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2 ̄1996年连续5a对引进造林的墨西哥白松等11种国外松在松材线虫疫区内的枯死情况作了调查,并对枯死植株(除展松外)进行采样分离松材线虫。结果表明,除展松,火炬松,加勒比松,假果松和刚火松外,其余6种国外松在林间疫区内均能自然感染松材线虫病。  相似文献   

2.
松材线虫萎蔫病在中国南方林区流行的可能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人工接种松材线虫测定6个“北带”马尾松种源和2个“中带”马尾松种源的3-6年生苗的感病性。接种苗枯死率为37.5%至80%,与马尾松在全国现有疫区内普遍不同程序自然发病枯死的情况一致,7个种源接种苗的平均枯死率(53.5%)低于黑松对照(89.4%)。表明国内的马尾松种源对松材线虫中等或中等以上感病。测定国内重要疫区的5个代表性松材线虫虫株对8年生黑松和3年生马尾松苗的致病力,枯株率分别为90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日本五针松(Pinus parviflora)栽培圃地调查松褐天牛(Monochumus alternatus),并取样镜检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揭示日本五针松感染松材线虫病的可能性和扩散风险,为开展检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日本五针松圃地采集枯死或濒死的日本五针松植株,采用分离镜检法检测枯死或濒死日本五针松木质部的线虫种类;剖木检查天牛危害,观察留在日本五针松松枝上的补充营养伤口,同时鉴定天牛幼虫特征,解剖检验羽化的天牛成虫携带LⅣ状态。【结果】在枯死或濒死6株日本五针松枝条样本中有3株样本分离到松材线虫或拟松材线虫,检出率为50%,其中1个样本检出纯松材线虫,1个样本检出纯拟松材线虫,1个样本为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混合寄生,检出率各为33%。侵入枝干的天牛幼虫为松褐天牛幼虫,该幼虫能在日本五针松上顺利羽化为成虫,并携带松材线虫L_(Ⅳ)型耐久型幼虫。【结论】日本五针松能被携带松材线虫的松褐天牛危害并感染松材线虫病,应加强检疫管理,杜绝通过人为调运苗木扩散传播松材线虫病。  相似文献   

4.
四川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的PCR-RFLP鉴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PCR-RFLP技术对来自四川省8个地方的枯死松树样品中的伞滑刃属线虫(Bursaphelenchus)群体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显示来自邻水、雅安的枯死松树样本中含有松材线虫(B.xylophilus),而来自大竹和遂宁的枯死松树样本中含有拟松材线虫(B.mucronatus)。其他伞滑刃属线虫包括莱鲁尔夫伞滑刃线虫(B.rainulf)、霍夫曼伞滑刃线虫(B.hofumanni)、泰国伞滑刃线虫(B.thailandae)、变异伞滑刃线虫(B.aberrans)。本研究中选用的4种限制性内切酶(DraⅠ、SalⅠ、HhaⅠ、AluⅠ)除SalⅠ外均可对所鉴定的这6种伞滑刃属线虫产生特异性的酶切位点,从而可均有效地鉴别出松材线虫、拟松材线虫和其他4种伞滑刃属线虫,其结果可为今后这几种伞滑刃属线虫的分子鉴定提供一定的参照。  相似文献   

