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文研究了细网格气象特征对青藏高原地区电网安全的影响。【方法】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再分析资料(0.125°×0.125°)对青藏高原地区10年影响电网安全的降水、温度、积雪深度气象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高原夏季降水量明显高于其他几个季节,山南地区降水量较多,平均每年发生14次极端降水;冬季青藏高原温度急剧下降,拉萨最低温度低至-14℃,昌都地区的温度低于-6℃,这样的低温天气有可能会引起冰冻灾害,有可能出现输电线路的覆冰事故;青藏高原积雪深度的变化趋势呈单峰型,春、冬季节的积雪深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春季,山南部分地区为降雪大值区。夏季、秋季积雪深度明显减小,冬季多雪区范围扩大,山南、林芝都处于降雪大值区,极端降雪事件的频发区。【结论】要重点关注西藏中东部地区春、冬季节的积雪深度特征,预防由于积雪给电网带来的威胁。  相似文献   

2.
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西太平洋副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量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年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旱涝)及西太平洋副高变化均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夏季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截高的面积指数、强度指数均与西伸脊点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当夏季西太平洋副高面积越大强度越强时,西伸就更明显,反之位置偏东.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脊线位置和北界指数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与夏季副高南北位置的变化关系非常密切,而与副高面积、强度以及副高的东西位置的相关不显著.一般而言,当副高脊线偏北时,西南地区东部夏季容易出现干旱,反之,则出现洪涝的可能性大.当夏季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偏北(偏南)时,有利于出现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少(偏多)的环流形势,并且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水汽输送减弱(增强),水汽辐合上升运动也减弱(增强),同时北方冷空气的影响也比较弱(强),因此该地区夏季降水容易偏少(偏多),出现干旱(洪涝)的可能性大.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有重要影响,但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3—2013年我国598个站点的降水、气温、地温逐月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夏季降水同前期冬季气温、地温间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1963—2013年我国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主要特征为:在1999年之前我国华北、内蒙古中东部以及河套等地区降水增多,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南地区降水减少,夏季降水所对应的雨型为北方型;在1999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南等地的夏季降水增多,华北地区降水减少,夏季降水所对应的雨型为南方型;前期冬季气温和地温上升有利于东部北部、新疆、以及长江中游地区夏季降水增多。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业科技》2016,(辽宁省汛)
利用东北三省53个站月平均气温降水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及统计分析等方法,对2014年夏季(6—8月)辽宁地区降水及气温趋势进行预测。预测意见:2014年汛期辽宁降水接近常年,气温偏高0.2~0.9℃。  相似文献   

5.
2014年辽宁省汛期旱涝预测评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东北三省53个站月平均气温降水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及统计分析等方法,对2014年夏季(6—8月)辽宁地区降水及气温趋势进行预测。预测意见:2014年汛期辽宁降水接近常年,气温偏高0.2~0.9℃。  相似文献   

6.
选用青藏高原88个气象台站1961-2007年的逐日积雪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年积雪日数的空间异常分布特征及其时间变化,并对不同季节的积雪日数变化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年的积雪日数分布在空间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高原积雪的多少首先受大尺度环流背景影响的,其次也受海拔和地形及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用REOF方法可将青藏高原积雪日数在空间上分为青海东部型,山南、藏东南型,唐古拉山型,青南高原型、青海柴达木盆地型和西藏西部型6个异常敏感分布型.从空间看,青藏高原的年积雪日数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聂拉木、亚东、错那、改则、申扎以及念青唐古拉山一带呈增多趋势,青南高原、青海海西东部及海东也有明显增加,而拉萨河谷地区、怒江和澜沧江一带及青海海西西部、海北、海南、黄南北部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7.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给出各项西太平洋副高指数、我国东部地区108个测站逐月降水量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网格资料,分析了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的年际变化特征,并通过SVD方法分析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年际变化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的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均具有准2年的周期。副高的年际变化对我国东部降水分布空间型有显著影响,第1对空间分布型的方差贡献达56%,可知副高北抬是导致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利用Tetra卫星MODIS资料提取了东北地区2000~2005年冬季的积雪覆盖信息,得到了近5年的积雪覆盖状况和变化特征。依照雪盖时间序列图分析了各年份冬季冷空气强度及变化和次年春季融雪状况,可以作为研究区域性积雪对气候反馈的依据。同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冬季积雪覆盖率与次年吉林市夏季降水的关系。研究中发现:冬季的积雪覆盖率与次年夏季降水呈明显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利用1982~2000年37个测站的逐月气温、降水资料和归一化植被指数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SVD)技术,分析了长江中游地区前期植被覆盖变化对夏季气温、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地区植被指数、夏季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在1982~2000年呈上升趋势,年际波动变化明显;上年冬季NDVI同当年夏季气温、降水的相关最显著;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及附近地区的冬季NDVI变化对湖北、湖南的夏季气温、降水影响最大,受前期冬季NDVI变化影响最大的区域位于湖北东部。  相似文献   

