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双台河口湿地各功能区中沉积物全磷的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了解和把握湿地沉积物生源要素迁移动态,并为湿地生态环境修复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采集了辽宁双台河口湿地试验区、缓冲区、核心区0~50cm沉积物,用碱熔-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沉积物中全磷的含量,对沉积物中全磷的不同区域(试验区、缓冲区、核心区)、不同深度(0~10,10~20,20~30,30~40,40~50cm)以及随着芦苇各个发育期(发芽期、发育期、生殖期、成熟期)的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宁双台河口湿地功能区沉积物中全磷含量相对较低,变化在0.001~0.781g·kg-1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含量变化较大,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从东北方向到西南方向,沉积物全磷含量有所升高。表层沉积物即0~10cm层全磷含量最高,并出现含量逐层降低的变化规律。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结果表明,0~10,10~20,20~30cm三个层次各层差异性显著,30~40和40~50cm这两个层次差异性不显著。在芦苇生长的各个时期阶段湿地沉积物全磷含量的变化趋势为:芦苇发芽期内湿地沉积物全磷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发育期和生殖期内全磷含量变化大致相似,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而成熟期阶段湿地沉积物全磷含量呈现略微上升的趋势,其中全磷含量最高出现在6月份,而最低出现在9月份。说明植被的自然生长会大大降低人为等因素造成的沉积物中全磷的累积,植被对改善湿地磷空间分布、控制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对人类和野生生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由于自然因素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湿地退化严重。近年来,湿地恢复已成为世界环境问题改善的重要工具之一。选择适用的湿地植物是退化湿地恢复的关键途径。本文以鄱阳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赋值、野外调查、定位观测等方法,筛选了苦草、野菱、芦苇、苔草等25种鄱阳湖常见植物作为湿地景观恢复的优先物种。对苦草、黑藻、菹草、菖蒲、芦苇等5种植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进行观测。结果表明,苦草在清水环境130-140cm处的生长最好;黑藻在清水环境中100-110cm处的生长最好;菹草在不同水深(50-160cm)下都能够生长,菹草高度随水深增加而增加;菖蒲具有一定的耐淹能力(< 80cm),但完全淹水(水深100-120cm)明显影响到菖蒲根状茎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芦苇根状茎萌发对水深要求严格,土壤要湿润且透气性良好才是芦苇萌发的最好条件,芦苇根状茎萌发前淹水超过20 cm其萌发将会受到明显抑制,淹水超过30 cm则无法萌发。通过对沉水植物的透明度研究表明,植物对水质的透明度都有一定的要求,透明度较好更利于湿地植物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武汉动物园人工湿地土壤氮素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武汉动物园内人工湿地为例,采样测定了塘-湿地组合系统中土壤氮素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一阶湿地中土壤全氮随剖面层次向下而降低,碱解氮在0~40 cm层次变化不大,40 cm以下迅速降低;二阶湿地中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在0~30 cm随剖面向下而下降,30 cm以下变化缓慢。一阶湿地中土壤碱解氮从2005年7月至2006年4月的变化为0~20 cm土层降低,20~40 cm土层呈倒“U”变化,40~60 cm土层变化缓和;二阶湿地中土壤碱解氮2005年7月至2006年4月的变化为0~10 cm土层递减,20~30 cm土层先降低后升高,其他土层先升后降,而2006年1月至4月含量变化不大。湿地土壤的全氮、碱解氮与有机质含量有显著线性相关。该结果可为利用塘-湿地组合系统调控城市水体面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三江源隆宝湖湿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土壤理化性质,为周边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隆宝湖湿地由嵩草群落(Kobresia tibetica Maxim.community)、蔗草群落(Scirpus tricqueter L.community)和苔草群落((2arex moorcroftii Falc.ex Boott community)3种群落组成,嵩草植物群落隶属7科12属,以西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 Maxim.)