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地表不透水面覆盖增加和城市人口密度增大,城市热岛效应也逐渐加剧,对城市生活品质、城市生态服务系统等产生诸多影响。融合多源卫星遥感数据以及基础地理数据,构建基于“高温环境因子-地表覆盖因子-人口密度因子”模型,结合GIS空间叠加的城市热岛调控区识别方法,对呼和浩特市2020年城区热岛调控优先区进行识别与验证,分析城市地块尺度、社区尺度以及街道尺度上城市热岛优先区的合理性与形成因素。结果显示:呼和浩特市城市热岛调控优先区主要分布于以旧城高密度不透水为主的中心城区老商业圈,呈单中心向外逐渐减少趋势;三个识别因子空间分布特征各不相同,其中人口密度因子和高温环境因子与城市热岛调控优先区空间变化较为一致,是城市热岛调控优先区的主要识别因子,也是城市热岛效应最终形成的主要因素;地表覆盖因子呈西聚东散分布状态,人口脆弱因子呈现出中心聚集度大,向城市南部扩散的空间格局,与呼和浩特市城市发展方向一致。研究表明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模型估算与空间叠加方法识别城市热岛调控区理论上是可行的,研究结果可对未来呼和浩特市城市更新中的城市热岛调节、城市生活品质提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为城市热灾害风险管...  相似文献   

2.
城市热岛已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影响,研究其形成和演变规律对城市建设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文中利用天津市近25年Landsat卫星影像反演的温度数据、近60年人口与城镇化率等数据,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了热岛强度与常住人口、市区人口、城镇化率、全国城镇化率等五个因素的关联程度。优选灰色预测、S型、线性等19种曲线模型进行热岛强度双指标的预测,根据热岛强度与中国城镇化率变化趋势进行相关驱动因素的讨论,结果表明:1)最高热岛升温与特大城市热岛强度曲线相似性和变化率都与国家城镇化率的变化相一致,主要受国家城市化空间格局影响。2)最高热岛升温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热岛升温总量预测采用时间和中国城市化率的复合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模拟结果与实际城市热岛效应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模拟结果显示2025年天津市城市热岛强度持续升温,热岛升温进一步加强,但趋势大大减弱,预计2025年达到顶峰。4)特大城市热岛与国家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主要原因是特大城市作为国家城市化战略的重要空间,担负国家城市化的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3.
宋宜昊  贾宝全  姜楠 《干旱区研究》2014,31(6):1132-1140
基于影像的反演算法,以2004年8月30日和2010年8月15日石家庄市域的TM卫星影像数据为基础,在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和大气校正之后,利用其第6波段数据反演了全市域的热场状况,并利用相对亮温对全市域和不同生态分区的热场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0年,市域热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了两大两小的特点,一方面,市区范围内和平山县沿滹沱河河谷一带的热场强度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市域的西南角赞皇县、灵寿县与行唐县的北部丘陵地区,热场强度呈减小趋势。相对亮温统计结果表明,全市域的热场强度主要以绿岛和弱热岛为主,二者在2004年和2010年占全市面积的92.33%和88.24%。总体看来,热场强度有所增加。对不同生态区的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山区和中部丘陵生态经济林涵养区的变化最为显著,均呈强热岛和极强热岛增加的特点。从热场变化的原因分析,除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与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外,城建区面积的不断扩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迅猛增长,也是引起市域热场(尤其是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城市热岛问题成为21世纪人类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文中以长春市为例,使用2014年Landsat8 OLI和TIR数据分析了城市热岛效应与地表因子之间的关系。基于Landat8 TIR数据特点,选用分裂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用于表征城市热环境并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基于"植被-不透水面-土壤"模型,探讨了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得到的城市不透水面和植被盖度作为表征城市人为建筑和绿地信息的能力。结果表明:长春市大部分区域有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占比约45%,其中最显著的区域位于缺少植被覆盖的大片连续分布的不透水面区域;不同城市土地覆被类型的地表温度差异明显,平均地表温度从高到低的土地覆被类型依次为不透水面、裸土、耕地、绿地和水体,各类型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最大温差分别达到8.2和16.1℃;与归一化建筑指数和植被指数相比,光谱解混得到的不透水面比例和植被盖度与地表温度之间的关系更为显著,是表征城市建筑和绿地信息更优的指示因子,其相关关系表明城市建筑能够增加城市热岛效应而城市绿地具有降温效应。  相似文献   

