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牛姆林自然保护区常绿针阔叶混交林群落特征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福建省牛姆林自然保护区常绿针阔叶混交林的区系组成、地理成分、垂直结构、物种多样性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混交林群落维管植物种类组成丰富,600m2样地内有38科62属¨9种,其中以常绿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种子植物地理成分中热带性质属37属占64.91%,温带成分19属占33.33%;群落分层现象明显,乔木层可分4个亚层,乔、灌木及藤本植物种类和数量均丰富,草本植物较少;比较群落各部分多样性水平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层间植物.  相似文献   

2.
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青冈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青冈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青冈群落植物种类丰富,区系成分复杂,其属的地理成分具有较高的热带成分比例。群落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叶性质以小型叶、单叶、革质和非全缘为主。群落垂直结构中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依次递减,乔木层、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大于草本层。  相似文献   

3.
泥石流频发区人工新银合欢林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植物群落学研究方法,对干热河谷泥石流频发区人工新银合欢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人工林群落植物种类比较简单,科属组成极为分散,区系成分单调;科级地理成分热带性质较强(41.91%),属级地理成分也以热带性质为主(45.16%);群落物种组成以由中、小型叶面积、单叶、非全缘、纸质和革质的地面芽植物为主;垂直结构单调,虽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但乔灌层均以新银合欢占优势,草本层盖度低。群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应在人为干预的手段下进行分化和演替。  相似文献   

4.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栓皮栎林人工恢复与天然恢复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内栓皮栎林人工恢复天然恢复的差异,采用样地调查法对相同恢复年限的栓皮栎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的物种组成、重要值、多样性指数和土壤性质等群落特征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栓皮栎人工林群落具有维管束植物12科18属24种,次生林群落具有维管束植物27科40属48种,两个群落相似性较低(0.36);(2)栓皮栎次生林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的重要值比人工林低,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数较人工林多;(3)栓皮栎人工林与次生林群落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Mag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相比均较低,人工林的4个多样性指数大小依次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天然次生林指数大小表现依次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4)栓皮栎次生林的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比人工林均较高。研究表明在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内,相同恢复的年限,栓皮栎天然次生林无论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数、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均优于栓皮栎人工林,天然恢复比人工造林恢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西天山野果林小檗群落基本生态特征,为其资源保护、可持续利用和种群修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典型小檗群落随机布置临时样地对其物种组成、垂直结构、种群径级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揭示小檗群落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种群更新等方面的特点。[结果]西天山野果林小檗群落调查样地中共有种子植物19科,47属,50种,其中92.00%为双子叶植物,群落在垂直结构上可分为3层: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灌木层小檗的重要值为196.25%,群落内各层物种多样性复杂程度总体表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该群落中小檗成年个体明显多于幼苗、幼树和老年个体。[结论]西天山野果林小檗群落植物区系温带属性较明显,小檗为群落的单优种与建群种。小檗种群的维持依赖于中龄个体,幼树较少,种群年龄结构呈纺锤状,属衰退型种群。  相似文献   

6.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甜槠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分析浙江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甜槠群落植物区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 ,该区甜槠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 4 9科 86属 133种 (含变种 ) ,其中蕨类植物 4科 5属 6种 ,裸子植物 2科 2属 2种 ,被子植物 4 3科 79属 12 5种。植物区系成分复杂 ,热带成分比例较高。甜槠群落科、属、种组成多样性较高 ,植物种类丰富且组分复杂 ,群落垂直结构中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依次递减 ,乔木层、灌木层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明显大于草本层。  相似文献   

7.
以宜昌市龙泉镇某矿区矿渣废弃地边坡为研究对象,应用普通生态学调查方法对边坡重建植被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矿区矿渣废弃地边坡的植被生态修复样地内植物种类计15科24属24种,其中禾本科植物和菊科植物居多,分别为5种和6种,其他都是1科1种。根据植被调查和文献统计的结果,筛选出矿区矿渣废弃地边坡植被生态修复先锋物种为:狗尾草、狗牙根、铺地榕、高羊茅和竹叶草。在筛选先锋物种的基础上,考虑矿区矿渣废弃地边坡的陆生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为快速达到边坡复绿效果,提出了植被恢复物种搭配组合。  相似文献   

