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减控氮施肥量对大棚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赤峰市松山区黄瓜大棚试验,研究了减量施肥对大棚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施氮肥减量15%处理,黄瓜产量水平最高,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缓解氮肥对土壤的潜在威胁;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总体变化趋势相似,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土壤硝态氮平均含量要高于土壤铵态氮平均含量。  相似文献   

2.
武夷山土壤氮素垂直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氮素的垂直分异规律,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的林分内设立标准地,对不同海拔和土层土壤全氮、水解性氮、铵态氮、硝态氮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土壤不同氮素的垂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0-20 cm土层土壤全氮、水解性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总体上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呈增加趋势,而20-40 cm及40-60 cm土层不同形态氮素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一定的波动;在土壤剖面垂直分布上,土壤全氮、水解性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土层深度对土壤不同氮素含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但土壤全氮含量在不同土层间的差异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摸清氮肥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明确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投入阈值范围,从污染源头控制氮肥的迁移、流失,提高氮肥吸收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优化减氮25%、优化施肥、优化增氮125%、优化增氮150%、优化增氮200%等6个处理,研究黄壤坡耕地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及可溶性氮累积、迁移规律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施氮均能提高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可溶性氮的含量及其累积量;各处理硝态氮、铵态氮的垂直迁移趋势不同,且土壤硝态氮、铵态氮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分别占总硝态氮含量的37.3%~55.1%、29.3%~45.1%,2种作物可溶性氮的垂直迁移趋势基本一致;与优化施肥相比,优化增氮处理对硝态氮、铵态氮向土壤深层迁移趋势影响作用明显,但对土壤可溶性氮向土壤深层迁移趋势影响不明显;施肥各处理的硝态氮、铵态氮和可溶性氮含量及小麦和玉米产量较不施肥处理均有显著增加。【结论】合理施用氮肥可降低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可溶性氮及提高作物产量。优化减氮(OPT-N)措施较其他施肥处理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显著提高,是值得推荐的施氮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石灰性土壤中亚硝态氮的累积机理和条件,为氮素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探讨了不同氮肥种类、氮肥用量、土壤水分含量和温度对土壤亚硝态氮产生和累积的影响。【结果】在培养条件下(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WHC)的60%,温度为25℃),硝态氮肥处理的土壤中几乎未检测到亚硝态氮;3种铵态氮肥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亚硝态氮累积,土壤中亚硝态氮含量依次为硫酸铵>尿素>硝酸铵;土壤中亚硝态氮含量与铵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硝化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中亚硝态氮含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而上升。培养温度为45℃时,土壤亚硝态氮含量最小;培养温度为25℃和35℃时,土壤亚硝态氮含量差异较小,且均高于45℃时。土壤中亚硝态氮累积总量与氮肥用量和土壤水分含量均呈显著直线正相关;亚硝态氮最大含量与土壤水分含量呈显著直线正相关,出现在硝化作用5~10 d后。【结论】在该试验培养条件下,硝化过程是石灰性土壤亚硝态氮的来源,土壤亚硝态氮累积量随氮肥施用量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其最适宜累积的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5.
试验采用定点取样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深层监测,研究了海南省三亚市反季节蔬菜豇豆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分布规律,客观评价了豇豆田的土壤肥力。结果表明:三亚豇豆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硝态氮、铵态氮的含量都随着土层加深而减少,其中在0~30cm处含量最多,近地下水的150~180cm土层含量最少;对照土壤肥力分级标准,三亚豇豆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中等,全氮含量较缺,速效氮含量中等;土壤深层的铵态氮含量较高,为13.15mg/kg。综合来说,三亚豇豆田的土壤肥力中等偏低,今后需要加大肥力的投入。  相似文献   

6.
