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越冬对腰带长体茧蜂及亚洲玉米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寄生率、体重、化蛹率为指标,从协同进化的角度研究分析了越冬对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 Brischke及其寄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使腰带长体茧蜂的寄生率大幅度下降;该蜂能够调节玉米螟的生长发育、促使玉米螟体重增加。分析认为:越冬淘汰了对玉米螟调节能力弱的腰带长体茧蜂个体和防御能力差的亚洲玉米螟个体,选择保留了适应性强的茧蜂和玉米螟个体。越冬是腰带长体茧蜂与玉米螟协同进化的推动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玉米螟越冬虫源基数、存活率及化蛹进度与气象条件分析玉米螟发生程度.表明:4月和5月份,温度、降水量决定化蛹期是否提前,而6月份温度、降水量则决定玉米螟化蛹期的长短;玉米螟蛹期天敌较少,越冬虫源基数较大,越冬期间气温较高,冬后存活率较高,有利于玉米螟大发生,反之则发生较轻.  相似文献   

3.
对玉米螟越冬基数与翌年玉米螟种群发生程度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明确了玉米螟越冬代幼虫化蛹、成虫羽化到1代幼虫化蛹、成虫羽化的期距,为玉米螟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冬防玉米螟效果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螟是玉米生产的大敌。根据玉米螟的生活习性及其越冬规律,在冬季进行防治,可以减少越冬基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5.
1调查方式通过深入农户、实地调查等形式开展调查分析。选取有代表性,能够真实反映玉米螟越冬情况的地块。2调查时间2012年10月12~15日3玉米螟越冬调查分析报告3.1调查地点、户数等基本情况说明调查地点选择在有代表性的建平县富山街道、万寿办事处、三家乡、朱碌科镇,户数为8户。3.2玉米螟冬前越冬基数调查根据调查各乡镇玉米螟越冬基数调查显示,今年在富山、万寿办事处、三家乡、朱碌科镇各扒200秆,活虫数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防治亚洲玉米螟,在哈尔滨地区通过春季剖秆进行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发育进度调查,利用亚洲玉米螟性诱剂监测雄性成虫动态,研究田间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2019-2021年哈尔滨地区亚洲玉米螟百秆越冬基数为8.6~9.5头,存活率为85.0%~89.1%,化蛹始见期为5月20日左右,化蛹盛期为5月26日至6月18日,化蛹高峰期为6月10日左右,羽化始见期为5月27日左右,田间亚洲玉米螟雄虫越冬代高峰期在6月17日-24日。综上明确了哈尔滨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规律,即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在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到中旬达到化蛹高峰期,5月末开始羽化,6月中下旬田间出现雄性成虫高峰期,二代亚洲玉米螟雄性成虫田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控制阜康市玉米螟的发生,进一步加强对该市玉米螟发生动态的监测,确保玉米产业安全生产,于2011~2017年持续7年调查了阜康市玉米螟越冬虫源基数,结果表明:阜康市玉米螟越冬虫源基数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与阜康市实施玉米秸秆粉碎措施呈显著正相关。在生产中,为有效防治玉米螟,建议采用玉米秸秆粉碎这一农业措施。  相似文献   

8.
亚洲玉米螟大发生的因素及预测预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亚洲玉米螟分布在东亚、大洋洲,公认为世界性的玉米主要害虫。笔者综合国内外资料同时结合多年研究工作,对玉米螟大发生的主要因素(如越冬种群质量特性和环境条件、越冬幼虫化蛹前的气候条件、玉米螟发生期田间气象条件及寄主植物)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玉米螟大发生预测预报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9.
蔡金辉 《河南农业》2008,(17):17-17
一、玉米螟 (一)发生规律 玉米螟即钻心虫。在黄准海平原每年发生2~3代,幼虫在玉米秸秆、穗轴、棉柴等寄主作物中越冬。越冬幼虫5月份变成蛹,6月份羽化出越冬成虫,交尾、产卵,变成幼虫,开始为害玉米。  相似文献   

