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8 毫秒
1.
正桃霉斑穿孔病又称桃褐色穿孔病,是世界性病害,也是桃三大穿孔病之一,在各桃栽培区均有发生。发病原因:引发桃霉斑穿孔病的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嗜果刀孢菌(图1),又名桃棒盘孢,其黑色的子座较小,有分隔的分生孢子梗丛生,稍弯曲的分生孢子棍棒形或纺锤形,一般有3~6个分隔,无  相似文献   

2.
防病治虫     
江苏常熟市贾素英问:我种的一株盆栽红枫树,老是新叶长出不久就发生叶端变黄的现象,不知是什么原因,该怎样防治?答:是叶点霉引起的叶枯病。该病在红枫上是常见病害。初叶尖或叶缘变褐,逐渐扩展,致变色部位枯黄,半叶乃至大半叶或全叶呈黄褐色至赭褐色,严重时叶片卷曲脱落。后期病部生有许多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病菌就是以这些分生孢子器越冬,渡过不良生长环境,等条件适宜时,从分生孢子器中释放出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扩大再侵染。7~10月该菌会多次侵染,高温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防病治虫     
湖北省麻城市贾庆忠问:红藻凤梨翠绿色叶子上长有长条形褐色病斑,随之整叶变为浅绿色,此为何病,怎样防治?答:是叶斑病,又称水塔花叶斑病,为害叶片,使叶上长椭圆形或不定形黄褐色病斑,病斑边缘色略深,病、健处分界明显,病斑外围的叶组织变红,后期斑面变为灰褐色或灰白色,且现黑色小粒点。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病部存活或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浇灌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病菌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温暖多湿天气利其发病。防治方法:①发现病叶及时剪除,集中烧毁或深埋。②精心养护,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防止偏施、过施氮肥,防止湿气滞留。③发病初期喷洒78%科博可湿性粉  相似文献   

4.
1症状表现芹菜早疫病又称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感病叶片初呈黄绿色、水渍状病斑,后发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为4~10mm,病斑为灰褐色,严重时病斑扩大汇合成斑块,终致叶片枯死。茎或叶柄上病斑为椭圆形,直径3~7mm,灰褐色,稍凹陷。发病严重时全株倒伏。高湿时,病部长出灰白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5.
<正>(接上期)8.番茄叶霉病番茄叶霉病俗称黑毛,仅危害番茄,是番茄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各番茄种植区普遍发生。随着保护地番茄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叶霉的病情也快速发展,危害加重,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发病原因:病原为半知菌亚门黄枝孢菌,初无色后呈褐色的分生孢子梗成束从气孔伸出(图1),稍有分枝,有隔膜,大部分细胞上部偏向一侧膨大。孢子梗上产生分生孢子(图2),产孢细胞单芽生或多芽生,合轴式  相似文献   

6.
鄢洪海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9):197-199
取培养至开花期龙胆草植株,接种龙胆草斑枯病菌,然后置于温室内保温保湿培养,每隔一定时间取样、固定、制片,镜检观察病组织及病原菌形态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从气孔侵入,完成侵入需要12h~48h,大约到10d显示症状,16d分生孢子器成熟;病菌侵染寄主引起症状后,菌丝多从叶背面跨过叶肉细胞,在叶正面薄壁细间集结,最后形成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产生于表皮下薄壁细胞之间,具有一定随机性。  相似文献   

7.
<正>大豆轮纹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在全国大豆产区均有分布,普遍发生,但在东北、华北地区发生较重,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造成大面积减产,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发病原因:引起大豆轮纹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大豆壳二孢,其褐色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初生在叶表皮组织中,后突破表皮外露生长,散生或聚生,器壁膜质,产生的无色、圆柱形分生孢子(图1),多数正直,两端呈钝圆形,中间隔膜处或稍有缢缩。  相似文献   

8.
<正>水稻胡麻斑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谷和病稻草上越冬,次年稻草上的分生孢子借风传播到秧田和大田,由稻苗表皮或气孔侵入。播种病谷,谷壳上潜伏的菌丝能直接侵害幼苗。在水稻整个生长期间,病株上形成的大量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9.
<正>甜瓜白粉病是危害甜瓜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可造成植物光合能力下降,引起早衰,甚至死亡,严重影响甜瓜的产量和品质。春、秋两季发病重,发病率为30%~100%,一般可致减产10%~20%,病害严重时可减产40%以上。除危害甜瓜外,还可为害葫芦科其他蔬菜。一、发病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柄、茎蔓。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白粉状小霉斑,以后蔓延到叶背面,很快扩大形成白粉层,严重时会扩  相似文献   

10.
<正>(接上期)4.大豆褐斑病大豆褐斑病,又称大豆斑枯病、褐纹病,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及四川、河南、山东、江苏等省。一般病叶率为5%左右,个别年份可达90%以上,造成大豆严重减产,为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做好大豆褐斑病的防治工作对提高大豆的产量与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发病原因:引起大豆褐斑病的病原为大豆壳针孢,其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叶组织里,散生或聚生,呈球形,器壁为褐色、膜质。分生孢子(图1)无色,呈针形,有13个横隔膜。大豆壳针孢以分生孢子器  相似文献   

