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张掖市甘州区非耕地设施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掖市甘州区是河西走廊地区重要的蔬菜产区,在甘州区适度发展非耕地设施农业,对探索解决设施农业与大宗农作物互相争地的矛盾、转变设施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构筑河西走廊设施农业新优势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发展戈壁农业是利用河西走廊地区的戈壁滩等非耕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打造农业新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在新常态下,如何通过加快发展戈壁农业,把金昌戈壁农业打造成融入河西戈壁农业富有竞争力的"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构建基础设施完备、设施装备先进、科技支撑水平高、综合生产能力强、生态环境友好、产品特色鲜明的河西戈壁农业产业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当前金昌市农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正甘肃省张掖市坐落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拥有大面积的沙化地、戈壁滩、盐碱地、旱砂地、荒山坡地等非耕地资源,大部分还未被开发利用。所以开发利用戈壁这样的非耕地资源,采用可循环利用水资源的灌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良性循环发展的"戈壁农业"符合西部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文章对戈壁地区智能玻璃温室的硬件配置进行梳理总结,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戈壁生态农业是甘肃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河西走廊资源优势,以钱学森"多采光、少用水、高效益"的沙产业理论为指导,在绿洲边缘的非耕地上以现代设施为载体,以高新科技为支撑,推动实现祁连山国家生态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5.
与传统耕地农业相比,戈壁农业是非耕地设施农业,不占用耕地,具有质量优、效益高等优势,其特点是"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具有可持续和循环经济的特点.甘肃河西地区戈壁分布面积广阔,从甘肃省的现实依据出发,探讨了河西地区发展戈壁农业的必要性,提出了戈壁农业今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措施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在戈壁荒滩发展戈壁农业对调整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可持续的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色列克服恶劣自然条件在非耕地设施农业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酒泉戈壁农业发展已初见成效,可以借鉴以色列沙漠农业的成功经验,趟出一条戈壁农业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正2020年11月24~30日,笔者随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专家团赴甘肃省进行设施农业调研,从东部的平凉市,到中部的白银市、兰州市,再到西部的河西走廊(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一路走来,看到了多种类型的温室形式,其中以河西走廊沙漠戈壁的日光温室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地设施农业建设者和技术人员充分利用本地材料和资源,创新研究提出了多种日光温室墙体的建造方法,其中有引进华北和东北地区的示范和改造模式~([1]),有紧跟前沿和热点的新型组装温室~([2]),更有代表当地特点的戈壁温室建造模式。在此,笔者做一系统梳理,以便读者系统了解甘肃省设施农业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8.
从结构参数、场地选择及基础开挖、墙体建造、钢屋架制作、配套设施建造施工及选择等方面介绍了河西走廊地区戈壁"口"字形砖墙体日光温室建造技术。  相似文献   

9.
农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温室气体源/汇系统,不同区域、不同种养情况导致农业系统呈现碳源或碳汇两种情况。分析农业系统中碳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数据依据。本研究以河西走廊为例,测算了2000—2020年河西走廊地区20个县市的农业碳排放量,并分析了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00—2020年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碳排放呈现缓慢上升状态。农业碳排放量最大的区域为凉州区和甘州区,占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的31.74%。从种植业与养殖业来看,河西走廊地区种植业为碳汇,碳吸收量达1.41×108 t,养殖业为碳源,碳排放量达4.17×107 t。2000—2020年河西走廊地区农业净碳排放量呈现起伏变化,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农业系统向碳汇转变。在种植业中对农业碳排放影响最大的因子为种植规模,在规模稳定发展区域影响最大的因素为机械化程度,在规模较小的区域主要影响因素为农村用电量;在养殖业中对规模较大区域和养殖业占比较高区域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养殖规模,关联度在0.90以上。2000—2020年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碳排放强度表现为从随机分布到显著聚集的过程,农业碳排放重心缓慢向东南方向转移,但仅在张掖市内迁移。  相似文献   

10.
河西地区发展非耕地设施葡萄延后栽培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河西地区发展非耕地设施葡萄延后栽培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非耕地土壤改良技术、解决高成活率栽植技术、进一步研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进提高冬季抗寒保温技术、建立完善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河西走廊地区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也极为迅速,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河西走廊农民的增收与农村经济的繁荣。基于此,本文拟在分析河西走廊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河西走廊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路径,以期为河西走廊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张掖市甘州区戈壁农业发展的运行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扩大规模,政策扶持,提质增效,提升质量,以促进张掖市甘州区戈壁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河西走廊设施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找出了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设施布局分散,生产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资金短缺,设施装备水平低,环境调控能力差,重产前、产中服务,轻产后服务,设施生产基地整体功能不够完善等问题.提出以大力提高设施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提高设施农产品的品质,提高科技对设施农业的贡献率为主要对策.分析了今后河西走廊设施农业应以蔬菜、花卉栽培为主,积极发展畜牧业,适当发展林果业,因地制宜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建立健全市场支撑体系,树立品牌意识,推行无公害生产,标准化上市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和重要商品粮基地,其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现代化。文章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域,首先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和作用,其次梳理了河西走廊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及问题,最后提出构建四重机制助力河西走廊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针对河西地区发展实际,出台了发展戈壁农业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以瓜州县瓜州镇戈壁田园综合体为例,从规划设计角度提出生态种植提质,品牌形象打造,延伸三产链条,向创意化、多元化发展三条策略,打造"一轴一带两心三区多点"的空间结构,以期为河西地区戈壁田园综合体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砂石性非耕地病虫少、无污染,非常适于食用玫瑰无公害栽培。2015年,开发砂石性非耕地0.2h㎡种植食用玫瑰,采用无公害栽培技术,栽植第4年产鲜花760kg,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发展甘肃河西地区砂石性非耕农业提供了范式。  相似文献   

17.
我省设施农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从90年代初引进日光温室而进行大面积发展,期间按照区域优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思路,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发展模式。全省设施茄果类蔬菜、叶菜、瓜类等主要作物均实现周年生产,四季供应。并逐步形成两大设施蔬菜优势区域,一个是白银、兰州、武威、金昌、张掖、酒泉等地以戈壁(设施)农业为主的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反季节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生产区域,一个是以天水、陇南、庆阳、平凉为主的陇东南塑料拱棚蔬菜生产区域。  相似文献   

18.
基于河西走廊地区层面分析,其地势平坦,光照充足,水资源、土地资源较丰富,使得河西戈壁的农业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在番茄栽培种植过程中,有必要掌握有机基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使番茄农产品的产量及品质得到有效提高,进而促进番茄农产品生产效益的提高。因此,本文在对河西戈壁番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及茬口安排进行简要概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具体的栽培管理技术方法进行分析,并分析病虫害防控及采收运输要点,以期为该地区番茄产品高效栽培提供具有价值的技术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甘肃省河西戈壁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酒泉市目前的发展规模及其未来发展的愿景,通过对酒泉市50年的气象气候资料的统计,分析研究出影响酒泉市主要天气要素未来的演变趋势,为当地政府部门的长远决策提供天气气候依据,初步探讨如何建立戈壁设施农业发展中气象服务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河西走廊现代设施农业也在大面积生产,尤为秋延后设施葡萄种植极为广泛。现代设施农业温室蔬菜、花卉、园林等也从较为传统的露地栽培转型为现代设施大量生产的新趋势,前景极为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