8.
谢家店植物群落恢复中种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4年采用样方法对地震重灾区谢家店的植被自然恢复情况和生境条件(包括海拔高度、土壤温度、湿度和盐度)进行调查,分析了各样地物种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及不同恢复年限植被恢复的效果,通过研究植被的动态恢复效果及其立地条件的影响,把握地震灾区植物的演替规律,以期为当地制定植被恢复的方案提供参考和借鉴。结果表明:(1)已统计到植物46科66属84种,桤木(Alnus cremastogyne)为乔木层优势种(重要值是0.29),同时也是群落的建群种,群落类型为桤木+灰白毛莓+木贼(A. Cremastogyne+Rubus Tephrodes+Equisetum hyemale)。(2)2014年Shannon-Weiner指数(H’)、Margalef指数(Ma)、Pielou指数(E)和Simpson指数(D)分别为2.06,2.942,0.73,0.189,相比2009年,物种丰富度上升,均匀度下降。(3)在不同生活型中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指数和Margalef指数都是草本层 > 乔木层 > 灌木层;Simpson指数为灌木层 > 草木层 > 乔本层,灌木层物种数量分布不均衡。(4)土壤温度、湿度、盐度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种类组成,进而影响物种的多样性指数,近几年植物物种和数量(物种的数量)都呈明显增大的趋势,但物种在样地中的分配并不均匀。  相似文献   

9.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东缘植被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绿洲东缘7个样区25个样地的样方调查数据,对该区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自然植被共有52种,分属17科45属,以菊科为优势种,禾本科、豆科和藜科为亚优势种,其他13科为伴生种;群落结构类型以灌木群落为主,草本群落次之;根据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可以将研究区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多样性指数变化幅度较小且保持较高水平,北部多样性指数变化幅度较大且相对较低;沙漠地区通过绿洲防护林建设,能有效改善绿洲外围植物生长环境,增加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控制沙漠扩张。  相似文献   

