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扶贫。注重精神扶贫的意义是多方面的。第一,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往往具有一种互相助推的作用。第二,精神扶贫具有一种更为深层和更为持久的脱贫效应。第三,精神扶贫具有一种互惠和感染效应。如何实现精神扶贫更精准,第一,精神扶贫核心目标是要激活贫困群体精神自我生长的内生动力。第二,要进一步富裕扶贫者的精神世界。第三,扶贫方式方法需要创新,要更加注重平等朴实的方式方法。第四,要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第五,扶贫要注重消除贫困群体面临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内生动力的贫困群体扶贫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农业科学》2019,(8):167-172
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呈现动力不足、参与度较低,扶贫项目发展缓慢,扶贫资源浪费严重等普遍性问题,脱贫形式不容乐观。本文以泰安市为例,运用卡方检验和二分类逻辑回归模型,从受助群体自身禀赋的个体特征、对政策和教育的认知以及扶贫环境的项目发展基础、政府作用和社会支持五个层面实证分析贫困群体参与扶贫项目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贫困户属性出现逆向选择、不同禀赋的贫困群体对参与意愿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文化水平越高、家庭人口越多、思想越积极,参与概率越大;完善的项目基础,政府有效的作用以及社会的关注等有助于激励贫困群体的参与;而劳动力、土地作用的弱化以及基础设施的差异不再影响参与意愿。据此提出加强有效的激励手段,完善贫困识别内容,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完善专项救助制度等建议来促进贫困群体参与意愿。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绝对贫困人口的消除,广大农村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不意味着扶贫事业的终结,提升贫困群体内生动力是现阶段乡村治理面临的又一个重要难题。为更好地促进贫困群体内生动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本文结合当前相关研究成果,从产业扶贫、教育扶贫、贫困主体、基层党建等四个方面分别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4.
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发展产业是关键。推进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七个一批"的重要内容,也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如何使产业扶贫和依托产业脱贫的"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近期,笔者结合泾川县实际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扶贫工作的重点在于让贫困群体获得利益,要让真正的贫困群体从物品工作中受益,对于农村人口来说,精准脱贫能够帮助扶持农业产业发展,但是要想做到真正的脱贫致富,要学会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特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成精准扶贫的目标。本文以河南的农业产业发展状况为例简单介绍了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业产业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决战小康社会和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对农村体育贫困现状进行研究不仅关系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是实现全面脱贫的现实要求。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河南省内的4个市20个自然村的1892名农民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河南省农村体育贫困现状的最大短板是农村体育服务的欠缺,男性农民群体和老一代农民群体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偏远地区是河南省农村体育贫困的治理重点。特提出如下建议,政府要明确责任、主动担当,加大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的体育服务力度;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要根据男性农民群体和老一代农民群体的体育需求,适当给予重点扶持;政府的扶贫资源要倾向于偏远地区,并严格地监督监管,才能真正地做到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过程中,农村老龄贫困群体的社会心理失衡必然进一步凸显,从现状上看,普遍表现为失落与孤独、怀旧与恋旧、逃避与惰性心理等多方面。在优化人口心理素质的反贫困视角下,针对农村老龄贫困群体的社会心理“扶贫”不容忽视,需要我们在不断完善并切实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实施的同时,加强政策扶贫、社会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信息宣传指导,改善农村老龄贫困群体的社会认知模式,培育农村老龄贫困群体心理上的成就动机,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农村人际交往,培育农村老龄贫困群体健康正态的社会心理。这对于我国避免人口老龄化社会危机,打赢农村“扶贫攻坚战”,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救济式扶贫、体制改革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和精准扶贫阶段,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2020年后我国农村绝对贫困基本消除,将由绝对收入贫困转向农民工贫困、城市贫困、多维贫困和特殊群体贫困等相对贫困问题.回顾和梳理中国贫困特点、扶贫历程和政策演变,分析中国新时期扶贫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有助于为2020年后新时期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8):130-131
精准扶贫和粗放扶贫相对应,是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环境、不同贫困状况的人口,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进行精确识别、帮助、管理的治贫方式。中国扶贫的进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就。但是长期以来贫困地区人口数目不确定、贫困程度和贫困原因不明、扶贫措施没有针对性、扶贫资金利用率低下甚至资金去向不明和相关政策落实变形的问题尤为突出。现在正处于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所以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也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确立精准扶贫中网络扶贫的战略思维观。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我国将扶贫工作着重放在贫困群体中,将贫困群体的精准扶贫政策作为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重点工作内容。目前我国政府针对扶贫工作颁布的相关政策中,精准扶贫政策已经逐渐步入体制化,但是在精准扶贫实践工作进行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难点。本篇文章将浅谈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苏奎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9):1-3,32
精准扶贫是针对既定标准下绝对贫困群体的脱贫战役,贫困由家庭人均纯收入等标准予以"精准识别",扶贫重点聚焦于"三区三州""832个贫困县"等.在预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这种明确指向和标准下的显性贫困,将被定标型、遗漏型和结构型隐形贫困取代,贫困治理的政策重点也需要关注战略与策略、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做出适应性调整.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多维贫困理论,对贵州省少数民族聚居D乡扶贫数据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多因子方法得到“家庭背景”、“民族与自身发展”、“地理环境”、“健康与劳动力”四个重要贫困维度,并基于k-medios聚类识别得到5个差异贫困群体。并基于关联规则,得到不同扶贫手段在差异群体中效果关系。分析发现(1)不同群体扶贫效果存在显著差异;(2)各群体中,“家庭背景维度”、“健康与劳动力维度”对扶贫效果影响最大;(3)教育扶贫在“弱势”及“一般”状态贫困群体中没有收到好效果,但对少数民族群体效果显著。相关建议包括:(1)针对少数民族占优群体,推广“教育+产业”扶贫模式;(2)采取预防干预,防止“良势”群体向“弱势”群体转化。  相似文献   

13.
