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针对目前残膜累积导致农田生态环境污染和服务功能下降等问题,探究不同厚度聚乳酸可降解地膜对绿洲灌区玉米产量和农田水热特性的影响。【方法】在石羊河流域进行田间试验,本研究选取0.006 mm(PLA1)和0.008 mm(PLA2)厚度聚乳酸生物可降解地膜以及0.010 mm厚度的普通聚乙烯地膜(PE)覆盖种植玉米,探究不同厚度聚乳酸可降解地膜对绿洲灌区玉米产量和农田水热特性的影响,并采用填埋试验探究不同厚度可降解膜的降解性能。【结果】与PE相比,PLA2覆盖下玉米农田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作物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水分利用效率达24.6 kg/(hm2·mm),其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累积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与PE无显著差异,籽粒产量达13 533.3 kg/hm2。此外,PLA2覆盖下农田水热特性和玉米产量均显著高于PLA1。在降解性能方面,PLA1降解率显著高于PE和PLA2,90 d后超过50%;PLA2填埋后60 d降解程度显著增大,150 d后成为碎屑,降解率达50.9%,降解性能优良。【结论】从生产上看,0.008 mm聚乳酸可降解地膜降解性能优良,与普通PE地膜具...  相似文献   

2.
针对农田残膜对土壤污染日趋加重的现象,应筛选适合民乐县推广应用的降解地膜产品,以减轻地膜覆盖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通过试验观察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对马铃薯、洋葱和玉米在不同时期的保墒保温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验证降解地膜使用效果和推广前景。本次试验结果表明:各降解地膜保墒保温效果差异不大,增产效果不太明显,需进一步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3.
可控全生物降解地膜在滇东玉米生长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明可控全生物降解地膜的降解过程和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选取17种降解地膜为研究对象,以普通地膜和露地为对照,明确可控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农田覆盖效应、降解性能和应用前景,逐步筛选出能替代常规普通膜的参试降解地膜。17个参试的可控全生物降解地膜在诱导期均未达到70 d左右的预期目标,诱导期偏短。绝大多数降解地膜的降解进程不能有效地控制,降解进程可控性差。在覆盖作业过程中,绝大多数参试降解地膜在整地水平较高的条件下能适应农艺操作要求。总体看,降解地膜在一定时间内能达到消除地膜残留污染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降解地膜覆盖春玉米和烤烟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决聚乙烯类地膜覆盖作物后,残膜对农田环境的污染,陕西省农技中心1999年春在宝鸡市安排了降解地膜覆盖栽培春玉米和烤烟试验示范,旨在了解降解地膜的降解速度、降解程度、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及对春玉米和烤烟的产量效应,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14个可控全生物降解地膜样品开展田间试验,通过曝晒试验、埋土试验和玉米覆膜栽培试验,研究其降解时间、温度变化、农田覆盖效应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降解膜降解诱导期与玉米生长对温湿需求难以吻合,大部分可控性相对较差;多数参试膜在整地水平较高的条件下能适应农艺操作要求,且对作物的保温性和增产效果与普通地膜接近;降解地膜在一定时间内能达到消除地膜残留污染的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具有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寒地半干旱地区覆膜玉米降解地膜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选择适宜降解地膜应用于寒地半干旱地区玉米生产,减少环境污染,采用大区对比方法,研究了不同降解地膜的降解时间对覆膜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覆膜后50~70d开始出现诱导期的降解膜不会减少覆膜玉米的产量,能够达到与常规地膜同样的保墒增温效果,而且降解后不会影响水份对玉米根系的直接补给,能够促进玉米产量的提高,减少残留地膜对耕地产生的环境污染。所以在寒地半干旱地区进行降解地膜栽培,降解速度较快,覆膜后50~70d开始出现诱导期裂纹的2、5号可降解地膜处理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可降解地膜在辽西半干旱区的降解特性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为可降解地膜的区域筛选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以国家农业环境阜新观测实验站为平台,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田间试验共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普通地膜覆盖(T1)、添加剂型降解膜覆盖(T2)和全生物降解膜覆盖(T3)。通过2年田间试验,定期进行田间观察和取样分析,测定不同地膜覆盖处理下的玉米产量,并结合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地膜表面形态、力学特性以及化学结构等指标进行测定,系统全面地分析不同类型地膜在辽西半干旱区的降解过程及程度。【结果】各覆盖处理的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不同类型地膜的田间降解过程表明,2种可降解地膜的降解进程相似,均从覆盖后第38天表面开始出现裂纹,第58天开始出现明显降解,T3处理的降解进程总体上快于T2处理,普通地膜几乎无降解。随着地膜在田间置留时间加长,破碎程度加剧,可降解地膜的水蒸气透过量显著增加,力学性能(最大负荷、拉伸强度和断裂标称应变)显著下降,膜面微观形态和化学结构变化显著,普通地膜覆盖处理各项指标前后变化不明显。不同类型地膜的水蒸气透过能力总体表现为T3>>T2>T1,力学性能表现为T1>T2>T3,覆盖后98 d地膜微观表面粗糙度表现为T3>T2>T1,与田间观测效果及地膜相应物理指标结果相一致。通过计算(失重法)得出可降解地膜T2和T3的当季降解率分别为37.4%和47.8%,降解残片以<4 cm2和4—25 cm2的中小规格为主。【结论】可降解地膜可在保障玉米产量的同时实现自身降解,减少农田残留。从产量、降解特性和残留率等方面综合评价,以PBAT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普通地膜应用于辽西半干旱区玉米覆盖栽培更具潜力。  相似文献   

