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实地踏查,对兰州市分车带绿地植物群落现状进行了调查。兰州市分车带绿地中乔木共有8科10属16种,其中落叶乔木11种,常绿乔木5种;灌木11科15属28种。兰州市分车带绿地植物群落组成以乔—灌—草配置模式为主。在36种具有较高观赏性的植物中观花类占的比例最大,占47.8%,其次是观叶类25%、观形植物22.2%、观果植物5%。从生态多样性的角度来说,兰州市城市道路绿地的乔木种类相对单一,这与设计者的审美观有直接关系,但也能反应其他观赏性植物在兰州地区应用偏少。  相似文献   

2.
秋季观赏植物单株美景度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秋季观赏植物的主要观赏特征,采用美景度评判法分别对66张秋季观叶植物照片,74张秋季观果植物照片,46张秋季观花植物照片进行美景度评价,并利用多元数量化模型I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建立了各类观赏植物的美景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影响秋季彩叶植物美景度的主要景观要素是彩叶色泽、树干清晰度、前景、彩叶聚集度、树叶疏密度和树形6个要素;影响秋季观果植物美景度的主要景观要素是果实醒目程度、颜色数量、大小、分布情况、枝叶数量、果实成熟度、丰富度和主色彩8个要素;影响秋季观花植物美景度的主要因子是花朵或花序大小、花序类型、主要花色和主要观赏部位4个要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得宁夏地区早霜期推后,秋季景观植物观赏期得以延长,这些因素为秋季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良好的气候条件,对秋季景观的打造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次设计以中卫市生态连城项目中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区植物景观设计为例,重点强调了设计区域内的秋季景观,从林缘线、林冠线以及色彩上丰富变化的设计分析了植物种植的空间组织,根据观叶、观果植物的转色期以及观花、观枝植物的观赏期进行合理配置,搭配出景观效果最好的秋季植物景观,探索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模式,并结合实践分析秋季植物景观的特色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观果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以张家界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解析观果植物在城市园林中的潜在价值及特殊功能,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张家界市观果植物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同时统计了张家界市常应用的观果植物,并且提出如何选择观果植物种类以进行更新,主张利用野生观果植物资源,并总结适合张家界地区的观果植物。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湘北地区野生观果植物的调查,发现该地区利用价值较大的观果植物有42种,隶属23科,对6种开发利用价值较大的木本植物进行了重点介绍,探讨了观果植物在湘北园林中孤植、对植、丛植、群植等几种应用形式。  相似文献   

6.
观叶植物是花卉植物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观叶植物就是以叶的奇异多姿、苍翠或艳丽的颜色作为观赏目的而栽培的植物。观叶植物的叶可供人们观赏的时期,不受花期、果期的限制,远比观花、观果植物为长,为一般观花、观果植物所不及。因此,观叶植物无论是栽植于庭院或作盆栽布置花坛、廊亭或装饰室内,都是美化、绿化生活环境的理想材料。 观叶植物收集栽培的起始时间现在还没有定论。但作为一门花卉行业的兴起,大约  相似文献   

7.
南天竹的栽培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天竹性喜温暖湿润的环境,较耐阴耐寒,喜排水良好的肥沃沙壤土,既能耐湿也能耐旱,种植广泛。为主要的园庭观叶观果植物。本文对南天竹的形态、习性、繁殖、病虫害及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便于南天竹更好的种植及应用于园林中。  相似文献   

8.
八角莲分布于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含有鬼臼素,是传统的药用植物,也是很好的观叶、观果植物."红花八角莲"是观花、观叶和观果的园艺新品种,于2003年通过云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桂林市灵渠公园植物资源及其景观现状,为完善桂林市城市公园植物景观建设提供参考,通过实地调查法并结合有关文献,对桂林市灵渠公园的植物种类及配置形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共有植物153种,隶属于72科143属;其中乔木共24科41属46种,灌木共38科55属60种,草本共27科47属47种;观叶、观花和观果植物分别为85、50和28种;观叶植物在景观上的应用最为广泛,其次为观花和观果植物;植物群落配置呈乔木-灌木-地被和乔木-草本2种典型模式。结合调查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以下建议:提高地域特色表达;加强乡土植物的开发和利用;加强滨水植物应用;提高植物养护水平,加强与其他景观要素的协调性;植物景观要融合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观赏植物的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以观赏为目的,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观叶,观芽,观茎,观花,观果植物,统称为观赏植物。  相似文献   