10.
选取4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对黄土丘陵区(安塞)主要的天然及人工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试图讨论植被恢复重建途径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处于植被自然恢复阶段的群落其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在演替的第三阶段较高;人工灌木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都要大于人工草本群落,但是人工草本群落的均匀度指数要比人工灌木群落大;同样.天然植物群落比人工植物群落的均匀度指数小,但其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高于人为干预的人工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11.
福建牛姆林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植物区系组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福建省牛姆林6个天然林样地的植物区系组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牛姆林天然林的植物种类组成丰富,在2900m^2范围有248种高等植物分属82科153属,其中蕨类植物11科14属16种,裸子植物3科3属3种,被子植物71科136属229种,种子植物属的系数为61.69;区系地理成分较为复杂,属的地理成分以热带分布型为主,63.36%的热带地理成分及32.82%的温带地理成分显示出牛姆林地处南亚热带北缘的地理特点。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河中游河岸带植物共有49种,隶属于15科38属。对塔里木河中游河岸带植物区系科、属的组成、地理成分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中游河岸带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单种科、单种属多,区系优势现象明显。(2)植物区系表现强烈的旱生性和古老性。(3)植物区系主要以温带为主,这表明塔里木河中游河岸带植物区系特征与该地区所处的北温带和古地中海地理位置是一致的。(4)特有种比例低,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种类较少。(5)从不同生境及不同林龄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来看,水分条件是影响物种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风沙黄土区排土场作为一种人造生态系统,自然条件恶劣,土壤贫瘠,植被恢复困难。为了探明有效的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措施,采用植被调查与种子库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地上植物群落与土壤种子库特征及二者的关系,探讨了其植被恢复效益及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人工植被恢复下地上植物群落中共47种植物,分属16科40属,土壤种子库共14种植物,分属5科13属,其中均以禾本科、菊科、藜科、豆科占主导地位; 灌木植被的地上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均表现为最优; 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密度的变化范围为88.48~495.47株/m2,74.74~1422.91粒/m2,且均在草地类型下最大。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相似性普遍较低,相似性系数仅为0.16~0.23。因此,风沙黄土区排土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需要加强保护与管理,可以考虑构建以草灌配置为主的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保障群落的恢复潜力,并提高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亦可考虑引入外源种子库提升群落恢复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中撂荒地植被恢复方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化进程中农田生态系统撂荒后,自然更新和人工更新2种方式下的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结构.结果表明:1)在撂荒地共发现42种植物,隶属22科42属,其中自然更新群落样地有10科20属,人工更新群落样地有19科34属;2)2个群落的科、属、种数在统计上差异不显著,只表现出人工更新群落稍高于自然更新群落,植物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在统计上差异不显著,但是呈上升趋势;3)自然更新和人工更新2个群落间的植物种相似系数为0.44,自然更新和人工更新2个群落中的共有植物种类为12种,以一年生草本居多;4)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排序方法(DCA)分析表明,2个群落结构间已形成梯度,在人工更新群落增加了多年生草本、多年生草质藤本和小灌木,人工更新减缓了植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在城市化圈地过程中,建议在撂荒期栽植乔木树种,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干旱荒漠区封育沙地植被群落特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天然植被围栏封育和人工种植+围栏封育措施下沙地植物群落为对象,以无封护的流动沙地做对照,研究了不同恢复措施对沙地群落物种组成及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封育15 a后,人工种植+围栏封育区侵入物种的丰富度随演替的进展已达12种,其中猪毛菜7.562株/m~2,碟果虫实3.233株/m~2,雾冰藜3.017株/m~2,沙米1.615株/m~2,狗尾草1.112株/m~2.种类组成及生活型结构在向天然植被围栏封育区植物群落靠近,但两者间仍表现出较大差异.(2)在类型组成上,两种封育措施区差异主要表现在优势科及各科种类数量上.(3)在综合多样性特征上,两种措施区草被层的Shannon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而其余各指数两者差异均不显著,但天然植被围栏封育区灌木层的生态优势度指数较高.(4)群落的相似性指数表明,两种封育措施间的植物群落差距较大,且2种封育措施下的植物群落与植被呈零星状分布的无封护措施的流动沙地相比,生态差距均十分显著,这表明封育可明显促进沙地植被的多样性恢复,其中人工种植对沙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恢复的作用是相对缓慢而渐进的.  相似文献   