精准扶贫是国家农村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的重要战略,以实现扶贫对象脱贫致富。阿玛蒂亚·森提出"能力贫困",认为贫困的根源在于贫困者缺乏可行能力,而人的能力获取受经济中的生产方式和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和市场的影响。本文以新疆玛纳斯县清水河哈萨克民族乡为例,根据阿玛蒂亚·森的"能力贫困",少数民族群体的生计方式、传统文化、不完善的扶贫措施及不平衡的城乡发展等影响他们个人能力的获取,从而造成精准扶贫困境。基于此,本文从改善影响牧民获取能力的因素出发,提出实施改善少数民族群体在其生存环境和市场环境中创造价值的可行能力的系统性政策,是破解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其中孤寡老弱贫困群体最具特殊性,他们面临着居住条件差、环境恶劣、经济收入低、公益型基础设施弱、帮扶缺乏针对性。本文通过对皖南山区某县的实地调查为基础,从贫困人口自身、政府管理和社会环境方面深入地分析原因,认为应通过加强领导、提升孤寡老弱群体的劳动技能、加强文化扶贫力度、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关注心理健康、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建立孤寡老弱群体专项社会建设基金等方式,实施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15.
贫困地区的贫困现象,从表面看是经济问题,事实上却是深层次的文化问题,其形成与我国贫困群众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密切的联系。然而当下的扶贫举措大多以外力帮扶为主,缺乏对文化的内生刺激。今年正值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我国进入后脱贫时代,改变贫困群众的传统活法、实现心态转变对贫困群体的正向形塑、切实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是构建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的必然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农业产业发挥减贫效应的门槛条件,为精准扶贫和扶贫资金的有效利用提供政策参考。【方法】在农业产业发展与贫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福建省县域贫困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构建门槛回归模型,以残差平方和最小化为条件确定门槛值,在考虑基础设施、金融情况、教育水平、医疗条件下,主要从规模和结构两个方面检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农业产业扶贫的门槛效应。【结果】当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门槛值时,农业产业规模越大,农业产业的弱质性越强于益贫性,越不利于减贫,但是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减缓贫困。当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门槛值时,农业产业的规模扩张对农村减贫发挥出正向效应。随着农业产业规模的扩大,农业产业的益贫性强于弱质性,减贫效应开始显现。若某个地区已经脱离贫困,就会进入资本积累的良性循环,农业产业的适度规模就会产生规模经济,大幅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结论】福建地区农村贫困存在贫困门槛效应。对于尚未跳出贫困陷阱的地区,建议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完善农村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兜底式扶贫。对于跳出贫困陷阱的地区,建议加快农地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发展,推广资源资产收益扶贫机制。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山东省近年来十分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一直将扶贫工作放在发展经济的重要位置来规划,为了适应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发展趋势,开始实施精准化扶贫的战略,使得贫困率有了明显下降,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及贫困村落面貌也有了显著提高。本文将针对精准扶贫背景下山东省的扶贫政策创新优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探讨更适合当前扶贫形势的创新化精准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18.
精准扶贫是针对既定标准下绝对贫困群体的脱贫战役,贫困由家庭人均纯收入等标准予以“精准识别”,扶贫重点聚焦于“三区三州”“832个贫困县”等.在预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这种明确指向和标准下的显性贫困,将被定标型、遗漏型和结构型隐形贫困取代,贫困治理的政策重点也需要关照战略与策略、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做出适应性调整.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对淄博市沂源县小微扶贫站点模式进行探讨。研究发现,采取“产业协会+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小微扶贫站”扶贫新模式,是一条以帮助当地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业的“造血式”扶贫新路子,有助于实现脱贫增收,致富乡村发展经济,增加贫困群体的满足感。  相似文献   

20.
《安徽农业科学》2020,(3):227-229
通过对四川省级贫困村水井沟村乡村产业扶贫研究,从产业扶贫实际出发,探讨贫困地区扶贫机制及成效,发现贫困地区发展受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一是地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滞后;二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性"输血"扶贫仍为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初期的主要力量,贫困群体参与度不高;三是精神扶贫有助于为扶贫产业发展增添内生动力。结合相应问题提出优化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