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五倍子系倍蚜形成的一类虫疾。倍蚜靠取食它们的夏、冬寄主植物而维持生命活动和繁衍后代。全国已记录14种信蚜,5种夏寄主,45种冬寄主。我省主要倍蚜种类有角倍、倍蛋、园角倍、倍花、红倍花五种,优良的寄主植物是:1、角倍:夏寄主为盐肤木。冬寄主优良寄主是湿地匐灯藓、侧枝匐灯藓、侧枝匐灯藓凹顶变种;其次是偏叶提灯藓、展叶立灯藓、湿地匐灯藓全缘变种、寒地匐灯藓、全缘匐灯藓、日本匐灯藓、钝叶匐灯藓、大叶匐灯藓、国叶匐灯藓。2、倍蛋:夏寄主为盐肤木。冬寄主优良寄主是湿地匐灯藓、侧枝匐灯藓;其次是全缘匐灯藓、大叶匐灯…  相似文献   

2.
对角倍蚜最主要的两种冬寄主湿地匐灯藓 Plagiomnium acutum(Lindb.)T.Kop.和侧枝匐灯藓P.maximviezi(Lindb.)T.Kop.在盐肤木林分内的对比试验和正交试验分析的结果表明:湿地匐灯藓是角倍蚜冬寄主在盐肤木林分内适宜的配置藓种,该藓在林分中,生长状况以及角倍蚜性母寄生率均优于侧枝匐灯藓.在盐肤木林分中配置湿地匐灯藓,以平床、无人为搭蓬遮阴、直接移植的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3.
<正> 角倍蚜的冬寄主在我省主要是湿地匐灯藓,丘陵、低山、高山均有分布。纯藓自然复盖可达2米~2以上,一般为0. 1-0. 2米~2;其他如侧枝匐灯藓,钝叶匐灯藓,大叶匐灯藓等,数量较少,难以见到0. 1米~2以上的纯藓复盖。为了摸清角倍蚜适于寄生的藓种,以利生产上扩大应用,1987年-1988年我们进行了有关繁殖方法、接虫效果等方面的试验: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87个县市,除十余个县外,都产结倍子。其主要产品为角倍,约占全省倍子产量的85%左右。角倍蚜的冬寄主,已报导过的有三种提灯藓属(Mnium)植物,即尖叶提灯藓(M.cuspidatum Hedw.)、侧枝提灯藓(M.maxmoviczii Lindb.)和园叶提灯藓(M.vesicatum Besch)。经16个主产县的139个样地调查,没有找到园叶提灯藓的标本。但发现在  相似文献   

5.
五倍子蚜虫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昆虫之一。该蚜虫一生必需在夏寄主即(结倍寄主和冬寄主)上转换寄生才能完成全部生活周期。而在冬寄主上繁殖生存的数量是确定倍子产结量的基础,是倍林增产的关键因素。目前已知夏寄主盐肤木、红肤杨、青肤杨的13种倍蚜虫中只报导了角倍蚜的冬寄主为7种提灯藓,肚倍蚜为佃技赤齿藓。进一步弄清各种倍蚜的冬寄主种类在倍蚜虫繁殖生产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82—1984年我们在四川主要产倍林区采集多种倍蚜和带虫越冬藓类,通过接种试验和不同寄主上产生性母成蚜的形态鉴定,新确定了14种藓类为6种倍蚜虫的冬寄主,其中钝叶提灯藓和大叶提灯藓为角倍蚜的新寄主,其余12种为其他五倍子蚜虫首次肯定的冬寄主这些倍蚜虫及其冬寄主种类是:  相似文献   

6.
藓类植物是五倍子蚜虫越冬栖息吸食的场所,因此,藓类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培植方式、生态环境条件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倍蚜虫的生长.本文以侧枝匐灯藓为冬寄主,研究了藓类植物对角倍蚜越冬生长的影响.试验表明:在藓正常生长的情况下,以一年生藓寄生角倍蚜存活率较高;无土植藓养虫又比有土植藓养虫存活率高,室外有土植藓养虫和室内有土植藓养虫接种秋迁蚜的数量分别以3.0×104~5.0×104头/m2和1.5×104~3.0×104头/m2为宜.  相似文献   