10.
荣裕良  沈润平  郭倩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344-7347
利用1982~2000年37个测站的逐月气温、降水资料和归一化植被指数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SVD)技术,分析了长江中游地区前期植被覆盖变化对夏季气温、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地区植被指数、夏季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在1982~2000年呈上升趋势,年际波动变化明显;上年冬季NDVI同当年夏季气温、降水的相关最显著;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及附近地区的冬季NDVI变化对湖北、湖南的夏季气温、降水影响最大,受前期冬季NDVI变化影响最大的区域位于湖北东部。  相似文献   

11.
采用EOF、小波分析方法对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青藏高原39个台站1960—2003年的雪深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近44年青藏高原冬春积雪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青海境内、唐古拉山及川西高原一带,是青藏高原冬春积雪最主要的空间分布型;小波分析揭示出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具有16.0年和5.14年的显著周期变化尺度。  相似文献   

12.
1986—2016年辽阳地区夏季极端降水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往往导致灾害性事件的发生,因而研究夏季极端降水趋势对辽阳地区的汛期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1986—2016年辽阳地区3个站点夏季逐日降水资料,分别求得极端降水阈值,同时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和M-K检验对辽阳3个站点以及辽阳地区平均夏季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阳地区3个站点的夏季极端降水阈值空间分布由北向南依次增加。辽阳地区夏季极端降水总体呈增加趋势,但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利用NCEP1°×1°资料,对2014年10月10—11日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地区的一次大到暴雪过程进行分析,获得季节转换期间青海省东部大到暴雪天气发生特征,并探讨降水相态变化机理,为日后预报此类天气过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鲁南夏季降水与南亚高压及大气环流的关系。[方法]以位于黄淮的鲁南地区降水为研究对象,利用1961~2005年NCEP/NCAR资料和鲁南夏季26个站降水资料,分析了鲁南夏季旱年和涝年南亚高压及大气环流的特点,探讨100 hPa南亚高压影响鲁南降水的机制,并分析了高低层大气环流的不同配置以及不同纬度、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鲁南夏季降水EOF分解的第1模态解释了63%以上的方差,反应了降水的普遍形式。旱年和涝年南亚高压高度场中心位置偏差不大,但风场中心并不一致。当100hPa等压面亚洲90°E以东、贝湖以南地区为异常气旋式切变,中低层为异常气旋时,南亚高压面积偏小,其东部高压脊线经鲁南和长江口之间伸向西太平洋,鲁南夏季偏涝;当100 hPa等压面亚洲90°E以东、贝湖以南地区为异常反气旋式切变,中低层为异常反气旋时,南亚高压面积偏大,其东部脊线经长江口附近伸向西太平洋,鲁南夏季偏旱。鲁南夏季降水与亚欧大陆上高纬的东西向遥相关波列和东亚-西太平洋经向的PJ型遥相关波列均存在密切的关系,当亚欧大陆高纬地区里海以北、贝湖附近、堪察加半岛地区高度距平呈"+-+"波列,东亚-西太平洋地区高度距平从低纬到高纬呈"-+"波列时,鲁南夏季偏涝;反之,鲁南夏季偏旱。[结论]该研究为鲁南夏季降水的机制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普兰店区16个自动站2011—2018年夏季(6—8月)的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对普兰店区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地形差异的影响,普兰店区2011—2018年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趋势为从东南向北略有递增,北部的安波降水量最多,南部沿海的杨树房降水较少,但降水长期变化是呈减少趋势;夏季和各月降水都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2011—2013年降水偏多,2014—2018年降水明显偏少,但有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61—2016年甘肃省42个站点的降水资料及海温资料,分析了ENSO事件对甘肃省夏季旱涝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1961—2016年,El Ni?o事件共出现19次,La Ni?a事件共出现18次。(2)冬季ENSO指数与酒泉地区西部、陇东地区呈负相关,与陇南地区、武威地区北部、酒泉地区东部呈正相关。(3)El Ni?o事件期间,酒泉地区西部、白银到兰州地区夏季降水偏少明显,而酒泉到张掖地区北部及陇东地区偏多明显;LaNi?a事件期间,全省夏季降水一致偏少。(4)El Ni?o事件期间,蒙古低涡偏强,西太副高位置偏西偏北,西南暖湿气流偏强,陇东地区夏季降水偏多;而甘肃北部受异常气旋式底部环流影响,酒泉到张掖地区北部处于冷暖空气交汇区,甘肃北部夏季降水偏多。(5)La Ni?a事件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位置偏东,导致来自低纬度地区的水汽无法输送到甘肃,同时蒙古地区低涡减弱,使到达甘肃的冷空气偏弱。  相似文献   

