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为奶牛疾病治疗应用最广泛的药物,其残留带来的危害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合分析了牛乳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奶牛临床的应用、残留、降解规律及其危害性,为进一步了解抗生素残留降解产物污染的循环链、污染防控及环境净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氨水、Sephadex G-75对富铬酵母、空白酵母进行蛋白提取,采用红外光谱测定及数学方法对比分析铬作用前后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变化,探讨铬对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铬与蛋白的键合导致大分子蛋白中的α-螺旋结构和无规则卷曲结构被破坏,α-螺旋结构由11.35%降至1.63%,无规则卷曲结构略有下降,β-转角结构增加,由33.88%升至52.72%,β-折叠结构几乎无变化;小分子蛋白的β-折叠结构被破坏,由61.41%降至48.54%,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结构比例增加,由1.41%增加至13.30%,α-螺旋结构略有增加,β-转角结构几乎无变化。与铬结合的大分子蛋白中,β-转角结构占优势;与铬结合的小分子蛋白中,β-折叠结构占优势。  相似文献   

3.
毛竹IDD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DD基因家族编码一种混合型的转录因子,本文通过本地Blast从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基因组数据库获取到了9个IDD家族基因,并命名为PhID1和PhIDD1-8,其氨基酸序列均具IDDdomain结构特征,一个假定的核定位信号、2个C2H2和2个C2HC。氨基酸理化性质分析发现,PhIDD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含量较多是丙氨酸(Ala)、丝氨酸(Ser)和甘氨酸(Gly),全序列等电点分布在8.8~9.7之间,仅PhIDD2蛋白的等电点为5.6。除PhIDD2外,IDD-domain的等电点与全序列等电点基本一致。PhIDD蛋白二级结构含量分析发现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含量最多,β-转角和延伸链分布在整个蛋白中。蛋白磷酸化位点预测结果显示磷酸化位点数量在20~29个不等。三维结构分析显示,PhIDD1在63-175氨基酸处,会形成α-螺旋,β-折叠及无规则卷曲及明显的锌原子结合位点。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辐照对鲈鱼过敏原生化性质、抗原性及二级结构的影响,本试验采用0、3、5、7、9 kGy剂量电子束辐照鲈鱼小清蛋白溶液及冻干粉,测定其浓度、浊度、疏水性、分子量和抗原性的变化,以及二级结构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增大,小清蛋白冻干粉及溶液的浓度降低,疏水性提高,浊度增加,过敏条带变浅,免疫印迹条带变浅,小清蛋白与抗体的结合能力减弱,抗原性降低;α-螺旋及无规则卷曲比例升高,β-折叠及β-转角变化不明显,二级结构被破坏。综上,电子束辐照使小清蛋白生化性质及结构发生了变化,有效降低了小清蛋白的抗原性,同时发现液态小清蛋白较固态对辐照更敏感。本研究结果为鲈鱼及其制品辐照消敏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鹰嘴豆种子中新贮藏蛋白类型α-淀粉酶抑制剂CL-AI的抑制活性、生物活性以及三级结构,本研究利用前期克隆的α-淀粉酶抑制剂基因CL-AI及其2个亚基CL-AI-α、CL-AI-β分别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 E-SUMO3,经诱导表达获得了CL-AI、CL-AI-α的可溶性融合蛋白和CL-AI-β包涵体融合蛋白,其中CL-AI-β通过构建含不同标签的表达载体,最终实现了可溶性表达。人唾液淀粉酶(HSA)抑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CL-AI,CL-AI-α,CL-AI-β3个蛋白对HAS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发芽试验表明,CL-AI蛋白对小麦、玉米、水稻种子发芽过程中的发芽势、根长和芽长影响显著,与加入无菌水的处理相比,种子的简化活力指数显著下降。本研究结果为CL-AI蛋白的后续研究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β-葡萄糖苷酶是纤维素酶系三大成员之一,被认为是纤维素糖化的限速酶。本研究克隆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基因(bgl1),并在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中进行表达分析。以GenBank上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基因(bgl1)序列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从黑曲霉(Asperjillus niger)基因组DNA中扩增目的片段,通过SOE-PCR的方法将猪腮腺分泌蛋白信号肽序列sp和bgl1相连,成功构建分泌型真核表达载体pc6-sp-bgl1,利用脂质体介导法瞬时转染哺乳动物CHO细胞,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最后通过DNS(dinitrosalicylic acid)法测定表达产物酶学活性。PCR扩增得到的目的序列与文献报道序列的相似性为91%,预测的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9%。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证明,外源基因bgl1在CHO细胞中得到表达;分泌到细胞培养上清中的重组蛋白对水杨素的水解活性为1.74U/mL,说明重组蛋白具有β-葡萄糖苷酶活性。本研究克隆得到黑曲霉bgl1基因并在哺乳动物CHO细胞中进行表达,为β-葡萄糖苷酶在单胃动物中的利用提供了基础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7.