11.
对杭州有代表性的绿地进行调查表明,杭州秋季季相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有66种,观花植物较少,观果植物和秋色叶植物丰富。秋果观赏期主要分布在中秋和晚秋,秋色叶观赏期主要分布在晚秋;观果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层,秋色叶植物主要分布上层;果实和秋色叶的主色调均为暖色。并从时间的纵横结合、空间的立体扩展和色彩的时空延展3方面讨论了杭州秋季植物景观的营造方法。为杭州市秋季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秋季红叶植物资源观赏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秋季红叶植物观赏性综合评价模型,对黑龙江省45种秋季红叶植物的观赏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将其划分为4个观赏等级,为秋季红叶植物在黑龙江地区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河北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果植物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河北省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观果植物进行了多年野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野生植物果实具观赏性、食用性的种类多达84种,隶属于35科66属。其中,裸子植物1科,被子植物34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本溪望溪公园景观分区植物材料的调查,分别进行植物群落景观和植物单体景观评价,结果表明:(1)植物景观等级:观叶树种(秋季景观)常绿树种(冬季景观)观花、果树种一般树种。(2)纪念区树木种类丰富,但树木个体数量偏少;安静休息区树木个体总数较多,分布较密,但种类偏少。根据评价结果结合本溪地区现实情况和望溪公园各个分区现状,进行景点植物选择配置,构成望溪公园植物景观配置优化模式:观花灌木景观模式、常绿植物景观模式、观果植物景观模式、色叶植物景观模式、疏林草地景观(刺槐)模式、混交树群景观模式等,形成丰富多彩、相对稳定的植物景观。  相似文献   

15.
野生草本花卉观赏价值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定量地评价野生草本花卉的观赏价值,通过对观赏植物的叶、花、果和形等4类特性进行分析,每类以30分制分别量化,总分120分,形成一个较容易实施的野生草本花卉评分系统.采用该评分方法,选取18种野生草本花卉,对个体进行观赏性量化评价,其分值变动在21.5~65分,其中,7种观叶类草本分值变动范围为21.5~61分,7种观花类分值为38~65分,4种观果类分值为30~55分;依量化分值排序,观叶、观花、观果价值最高的分别是爬树龙、峨嵋翠雀花和南赤瓟,最低的分别是鞭叶铁线蕨、芦苇和狗尾草.应用这种方法可以筛选具有较高观赏性的花卉进行引种驯化,以便在园林上应用.  相似文献   

16.
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罗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结合相关文献,对该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野生观赏植物33科96种。其中庭院绿化69种,行道树24种,盆景植物19种,绿篱19种;赏花植物77种、赏形植物37种、观叶植物47种、观果植物33种。  相似文献   

17.
山西太宽河自然保护区野生观叶植物资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观叶植物资源,对山西太宽河自然保护区的野生观叶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经初步调查,太宽河保护区有野生观叶价值的种子植物78种,分属于24科38属。这些观叶植物被分作6类:叶形奇特或多变、秋季叶呈红或黄色、冬绿观叶植物、肉质叶植物、叶呈银白色和叶枯而不落。对这些观叶植物的观赏特征及在该区的分布概况作了描述,并对该区野生观叶植物的深入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丽水白云山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浙江省丽水市白云山野生观赏植物资源丰富,共计115科400属792种.按其观赏部位及其用途可分为庭荫植物、观花植物、观果植物、观叶植物、垂直绿化植物及地被植物6个类型.笔者对开发利用和保护白云山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九龙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种类及其开发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龙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丰富,共计95科463属763种。按其观赏部位及其用途可分为庭荫植物、观花植物、观果植物、观叶植物、垂直绿化植物及地被植物6个类型。对开发利用和保护九龙山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观果植物的类型和园林观赏价值,提出了观果植物的应用原则和园林应用方式,以期为观果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