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60、100、140、180、220 mm 5种滴灌定额与220 mm传统灌溉(CK)对裸燕麦土壤不同土层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00 mm滴灌定额处理的裸燕麦,其土壤的全氮含量高于其他处理,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60 mm滴灌定额处理的裸燕麦,其不同土层土壤的硝态氮、铵态氮含量高于其他处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呈下降趋势;滴灌定额处理的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高于传统灌溉(CK),传统灌溉易造成土壤硝态氮向下淋洗,不利于裸燕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形态氮肥对设施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室内模拟培养试验,研究了尿素、碳酸氢铵和硝酸钙对设施土壤速效氮、磷、钾的影响。结果表明:①3种形态氮肥都可增加设施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且都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施肥30 d后土壤硝态氮含量基本稳定。硝态氮肥对设施土壤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而铵态氮肥和酰胺态氮都可增加设施土壤中铵态氮含量,都是在施肥3 d后达到最大,以后逐渐减少,30 d后基本达到平衡;②3种形态氮肥对设施土壤速效磷含量都无显著影响,施入土壤中的磷肥1 d后即大部分被土壤固定;③不同形态氮肥都可以增加设施土壤速效钾的含量,但速效钾含量仅与铵态氮肥和酰胺态氮肥用量呈显著正相关,对施入钾肥的固定率表现为铵态氮肥酰胺态氮肥硝态氮肥未施氮肥。铵态氮肥、酰胺态氮肥、硝态氮肥处理设施土壤速效钾含量比未施氮处理分别增加了26.88%、18.28%、11.07%,铵态氮肥更有利于提高钾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采用自制土柱装置,进行新型硝化抑制剂对氮素迁移转化及其淋溶损失的试验,探讨其对氮素垂直迁移和淋溶损失的影响,以及硝化抑制剂自身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27 d内,新型硝化抑制剂能显著抑制土壤铵氧化过程的发生,显著提高20 cm以上表层土壤铵态氮含量,降低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深层土壤地下水硝态氮浓度显著低于未加硝化抑制剂的对照土壤地下水的浓度,明显降低硝态氮垂直迁移的淋溶损失;不同的硝化抑制剂对土壤地下水氮素的迁移转化影响存在着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究土壤水氮的时空变化规律,为控制雄安新区地下水污染提供理论依据,对建设“蓝绿雄安”具有重要意义。在雄安新区以耕地、林地和菜地3种农用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含水率、硝态氮、铵态氮以及容重等土壤指标,分析不同农用地的土壤含水率、硝态氮和铵态氮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土层垂向上,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先增加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耕地和菜地土壤硝态氮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耕地、林地和菜地土壤铵态氮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小。在时间上,耕地含水率波动较大,林地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小。菜地含水率随时间变化比较平稳,10月后明显下降。林地和菜地土壤硝态氮含量随时间先增加后减小,耕地则随时间呈正弦波动。菜地土壤铵态氮含量随时间逐渐降低,林地土壤铵态氮含量变化小且含量最小。3种农用地土壤含水率均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与降水量和灌溉呈显著正相关(P<0.05)。耕地土壤容重与土层深度极显著相关(P<0.01)。耕地和菜地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均与土层深度、降水量以及灌溉量呈显著负相关。3种农用地土壤硝态氮与铵态氮均呈显著正相关。耕地和菜地的水氮含量分布对地下水污...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不同农业废弃物还田及不同还田量在0~100 cm土层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及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有机物还田对土壤全氮含量均表现为耕层土壤最高,随土层加深全氮含量逐渐减少,其中鸡粪还田对土壤全氮的含量影响最大,这表明农业废弃物与无机氮的配施在一定适宜的比例条件下,可以较为明显地提高土壤中全氮的含量。在施入等氮的条件下,土壤中铵态氮含量的变化较小,且各个时期土壤中铵态氮含量无明显变化;施肥对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影响较大,与化肥的施入量呈正相关,各个处理总体表现:单施化肥25%有机肥+75%氮肥50%有机肥+50%氮肥75%有机肥+25%氮肥不施肥处理,且对耕层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影响较显著,对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影响较小。各有机肥处理中以25%鸡粪+75%氮肥玉米产量最大,为9 331.1 kg/hm~2,氮肥利用率也达最高,为49.75%。综上,25%鸡粪+75%氮肥处理为最优。  相似文献   

11.