10.
玉米病虫害的中后期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玉米螟1、发生规律玉米螟即钻心虫。在东北、华北平原每年发生2~3代,幼虫在玉米秸秆、穗轴、棉柴等寄主作物中越冬。越冬幼虫5月份变成蛹,6月份羽化出越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010—2013年玉米螟越冬期和化蛹期气象数据分析,分析玉米螟化蛹进度与发生程度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玉米螟测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上的一大害虫,一般可减产5%~10%,不仅降低玉米产量,而且还影响玉米的质量,因此要在防治玉米螟上下功夫.一般都是夏季玉米螟发生时期进行防治,很少在冬春出蛰前防治,根据玉米螟的生活习性及其越冬规律,冬春出蛰前防治效果也很好,可以减少越冬基数,能大大减轻来年玉米遭受玉米螟危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2年3月5日惊蛰,此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其防治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3.
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空间分布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和2013年调查了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在玉米田的分布形式,通过聚集度指标分析了玉米螟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显示,该虫在玉米田中主要呈均匀分布,其次是聚集分布,表现了分布形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正一、玉米螟危害特点7~8月是二、三代玉米螟的危害盛期,主要危害夏玉米和晚播春玉米。幼虫取食玉米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秆,致雌穗发育受阻而减产,蛀孔处易倒折。农业防治在玉米收获时实施秸秆粉碎还田,可以有效减少玉米螟越冬基数。在越冬代化蛹前,把主要越冬寄主作物的秸秆处理完毕,可消灭  相似文献   

15.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把应用赤眼蜂防治一代玉米螟作为核心技术,应用白僵菌封垛作为辅助技术杀灭玉米螟越冬幼虫。此项生物防治技术年均可减少化学杀虫剂使用量,有效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玉米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黑龙江、山西、海南3个地区不同化性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越冬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历期的研究,发现3种不同化性种群间的玉米螟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的历期有明显差异,其中哈尔滨地区一化性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较长,为34.54 d左右;山西地区二化性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居中,为21.47 d左右;海南地区的六化性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较短,为16.73 d左右,各地区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的发育历期长短与化性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长期坚持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生态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宁省是玉米螟二化区,可以发育成两个完整的世代。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则为一化区,玉米螟一年只发生一代,所以只要把越冬的玉米螟寄主———秸秆处理好,就可以消灭大量的玉米螟越冬幼虫,大大压低田间一代玉米螟的发生程度,再在田间采取一些防治措施,便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危害。而辽宁省由于玉米螟有两个世代,防治起来就麻烦许多,一般而言,对害虫的防治,如果对上一个世代防治较好,必将大大压低下一代的虫口基数,也就必然导致下一代害虫的发生程度的明显下降。因此,在辽宁省也有人试图对玉米螟的防治采取“防一代、压二代”的作法,但由于辽…  相似文献   

18.
一、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1、玉米螟 (1)农业技术防治:①处理越冬寄主、压低虫口基数,我国北方地区赏常因地制宜利用烧、沤、轧、封、剥、铲等方法,把越冬幼虫数量压低到很少的程度.②选用抗螟品种如沈单1号玉米对一代玉米螟高抗,丹玉13号玉米对一代玉米螟具有中等抗性.  相似文献   

19.
除草剂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艳霞 《吉林农业》2009,(11):32-33
1.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 主要是利用了玉米螟在春季破蛹后,从秸秆中爬出寻找水源,喝水化蛹活动的特点,在玉米螟活动前喷施白僵菌,使玉米螟在活动时接触到白僵菌,从而消灭玉米螟发生虫源,减少玉米螟田间危害。具体做法是:在5月中下旬越冬代玉米螟老熟幼虫化蛹前,采取连续调查的方法确定当地封垛时间,即发现有越冬幼虫爬出洞口活动,开始进行白僵菌封垛。用背负式动力喷粉器,在垛的秸秆期茬口两侧,在中间部位,每隔一米左右,把喷粉器的喷管插入垛内,向垛内喷粉,待垛上部冒出白烟即停喷,再换第二个位置。  相似文献   

20.
对山东省10多个玉米主产区的玉米越冬害虫种类和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天敌寄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查明了玉米越冬害虫有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高粱条螟( Chilo acchariphagus)。大部分地区越冬害虫以亚洲玉米螟为主,但也有个别地区个别年份例外。同时显示亚洲玉米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有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 )、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玉米螟厉寄蝇(Lydella grisescens)等。白僵菌在各地均有发生,以费县为最高,寄生率在60%以上。苏云金杆菌在各地的发生率相对较低。腰带长体茧蜂在滨州、商河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白僵菌感染率相对较低的栖霞、即墨两地,厉寄蝇的寄生率则相对较高,分别为32.58%、17.89%,而在济宁、商河则未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