5.
近25 a银川市城市化进程中热力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北地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银川市为例,定量分析城市化水平,划分城市化的不同阶段;基于Landsat影像反演地表温度,划分热力景观类型,从景观和斑块尺度对不同阶段的热力景观组成、形态和异质性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热环境的贡献度.结果表明:银川市存在明显的热岛效应,热岛分布与建成区和裸地分布基本一致,从市中心到城郊呈现明显的温度下行趋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温度场具有明显差异,平均温度排序为:裸地>建设用地>绿地>水体;不同城市化阶段中土地利用类型的热贡献度不同,土地利用格局影响城市热环境,绿地和裸地的空间分布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
张掖绿洲冷岛效应时空格局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表温度是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环境因子,中小尺度区域的热量资源和热场分布对绿洲冷岛效应的研究以及评价绿洲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LandsatTM卫星影像,采用单窗算法,反演了张掖绿洲1999年和2007年两个时期的陆地表面温度(LST),构建了绿洲"冷岛"比例指数,定量分析了张掖地区近8年来绿洲冷岛效应的时序变化,并且通过对张掖热场的分析,揭示了冷岛效应的空间变化特点。结果表明:①张掖绿洲冷岛效应明显,但近8年来有减弱的趋势;②南北向绿洲内部和荒漠内部温度差异均在减小,城区温差在扩大;东西向绿洲内部和城区内部温度差异均在减小,荒漠温差在扩大;③水体、耕地、草地、建设用地和林地的平均LST有所降低,荒漠等未利用土地LST有所升高,其中建筑用地的LST减幅最大。为研究绿洲的光、热、水、土的空间分布及区域变化,评价绿洲的稳定性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同时对绿洲与荒漠之间的大气物理模型及动力学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乌鲁木齐地区气温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乌鲁木齐4个气象站43年(1961-2003年)逐月、逐年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应用气候学、气候统计学的方法,对该地区的气温变化状况和城市热岛效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年平均气温呈缓慢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64℃/10 a.应用Mann-Kendall检验法检测1961-2003年乌鲁木齐市年平均气温序列的突变,并通过了滑动t检验的信度水平,检测出1974年是突变点.以1974年为分界点,之前和之后的平均气温分别是11.20℃和12.49℃,升高幅度达到1.29℃.乌鲁木齐市冷暖阶段:从43年来看,乌鲁木齐经过了一个偏冷阶段(1963-1974年)和一个偏暖阶段(1974-1990年);1990-2003年,除1997,1998年和1999年有波动外,其余年份气温变化不大.从1961-2003年的月平均气温来看,乌鲁木齐地区在4~9月存在热岛效应,其中夏季6~8月的热岛强度最大.针对突变点1974年,对城郊热岛强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其与乌鲁木齐平均气温突变点的趋势一致,1974年后的热岛强度比1974年前大.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城市化对气温趋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0-2004年山西省71个气象观测站逐日最高、最低、年平均温度资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7个城市站和7个乡村站,以城市站与乡村站的平均气温的差值反映城市热岛的变化,探讨山西省城市化对城市热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近35年来,全省气温倾向率为正,即呈增温的趋势,但空间分布不均;②最低气温气候倾向率大于最高气温的气候倾向率,非对称性变化明显;③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最高、最低和年平均温度增温贡献率分别为-16.5%,30.8%,11.6%。  相似文献   