16.
对东莞大岭山撂荒的荔枝林(品种为“妃子笑”)林下植被进行样方调查, 分析了荔枝林林下植物群落的结构、多样性及生态位特征, 并提出撂荒荔枝林未来发展的对策。共记录到林下植被102 种, 隶属于50 科85 属。其中, 蕨类植物13 种, 隶属于9 科9 属; 双子叶植物65 种, 隶属于31 科52 属; 单子叶植物24 种, 隶属于10 科24 属。林下植被以灌木和乔木(幼苗)为优势生活型。灌木层与草本层物种多度分布差异不显著, 其物种丰富度、均匀度、Shannon-Wiener 指数、Simpson 指数差异亦均不显著。林下层优势物种中有春花(Raphiolepis indica)等8 种灌木, 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等7 种草本, 玉叶金花(Mussaenda pubescens)等5 种藤本。灌木层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909~1.450、0.567~0.955, 草本层分别为0.945~1.566、0.270~0.984。所调查的荔枝林林下自然演替的植被物种丰富, 区系成分为亚热带地带性种类, 结构亦较为复杂。因此, 在荔枝产业面临转型的阶段, 对于立地条件或荔枝品质较差不再经营的林分,可维持植被现状, 或向生态公益林方向改造, 以利于东莞荔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恢复15年后刺槐人工林及自然植被的恢复特征,对安塞县三个流域"退耕还林"后栽植的15年左右刺槐林与林下植被及对应的自然恢复植被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刺槐林下发现植物60种,隶属于27个科,49个属,以禾本科、菊科、豆科、蔷薇科植物居多;自然植被样地发现植物62种,隶属于21科49属,菊科、豆科和禾本科植物最多;无论刺槐林下还是自然植被,生长型多为一年生草本和多年生草本,水分生态型以旱生和旱中生植物为主,生活型方面地面芽植物占据优势地位;刺槐林下以狗尾草、赖草、牻牛儿苗、铁杆蒿、阿尔泰狗娃花及长芒草等为优势群落,而自然坡面以白羊草、达乌里胡枝子、铁杆蒿、阿尔泰狗娃花、长芒草及草木犀状黄耆等为优势群落;在阳坡自然恢复植被的群落盖度、地上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刺槐人工林(p0.05),而在阴坡二者差异不显著;认为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阳坡刺槐林的植被恢复应考虑到林木生长对林下层的抑制作用,对现存郁闭度过高的林分应及时进行间伐管理以促进下层植被生长,合理进行乔、灌、草的配置,丰富群落层次结构,提升刺槐林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8.
神东矿区水土保持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神东矿区植物区系进行分析,为充分利用当地的植物资源,实现神东矿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和谐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植物区系分析法,以神东矿区作为一个独立的植物区系单元,对该区种子植物进行了调查统计,以科、属、种的现代地理分布为基础,对这3个层次的地理分布类型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该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和区系属性等问题。[结果](1)神东矿区共有植物53科,135属,217种。菊科植物种类最多(35种),其次是豆科植物26种,禾本科植物18种,蔷薇科植物14种,科内只含一种植物的科有21个;(2)神东矿区有草本植物159种,木本植物有52种,神东矿区生长的的植物多为中生和旱生,其中中生植物有62种,旱生植物有32种;(3)神东矿区高等植物类群在分类等级上都具有丰富、复杂、古老、特有4种特性。[结论]神东矿区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但该区的植物物种仍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19.
 北川河流域位居黄河上游地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流域内有种子植物74科、357属、1006种(含变种、变型)。流域内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种子植物属有12个分布区类型和14个变型,与中国种子植物属的15个分布区类型、31个变型相比,分别占到80.0%和45.2%,类型较为齐全,变型也相当丰富。温带分布的属数及其所占的比例,在该区各分布类型中具有明显优势,其中尤以北温带分布类型更为显著,计有117属,占本区种子植物总属数的32.8%,占全国该类型分布的54.9%。该区植物区系的基本性质是以北温带为主。区系分区归属于泛北极植物区青藏高原植物亚区唐古特地区。植物区系成分的研究,为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当地植物资源,开展科学引种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坝上风电场风机区不同表土处理与植被恢复的组合方式,阐明表土在植被恢复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采用表土分层清理堆放回覆试验、客土、表土处理与植被恢复组合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处理的植被恢复效果。[结果]风电场项目区可采用表土分层清理、分层回覆的方式,利用表土土壤种子库进行植被恢复。施工生产生活区与弃土弃渣区分别有16和17种植物萌发,恢复效果良好,分层回覆表土后应及时浇水保证种子萌发。不同植被恢复组合方式在群落盖度、植被平均高度、物种数、多样性指数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各处理以分层回覆+自然恢复效果最好,土地平整+自然恢复效果最差。不同植被恢复组合方式投入差异明显,投入最高为客土+人工恢复,最低为土地平整+自然恢复。[结论]各风电场应根据施工条件、经济条件及植被恢复效果选择适宜的恢复方式,尽可能采用分层回覆+自然恢复的方式,不建议使用土地平整+自然恢复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