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川省的麝类养殖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麝,俗称香獐、麝鹿、獐子等,是偶蹄目(Artiodactyla)、麝科(Moschidae)、麝属(Moschus)动物的总称。中国是麝类野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林麝(M. berezovskii)、马麝(M.chrysongaster)、原麝(M.moschiferus)、喜马拉亚麝(M.chrysogaster)和黑麝(M.fuscus)等5种,主要分布于四川、陕西、青海、西藏、湖北、贵州、黑龙江、吉林等省区。养殖业涉及的种类主要是林麝、马麝和原麝3种。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原麝资源现状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麝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世界共有五种麝,即原麝(Moschusmoschiferus)、林麝(M.berezowskii)、马麝(M.sifanicus)、喜马拉雅麝(M.Ieucogaster)和黑麝(M.fuscus),五种麝中国均产,并且是主要分布区,其分布区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少数周边国家也有麝的分布。 原麝分布于我国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华北(内蒙古、河北、山西)、新疆的阿尔泰山区和安徽省的大别山区。黑龙江省分布的原麝为指名亚种  相似文献   

3.
圈养林麝繁殖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养麝研究所都江堰分部20年圈养林麝的生产繁殖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人工饲养林麝的繁殖受雄性种麝年龄、公母麝比例和配种时间的影响较大.雄性林麝作为种用的年龄为2.5~8.5岁,其配怀率和年龄的回归方程为:Y=85.918+0.205x-0.152x2(R2=0.714).采用单公群母配种方式的适宜公母麝比例为1:5和1:6,母麝的受胎率在60%~80%间.配种合群时间为每年的10月末到次年的1月末,雄性种麝在11月和12月的配种表现对提高母麝的受胎率(P<0.05)和仔麝的双胎率(P<0.01)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保障麝在春、夏、秋季节采食不酸败,冬季不冻结的精饲料问题,需开发麝适口性强而质优的颗粒饲料。选择在同等养殖条件下体况正常的雄性林麝28头(3-10岁),随机分为试验组(投喂颗粒饲料)与对照组(投食原有饲料)两组,通过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林麝对颗粒饲料一般在13 d内就能适应,且随颗粒饲料品种的适口性好坏而有所变化。试验期内,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林麝体重、产香麝平均产香量和麝产香发生率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麝发病、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5.
麝俗称香獐、麝鹿、獐子等,是偶蹄目、麝科、麝属动物的总称.有林麝、马麝、原麝、喜马拉亚麝和黑麝等5种,主要分布于四川、陕西、青海、西藏、湖北、贵州、黑龙江、吉林等省区.养殖业涉及的种类主要是林麝、马麝和原麝3种.   ……  相似文献   

6.
围网养麝与圈养麝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提高林麝的科学饲养水平和养麝的经济效益 ,对上海崇明岛东平林场圈养和围网养林麝的行为、驯化程度及死亡率 3项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圈养和围网养麝的行为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 ;圈养林麝的驯化程度高于围网养 (P <0 0 5 ) ;圈养林麝的死亡率高于围网养 (P <0 0 5 )。  相似文献   

7.
麝类动物(Moschus spp.)雄性个体可分泌麝香,是濒危珍稀资源动物,驯养是濒危麝类动物的迁地保护(ex situ protection)和麝香生产的重要方式。我国从1958年开始麝类驯养,初期的主要驯养麝种为林麝(M.berezovskii),从1990年开始马麝(M.sifanicus)驯养。论文总结了濒危马麝的分群驯养,归纳了麝场选址、麝场修建、圈舍设计、分圈分群及日常驯养管理等方法体系,对我国麝类驯养、资源保育及麝香生产等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林麝 ( Moschus moschiferus beresovskii)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同时又是珍稀的药用和香料动物 [1-2 ]。我国开展人工养麝 40多年来 ,麝的疾病一直是制约养麝业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中以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发病率最高。邬捷 ( 1 983)、沙国润 ( 1 995 )先后对野生及家养林麝寄生虫种类作了调查与研究[3 -4] ,曾报道在野生林麝体表发现毛虱( Trichodects) [3 ] ,但有关家养林麝毛虱的危害情况尚未见报道。 1 998年以来 ,笔者发现四川养麝研究所都江堰养麝场家养林麝发生牛毛虱病 ,并选用杀虫药物进行了防治试验。报道如下。1 …  相似文献   

9.
李评 《野生动物》2003,24(2):39-41
说到林麝,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麝香,麝香是极为名贵的药材,出口价格很高,经过提炼后制成的纯麝香精等产品,每磅价值数万美元,它既能制成专治惊痫、痉挛和心脏麻痹的贵重药品,又是制造高级香水的原料。麝是最原始的鹿类,有原麝、马麝、黑麝和林麝,其中林麝的麝香是麝香中的极品。  相似文献   

10.
秦岭山地围网养麝试验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恢复野生麝种群数量,使人工养殖种群逐渐由圈养向半放养过渡,最终实现野外放归,2008—2009年在陕西秦岭某麝场进行了围网麝半放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圈养林麝对半放养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其采食频率、活动强度和野化程度均高于圈养麝;围网麝取香量显著高于圈养麝(P0.05)。  相似文献   