5.
辨认病松木材内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和松材线虫(B.xylophilus)的主要依据是:雌虫尾端指状,尾尖突长达3.5微米以上的为拟松材线虫;雌虫尾端宽圆、无尾尖突的或尾端指状、尾尖突长1微米左右(不超过2微米)的为松材线虫。 人工接种3—6年生盆栽和林内自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无论是一般接种量(5000条/株)或加大接种量(13000条/株),拟松材线虫对接种株不表现致病能力或者致病微弱。检查200多株病松样本以及对一些病株作系统观察,绝大多数拟松材线虫只出现于受害虫为害或由其它因素引起的枯死株(枝)或濒死株中。因此初步认为,拟松材线虫属于弱性寄生物类群,在国内马尾松等树种枯死株中由它所起的为害作用,目前不宜估计过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不同松材线虫虫株在致病性方面的差异,选用分离自日本和中国浙江的松材线虫虫株,分别接种雪松、黑松和马尾松,比较其感病情况,并在不同时期分离树体内的线虫,比较不同虫株在不同寄主体内的移动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2个日本虫株和1个中国虫株都能使黑松和马尾松感病和枯死,3虫株对黑松和马尾松的致病力没有明显差异;日本松材线虫虫株能使雪松枯死,枯死率在50%左右;中国松材线虫虫株不能使雪松致病,但在其体内可以分离到松材线虫.不同时期分离各寄主体内线虫发现.接种72 h前线虫数量处于调整期,接种144 h后线虫数量开始上升或下降.日本虫株接种雪松后,线虫数量呈递增趋势:中国虫株接种雪松.线虫数量在接种144h后开始下降.我国雪松不感染松材线虫病是由于线虫虫株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7.
对赣南地区松材线虫病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确定感染松材线虫病枯死松树的症状特点、病木分布和症状变化时间,寻求感染松树发病情况与树种、树龄、松墨天牛及其他虫害、立地条件之间的关系,观察越年枯死型和枝条枯死型松树的 发生特点,探索松材线虫随时间在树体上发展的规律。结果表明:赣南地区松材线虫感病松树以中龄马尾松为主,7~11月为马尾松病症高发期,松树感病2~3个月后表现出症状;枝枯型、越年枯死型马尾松的树龄主要集中在15~25年生之间,比当年枯死型松树的树体略大,且枝叶浓密、病虫害稀少;马尾松越年枯死和枝枯症状还与树形及树皮厚度有关,厚皮类型和宽冠密枝类型的马尾松出现上述症状的频率大于薄皮类型和窄冠疏枝类型。  相似文献   

8.
近2年来,南方各省松毛虫大暴发,造成大面积松树枯死,松褐天牛数量急剧增多,造成松材线虫病蔓延,因此快速、及时清理枯死松树十分重要.该文以安徽绩溪县为例,介绍了枯死松树清理技术要点,以期为松材线虫疫区大面积枯死松树的清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病根中媒介昆虫松褐天牛种群数量、松材线虫密度以及线虫演替规律的调查研究,对伐根在松材线虫病流行中的作用进行初步评价。认为伐根在病害流行中的作用很小,考虑到挖除病根增加的劳动强度和经费支出,今后在疫区内部可以不强调挖根,而在疫区的边缘应挖除病根以防止这种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的自然蔓延。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古松枯死与松材线虫病侵染的关系,发现古松枯死过程与松材线虫在古松内枝间存在侵染循环有密切关系,多枝的古松往往先枯死1~2个枝条,一般要花2~3年时间,通过松褐天牛羽化侵染把疫病扩散到所有枝条后,才能导致整株古松枯死。可采取外设屏障即对古松表面喷药或体内注射方式,抑制松褐天牛补充营养和产卵以提高抗松材线虫病能力;也可采取内清病原方法即对古松注射杀线虫药物以提高抗松材线虫病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松材线虫主要为松科树木的危害性病害,它会在短期内造成树木枯死,且具有相当快速的病害传播蔓延特性,在大约1月内就可造成成片区域的松科植物大量死亡。所以说目前国际上已经将松材线虫列为重点防疫对象,我国亦如此,非常重视对该松材线虫的防疫消除工作,因此针对它的防治措施提出与优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13年生马尾松39个种源对松材线虫抗性变异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1984年在南京近郊营造了马尾松不同种源以及其他松树试验林,1995年7月对该试验林39个马尾松种源以及6种其他松树进行了松材线虫接种,线虫是从当地由于松材线虫病死亡的马尾松树材中提取的。  相似文献   

13.
松材线虫主要为松科树木的危害性病害,它会在短期内造成树木枯死,且具有相当快速的病害传播蔓延特性,在大约1月内就可造成成片区域的松科植物大量死亡。所以说目前国际上已经将松材线虫列为重点防疫对象,我国亦如此非常重视对该松材线虫的防疫消除工作,因此针对它的防治措施提出与优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人工接种后次代抗松材线虫松树的抗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抗病松树后代对松树线虫的抗性,采用人工接种松树线虫,相隔一定时间调查其枯死情况,用3%酸性染料染色研究了抗性松与普通松水分输导情况,线虫的数量,结果表明,普通黑松3个月后枯死率为91.1%,次代抗性赤松枯死率为4.46%,除中央髓部的水分输导受影响外周边木质部和形成层未受影响;次代抗性黑松除两株水分严重受阻外,其他与赤松相似,接种线虫1周后从次代抗性松树上分离线虫最多,以后逐渐下降,5周后则很少。  相似文献   