17.
李景龙  冯杰 《北京农业》2012,(33):139-140
作者通过对NCEP分析资料和台站年降水观测资料进行相互插值,分析和比较了两种资料的差异。并且对NCEP再分析资料和台站降水观测资料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从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大部分地区NCEP年降水总量较观测值偏高。并且除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其它地区NCEP再分析资料和台站观测资料随时间相关性都较好。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量资料,分析了夏季南亚高压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南亚高压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南亚高压存在青藏高压和伊朗高压两个模态,夏季平均状况下南亚高压的青藏高压模态出现频率高于伊朗高压模态;夏季南亚高压的面积越大,其主中心强度就越强,东伸越明显,反之亦然;南亚高压主中心偏东时往往同时偏北,偏西时则容易出现同时偏南的情况;南亚高压脊线位置和它的主中心纬度位置变化一致;夏季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其平均脊线位置与西太平洋副高的脊线位置变化基本一致,它们同时偏北或同时偏南.当夏季南亚高压脊线位置偏北(偏南)时,有利于出现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少(偏多)的环流形势,同时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水汽输送减弱(增强),水汽辐合上升运动也减弱(增强),同时北方冷空气的影响也比较弱(强),因此该地区夏季降水容易偏少(偏多),出现干旱(洪涝)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铁岭地区四个国家气象站地面气温、降水资料、区域自动站数据以及500hpa高度场资料对2014年铁岭地区夏季天气、气候特点及环流形势进行分析。2014年夏季铁岭市总的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夏季全市平均气温22.9℃,比常年偏高0.3℃,平均降水量为360.0毫米,比常年偏少近2成。夏季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前期偏多,后期异常偏少。500hpa环流形势表明:前期中高纬度以经向环流为主,冷暖空气交换较强,为充沛的降雨提供了环流背景;后期高空系统为平直的纬向环流,造成降水偏少,发生气象干旱。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我国高原地区1963—2002年的逐月积雪日数资料和1972—2011年的格点积雪月频率资料分析、对比了2种资料在该地区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同时段的(1972—2002年)站点资料与格点资料相比,空间分布高值区和气候倾向率分布高值区偏东北,偏北程度为3°~4°,偏东程度为2°~3°,且中心更为明显;在青藏高原西侧(85°E以西),积雪日数呈整体下降趋势;2种资料的积雪日数EOF分析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与其对应的空间分布差异及气候趋势空间分布存在的偏差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