7.
角倍蚜及其寄主数量与角倍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倍林中倍蚜及其冬、夏寄主在数量如何配置才能获得倍子高产,是倍子生产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文首次报道了三者数量与倍了产量的关系,也首次提出了依雏倍数估测倍子产量的方法。文章指出,在夏寄主充足的前提下,每亩倍林植侧枝匐灯藓(含原有藓)25-30m^2,每m^2接种秋迁蚜6-8万头,让倍蚜自然繁衍,即可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8.
角倍蚜冬寄主—湿地匐灯藓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角倍蚜的优良冬寄主湿地匐灯藓进行了系列繁殖研究。结果表明,切茎碎段繁殖较原株繁殖具有提高繁殖系数,延长藓利用年限的优点,切茎碎段繁殖以4~6和9月或者温度13~25℃时进行较为适宜,碎段长度以以0.5~0.8cm,撒播量以60~80g/m^2为宜。  相似文献   

9.
种倍成熟度对藓圃养蚜效果的影响试验毛登龙袁天树李坚强代廷富(四川省丰都县林业局)选择或创造优良环境,利用优良的冬寄主种类,是提高人工植鲜养蚜虫口密度的重要技术途径。在生产上采用侧枝匐灯鲜〔Plagiomniummaximovizi(Lindb.)T....  相似文献   

10.
报导了浙江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大戟科Euphorbiaceae一新种——仙霞岭大戟Euphorbia xianxialingensis F.Y. Zhang, W.Y. Xie et Z.H. Chen。该种形态上接近于钩腺大戟E. sieboldiana C. Morren et Decne.,不同之处在于根状茎纤细,直径1~4 mm,茎紫红色,中上部被柔毛,叶片长3~7 cm,宽4~13 mm,背面被长柔毛,叶缘稍反卷,密具不规则的软骨质微齿,总苞叶边缘密具不规则的软骨质微齿,苞叶肾圆形,先端常圆钝,边缘密具不规则的软骨质微齿,腺体两端的角细长,刺状或线状,淡绿色。  相似文献   

11.
五倍子蚜虫是一类重要的经济昆虫资源。它是属于异寄主全周期型的蚜虫,在自然环境中必须具备冬夏两种寄主,才能完成整个生活周期。目前有记载的13种倍蚜虫的夏寄主有盐肤木 Rhus chinensis Mill.、红肤杨 R.punjabe-nsis var.sinica Rehd.ef Wls.和青肤杨 R.potaninii Maxim 等三种漆树科漆树属的盐肤木类植物。而冬寄主仅发现了角倍蚜的为尖叶提灯藓 Mnium cuspidatum Hedw.、侧技提灯藓M.maximoviczii Lindb 和园叶提灯藓 M.vesicatum Besch 三种提灯藓科提灯藓属的植物;发现肚倍蚜的为绢藓科赤齿藓属的细枝赤齿藓 Erythrodontium leptothallum(C、Muell.)  相似文献   

12.
在竹片载体湿软的砂壤泥上,以较细密的网状分布栽培侧枝匐灯藓老枝,并使其有机结合泥土。苔藓生长基本满盘后,在相同的地理环境,以相同的管理模式,对不同种植年限的苔藓释放秋迁蚜,研究苔藓的种植年限对越冬角倍蚜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年种植的A组苔藓,其上蚜虫越冬成活率达45%;栽培时长一年多的B组苔藓,蚜虫越冬虫口数较A组有明显下降,越冬成活率为36%;栽培时长两年多的C组苔藓,蚜虫越冬成活率仅15%,同A组对比,下降了30%。  相似文献   

13.
肚倍树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及红麸杨。叶主要由角倍蚜或胆倍蚜寄生而成虫瘿。倍蚜的中间寄主为茶盏苔及其同属植物。1 倍林形态特征1.1 盐肤木(五倍子树、花倍树、麸杨树) 落吐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m。树皮灰褐色,冬芽裸露,小枝、叶柄及花序密生褐色柔毛。长5-12cm宽2-6cm,花期8-9月,果期10月。  相似文献   