8.
可降解地膜农田适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可降解地膜的农田适用性,为防治地膜污染寻求有效途径。[方法]选择山东主要覆膜作物春花生作为供试作物,通过设置覆膜栽培试验、暴晒试验和填埋试验,系统评价不同类型可降解地膜的农田适用性。[结果]参试的4种全生物降解地膜和2种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均能满足农机作业要求;以聚乙烯为主要原料的普通地膜和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的增温、保墒、抑草、增产效果优于全生物降解地膜,降解性能劣于全生物降解地膜。[结论]可降解地膜基本具备了聚乙烯地膜的功能和较好的降解性能,是防治地膜污染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针对大田作物种植中使用普通农用塑料地膜导致农田土壤污染的现状,进行了可降解(光、生物降解)地膜、普通地膜和露地栽培玉米对比试验,探讨可降解地膜的降解性能及对土壤保墒、玉米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透明性、拉力、延展性良好在铺设时间、铺设方法、相应农事操作和田间管理等方面与普通地膜相同,保温、保墒效果良好,完全可以满足玉米生长需求和农事操作。  相似文献   

10.
降解地膜在旱塬地玉米上的应用效果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旱塬地进行的不同地膜覆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覆盖降解性地膜与覆盖普通地膜玉米生育期和产量差异不大,但均比不覆盖地膜增产。覆盖降解性地膜可明显改善土壤结构。降解性地膜在玉米成熟时开裂,生育期内地膜基本完好,建议在灵台县地膜覆盖种植玉米时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讨了全降解生态地膜在甘薯生产上的应用效果,探索解决普通聚乙烯地膜导致农田白色污染的途径.方法:通过安排3种不同配方降解地膜与普通聚乙烯地膜在甘薯上进行覆膜对比试验,不同覆膜时间各处理降解情况以及对甘薯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以研究不同配方全降解生态地膜降解效果和应用效果.结果:全降解生态地膜降解效果明显,且降解具有可控性.合理设定诱导期的降解地膜对红薯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与普通地膜相当,为全降解生态地膜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近几年湟中县地膜马铃薯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而地膜使用后残膜遗留问题比较严重;农田地膜的增温保墒规律在川、浅、脑随地域分布而不同的情况了解不多,我们在川、浅、脑分不同区域,对不同厚度的白地膜进行降解试验,进行试验比较,分析。探素出氧化—生物地膜的全降解规律,以及在农田增温保墒方面的特点,以解决残膜遗留后造成污染问题和探讨不同农田增温保墒规律,为今后的地膜在全县的推广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试验以玉米覆盖普通白色地膜、降解白色地膜、普通黑色地膜与露天栽培作比较,研究了玉米覆盖不同材质农用地膜的降解及其对玉米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玉米覆盖"智能"牌降解农用地膜栽培,具有与普通农用地膜相同的增温、保湿作用;并能100%发生自然降解,其降解速度呈"先慢后快"趋势,可彻底解决普通农用地膜残留造成的土壤污染。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不同覆膜材料对旱地农田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五种覆膜处理(T1: 0.01 mm普通聚乙烯地膜, T2: 0.01 mm降解地膜, T3: 0.007 mm降解地膜, T4: 0.006 mm降解地膜, CK: 裸地),研究不同覆膜材料对土壤水热状况、养分含量、以及春玉米产量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T1和T2处理的0~25 cm土层的土壤温度较其他处理高0.82~6.05℃,0~4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高于其他处理0.42%~ {4.44% }。在0~20 cm土层中,T2处理的土壤碳、氮含量及腐殖酸含量较其他处理高 {4.69%~ }59.24%。T1和T2处理下春玉米的产量指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并且T2处理的穗粗和穗粒数最高,秃尖率最低。研究表明,T2处理有助于改善旱地春玉米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可作为春玉米高产环保栽培的覆膜材料。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新型生物降解地膜自身特性及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通过覆膜玉米小区和大田试验,以普通地膜及无覆盖栽培为对照,探讨不同新型生物降解地膜的降解特性,研究生物降解地膜对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及玉米的生长特性和产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不同新型生物降解地膜中M1膜降解速率最快,当季可降解75%左右;生物降解地膜在花期前的保温保墒效果与普通地膜之间差异不显著,花期之后其保温保墒性能与降解速度呈负相关;覆膜可以促进玉米生育期提前,生物降解地膜可使玉米生育期提前8~11 d;覆膜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M1降解膜处理的玉米产量为955.45 kg·(667 m2)-1,比裸地对照增产17.21%。本研究认为生物降解地膜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取代普通地膜。  相似文献   

