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桂平市近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为桂平市土地利用的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利用桂平市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桂平市的土地利用变化,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分析2005—2015年桂平市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通过敏感性指数模型验证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2005—2015年桂平市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均减少,建设用地、水域面积增加;建设用地动态度最大,其次是耕地,林地、园地、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动态变化较小;2005—2015年,桂平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2.03亿元。桂平市各地类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2.
生态服务价值可以衡量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响应机制,对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关川河流域1990、2000、2015年3期遥感解译数据,构建了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生态贡献率、生态服务价值变率和敏感性指数等评估指标,分析了关川河流域1990—2015年土地利用及生态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结果如下:(1)关川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未利用地和草地为主;耕地面积先减后增,草地和水域面积先增后减,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递增。(2)1990—2015年,林地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和面积增加幅度最大,草地的面积减小幅度最大;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略有减小。(3)1990—2000年关川河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增加1.89亿元,2000—2015年生态服务价值减少4.36亿元;水文调节、气候调节和土壤保持功能是关川河流域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类型。(4)关川河流域草地和耕地的敏感性指数较高,对研究区总生态服务价值增益的贡献率和影响程度较大;水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变率最高,对流域总生态服务价值有重要影响。提高现有建设用地的利用率和耕地的粮食产...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GIS 与RS 技术的支持下,采用生态服务价值法对东北典型黑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进行研 究。研究表明:土地利用结构呈单一化发展趋势,在土地利用程度上其土地利用整体处于发展期;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呈增加 趋势,其它地类则减少,其中耕地增幅最大,为5.79%,草地减幅最多,达23.19%;15 年间生态服务总价值减少,主要原因是林地 和草地面积的减少使得生态服务总价值减少。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0~2015年开孔河流域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对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分类,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进行了修正,分析了开孔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25年内,开孔河流域耕地、湿地、沙漠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草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地及盐碱化地面积减少,呈"四增五减"的状态;研究期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由高到低分别为:草地、湿地、林地、水域、耕地、未利用地、沙漠、建设用地及盐碱化地;通过敏感性分析得出各土地利用类型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表明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影响较小,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5.
基于1990~2015年开孔河流域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对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分类,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进行了修正,分析了开孔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25年内,开孔河流域耕地、湿地、沙漠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草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地及盐碱化地面积减少,呈"四增五减"的状态;研究期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由高到低分别为:草地、湿地、林地、水域、耕地、未利用地、沙漠、建设用地及盐碱化地;通过敏感性分析得出各土地利用类型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表明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影响较小,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6.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泸水县生态服务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高山峡谷地区土地利用引起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机理,基于云南省泸水县1996年和2012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方法研究泸水县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2012年较1996年泸水县土地利用变化明显,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下降趋势,草地、水体和建设用地面积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主要为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间相互转入与转出,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呈增长趋势,从1996年的42.886 3亿元增至2012年的43.148 4亿元;林地生态服务价值占泸水县总生态服务价值的比例最大,草地和水体生态服务价值呈上升趋势,而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生态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有效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继续推进退耕还林政策,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是泸水县恢复和提高生态服务功能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城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衡阳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结合RS和GIS分析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对中心城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进行测算,并运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了在历史趋势发展情景下2030年衡阳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衡阳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为主,2000—2010年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下降趋势,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呈增加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和空间上转换显著。