14.
五倍子是倍蚜寄生盐肤木、红麸杨、青麸杨等植物叶上所形成各种虫瘿的总称,它包括角倍类、肚倍类和倍花类共14种。生产五倍子必须同时具备倍蚜虫、夏寄主树和冬寄主苔藓三个基本要素。虫、树、藓三要素中,树的生态适应性最强,虫次之,苔藓植物最弱。大面积发展五倍子...  相似文献   

15.
马甲子种子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马甲子[Paliurus ramosissimus (Lour.)Poir.],鼠李科落叶灌木,高2~3m,幼枝密被锈色柔毛,后脱落。叶卵园形、卵形,长3~6cm,宽2~5cm,互生,先端园钝或微凹,基部宽楔形或近圆,稍偏斜,具细锯齿,无毛或沿脉被锈色柔毛,嫩叶上面有光泽,下面密被锈色柔毛,后脱落;叶柄长5~9mm,被毛,基部具2 枚紫红色直刺,长0.4~1.7cm。花  相似文献   

16.
五倍子是倍蚜寄生盐肤木、红麸杨、青麸杨等植物叶上所形成各种虫瘿的总称,它包括角倍类、肚倍类和倍花类共14种。生产五倍子必须同时具备倍蚜虫、夏寄主树和冬寄主苔藓3个基本要素。虫、树、藓3要索中,树的生态适应性最强、虫次之,苔藓植物最弱。大面积发展五倍子,必须根据倍蚜和产结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调节虫、树、藓对环境的适应性,使之搭配合理,进行科学经营才能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经1988~1990年在全区试验,三年生以上单株平均产0.5~1.0kg,亩产可达30~50kg,单株最高可达7kg,12年生倍树最高可达24.5kg,经过几年的定点系统试验研究,总结出五倍子丰产  相似文献   

17.
刺毛杜鹃是常绿灌木,高2~5 m。枝密被展开的腺头刚毛和短柔毛;叶厚纸质,长圆状披针形,长8~17 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叶边缘具刚毛和腺毛,叶上面具疏刚毛,叶背密披刚毛和短毛;叶柄长1.2~1.5 cm,密被展开的腺头刚毛和短柔毛。花芽较粗壮,具粘质和腺毛。伞形花序生于枝上部叶腋,非顶生,有花2~8朵;总花梗仅3~6 mm,花梗约1.5~2 cm,都密被展开的腺头刚毛和短柔毛。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1988—1990年的研究,找出了角倍蚜在瘿外、瘿内阶段及春季迁飞期的种群消涨规律和影响因子.给出了角倍蚜瘿外阶段的种群生命表,性母蚜在湿地匐灯藓上的种群成活曲线,角倍蚜在瘿内阶段的种群增长曲线,以及春季迁飞期到产生致瘿干母时,春迁蚜、性蚜的损失率.  相似文献   

19.
1984—1987年间在湖南省永顺县五倍子生产基地先后发现了铁倍蚜虫的新越冬寄主垂藓、绒叶青藓和密叶尖喙藓,经研究发现铁倍蚜虫在这三种新越冬寄主上寄生越冬率高,羽化出的成蚜生命力强,可正常产生干母。这三种冬寄主分布广,适应力强,可大面积种植用于人工繁殖铁倍蚜虫。  相似文献   

20.
<正>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很早就开展了资源昆虫的研究工作。在角倍研究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多年的系统研究,掌握了角倍蚜的生物学特性、倍蚜及冬、夏寄主的生态学规律,探索出一整套角倍高产的综合技术措施。该项成果"角倍子高产栽培技术"获1992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肚倍研究中,分析了非生物因子(气候因子、光因子)和生物因子(寄主:青麸杨和美灰藓)对肚倍蚜种群数量及行为的影响,为改善肚倍蚜人工培育条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无土植藓养蚜技术和五倍子蚜迁飞条件与收集装置,模拟和创造倍蚜越冬最佳人工成长环境,有效调控蚜虫迁飞机制,提高迁飞成功率,为提高倍蚜人工培育技术提供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