11.
研究旨在通过对桃叶蓼白粉病的显微观察和进化关系的分析来鉴定该病原菌的种类和寄主范围,为桃叶蓼白粉病的防治提供合理依据。以桃叶蓼上发生的白粉病菌为试材,采用显微观察法对桃叶蓼上的白粉菌分生孢子、子囊、子囊孢子等进行形态观察和描述;使用试剂盒法提取桃叶蓼白粉菌DNA并进行ITS扩增。经过显微观察发现,桃叶蓼白粉菌分生孢子呈柱形;子囊果呈暗褐色,多数聚生或者近聚生,多呈扁球形;子囊多数呈各种不规则卵形,其中多含2~4个椭圆形子囊孢子,结合与其他白粉菌进行碱基序列比对和亲缘关系分析,确定该菌种与GenBank中的Polygonum aviculare(登录号为LC328322.1)、Polygonum erectum(登录号为KX826856.1)之间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碱基序列相似度值达到99%,初步判定桃叶蓼白粉病病原菌与这两种菌种为同种同属。  相似文献   

12.
有机初烤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内标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技术,以常规烟叶作对照,研究了有机初烤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组分及其含量.结果表明:有机烟叶和常规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的种类基本相同,但含量却有较大差异,且部位间也有明显的差异,在所测定的28种主要中性致香物质中,总量均表现为上部叶>下部叶>中部叶;有机烟叶除上部叶中苯丙氨酸类致香物质略低于常规烟叶外,类胡萝卜素类、类西柏烷类、棕色化产物类致香物质和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在3个部位均高于有机烟叶,其中,以中部叶提高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3.
正黄瓜灰霉病属于常发性病害,各地普遍发生,大棚和温室内黄瓜发病较重。黄瓜灰霉病主要为害幼瓜、叶、茎。幼苗受害,病菌常从叶缘侵入,空气潮湿时,表面产生淡灰褐色的霉层。成株叶片一般由脱落的烂花或病卷须附着在叶面引起发病,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明显,表面着生少量灰霉。而且,黄瓜灰霉病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及菌核附着在病残体上,或遗留在土壤中越冬。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宁夏盐池县甘草种植园发生一种危害严重的甘草黑斑病。为了解甘草黑斑病的病原菌种类,本研究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基于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抗原相关蛋白(Alt)、延申因子(EF1-α)基因为目的片段的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对黑斑病病原菌种属进行确定。结果表明:致病性分离物具有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显著形态特征。其分别以分生孢子短链和分生孢子长链着生,对应分生孢子横隔处具不溢缩或略溢缩和明显溢缩的差别,同时细极链格孢分生孢子可见明显加厚而呈褐色的横隔。多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其与NCBI数据库中的交链格孢、细极链格孢多条序列比对结果在99%以上。综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系统发育结果,将甘草叶部黑斑病明确为交链格孢、细极链格孢。研究结果对了解甘草叶斑病流行规律、致病机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病害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茶轮斑病是茶树的一种常见病害,各大茶区都有分布。发病树表现为生长势衰弱,病叶质脆,容易脱落。发病原因:引发茶轮斑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茶拟盘多毛孢(图1),其埋生的分生孢子盘或突破表皮外露,丛生的分生孢子梗圆柱形,纺锤形的分生孢子有4个隔膜。无色的附属丝基部粗,向上渐细。茶拟盘多毛孢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盘在病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天在26℃的生长适温和83%的相对湿度条件下,可快速产生分生孢子,并借风雨进  相似文献   

16.
正草莓褐斑病又叫轮纹病,是草莓生产中常见病害,一般发病率在25.8%以上,严重时可达52%以上,造成叶枯苗死,直接影响草莓生产与种植者的收益。发病原因:引发草莓褐斑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暗拟茎点霉(图1),其黑色的分生孢子器呈球形,具有分枝分生孢子梗瓶梗状,透明的单细胞分生孢子卵圆形至纺锤形。Phomopsis obscurans(Ellis  相似文献   

17.
白粉病是由子囊菌中的白粉菌科真菌所引起的。病菌侵染叶、茎、花柄。早期症状为幼叶扭曲,淡灰色,长出一层白粉末状物(即其分生孢子),轻则使植物矮小,不繁盛。不开花或少开花(也有开畸形花的)。重则全株枯死。主要危害对象有紫薇、月季、雀梅、桃、枸杞、红枫、三角枫等。  相似文献   

18.
防病治虫     
1 河南漯河朱国珍问:我养的芦荟叶两面上不知何故布有黑色凹陷小斑,较硬,是什么病?该如何防治?答:这是由芦荟壳二孢侵染引起的芦荟黑斑病(又称褐斑病)初期病斑水渍状,黑中带绿,后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凹陷,灰褐色或赤褐色。病斑可渗透至叶背面,但不形成穿孔,较炭疽病质硬。后期病斑正面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分生  相似文献   

19.
<正>黄瓜黑星病是一种检疫性和毁灭性病害,在许多地区呈迅速扩展蔓延之势,危害日趋严重,近年来以温室大棚黄瓜发病较重,危害广泛,难以铲除,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质量,严重田块减产可达50%以上,直至绝产。发病原因:引起黄瓜黑星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瓜疮痂枝孢霉,其分生孢子淡褐色,直立梗单生或丛生,顶部、中部稍有分枝或单枝,单生或串生褐色或橄榄绿色的卵形、不规则形分生孢子(图1),分生孢子单胞、双胞、少数三胞。病菌除主要侵染黄瓜外,还侵染西葫芦、南瓜、冬瓜等。  相似文献   

20.
金苞花的霉斑是粉蚧小虫的排泄物。粉蚧的若虫和成虫多集聚寄生于金苞花的苞片基部和叶腋等处,一般不易发现,但当虫口数量太多或花期以后,亦可寄生于嫩梢和叶背等处。遭受此蚧危害的金苞花植株生长不良,花期缩短,甚至造成叶片脱落,幼小花穗和嫩芽枯死,对金苞花的生长影响很大。南京地区在温室内该粉蚧常年都有发生,因其世代不整齐,除了8月份发生较少外,其余时间发生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