②研究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2000—2010年衡阳市中心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24.59亿元下降到23.65亿元,水域和林地为对中心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的地类。③根据马尔科夫模型的预测结果,2030年衡阳市中心城区耕地和林地会大幅减少,建设用地会大幅增加。衡阳市中心城区除水域生态服务价值呈上升趋势外,其他用地生态价值均呈下降趋势,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将继续呈下降态势。在新型的城镇化扩张中,需要慎重权衡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直观反映天津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促进天津市生态文明建设,本文运用土地动态度指标对天津市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计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及单项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价值。结果表明,在2000—2015年这15年期间,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未利用土地、园地、耕地和牧草地面积减少,说明天津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积极响应退耕还林政策;2000—2015年天津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1.7×107元,引起该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林地面积增加,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二是天津市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京津冀潮白河区域不同时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ES)的动态演变情况,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当量因子法、敏感性指数法,分析该区域2001、2005、2009、2013年和2017年近20年来的土地利用数据。结果表明:在2001-2017年期间该区域耕地和农村居民点面积明显减少,城镇用地和水域面积明显增加;该区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农村居民点和城镇用地,且耕地和农村居民点的比例逐渐减少,城镇用地比例逐渐增大;城镇用地、工矿用地和水域的动态度呈现大幅增加趋势,农村居民点、耕地、草地和林地的动态度呈现较大幅的减少趋势。近20年来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整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对该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起决定性作用。2001-2017年该区域内各地类的敏感性指数(CS)均小于1,敏感性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耕地 > 水域 > 林地 > 草地。综上,应根据该区域内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的影响,制定合理化政策、构建合理的土地利用格局,从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变化对张掖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1987年、2000年和2009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评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甘肃省张掖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结构整体变化显著,在1987~2000年间,林地、草地、湿地和水域面积减少,年变化率分别为-4.16%、-3.73%、-4.29%和-2.24%;耕地和荒漠面积增加,年变化率分别为0.82%和0.79%;在2000~2009年间,林地、草地、湿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年变化率分别为5.79%、5.84%和3.66%;耕地、荒漠和水域的面积在减少,年变化率分别为-0.28%、-0.39%和-3.92%.生态系统服务的静态总价值在整个研究期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在1987~2000年间,减少了116 570.8万元,在2000~2009年间,增加了39 393.5万元;林地、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价值的增减是导致相应总价值增减的主要原因.基于发展阶段系数和资源紧缺度的生态价值动态估算方法,估算张掖市1987年、2000年和2009年的生态系统服务的动态总价值分别为136 734.8万元、190 341.7万元和171 348.9万元,动态生态价值的研究对指导干旱地区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榆社县土地利用和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7,(5):843-847
关于土地利用和生态服务价值的研究一直是土地和生态方面研究的热点。在对榆社县2010—2015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的基础上,应用COSTANZA等生态服务价值公式和谢高地等的生态服务价值表,计算了榆社县2010—2015年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2010—2015年榆社县耕地和其他用地在减少,而林地、草地、水域、建制村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园地都在增加;林地、草地、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总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0.69亿元,但是食物生产的生态服务价值在下降;榆社县箕城镇和社城镇的生态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其他乡镇的生态服务价值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土地利用动态度较大的4个乡镇(讲堂乡、兰峪乡、西马乡和河峪乡)的生态服务价值增长也较大。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东缘贡嘎山地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95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 8.1软件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贡嘎山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 主要结果如下:①1995—2000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其中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下降,而草地、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②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分维数、多样性指数和景观破碎度均增加;③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优势度变化不大,耕地和林地的优势度减小,草地和水域优势度增加, 表明研究区景观格局由耕地、林地向草地和水域转变; ④交通干线(公路)附近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加强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利用当量因子法,分析呼伦贝尔沙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呼伦贝尔沙地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除草地以外的其它土地类型面积均有所增加。土地利用的转移主要是由草地向耕地、沙地、建设用地和其它未利用地转移;呼伦贝尔沙地ESV总量增加,耕地、林地、水域、沙地和其它未利用地ESV增加,共增加11636.78亿元,草地的ESV减少。各项ESV以生物多样性、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为主,单项ESV变化最大的是生物多样性;草地、林地、其它未利用土地对ESV变化的生态贡献率较大,3者贡献率之和为88.24%,是ESV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陕西省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化,从而为陕西省土地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决策依据。基于1980、1990、2000、2010和2018年卫星遥感土地利用解译数据,借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评估模型,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敏感性指数、生态经济协调度等方法,分析了1980—2018年陕西省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化特征,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和协调度。