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茶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茶树组织培养技术在茶树种苗快速繁殖、辅助育种、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阐述了以茶树根、茎、花、种子等为外植体开展的组织培养的培养基研究,并提出组织培养过程中产生褐化、污染的原因及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2.
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利用茶树茎段、腋芽、叶、花粉、种子等器官作为外植体建立茶树遗传转化的再生系统,对获得优质茶树种质资源至关重要.目前关于茶树遗传转化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综述当前茶树遗传转化再生系统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茶树遗传转化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茶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丹  金孝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086-10087,10128
从茶树外植体的选取、表面灭菌、培养基的确定及生长调节物质的确定等方面对茶树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的研究进行综述,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开展茶树组织培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洞庭碧螺春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苏州太湖之东西洞庭山为碧螺春原产地[1].名茶的基础是良种,因此加强原产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十分重要[2].虽然有关茶树的组织培养曾有报道[3],但碧螺春茶树的组织培养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以从碧螺春原产地选出的早芽茶的腋芽为外植体,对无菌外植体的建立、试管苗的增殖和生根等各个阶段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以期为碧螺春茶树优质种苗生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茶树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总结了近40a来茶树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器官培养、细胞与组织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与细胞融合、遗传转化,及其在茶树快速繁殖、遗传改良、种质保存、次生物质生产等方面的应用,并初步分析了茶树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茶树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茶被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树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快速繁殖和育种手段,目前越来越受到茶叶科技工作者的重视。70年代,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福建农学院、安徽农学院等单位先后开展茶株花粉培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诱导出了胚状体,并成功地分化出了绿芽和根茎。颜慕勤等(1983)和Michizo kato(1986)报道了茶树子叶离体培养产生胚状体并诱导出完整植株。但茶树下胚轴培养至今尚未见报道。我们以茶树下胚轴、子叶、茎尖等进行实验,已从下胚轴诱导出完整植株。为今后开展茶树组织培养工作,开辟了一条较好的途径。试验材料系1985年8月份在本院茶园内采摘的未完全成熟茶树种子(品种:东湖早、槠叶齐,湘波绿和福顶大白)。将种子先去壳,用饱和漂白粉液消毒15分钟,然后再用0.1%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对近年来玉米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一方面阐述了玉米组培过程中不同部位的外植体选取对组织培养结果的影响,另一方面阐述了不同培养条件、不同激素组合以及不同基因型对玉米组织培养结果的影响,最后对今后玉米组织培养研究重点和方向提出了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毛叶茶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毛叶茶(Camella ptilophylla Chang)是茶树的近缘种,富含一般茶均特有的物质,但其嘌呤类生物碱以可可豆碱为主而不含咖啡碱,是一种很有开发为商品茶价值的野生茶树。关于山茶科植物的组织培养,已有不少报道,但毛叶茶的组织培养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文对毛叶茶的离体繁殖作初步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褐化是植物组织培养中一种常见的不利现象,直接影响到组织培养能否取得成功.重点介绍牡丹组织培养中褐化现象,并对其产生的机理和影响褐化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以评述,同时提出了防止褐化的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斯里兰卡茶产业与茶树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里兰卡是世界第三大产茶国,红茶品质位居世界前列.茶叶现已成为斯里兰卡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量的95%以上用于出口,是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已育成了TRI 2000、TRI 3000和TRI 4000系列无性系品种.育种技术从早期的常规选种,逐步发展到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转基因育种等生物技术育种;茶树以扦插繁殖为主,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等也在研究之中.斯里兰卡茶园无性系良种所占比例约为60%.本文阐述了斯里兰卡茶产业发展简史与概况、茶树种质资源、育种技术、良种繁育与推广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1.
茶树离体培养类型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离体培养在茶树育种、种质创新和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综述了茶树腋芽、茎段、茶籽、花药、叶片和愈伤组织等离体培养类型的相关研究进展,阐述了茶树离体培养在离体快繁、胚状体诱导、种质离体保存、次生代谢产物生成等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茶树离体培养未来的发展前景,为茶树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茶树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铁盐对茶树组织培养中褐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0倍MS标准铁盐浓度下,茶树外植体褐化率较低,为40.5%,生长良好;在此条件下控制茶树组培褐化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0.50倍标准铁盐浓度MS+Na2S2030.50g/L+AC0.50g/L。  相似文献   

