全隔离法和部分隔离法均能成功接种病菌,完全隔离法发病程度高于部分隔离法,但操作相对比较繁琐,适宜按生理小种鉴定的小规模接种实验。部分隔离法选择适宜接种天气条件,适合大规模群体鉴定。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稻近等基因系的育成及其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能力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水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是一个普感品种。以它作为轮回亲本 ,日本清泽鉴别品种草笛、梅雨明、K1、Pi4号、K60和 BL1作为抗病性供体亲本 ,通过杂交、回交和抗性鉴定 ,培育了一套单基因的水稻近等基因系。这套近等基因系、它们的供体亲本、清泽鉴别品种、国际水稻研究所近等基因系等对菲律宾菌株的生理小种鉴别能力的比较研究结果为 :( 1 )近等基因系的生理小种鉴别能力比其供体亲本强。 ( 2 )中国近等基因系比清泽鉴别品种的小种鉴别能力高。 ( 3)中国近等基因系的生理小种鉴别能力与国际水稻研究所近等基因系相似或较强。但是国际水稻研究所的近等基因系不适用于鉴别粳稻区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 ;而中国近等基因系既适用于籼稻区 ,也适用于粳稻区 ,是可以在国际上通用的鉴别体系。  相似文献   

12.
采用国际公认的鉴别寄主SugarBaby、CharlestonGray和CalhounGray的病株率作为抗性分级标准,对采集于河北省西瓜种植区46个县(市)的西瓜枯萎病菌系进行了致病性测定。根据鉴别寄主对供试菌系的抗感反应,将46个西瓜枯萎病菌系划分为0号、1号和2号3个不同的生理小种,分别包括8,30和8个菌系,占供试菌系的17.4%、65.2%和17.4%;0号生理小种菌系致病性最弱,仅使品种SugarBaby感病,以冀中和冀南居多;1号生理小种菌系致病力中等,使鉴别寄主SugarBaby和CharlestonGray感病,而使CalhounGray抗病,分布在整个河北省西瓜种植区;2号生理小种的菌系致病力最强,使3个鉴别寄主均能感病,主要分布在冀中和冀北。  相似文献   

13.
利用自然感病调查和人工接种筛选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农科院齐分院726份稳定自交系和1923份不稳定玉米种质进行抗玉米大斑病筛选,并对接种病原菌群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得到高抗大斑病稳定自交系30份,中抗大斑病稳定自交系16份。并利用携带Ht的鉴别寄主对接种菌群进行生理小种鉴定,鉴定结果为12N型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1个分别含有单抗性基因R1~R11及1个不含抗性基因的1套鉴别寄主,对2003~2005年采自云南省10个县市26个采集点的117个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共鉴定出26个菌株的生理小种,其中优势小种为3.4.6.8.10.11,占所测菌株的28.69%,主要分布在寻甸、丽江、昆明;其次是3.4.10,发生频率为13.11%,主要分布在镇雄;然后是3.10,发生频率为10.66%,主要分布在宣威。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及交配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套Ht单基因鉴别品种,对2007-2009年采自云南省13个地区的81份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菌株交配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和交配型组成复杂,81个菌株可分为0、1、2、3、12、23、2N、3N、12N、23N和123N等11个小种类型,其中能克服鉴别...  相似文献   

16.
成都市番茄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5个含有不同单显性抗番茄晚疫病基因的番茄材料Ts19、Ts33、W.Va700、L3708和LA1033为鉴别寄主,对成都市4个番茄主栽区采集分离的18个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鉴定出6个小种,即生理小种T1、T1,2、T1,3、T1,4、T1,3,4和T1,2,3,4,其中T1小种6个菌株,占测试量的33.3%为优势小种,同时测出1个使所有鉴别寄主都感病的T1,2,3,4小种。表明成都番茄晚疫病菌组成比较复杂。试验还测试了6个番茄品种的抗性,结果为都不抗番茄晚疫病。  相似文献   

17.
用双列杂交分析法对核基因抵抗玉米小斑病T和O小种进行了研究。在田间进行人工接种并定株测量病斑的长度和面积。认为这两个生理小种的抗性基本上决定于相同的一套核基因。从某些自交系抗病等级的差异可以看出,由于基因对基因的病理遗传的作用,抗性基因的功能对两个小种呈加性效应。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鉴别品种、日本清泽粳型单基因系鉴别品种和中国单基因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为试验材料,对黑龙江省139个菌株进行鉴定研究,并通过这3套鉴别品种对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别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39个稻瘟病菌株被中国7个鉴别品种划分为6群14个小种,被日本清泽12个单基因系鉴别品种划分成58个小种,被中国6个单基因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分成26个小种;日本清泽单基因系鉴别品种和中国单基因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鉴别作用优于中国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鉴别作用明显;在黑龙江省可用于抗病育种的基因有Pi-zt、Pi-b和Pi-t;在黑龙江省应该提倡应用中国单基因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进行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相似文献   

19.
小麦叶锈菌生理分化研究中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takman建立的用鉴别寄主鉴定锈菌生理小种的方法对抗病育种曾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实践证明还存在不少问题。(1)生物间遗传学指出,Stakman建立的方法。其观点偏重于锈菌分类,而忽视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所以所用的鉴别寄主仅注意其鉴别作用,可与生产毫无关系,可以鉴定出许多小种,而不知道它们与生产有关的品种有什么关系。(2)在自然间寄主和病原物是以群体对群体起相互作用的,而传统研究是研究个体与个体的关系。此外,小种内存在变异性,被鉴定为同一小种的不同菌株的毒性不一定相同,任意选择一个菌株来测定品种的抗病性未必有代表性,用这种方法测出的抗病品种推广出去就容易引起抗病性丧失问题。(3)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形成的锈菌的群体毒性不一定相同,这种毒性不同的类群我们称为生态类群。过去的小麦品种抗病性测定工作多在局限的条件下用人工接种进行。把用这种方法测出的抗病品种推广到广大的锈菌群体中去,也容易引起抗病性丧失问题。我们赞成今后研究小麦锈病应有群体观点,用毒力频率,毒力组合,抗性组合等方法来研究小麦群体和锈病群体的关系。应有生态观点,用异地鉴定来监测锈菌毒性和品种抗性的变异。应有进化观点,以基因鉴定来代替小种鉴定,把寄主的病原物相互作用研究放在遗传学基础上。在利用已知基因作鉴别寄主方面,虽然抗原的抗性基因可与Lr近等基因系的相同,但由于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所以这两种材料都得同时采用,不能互相代替。抗性基因鉴定是复杂的。一般认为阿芙乐尔会有Lr26基因。Bastos认为除Lr26外,还有Lr3。杨文香认为除Lr26和Lr3外,还有Lrl4a。又Bastos认为洛夫林13含有Lr26和Lr3,相文香认为只含有Lr24,检查不到Lr3。  相似文献   

20.
2008~2009年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8~2009年在黑龙江省各主要大豆产区采集并分离大豆灰斑病菌菌株127个,采用一套鉴别寄主对采集的大豆灰斑病菌进行鉴定,以明确黑龙江省各主要大豆产区大豆灰斑病菌的小种组成及优势小种。结果表明,2008~2009年在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共监测到大豆灰斑病菌14个生理小种,它们分别是1、2、3、4、6、7、8、9、10、11、12、13、14及15号生理小种。其中以1号小种出现频率最高,为35.43%;其次是7号小种,出现频率为17.32%;10号小种出现频率为9.45%,居第三位。这些研究结果为大豆抗灰斑病品种的选育和合理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