为优势种;蔗草植物群落隶属7科10属,以蔗草(Scirpus triqueter L.)为优势种;苔草植物群落隶属6科6属,以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 Falc.ex Boott)为优势种。苔草群落、蔗草群落、嵩草群落优势度依次降低,辛普森指数、香农-威纳指数依次升高;苔草群落的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蔗草群落与嵩草群落(P0.05)。嵩草群落土壤含水量高于蔗草群落和苔草群落;pH和土壤密度在3种不同群落土壤中差异不显著(P0.05),且3个群落的pH在0~10 cm、10~20 cm、20~30 cm内均依次降低;土壤有机碳、全氮、水解氮含量随嵩草群落、蔗草群落、苔草群落逐渐降低;土壤全磷、有效磷亦随嵩草群落、蔗草群落、苔草群落呈现降低的趋势。3个群落(苔草群落、蔗草群落、嵩草群落)的土壤密度(g·cm~-3)分别在20~30 cm、0~10 cm、10~20 cm土层最高;3个群落的含水量(%)分别在在10~20 cm、10~30 cm、20~30 cm的土层最高;3个群落的有机质(g·kg~(-1))分别在0~10 cm、0~10 cm、10~20 am的土层最高;3个群落的全氮(g·kg~(-1))分别在10~20 cm、10~20 cm、0~10 cm的土层最高;3个群落的水解氮(g·kg~(-1))均在0~10 cm土层最高;3个群落的全磷(mg·kg~(-1))分别在0~10 cm、0~10cm、10~20 cm的土层最高;3个群落的有效磷(mg·kg~(-1))均在20~30 cm土层最高。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湿地土壤总有机碳(T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的影响,采取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测定了湿地、由湿地转变而成的林地、不同开垦年限的耕地和由耕地转变而成的果园土壤中TOC和DOC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湿地在开垦为耕地3 a后,土壤0~30 cm土层TOC含量显著(P<0.05)下降,开垦30 a后,只有0~10 cm的土壤表层TOC含量得到积累并恢复到与湿地相当的水平,表明湿地围垦后,土壤碳的丧失与积累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对等,碳的损失发生期短,且集中在0~30 cm土层,碳的积累所需时间较长,且主要积累于0~10 cm土层。湿地、由湿地转变而成的新生耕地、林地DOC含量在土壤剖面上未表现出随土层增加而变化的趋势,DOC分配比例在除新生耕地外的4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均表现为随土层增加而逐渐升高,说明DOC分配比例较DOC含量对土层深度变化更敏感,更适于表征DOC在土壤剖面方向上的变化。0~20 cm土层的DOC分配比例与土地利用方式无关。湿地在转变为耕地初期,20 cm以下土层的DOC分配比例下降,耕作30 a后显著(P<0.05)升高;耕地再转变为果园的3 a后,DOC分配比例在30~50 cm土层显著(P<0.05)降低;湿地在转变为林地后,各土层DOC分配比例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采用小区试验,于2009-2010年在浏阳市永安镇,研究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对湘杂油763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产量和含油量为10%OM处理>0%OM处理>30%OM处理>50%OM处理;10%OM处理产量(2 055.00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有机肥用量超过30%时油菜籽粒产量开始下降,50%OM处理产量最低。各时期农艺性状基本都与产量变化规律相似,且与产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为正值,尤其是盛花期的生物量和10cm以上分枝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都达到极显著水平,盛花期的其他农艺性状也大多达显著水平。在本试验中,盛花期各农艺性状能很好反映收获期油菜籽粒产量情况,10%OM处理为最佳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的入侵机制和防治研究提供参考,采用样方法调查了不同水深条件下草海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的株高和盖度,并采用高斯模型分析了喜旱莲子草的水深生态幅。结果表明:1喜旱莲子草基于株高的水深梯度最适生态幅区间为[-0.73 cm,69.99 cm],最适生长点为34.63cm。2喜旱莲子草基于盖度的水深梯度最适生态幅区间为[9.55 cm,67.29 cm],最适生在点为38.40 cm。3喜旱莲子草基于株高和盖度的最适生态幅区间为[9.55 cm,67.29 cm],最适生长点为37.53 cm。