挤压稳定化处理对米糠各组分蛋白结构及功能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了研究挤压稳定化处理对米糠各组分蛋白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影响,选取龙粳31号大米米糠做为原料,采用双螺杆挤压技术对该原料进行稳定化处理。结果表明:米糠各组分蛋白在挤压处理后溶解性、起泡性和持油性显著降低(P?0.05),持水性、起泡稳定性和乳化稳定性升高,谷蛋白持水性提高的幅度最大,较挤压前提高了39%。米糠谷蛋白的乳化活性与其他两种组分蛋白差异显著,清蛋白和球蛋白较挤压前分别降低5%和10%,谷蛋白乳化活性增加,较挤压前增加8%。结构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不是分子间作用力,而是挤压后各组分蛋白发生重组,形成大的聚集体过程中二级结构的变化截然相反,米糠清蛋白α-螺旋、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含量都有所降低,β-折叠含量增势明显提高。挤压后的米糠谷蛋白结构与白蛋白显示出不同的趋势,谷蛋白的二级结构在酰胺I带变化显著,α-螺旋、β-转角与无规则卷曲的含量有所提高,β-折叠的含量下降。结果可为米糠各组分蛋白的工业化制备及在各种食品配方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中用融合标签技术通过单质粒转化和双质粒转化分别促进Aβ1-42淀粉样蛋白的可溶性表达。构建重组载体pET(yd-b42)、pET(Msb-b42)、pET(Od-b42)、pAY-sls[ydb42]、pAY-sls[tydb42],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通过SDS-PAGE验证分析。标签yd、Msb、Od、tyd都能很好的促进Aβ1-42淀粉样蛋白可溶性表达,其中yd、tyd的促溶效果最好。Aβ1-42淀粉样蛋白能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提供进一步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根据人β-防御素-3(hBD3)和植物甜蛋白Brazzein(Bra)的成熟区氨基酸序列,按照细菌密码子的偏爱人工合成了7对末端具粘合位点的核苷酸序列。经连接和PCR扩增,使人β-防御素-3与植物甜蛋白Brazzein的编码序列通过一段序列(含凝血酶切割位点涟接成为嵌合DNA。将其插入到pET30a的T7启动子之下,构建成了防御素和甜蛋白双价基因的表达载体pET30a-hBDs-Bra,在大肠杆菌(Eschenchia coli)BL21中诱导表达后,得到了与预计分子量相同的蛋白,约占总蛋白的30.5%,产量约为1.4~2.8mg/mL。  相似文献   

10.
何洁  梁霜  李忠  赵致 《核农学报》2022,36(2):282-290
为明确贵州省施秉县过路黄叶斑病的病原种类,探索该病害的生物防治方法,本试验利用组织分离法、致病性测定法获得致病菌株GLHYB,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基于内转录间隔(ITS)、β-微管蛋白(β-tubulin)、延伸因子(EF-1α)3个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将该菌株鉴定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利用组织...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热处理强度对肌球蛋白结构及风味吸附特性的影响,该文选取猪肉中肌球蛋白,采用拉曼光谱等技术,分析了不同温度(45、55、65、75、85℃)对肌球蛋白巯基总量、二级结构和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然后选取8种典型肉品风味成分,建立肌球蛋白-风味化合物作用体系,以同一顶空内不同风味化合物浓度自由比例为指标,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探究不同热处理强度对肌球蛋白风味吸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热处理强度增加的过程中肌球蛋白巯基基团含量显著降低(P0.01);温度升至55℃蛋白分子展开,α-螺旋和β-折叠转换成β-转角及无规则卷曲结构;温度升至75℃蛋白分子变性,β-转角及无规则卷曲转换成α-螺旋和β-折叠结构;在温度升高至65℃的过程中蛋白表面疏水性持续增加,温度继续升高略有降低;蛋白对4种醛(3-甲基丁醛、戊醛、庚醛、辛醛)的吸附性在展开过程中增强,聚合过程中减弱;蛋白对2-戊酮的吸附性先降低后升高,45℃处理组最低,85℃处理组最高,对3种酮(2-庚酮、2-辛酮、2-壬酮)的吸附性呈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蛋白变性时(75℃)显著低于其余温度条件(P0.01),85℃处理时显著高于其余温度条件(P0.01);研究结果为今后关于肉品风味形成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用沉淀聚合法,以2-吲哚酮和6-羟基烟酸为虚拟模板,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甲醇为致孔剂,合成对展青霉素具有高选择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扫描电镜、平衡吸附实验等对制备的印迹聚合物进行表征和测定,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展青霉素具有特异性吸附作用,其最大表观结合量为12 785.67μg/g。以此聚合物做为吸附材料,制备成固相萃取柱,进一步建立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用于测定食品中展青霉素。该方法在0.5~100μg/L范围内,展青霉素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 0.998,定量限为1.0μg/L,样品在不同添加水平下展青霉素的加标回收率为80.5%~97.0%,相对标准偏差RSD≤6.6%。  相似文献   

13.