16.
<正>大荔县洛南沙苑区应用地膜覆盖技术栽培玉米,作物成熟期提前,产量提高,但农作物收获后残膜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残膜的累积对大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这对作物根系的深扎、土壤水分、养分的吸收造成极大的影响,残留地膜对土壤容重、含水量、孔隙度也有显著影响,进而造成弱苗、死苗、倒伏和减产等问题。为解决农田地膜"白色污染"问题,加快推进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在大荔县的推广,大荔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今年在地膜玉米上进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可降解地膜的降解性能及其对玉米生长发育、土壤温度、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可降解膜天壮(氧化-生物双降解生态地膜)、天野(全生物降解地膜)、弘睿(全生物降解地膜)、PED(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和CK,进行地膜栽培玉米对比试验。【结果】弘睿降解地膜的降解强度较其它2种降解地膜有优势,弘睿降解地膜和天野处理比天壮处理早10 d进入了2级降解并最终在玉米收获期都进入了崩裂期;天野和天壮处理与CK处理相比减产7.1%和12.44%,弘睿处理与CK处理在产量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弘睿可降解地膜较适宜新疆北疆地区玉米生长需求。  相似文献   

18.
在庄浪县通化镇高崖韩村进行了玉米降解膜、黑色地膜和白色地膜不同材料覆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降解膜、黑色地膜较普通地膜生育期推迟1 d,降解膜、黑色地膜较白膜略有减产。  相似文献   

19.
6种降解地膜在3种作物上的应用初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试验观察了6种降解地膜在玉米、辣椒、洋葱3种作物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辣椒、洋葱、玉米3种作物生长过程中,与对照普通地膜相比较,6种降解地膜具有不同程度的增温、保墒、增产效果,其中以广州(甘肃)达华节水材料公司生产的可控生物降解地膜的处理增产较好,辣椒折合产量较高,为77 600 kg/hm2,较对照增产5.84%;洋葱折合产量最高,为103 100 kg/hm2,较对照增产20.95%;玉米折合产量最高,为20 485 kg/hm2,较对照增产5.32%。该降解地膜的降解效果最佳,在洋葱上应用降解率达21.83%,辣椒上应用降解率为16.21%,玉米上应用的效果最差,降解率仅为2.01%。综合考虑认为,该可控生物降解地膜可在酒泉市低密度、矮秆作物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正>地膜覆盖栽培已是目前旱作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措施,武山县是地膜用量大县,目前仅粮食作物年地膜应用面积每年达20万亩以上,玉米及部分马铃薯已基本实现地膜化,特别是近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地膜用量剧增,环境和耕地污染成加重趋势,为彻底解决"农田白色污染"问题,加快环保降解地膜的推广应用的步伐,促进保护地膜栽培覆盖材料的更新换代,检验环保降解地膜的应用效果和前景,为今后推广应用提供重要依据,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