4喜旱莲子草在其入侵的草海湿地生境中对水深的适应性总体表现为随着水深的增加,株高和盖度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喜旱莲子草较宽的水深生态幅为其成功入侵草海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了保障,同时喜旱莲子草对水深的适应性为其防除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以艾比湖湿地边缘带为研究区域,对土壤中盐分离子进行定量测定,采用野外取样调查结合实验室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艾比湖湿地边缘带土壤盐分离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所有样点土壤盐分值范围为:0.06~29.69g·kg~(-1),差异较大;各层次土壤变异系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0~5、5~20cm土层变异系数分别为0.99和0.93;20~40、40~60cm土层变异系数均为1.08;K~++Na~+和Cl-是主要的盐分离子,主要盐分包括Na_2SO_4、NaHCO_3和NaCl。湿地边缘带土壤各盐分离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其中Cl~-与K~++Na~+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997。研究区所有样点土壤盐分含量中值与均值差异较大,土壤盐分主要富集在表层;研究区各层次土壤的垂直分布中,0~5、5~20cm土层属于中等变异程度,20~40、40~60cm土层属于强变异程度;土壤盐分离子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其中SO2-4和Ca2+含量递减的趋势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辽河河口湿地沉积物中全氮(TN)进行为期两年的采样测定,对芦苇生长期内辽河河口湿地沉积物中全氮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此研究,能清楚的认识湿地全氮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并且能通过全氮的变化情况了解湿地的富营养化的状况。以该湿地主要植被-芦苇的各个发育期为时间节点,以湿地各功能区(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及远河区和近河区为空间区域,并根据该湿地沉积物的厚度情况,分别对深度为0~10,10~20,20~30,30~40,40~50cm的沉积物进行样品采集和测定,对沉积物中TN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远近河区沉积物中的TN含量在时间上的差异性非常显著(p0.05);远近河区的沉积物中TN含量在芦苇的萌芽期时(4和5月)上升,营养发育期(5,6和7月)TN含量差异较小,芦苇的生殖期沉积物中(7,8和9月)TN含量下降,而芦苇成熟期(9和10月),在湿地远河区的TN含量很低,在近河区,9月沉积物中TN含量较低,10月TN含量急剧上升。远近河区在空间上,横向的TN差异性显著(p0.05),纵向上差异不明显;各功能区的沉积物中TN含量为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且各功能区的边界上TN含量较高;多数月份沉积物的表层0~30cm深度TN含量出现累积峰值,只有少数的月份在30~50cm的深度上出现累积峰,并且TN含量在各个深度(0~50cm)呈现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性系数在0.72以上。通过对辽河河口湿地沉积物中TN含量时空变化规律的研究,为合理开发湿地和控制湿地富营养化,以及探究氮含量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以亚麻荠新品种延世一号为试材,通过调查其不同温度(5、10、15、20、25℃)下的发芽率,不同播种期(春播、秋播)下的生育期,测定不同株行距(30 cm×10 cm、30 cm×20 cm、45 cm×10 cm、45 cm×20 cm、60 cm×10cm、60 cm×20 cm)和不同穴密度(2、4、6株/穴)下的产量,不同施肥水平(不施肥、低肥(50 kg/hm2尿素+30 kg/hm2磷酸二铵)、高肥(80 kg/hm2尿素+50 kg/hm2磷酸二铵))下的产量以及品质(出油率、粗蛋白、粗脂肪、脂肪酸含量)等,对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延世一号种子在5~25℃均可发芽,当恒温25℃时,发芽只需3 d,发芽率达90%;春播的生育期为86~98 d,秋播的生育期为209~244 d;延世一号在龙井市春播的最高产量为194.30 g/m2,在东营市秋播的最高产量为223.50 g/m2;不同株行距的试验结果表明,60 cm×20 cm的产量最低(148.10 g/m2),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30 cm×10 cm的产量最高(182.10 g/m2);不同穴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6株/穴的产量最低(137.10 g/m2),2株/穴的产量最高(187.60 g/m2);不同施肥水平的试验结果显示,在低肥处理下延世一号的产量最高(199.60 g/m2);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延世一号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和出油率分别高达37.80%、27.40%和36.22%,主要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亚油酸、油酸含量分别为13.05%、21.8%和21.65%。  相似文献   

11.