琥珀酰化修饰改善牦牛乳酪蛋白胶束结构及疏水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琥珀酰化是改善食品蛋白质功能性质的常用手段,牦牛乳是青藏高原特色乳资源.为了揭示琥珀酰化对牦牛乳酪蛋白胶束结构的修饰作用,以牦牛乳酪蛋白为原料,研究了琥珀酰化修饰对其结构及疏水性的影响.分别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了修饰前后酪蛋白胶束二级结构变化,采用动态光散射技术分析了修饰前后酪蛋白胶束粒径变化,采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酰化反应对酪蛋白的表面形貌的影响.结果显示,牦牛乳酪蛋白胶束二级结构为33.1%β-转角、23.2%无规卷曲,32.0%β-折叠和11.7%大环结构,α-螺旋结构未检出.琥珀酰化修饰后,α-螺旋结构形成,含量为12.4%,其他二级结构含量变化不大.琥珀酰化修饰使酪蛋白胶束粒径减小,由不规则的球形转变为规则的球形,疏水性显著降低.研究结果可为牦牛乳酪蛋白的改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价牛乳清蛋白(WPI)加压凝胶的消化性,使用未加压WPI及加压(200~600MPa)WPI凝胶进行了体外模拟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消化率的测定,并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SDS-PAGE)电泳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压力对WPI构成蛋白消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消化后,加压WPI凝胶消化率显著高于未加压WPI,分别为72.59%和61.02%;400MPa以上加压处理后,加压WPI凝胶消化率未见有明显的变化(p<0.05)。尽管未加压WPI中β-乳球蛋白不易被胃蛋白酶消化,400MPa加压WPI凝胶中的β-乳球蛋白则能被胃蛋白酶部分消化,而600MPa加压后β-乳球蛋白几乎被完全消化。此外,在胃蛋白酶消化阶段,有3500~6500u范围的多肽产物生成。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乳清中β-乳球蛋白环保、温和、高效的分离工艺,该文对采用蛋白酶选择性水解然后超滤分离乳清水解液中的β-乳球蛋白进行研究。试验对乳清水解物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比较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的选择性,并分别采用分子截留量10000的聚砜膜(PS-10)和聚醚膜(PES-10)对胃蛋白酶解液进行超滤处理。结果显示,β-乳球蛋白对胃蛋白酶耐受性较好,α-乳白蛋白对木瓜蛋白酶抗性较佳,但二者均对中性蛋白酶较敏感。较优的水解分离条件如下:乳清蛋白质量浓度8%, 胃蛋白酶添加量为乳蛋白质量的0.3%,pH值2.1,温度37℃,水解2 h,α-乳白蛋白近似完全水解而β-乳球蛋白几乎不被降解。水解液用PS-10膜超滤分离,β-乳球蛋白的纯度和产率达到了较高,分别为94.6%,75.6%。因此,采用选择性酶解处理乳清然后超滤分离β-乳球蛋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热处理过程中肌肉蛋白与萜类化合物的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以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和肌浆蛋白(sarcoplasmic protein,SP)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加热时间下表面疏水性、总巯基含量、粒径、二级结构含量等理化特性。选取炖煮猪肉中3种关键萜类化合物(3-蒈烯、柠檬烯、芳樟醇),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探究热处理过程中MP和SP对萜类化合物吸附能力与蛋白构象变化的相关性,并通过分子对接揭示肌肉蛋白与萜类化合物结合机制。结果表明:随加热时间延长,MP和SP的表面疏水性和总巯基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粒径持续上升,α-螺旋结构转化为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结构。加热5 min内,MP和SP二级结构展开,结合位点暴露,对萜类化合物吸附能力增强;继续加热后,MP和SP聚集使结合位点被掩埋,对萜类化合物吸附能力降低,且由于SP更高的聚集程度,加热10~60 min内吸附能力弱于MP。分子对接结果证明,疏水相互作用为3-蒈烯和柠檬烯与肌肉蛋白结合的主要驱动力,而芳樟醇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与肌肉蛋白结合。结果表明热处理可以通过改变肌肉蛋白构象控制风味结合位点暴露或掩埋,从而影响肌肉蛋白与萜类化合物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热加工肉制品的风味调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花生蛋白营养丰富,但因功能性质差,导致其在食品工业应用受限。