9.
利用兰州市区及周边5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通过重标极差分析(R/S)和非周期循环分析,计算兰州市气温、降水和城市热岛强度时间序列的Hurst指数、分维数和非周期循环的平均循环长度,分析气温、降水和城市热岛强度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长期记忆效应和记忆周期。结果表明:兰州市四季和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变化趋势具有持续性特征。年均、春、夏、秋、冬季气温序列的平均循环长度分别为9 a、4 a、8 a、5 a和6 a。兰州市春、冬季降水量仍将持续递减,夏季降水持续递增;年平均和秋季降水量变化过程具有反持续性,未来的年平均和秋季降水量将出现增加的趋势,年均、春、夏、秋、冬季降水量序列的平均循环长度分别为9 a、7 a、10 a、12 a和13 a。兰州热岛强度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1月平均热岛强度为1.6 ℃,7月平均热岛强度为0.1 ℃。近50 a兰州市热岛强度逐渐增强,线性趋势达到0.46 ℃•(10a)-1,未来兰州市热岛强度的变化趋势将以目前的速率持续增强。将定量描述长程依赖性的重标极差分析和非周期循环分析二者结合起来,应用于气候变化的趋势预测研究,是一种新颖、科学、可行的非线性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以黑河流域为区域背景,运用分形理论,定量化地研究西北干旱区景观镶嵌结构的复杂性与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各景观要素,按照镶嵌结构的复杂性程度(分维值D)排序,依次分别为:高山草原>河滩地绿洲>漫灌戈壁绿洲>高山寒漠>土质平地盐漠>土质平地荒漠>中山森林>低滩地绿洲>中山草原>高山草甸>草原化荒漠>河湖滩地盐漠>冰川和永久性积雪>平沙地沙漠>固定沙丘沙漠>低平滩地盐漠>人工绿洲>荒漠草原>居民点(城市)>荒漠戈壁>荒漠剥蚀戈壁>高山草甸沼泽>半固定沙丘沙漠>流动沙丘沙漠>丘陵山地荒漠>高山灌丛草甸>中山灌丛草原>中山草甸草原。(2)各景观要素,按照镶嵌结构的稳定性程度(SK)排序,依次分别为:高山草原>河滩地绿洲>中山草甸草原>中山灌丛草原>高山灌丛草甸>丘陵山地荒漠>漫灌戈壁绿洲>高山寒漠>流动沙丘沙漠>半固定沙丘沙漠>土质平地盐漠>土质平地荒漠>中山森林>低滩地绿洲>高山草甸沼泽>中山草原>荒漠剥蚀戈壁>高山草甸>荒漠戈壁>居民点(城市)>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人工绿洲>低平滩地盐漠>固定沙丘沙漠>平沙地沙漠>河湖滩地盐漠>冰川和永久性积雪。(3)在各景观要素的镶嵌结构中,高山草原是最复杂,同时也是最稳定的;自然绿洲的复杂性和稳定性都大于人工绿洲。镶嵌结构最为简单的是中山草甸草原。最不稳定的景观要素,恰恰就是维系绿洲生存的关键-冰川和永久性积雪。(4)在沙漠和荒漠化景观中,固定沙丘和平沙地沙漠的复杂性虽然高于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荒漠戈壁、荒漠剥蚀及壁及荒漠草原,但是其稳定性却低于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荒漠戈壁、荒漠剥蚀戈壁、荒漠草原及草原化荒漠。这就是说,固定沙丘并不稳定。(5)在草原景观中,荒漠草原的稳定性最差。  相似文献   

11.
西安城市热岛效应及气象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西安市区和郊区7个站点18年的气候资料,分析了西安城市热岛效应的年、季、月的变化特征。1985~2003年,西安城市热岛效应存在且随时间推移呈现增大的趋势。市区和郊区年平均温差为0.485℃,2002年温差最大为0.983℃,1990年市区与郊区温差最小,仅为0.2℃。西安城市热岛效应春季最强,秋季最弱。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影响西安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气象因子,影响顺序为: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降雨量>风速。  相似文献   

12.
西安市气温变化特征及城市化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1977-2006年西安及周边中小城市台站的气温观测资料,应用线性拟合方法对比分析了西安市气温变化的趋势特征。研究表明:近30年来,受城市化发展的影响,西安市气温一直呈现增幅,其中平均最低温度增幅最大,其次是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温度上升趋势微弱,使得年平均日较差呈下降趋势为0.10℃/10 a。并在此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初步探讨了城市发展对平均气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城市化水平、下垫面性质或结构的改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是导致西安市平均气温变化的主要因子,它们与温差变化呈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92、0.844、0.880。  相似文献   

13.
西安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取1959-2008年西安市常规气象站和城区加密自动站逐小时气温资料,采用城、郊气温对比法研究西安城市热岛效应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西安城市热岛效应逐年增加,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热岛强度日变化呈现双峰分布,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05时和21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11时左右。在西安市城区一直存在一个强城市强热岛...  相似文献   

14.
基于TM影像的兰州市地表温度反演及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研究河谷型城市兰州的地表温度和热岛效应,采用单窗算法利用TM5影像对兰州的地表温度进行了反演,发现从遥感影像反映出城市温度明显高于以河流为代表的环境温度;同时当地实测温度也显示出同样的现象。然后对兰州市城区、河流及周边环境反演的温度进行差值分析得出结论,利用遥感影像反演地表温度具有一定可行性,该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热...  相似文献   