15.
松褐天牛成虫携带松材线虫的数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研究表明,从松褐天牛羽化开始到结束,有80%以上的天牛携逞松材线虫。每头天牛携带量平均在3500条左右。6月份天牛羽化高峰。它所携带的松材线虫数量最多。雌成虫携逞量比雄成虫携带量多。感染松材线虫病病木1g木材内的松材线虫数量约是1头松褐天牛所携带数量的4倍。1g病木木材含松材线虫数平均24602条。1头天牛携带5352条。松褐天牛小个体携带的松材线虫数比大个体的多。树干上羽化出的天牛携带松材线虫数多于树枝上羽化出的天牛携带量。  相似文献   

16.
松材线虫伴生细菌与松树萎蔫病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3年生黑松苗作接种材料,分别接种消毒后的松材线虫和从线虫体内分离得到的细菌分离物以及线虫与细菌两者的混合物,调查比较发病情况。结果表明,单独接种消毒后的细菌分离物,松树不萎蔫,单独接种松材线虫松树发病枯死,而接种松材线虫和细菌分离物两者的混合物,松树发病更为严重。由此说明松材线虫的伴生细菌对松树萎蔫病的发生有一定作用,但并不是导致松树发病枯死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7.
用多毛孢(Pestalotia sp.)培养松材线虫,经过表面消毒后,在Tris-HCl缓冲液中振荡培养,培养液经硫酸铵沉淀、透析、冷冻真空干燥,制成的干样,用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松材线虫能向体外分泌多种可溶性蛋白,发现有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蛋白酶、淀粉酶。用松材线虫产生的分泌物、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蛋白酶、淀粉酶接种3年生黑松(Pinus thunbergii),发现松材线虫产生的分泌物和纤维素酶能够导致松针枯死。这暗示松材线虫的分泌物可能是松材线虫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张治宇1,张克云1,林茂松1,罗宏伟1,徐福元2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引起的松树萎蔫病,是松树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已在日本、美国、黑西哥、加拿大、韩国发生和流行.目前松材线虫的发生范围还在继续扩大.我国最早在1982年秋于南京紫金山的松林中发现该病,当年仅见枯树260株,现已查明在苏、浙、粤、皖、港、台均有分布,各地呈迅速扩展蔓延趋势.至1999年底该病在我国的发病面积已超过60万公顷,累计死树1600万株,直接经济损失1.28亿元.Tomoya Kiyohare从日本松材线虫分布区内收集到37个线虫群体,发现它们致病力各不相同.美国Wingfied等研究也发现,线虫致病力有差异,且分离出寄主专化型的具有尾尖突的"M”型松材线虫.lO多年前我国杨宝君等对部分松材线虫群体的致病性进行接种实验,发现不同群体线虫致病力有差异,而且中国群体致病力较强.目前,由于松材线虫疫区正在扩大,而且松材线虫的致病力是影响其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进一步测定不同群体松材线虫致病力的变化,对全面监测松材线虫病和控制其继续扩散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松材线虫的人工培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用松木屑和真菌培养松材线虫,结果表明:无菌的松木屑不能生长和繁殖线虫,有菌的才能繁殖线虫,其效果随松木屑来源(松树品种)的不同而异,不同的真菌培养线虫的效果有较大差异.长喙壳菌(Ceratocystissp.)、毛壳菌(Chaetomiumsp.)和镰刀菌(Fusariumsp.)的效果明显优于常用的灰葡萄孢菌(Botrytiscinerea)和盘多毛孢菌(Pestalotiasp.),可选用于培养松材线虫,在真菌菌落上,不同的接种虫量以及不同的温度对松材线虫的培养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14种松材线虫组线虫种内变异、松材线虫雌虫尾尖突随环境变化的比较分析,总结出松材线虫的形态鉴定特征,即对于大多数松材线虫群体,形态学方法可准确判定松材线虫,在判断其为伞滑刃属后,掌握以下3点:(1)雄虫典型的较大弓状交合刺(直线长20~30μm);(2)雌虫较长的阴门盖(长7~11μm);(3)雌虫尾亚圆柱形,末端宽圆,无尾尖突(偶尔群体内个别有微小的尾尖突,但不超过2μm)。最后对松材线虫持久型和繁殖型幼虫尾尖突变化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