合理的田间配置是间套作种植挖掘作物产量潜力的关键。通过2年大田试验,在带宽160和200 cm条件下分别设置了6个玉米行距(20、30、40、50、60和70 cm)处理,探究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行距对套作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60和200 cm带宽下,行距变化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玉米行距的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2种带宽下,大豆产量随玉米行距的变宽不断降低;行距为20~50 cm时,群体产量随行距增加而显著增加,玉米行距为40和50 cm时,群体产量无显著差异;行距为50~70 cm时,群体产量呈下降趋势。2种带宽下,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最大增长速率、快增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同化量随窄行行距的增加亦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茎鞘和叶片的转运率和贡献率变化则与之相反;2种带宽均在窄行距50 cm时,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最大增长速率和花后干物质同化量最大,分别为320.63、119.53 kg·hm~(-2)d~(-1)和376.92、140.90 g·株-1。合理的行距配置(玉米窄行距40~50 cm)可以显著增加套作玉米穗粒数,提高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同时促进花后光合产物的形成,增加快增期干物质的积累量,对套作玉米产量潜力的发挥和群体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不同有机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对黔西南生态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行距能提高烟叶产量和产值,增加有机肥用量则会降低烟叶产量和产值;在行距100~110 cm、株距50 cm和有机肥用量7 500~9 000 kg·hm~(-2)的条件下,产量、产值和上等烟比例差异不显著;增大行距与减少有机肥用量处理组合(A2B1)的化学成分协调性最差,增加有机肥用量处理组合评吸质量明显下降。从产量、化学成分协调性和评吸质量综合考虑,黔西南生态烟以行距100~110 cm,株距50cm,施有机肥7 500 kg·hm~(-2)较适宜。  相似文献   

13.
蕾薹期至花期是油菜(Brassica napus L.)对水分的敏感期,为明确油菜此时期合适的地下水位,给油菜生产的农田排水降渍提供理论依据,在蕾薹期利用测筒装置研究4个不同地下水埋深(0、30、50、70cm)对油菜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0、30和70 cm地下水埋深显著降低了油菜地上部各器官产量;从产量构成因子看,蕾薹期地下水造成油菜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单株角果数的显著下降;0 cm水埋深处理在收获指数、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及子粒养分积累比例等指标上均明显低于其他处理;50 cm地下水埋深对油菜产量及养分吸收无明显影响。综合考虑产量效应及开沟降渍的生产成本,湖北省稻茬油菜田的适宜地下水埋深应控制在30~50 cm。  相似文献   

14.
卢忠诚  金成兵  张翯  王蓉 《浙江农业科学》2020,61(10):1985-1986
在金华对作为连作晚稻种植的嘉丰优2号进行25 cm×25 cm、25 cm×20 cm、30 cm×15 cm、25 cm×15 cm的4个移栽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株高、穗长、结实率、千粒重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移栽密度对生育期的影响较小。行距株距30 cm×15 cm,获得最高产量,为9 004 kg·hm-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有效改善番茄根际气体环境的通气方式。[方法]在番茄种植垄距地面20 cm和30 cm深处的埋设PVC管,通过鼓风机强制对土壤进行通气。[结果]通气处理后10~50 cm土层的氧气体积分数提高,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显著降低,氧气最高增幅8%,二氧化碳最高下降96.88%,对40~50 cm土层的效果更加显著;番茄根际20 cm和30 cm处脲酶活性平均可提升26.13%和21.71%;番茄的生物量、株高、茎粗均有所提升,单株产量最大提高30%,并且成熟期提早10 d。[结论]土壤富氧补气系统能有效改善番茄根际土壤气体环境,提高根际脲酶活性,增加番茄产量,促进番茄早熟。  相似文献   

16.