结果表明:1)陕西省1980—2018年,林地、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而耕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各地类的变化速度和幅度差异明显,且不同地类之间转移频繁;2)近40年陕西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增加了590.94亿元,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林地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支持功能和调节功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远大于供给功能和文化功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3)1980—2018年陕西省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整体处于低度协调状态,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从而提高生态经济协调度。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0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以及2020年的第三次国土调查变更数据对江西省抚州市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0—2020年抚州市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量及单一动态度最大,未利用地、草地和湿地减少幅度较大,耕地减少面积最大,以草地、耕地转为林地,耕地、林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转移方向为主;2010—2020年抚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上升趋势,净增加量为136.68亿元,其增加主要来源于水域与林地面积的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值区与减值区在空间上呈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对此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补偿机制建设,促进抚州市未来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发展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5期遥感影像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Markov-FLUS模型,探究了于田县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及其2030年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于田县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未利用地。2000—2020年,耕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林地、冰川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幅程度不同,其中建设用地变幅最大。耕地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主要来源是未利用地;2030年在惯性发展情景下,耕地和建设用地将大幅度增加,林地、水域和冰川变化微弱,草地和未利用地大幅度减少;而在生态保护情景下,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扩张将得到制约,增加幅度明显降低,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全部呈增加趋势且增加幅度上升。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在GIS与R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生态服务价值法对处于东北典型黑土范围的巴彦县1991-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991-2006年巴彦县的土地利用结构呈单一化发展趋势,在土地利用程度上其土地利用整体处于发展期;1991-2006年巴彦县的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呈增加趋势,其它地类则减少,其中耕地增幅最大,为5.79%,草地减幅最多,达23.19%;15年间巴彦县生态服务总价值减少9235.41万元,减幅为3.65%,主要原因是林地和草地面积的减少使得巴彦县的生态服务总价值减少。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全国生态环境10年变化 (2000-2010年) 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中嘉兴市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期TM 遥感影像数据,运用MCE-CA 模型,预测出2005年、2010年土地利用格局,与实际情况进行模拟精度检验,其Kappa系数达到0.94 和0.92,证明模型精度很高。通过MCE-CA 模型预测嘉兴市2015年、2020年土地利用格局,计算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率与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率的比值得到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指数,运用ArcGIS 空间叠加功能分析其过程,目的在于得到生态敏感性分布情况。得出:2000-2020年嘉兴市的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耕地大幅度减少,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2000-2010年生态敏感性急剧增高,说明近10年生态环境受到威胁愈来愈严重;2010-2020年在林草湿地不可转化为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可转化为建设用地的预测情境下,生态敏感性有所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此土地利用与生态敏感性预测结果对嘉兴市的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新疆鄯善县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弹性度,为鄯善县的生态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GIS技术,生态弹性度,分析鄯善县近35年间生态弹性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并利用Markov模型对2025年土地覆盖状况模拟预测。【结果】 鄯善县土地覆盖转换程度较大,土地利用指数变化比较明显。在一、二级分类对比情况下,1980~2015年土地利用动态指数的变化趋势,草地中动态指数最高的是中覆盖度草地、高覆盖度草地最低,林地中动态指数最高的是其它林地、灌木林和疏林地次之、有林地最低,水域中动态指数最高的是湖泊、水库坑塘最低;年均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为109.38,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只有林地面积和未利用地面积随年份减少,其他各土地类型面积随年份增加;各研究年分的生态弹性度分别为1.49、1.51、1.51、1.65、2.34,整体呈现增大趋势。鄯善县生态价值整体增长,土地生态价值的变化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相互对应。2015~2025年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在缓慢持续增加,水域出现少量减少的趋势。【结论】 鄯善县各土地类型剧烈转换,土地利用现状不稳定状态。生态弹性度和生态价值指数整体增大趋势,其中水域情况的改善会促进生态环境呈良性循环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研究能够为自然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指导。基于忻州市2000,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忻州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探究了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0年忻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整体表现为耕地与湿地减少,林地、草地、水体与建设用地增加的趋势;耕地主要转变为草地,林地主要转变为草地与耕地,草地主要转变为林地与耕地。生态系统服务降低的区域(集中于西南部)占忻州市总面积的1.66%,而增加的区域(集中于中部)占2.45%;代县、繁峙、偏关、五台、忻府与原平生态系统服务表现为增加趋势(忻府与原平增加幅度最大),其他县区表现为降低(静乐与岢岚降低幅度最大)趋势。食物生产主要由耕地、建设用地与草地的变化引起,原材料生产主要受林地控制,气候调节与土壤保持等调节、支持与文化服务主要受林地、草地、湿地与水体变化控制。未来应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草)等恢复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