苗圃潮土氮肥淋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土柱淋溶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处理下,不同深度土壤氮素在苗圃潮土中的淋溶特征。结果表明:硝态氮是氮素淋溶的主要形态,土壤经过12次淋溶后,硝态氮的淋溶量占全氮淋溶量的70%以上,而铵态氮的比例不到7%,另外,有5%~27%以有机氮的形式淋溶;氮肥淋溶率为21.36%~54.19%,铵态氮、硝态氮和全氮的淋溶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并且不同土壤深度不同形态氮素的淋溶量(y)与施氮量(x)之间的关系均可用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模拟,其中各深度全氮的回归方程为:0~20cm:y=0.5555x+99.888(R2=0.9857);0~40cm:y=0.3708x+148.25(R2=0.9689);0~60cm:y=0.2508x+220.67(R2=0.9297)。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室内土柱淋溶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处理下土壤氮素在东北棕壤土中的淋溶特征。结果表明:铵态氮、硝态氮和全氮的淋溶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肥料中氮的淋失率在35.85%~47.50%之间,总氮的淋失量(y)与施氮量(x)之间的关系均可用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模拟y=0.4817x+197.07(R2=0.9991)。棕壤土的土壤氮素淋溶流失以硝态氮为主要形态,经过12次土壤淋洗以后,硝态氮淋失量占氮素淋失总量70%以上,而铵态氮的比例不到3%;铵态氮淋失主要集中在前5次淋洗,硝态氮和总氮的淋失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3.
在互助县蔡家堡乡进行马铃薯平衡施肥与养分循环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对高原干旱山区马铃薯田产量、植株样品氮素吸收、分配和土壤淋溶液中硝态氮及铵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施用缓释氮肥与等养分的普通氮肥相比,增产率为10.6%、17.4%;随着马铃薯生育期的推进,马铃薯各器官中含氮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叶中氮含量下降幅度较大,在营养生长阶段,在生殖生长阶段80天的缓释氮肥较普通尿素及50天缓释氮肥更有利于茎中的氮素向马铃薯叶片和产量器官转移,50天缓释氮肥在膨大期氮素积累量比其他处理都高,其中比CK、OPT高出88%、68%,马铃薯对于氮素的需求与50天缓释氮肥释放规律几乎一致.其他器官下降趋势较平缓生育期内能够延缓氮素向硝态氮的转化的速率,保证较长时间地向植株提供氮素养分,从而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土壤和施入的氮肥形态有多种,但向下淋失的氮化合物总是以硝态氮为主,同时硝态氮淋溶的趋势随着深度的增加,硝态氮含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4.
探索施肥对长期轮作下土壤氮素变化及产量的影响,对优化氮素管理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优化施肥方案,对关中地区冬小麦-夏大豆长期轮作模式下作物产量及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动态变化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秋冬季较高,春夏季较低,微生物生物量氮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土壤中氮素各组分含量均表现为表层土高于下层土,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平均含量及铵态氮层化比、土壤硝态氮与铵态氮比值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硝态氮层化比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减少。与不施肥相比,优化施肥促进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的提升,而常规施肥导致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下降。试验连续运行9 a后,施肥导致土壤pH和水分含量下降,对小麦、大豆产量有显著影响,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小麦、大豆平均增产50.20%、45.29%。麦豆长期轮作种植模式下优化施肥在基本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降低土壤中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增加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减少化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15.
<正>某种营养元素过剩会对蔬菜产生不利影响,由于离子间的拮抗或协助作用,影响其他元素的吸收利用,进而影响蔬菜的生长发育。一、氮素过剩及其防除土壤中氮素的90%以有机形态存在,它们只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成有机态氮即铵态氮和硝态氮后才能被蔬菜吸收利用。氮肥施用过多,土壤中会积累大量的铵态氮和硝态氮,  相似文献   

16.