11.
林麝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我国重要的野生动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加强人工养殖可以有效保护林麝野生资源。本文概述了林麝资源状况及人工养殖过程中的营养学、繁殖技术、遗传多样性、疾病等方面内容,为林麝的人工养殖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雄性激素受体(AR)基因外显子多态性可能与动物生产性能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检测雄性林麝AR基因外显子1、4、8的多态性,探究其多态位点与泌香量的相关性,以期为选育高产优质麝香的林麝奠定基础。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检测雄性林麝AR基因外显子1、4、8的多态性,并对其单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发现:雄麝AR基因外显子1、4、8的扩增片段在雄麝中均不存在多态性。雄性林麝AR基因外显子1、4、8具高度保守性。  相似文献   

13.
麝 ,又名香獐、麝鹿等 ,属偶蹄目 (Artiodactyla) ,麝科(Moschidae) ,麝属 (Moschus)反刍动物。我国的麝主要可分为五类 ,包括 :原麝 (M moschiferusLinnaeus) ,林麝(M berezoviskiiFlerov) ,马麝 (M chrysogasterHodgson) ,黑麝 (M fuscusLi)和喜马拉雅麝 (M leucogasterJodgson)。我国是麝类野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麝香产量和质量均居世界首位。然而随着森林的砍伐、栖息地的破坏以及人类的乱捕滥猎 ,近年来…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某养麝场林麝内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川西北地区圈养林麝内寄生虫感染情况,本研究采用饱和食盐水离心漂浮法和贝尔曼法对四川省某养麝场204份林麝粪便样品进行寄生虫虫卵(或卵囊)和幼虫的检测分析。结果显示:粪便样品中检测到6种(类)寄生虫虫卵(或卵囊)和幼虫,总阳性率为57.84%。其中,球虫阳性率最高,达31.37%,OPG值为1 200~62 800;毛首线虫(鞭虫)阳性率次之,为30.88%,EPG值为200~1 100;而肺线虫(网尾属)幼虫、乳突类圆线虫卵、莫尼茨绦虫卵以及其它线虫卵的阳性率分别为9.80%、5.88%、3.92%和2.45%。该养麝场林麝寄生虫感染率较高,其中以球虫和鞭虫感染情况最严重。本研究调查结果为林麝内寄生虫病的防控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肠毒血症是由于产气荚膜梭菌在动物肠道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死亡的一种疾病。牛、羊、鹿等反刍动物易发生此病,林麝尚未见报道。1989年7~8月某林麝饲养场哺乳期仔麝发生肠毒血症,造成重大损失,现报导如下。 1.发病情况 某林麝饲养场9个大圈中各单圈饲养的哺乳仔麝发生急性死亡疾病,其特点是散在发生,发病仔麝均生长发育良好,有些双仔麝中一头发病死亡,另一头不发病。全群仔麝68头,死于肠毒血症的仔麝7头,死亡率10.29%;1月后全群仔麝56头死于肠毒血症的仔麝8头,死亡率14.28%。  相似文献   

16.
林麝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成年麝体重6~10 kg,公麝分泌物--麝香是名贵的中医药和化妆品原料,野生林麝变家养已有50多年历史. 肝片吸虫是寄生于牛、羊、鹿和骆驼等各种反刍动物的肝脏和胆管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在林麝人工养殖后的寄生虫防治研究中未见林麝感染肝片吸虫的病例报道.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野生林麝资源日渐枯竭,濒临灭绝。世界濒危物种保护组织把麝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Ⅱ调整为附录Ⅰ,我国政府于2003年2月将麝属所有种列入一级保护动物。于是,人们开始从事野生林麝人工饲养,以求保护和扩大种群,合法、科学地利用资源。但过去捕获的野生林麝人工驯化饲养多归失败。为了探索野生林麝抢救驯养的方法技术,我们将群众捕获的受伤野麝调往凤县林麝养殖。截至目前,该野生麝生长发育正常,已与原有麝群合群饲养,抢救驯养获得成功,在宝鸡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家养林麝寄生虫虫种调查沙国润,张化贤(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蔡永华,王洪永,刘洪义(四川养麝研究所)麝是一种珍稀药用动物,分布于东部亚洲,属偶蹄目、鹿科的一种小型反刍动物。我国以林麝(Mochusberezovskii)为主。麝在世界上除原...  相似文献   

19.
对四川养麝研究所都江堰分部20年圈养林麝的生产繁殖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人工饲养林麝的繁殖受雄性种麝年龄、公母麝比例和配种时间的影响较大。雄性林麝作为种用的年龄为2.5~8.5岁,其配怀率和年龄的回归方程为:Y=85.918+0.205x-0.152x2(R2=0.714)。采用单公群母配种方式的适宜公母麝比例为1∶5和1∶6,母麝的受胎率在60%~80%间。配种合群时间为每年的10月末到次年的1月末,雄性种麝在11月和12月的配种表现对提高母麝的受胎率(P〈0.05)和仔麝的双胎率(P〈0.01)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0.
麝又名獐子 ,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麝香近年来一直被列为紧缺动物药材之一。人工养麝 ,既保护了野生动物资源 ,又为社会创造了财富。1 麝的特征习性我国麝有 3种 :马麝、原麝和林麝。马麝个体较大 ,但不产麝香。人工养麝 ,以林麝为主。年体重一般在 4~ 9公斤 ,体长约 70~ 80厘米。成年雄麝有一对上犬齿露出口外 ,腹下生殖器开口处有一香腺囊 ,用以分泌和贮存麝香。成年雌麝犬齿不露出口 ,无香腺囊。麝的饲养场地要求通风干燥 ,环境安静。一般以每 8平方米养 1只麝为宜 ,围栏砖墙要 2米以上。麝的觅食、排泄和反刍等活动较有规律。排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