以硕丰2号为指示品种,在民勤县进行了棉花集群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1穴2株、带行穴距为50 cm ×30 cm ×25 cm、保苗19.5万株/hm2的双行带状种植方式下,籽棉折合产量最高,为5507 kg/hm2;其次是1穴3株,带行穴距为50 cm ×30 cm ×30 cm、保苗25.5万株/hm2,籽棉折合产量为5427 kg/hm2.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宝鸡市城郊麦田和油菜田土壤的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析了它们的紫外-可见光谱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油菜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麦田土壤的;麦田和油菜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在20~30 cm、10~20 cm土层中最高,但均在30~50 cm土层中最低;随着土层深度在0~50 cm间增加,两种农田土壤的p H值均增大;在190~800 nm波长区间,随着波长增加,两种农田土壤样品水溶性有机碳的吸光度均降低,最大吸收峰出现在200 nm左右,而且在240~280 nm波长区间存在明显的肩峰吸收。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明烟后稻最佳的机插密度,以广8优165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开展不同机插密度对烟后稻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机插密度为30cm×14cm (处理D)时产量最高,达10 152.0kg·hm~(-2),极显著高于30cm×21cm(处理A)、30cm×18cm (处理B)、30cm×12cm (处理E)。机插密度在15.873~23.805万穴·hm~(-2)范围内,随着栽培密度加大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产量也相应提高,每穴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等因素却呈下降趋势;超出一定范围则栽插过密,就会影响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不同覆盖方式对广西柑橘果园土壤性质及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为该区域果园杂草管理及水分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广西柑橘果园为研究对象,设喷施除草剂对照(CK)、防草布覆盖(GPC)和自然生草割刈(NGM)3种果园地表覆盖处理,并于处理一年后测定0~10 cm、10~30 cm、30~50 cm和50~70 cm土层的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果园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不同地表覆盖处理对柑橘果园表层0~10 cm土壤的容重、总孔隙度和有机质含量有明显影响,对深层土壤影响较小。NGM处理使0~1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7.52%(P<0.05,下同),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7.99%;GPC处理使0~10 cm土层土壤容重降低3.01%,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14.15%。相同土壤水吸力下,0~10 cm和1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表现为GPC>CK>NGM;30~50 cm土层表现为CK≈GPC>NGM;50~70cm土层表现为CK>NGM>GPC。在0~10 cm土层中,NGM处理的速效水含量(0.079 cm3/cm3)最高;在30~50 cm和50~70 cm土层,GPC处理的速效水含量最高,分别较CK提高11.00%和18.12%。GPC和NGM处理均可提高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其中GPC处理0~10 cm和10~30 cm土层含水量增幅更大,而NGM处理30~50 cm和50~70 cm土层含水量增幅更明显。GPC和NGM处理均可显著提高0~70 cm各土层土壤贮水量,其中GPC处理提高2.83%~4.26%,NGM处理提高4.02%~4.55%。【结论】自然生草割刈处理在改善柑橘园表层土壤环境、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供水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而防草布覆盖处理在保水方面也有较大优势。在生产中建议采用自然生草割刈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20.
小麦-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的节水增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河南省通许县节水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了滴灌和小白龙水肥一体化的对比研究,氮肥施用设置一次性底施、底施70%+拔节期追施30%、底施50%+拔节期追施50%、底施70%+灌浆期追施30%、底施50%+灌浆期追施50%和底施50%+拔节期追施30%+灌浆期追施20%,以期找出小麦-玉米周年节水增效措施。结果表明,滴灌水肥一体化更有利于改善水肥的协调供应,促进小麦-玉米的生长发育。与小白龙处理相比,滴灌处理小麦株高增加0.9~7.6 cm,穗长增加0.4~1.6 cm,小穗数增加1.1~2.8个,穗粒数增加0.6~5.2粒,不孕穗数减少1.1~3.3个,千粒质量增加0.1~1.4 g;玉米株高增加2.4~8.2 cm,叶片数增加0.2~0.8片,茎粗增加0.44~0.68 cm,穗行数增加0.2~1.2行,双行粒数增加0.8~7.3粒,有效穗长增加0.04~1.67 cm,穗周长增加0.39~1.40 cm,百粒质量增加0.2~2.1 g,总体上,小麦和玉米均以底施50%+灌浆期追施50%处理效果较好。与小白龙处理相比,滴灌水肥一体化处理小麦显著增产14.29%~18.96%,灌溉水利用效率显著提高1.93~2.79 kg/m3;玉米显著增产21.79%~47.19%,灌溉水利用效率显著提高3.97~6.07 kg/m~3;小麦-玉米周年显著增产19.98%~33.37%,灌溉水利用效率显著提高3.26~4.43 kg/m~3,均以底施70%+灌浆期追施30%效果最佳。与一次性底施处理相比,滴灌水肥一体化处理小麦、玉米及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均以底施50%+拔节期追施30%+灌浆期追施20%处理最高。由此可见,滴灌水肥一体化有利于实现节水增效,氮肥适当后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