在大田条件下,试验设5 个处理:T1 不施氮肥、T2 常规施肥、T3 控释尿素100%、T4 控释尿素90%、T5 控释尿素80%。研究水稻控释氮肥对寒地水稻植株和土壤氮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整个生育期控释氮肥处理提高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且铵态氮先下降后升高,抽穗-乳熟期含量最低;硝态氮先升高后下降,抽穗期含量最高。不同氮肥处理植株全氮逐渐升高,成熟期达到最大值,且T3 处理最高。控释氮肥处理产量高于常规施肥处理,且T4 处理产量最高,达到7944.44kg/hm2,与T2 处理相比提高7.3%,与T1 处理相比提高19.0%,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因此,控释氮肥的施用提高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及植株全氮的含量,促进了水稻植株干物质的积累,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7.
以1年生红富士苹果幼树(砧木:天红2号/冀砧2号/八棱海棠)为试材,采用盆栽砂培法研究了不同氮素形态(铵态氮和硝态氮)和氮素水平[5 mmol/L(对照)和0.625 mmol/L(低氮浓度)]对苹果幼树生长及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以期为生产中合理施用氮肥,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同一氮素水平下,硝态氮处理的苹果幼树生长情况较好,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氮素质量分数、吸收、转移、分配量与铵态氮相比相对较高。对照浓度下,硝态氮处理能有效促进苹果幼树的侧生分梢、中心干延长梢、茎粗、生物量的增长,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促进氮素吸收运转和分配,硝态氮处理单株氮素吸收量相对于铵态氮增加63.70%,氮素分配量增加43.95%;低氮浓度下,除硝态氮和铵态氮处理中心干延长梢无显著差异外,硝态氮处理均有较好的表现,硝态氮处理单株氮素吸收量相对于铵态氮处理增加34.35%,氮素分配量增加21.69%。不同形态氮素通过影响氮素吸收、转运和分配量、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从而实现其对生长情况的影响,其中硝态对照处理影响最显著。硝态对照处理下的冀砧2号中间砧红富士苹果幼树可有效提高中心干的氮素吸收分配速率,为新生器官的建造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不同铵态氮硝态氮配比对烤烟新品种“川烟200”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质量性状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科学依据。增加铵态氮施用比例对烟株的生长影响为团棵期以前抑制、团棵期到打顶期促进;随铵态氮用量增加烟叶产量、产值、均价和等级结构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铵态氮施用比例增加有利于提高烟叶产量从而增加烟叶种植效益,而硝态氮施用比例增加则有利于改善烟叶质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50%硝态氮+50%铵态氮处理烟叶产量、产值和感观评吸得分均最高。施用氮肥对根区土壤脲酶活性影响程度大于非根区;随生育期延长根区土壤硝态氮含量表现为波动变化,非根区则呈下降趋势。四川广元烟区烤烟新品种“川烟200”推荐以50%硝态氮+50%铵态氮进行氮肥施用。  相似文献   

19.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氮素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袁颖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550-8553
采用28年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性水稻土氮素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紫云英绿肥,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中,土壤全氮、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和微生物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全氮、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和微生物氮含量从高到低顺序均为:NPKM〉M〉NPK〉CK,长期施用肥料,特别是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能提高全氮、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和微生物氮含量,即促进了土壤氮库的积累;且不同施肥处理A、P层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氮含量和土壤全氮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无机肥配施有机肥可使土壤氮素各形态含量均显著提高,是提高土壤氮素肥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大安灌区土壤中氮素迁移规律,利用项目组在该区采集的典型土样,进行了室内土柱淋溶试验.根据该区现有的灌施方式,确定了本次试验方案.利用试验获得了不同土壤剖面深处土样氮素的质量分数,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剖面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达到峰值时,其所在的土壤剖面深随灌施时间的延长,逐渐向下迁移.氮素在迁移过程中,土壤中铵态氮质量分数逐渐减小,硝态氮质量分数逐渐增大,铵态氮稳定性高于硝态氮.依据试验获得的灌施后土壤中铵态氮淋溶损失和硝态氮的累积规律,应合理控制灌施量,达到氮肥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