15.
基于TM卫星遥感影像的西安市城市热岛效应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6年和2010年8月的TM卫星影像,通过定量遥感反演手段和相对亮温分析方法,反演和分析了西安市城区相应时间点上的热场温度。结果显示:其城区平均气温由2006年的26.28 ℃提高到2010年的28.14 ℃,5 a间升高了1.86 ℃。期间高温区域在市区的西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出现了较大范围的扩展,尤其以东南部的扩展范围和强度为大。从相对亮温情况来看,全市缺乏极强热岛,整个市区以弱热岛占绝对优势,2010年和2006年其面积比例分别为61.11%和58.64%;其次为绿岛,其面积比例在2010年和2006年分别为34.08%和35.98%;中等热岛和强热岛所占比例极小。绿岛面积减少的最大区域在西北部的汉长安城遗址南部以及市区东南部的三兆、东伍一带;而强热岛在2010年呈星点状分布在东郊的灞桥纺织城、西二环附近的西安电工铸造厂和西安电压力容器厂、长安区的河池寨等地。从相对亮温热力斑块的转移概率矩阵看,最稳定的热力景观斑块类型为弱热岛斑块和绿岛斑块,2006-2010年,其保持不变的面积分别达79.41%和67.82%;而最不稳定的景观类型为中等热岛和极强热岛,其发生变化的面积比例分别为70.73%和64.18%。从西安市区热场变化的原因来看,城市建设的影响最大,其中人口增长、建成区范围扩张和房地产开发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另外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区域气温升高也是西安市热岛效应加剧的另一促进因素,而城市绿化建设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改善局地的热岛效应状况。  相似文献   

16.
基于“精明增长”的城市空间扩展——以兰州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精明增长"是美国应付城市蔓延提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然而,我国城市在空间扩展中也出了不同程度的蔓延。本文在分析兰州城市人口增长、产业和空间扩展现状基础上,指出了兰州城市在空间拓展中出现的问题,借鉴"精明增长"理念为兰州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西安城市热岛效应对夏季高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加剧及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夏季高温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西安及其属县蓝田历年温度资料,对西安夏季高温及城市热岛效应对高温灾害的影响作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夏季高温期范围广,日数多,持续时间长,有明显的年、月际变化特征;西安极端高温事件强度有明显增强的特征;西安城市热岛效应有逐渐增强的趋势;西安夏季高温有发生时间提前及高温过程日数延长的特征,其主要原因是在全球变暖大的高温背景下,城市热岛效应的增强;西安城市高温主要受白天热岛效应的影响,且影响主要集中于春末夏初,作用超过10%。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现代城市地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清代河西走廊城镇体系、城镇规模以及结构做了初步探讨。清代河西走廊城镇体系为府(州)城、县城(厅城、县丞城)、市镇三级;城镇规模呈若首位分布。  相似文献   

19.
湿地类型与格局对城市发展取向的制约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是地球上独特的地理综合体和水陆复合生态系统,为城市提供了发展空间,并成为城市生态环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湿地蕴涵强大的综合功能,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障,而且城市湿地类型和格局对城市发展的取向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湿地类型制约城市性质的形成,湿地格局制约城市景观生态结构及城市发展的取向;在对城市资源与环境的支持上,不同湿地类型的城市表现出不同特征,河流-海洋湿地融汇格局有利于城市向顶极形态发展。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马铃薯疮痂病菌种类及致病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黑龙江省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特征,2012-2013年从黑龙江省克山县、绥化市、哈尔滨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采集具有疮痂病病斑的马铃薯块茎,从中分离纯化病原菌,根据16SrRNA基因的差异采用分子手段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种类和致病性鉴定,并对txtAB阳性菌株采用萝卜幼苗法或马铃薯致病性试验测定其致病性。共分离出74株菌株,鉴定出致病性菌株26株,其中Streptomyces scabies或S.europaeiscabiei 21株,S.turgidiscabies 3株和S.acidiscabies 2株。所有的致病性菌株中共有4种致病岛基因型,即nec1+/tomA+、nec1-/tomA+、nec1+/tomA-和nec1-/to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