低温等离子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非热、无危害技术,越来越受人关注,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barrierdischarge,DBD)等离子体技术由于具有适应频率宽,可在较大空间内获得高密度非平衡等离子体,并且工艺简单、快速高效、节能环保,是近年来蛋白质改性研究的热点之一。采用介质阻挡低温等离子体对花生蛋白溶液进行改性处理,研究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花生蛋白结构及功能特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温等离子处理能显著提高花生蛋白的溶解性、持水性,低温等离子处理时间为2min时,花生蛋白溶解性和持水性达最大,与未处理样品相比分别提高了24.8%和79.6%;同时,花生蛋白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起泡稳定性和持油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借助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表面疏水性分析低温等离子对花生蛋白结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低温等离子处理并未改变花生蛋白的分子量分布;低温等离子处理后,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的含量增加,α-螺旋和β-转角的含量降低,蛋白的有序结构被破坏,结构由紧密变松散;花生蛋白表面疏水性显著提高。低温等离子处理是一种改善蛋白功能性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酶解膜分离两步分离乳清中β-乳球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乳清中β-乳球蛋白环保、温和、高效的分离工艺,该文对采用蛋白酶选择性水解然后超滤分离乳清水解液中的β-乳球蛋白进行研究.试验对乳清水解物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比较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的选择性,并分别采用分子截留量10000的聚砜膜(PS-10)和聚醚膜(PES-10)对胃蛋白酶解液进行超滤处理.结果显示,β-乳球蛋白对胃蛋白酶耐受性较好,α-乳白蛋白对木瓜蛋白酶抗性较佳,但二者均对中性蛋白酶较敏感.较优的水解分离条件如下:乳清蛋白质量浓度8%,胃蛋白酶添加量为乳蛋白质量的0.3%,pH值2.1,温度37℃,水解2h,α-乳白蛋白近似完全水解而β-乳球蛋白几乎不被降解.水解液用PS-10膜超滤分离,β-乳球蛋白的纯度和产率达到了较高,分别为94.6%,75.6%.因此,采用选择性酶解处理乳清然后超滤分离β-乳球蛋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深入理解直链淀粉/β-乳球蛋白/α-亚油酸三元复合物体系自组装行为的机制,该研究借助Gromacs软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对玉米直链淀粉、β-乳球蛋白、α-亚油酸三者在373 K温度下的结合过程进行研究。通过三元纳米粒子在500 ns内的自组装快照图,可以得出直链淀粉、α-亚油酸、β-乳球蛋白3种组分的结合顺序。通过三元纳米粒子的自由能曲面图,可知该三元纳米粒子的形成是热力学自发的过程。进一步对其水合半径及溶剂可接触表面积的分析表明,该三元复合物纳米颗粒溶解性良好。研究阐释了水溶性自组装纳米颗粒的形成机理,为纳米科学领域寻找合适的壁材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20.
等离子体辅助玉米醇溶蛋白电诱导沉积成膜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天然玉米醇溶蛋白(Zein)具有良好成膜特性,但其在成膜过程中蛋白无序排列导致膜结构不稳定,限制了实际应用。该研究基于玉米醇溶蛋白的电荷特性,将玉米醇溶蛋白置于平行匀强电场下,诱导蛋白有序自组装排列并沉积成膜,且在诱导液中引入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以提高诱导效率。分别探究了玉米醇溶蛋白浓度、溶液pH值以及电流密度对蛋白沉积率的影响,并通过Box-Behnken优化试验获得了最佳沉积工艺为Zein浓度139.5 mg/mL,Zein溶液pH 值为8.17,电流密度14.3 A/m2,在优化条件下,玉米醇溶蛋白的沉积率可达1.120 mg/cm2,显著高于未经等离子体处理的沉积率0.483 mg/cm2,表明等离子体辅助可有效提高电诱导中玉米醇溶蛋白的沉积率。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显示采用等离子体辅助电诱导制备的沉积膜表面更平整、光滑。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电诱导可使玉米醇溶蛋白二级结构中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结构向β-折叠及α-螺旋结构转化。研究结果为电诱导玉米醇溶蛋白成膜技术提供参考,有利于拓展低温等离子体在蛋白质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