13.
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技术观察比较了水培和土培茶树根、茎、叶的解剖结构.水培条件下茶树叶片和茎的发育速度减慢;叶内海绵细胞排列疏松,叶绿体数量减少;根缺乏根毛结构;根细胞淀粉粒数量增加,单宁颗粒减少.土培茶树根细胞具有丰富的核糖体结构。  相似文献   

14.
茶树茎段培养胚性状态的调控及其分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探讨茶树茎段培养中胚性状态的调控及其分化机理,以种子苗和成龄茶树嫩梢为材料,研究了培养基、培养时间对茎分化状态保持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茎分化需要2个月以上的诱导培养过程,茎段产生分化后,在不同组分的培养基上交叉培养,维持分化能力的时间比在单一培养基上的长,具有少量母体组织的不定芽菌在其基部分化了体细胞胚,不定芽,并在其叶上分化了体细胞胚,不定芽苗在初代培养中,其切口处易诱导出非胚性愈伤组织,切  相似文献   

15.
关于茶叶,不仅仅只是一种饮品,它同时还是一种文化传承。作为茶叶的故乡,中国有 近五千年的茶文化,茶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茶已经成为国人生 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山区种茶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所以本文从当前山区种植方面 的某些问题入手,旨在解决种植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茶树对铜的吸收与累积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土壤盆栽和水培试验,研究了铜对茶树生长的影响,铜在茶树中的分布规律及吸收累积特性。结果表明,铜对水培茶树有较强的毒性,铜处理浓度≥3 mg/L时,茶树不仅出现严重的毒害症状,甚至死亡;而土壤铜污染对茶树的生长和光合速率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茶树吸收的铜大部分被吸收根所固定,向地上部运输的比例较低,根部对阻止土壤中的铜向新梢转移发挥了重要的缓冲及屏障作用。盆栽茶树各部位的铜含量由高到低的分布次序为:吸收根>主根>枝条>主茎>新梢(1芽2叶)>叶片,且各部位的铜含量与土壤外源铜添加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水培茶树的根和叶片的铜含量与铜处理浓度也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对38份大叶茶种质资源绿茶样和21份大叶种普通绿茶11种矿质元素(S,P,K,Ca,Mg,Fe,Zn,Mn,Na,Ni,Cu)进行了比较分析,相对标准偏差在1.56%~7.25%之间,方法简便可靠。结果显示:种质资源中S,P,Zn,Mn,Na,Ni的平均含量均低于普通绿茶,而K,Ca,Fe,Cu平均含量均高于普通绿茶;种质资源11种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在9.7%-48.9%之间,反映了茶树种质资源矿质元素多样性高;基于矿质元素的主成分聚类分析,可以清楚地将茶树种质资源分为野生型和栽培型两类。研究结果为茶树种质资源的化学分类,资源种质鉴别,新品种选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溶液培养条件下Pb2+、Cd2+、Ni2+复合污染对茶树生长的影响以及茶树对Pb2+、Cd2+、Ni2+的吸收积累特性。结果表明,复合污染条件下,茶树表现出失水萎蔫、中下部叶片异常脱落和失绿黄化等受害症状。各元素在茶树体内的分布积累规律:Pb表现为吸收根>主根>主茎>枝条>叶片>新梢;Cd表现为主根或吸收根>主茎>新梢>枝条>叶片;Ni则表现为主根或吸收根>主茎>新梢>枝条或叶片。Ni2+、Cd2+在茶树体内的移动性均强于Pb2+。复合污染条件下,某一元素在茶树体内的积累量除受元素本身的性质影响外,还受到该元素的环境浓度、共存元素的性质与浓度的影响,并随茶树体部位不同,其影响顺序和作用结果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