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乔振国 《海洋渔业》1999,21(2):49-52,65
<正> 我国的对虾养殖业在经历了1982~1992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和1993~1994年的急剧衰退阶段之后,在各级政府和有关科研、生产部门的协同努力下,近年来开始复苏。就发展角度而言,我国养虾业经历的由兴旺发展→衰退→复苏的过程,体现了人类在改造自然中不断认识和发展的过程,这将有助于对虾养殖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好地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在谋求生产发展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减少“自身污染”,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对虾养殖模式演变规律的回顾、比较,探讨其在健康养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虾养殖产业是近20年来发展最快的水产养殖产业之一,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的养虾大国,养殖产量已经跃居世界前列。随着世界水产业技术壁垒和贸易壁垒的加固,对虾养殖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应对市场,养殖业必须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从对虾养殖生产的特点,采取无公害、质量安全的新型养殖技术进行养殖生产,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足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生态效益角度,对目前我国对虾池塘养殖的几种模式作一下粗浅的评价。 1对虾池塘单品种养殖模式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对虾大规模养殖开始,期间经历了起始、兴旺、顶峰到衰退、恢复发展的不平凡经历。1978-1992年,对虾养殖业持续快速发展,到  相似文献   

4.
乔振国 《海洋渔业》2001,23(2):53-56
自1993年发生全国性对虾爆发病以来,我国的对虾养殖业在经历了几年的探索、徘徊之后,在各级政府和水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有关科技人员及养殖生产单位的努力下,得到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2000年全国养殖对虾产量20余万t,达到了对虾发病前的最好水平。认真回顾、分析我国对虾养殖业得以重新发展的各种因素,寻求其不足之处,对于这一产业的顺利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我国目前主养的对虾品种之一,根据各地的养殖环境,水产科技工作者创立了多种形式的对虾养殖模式[1-5],但是在目前的各种养殖模式中,主要以单养对虾为主。近年来对虾养殖过程中各种疾病频发,这对对虾的养殖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对虾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6]。养殖对虾疾病频发的原因之一,在于对虾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水直接排放到养殖海域,养殖废水的排放量超出了海水的自净能  相似文献   

6.
纵观全球养殖对虾产业现状分析我国对虾产业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介绍了当前世界养殖对虾的概况,我国对虾养殖业回顾及发展经验,我国对虾养殖业进入调整阶段和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措施;客观分析了对我国虾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合理性建议,对我国对虾养殖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由于篇幅较长,本刊将分两期进行连载。本期主要介绍世界养殖对虾概况及我国对虾养殖业回顾。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对虾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精养程度的逐年提升,对虾养殖的自我污染和病害的传播蔓延也日益加剧,严重危及对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探索和开发可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的养殖水质综合调控技术,通过优化和改善池塘养殖环境,减少对虾养殖废水的排放,提高对虾养殖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推动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能快速分解水中有机物,杀菌力较强。臭氧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可通过其氧化反应起到灭菌、分解有机物和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苟中华 《齐鲁渔业》2004,21(3):20-21
21世纪,我国对虾养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全国对虾养殖面积已经超过22万公顷,全国对虾养殖总产量达到30万吨。但是,我国的对虾养殖业面临着能否健康发展和如何健康发展的严峻课题,其核心在于怎样尽快解决好量多质次的矛盾,如何做到对虾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与养殖对虾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9.
《中国水产》2013,(5):38-42
技术概述:对虾养殖业是我国水产养殖的支柱性产业,为沿海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其快速发展,由于盲目追求高产,养殖技术混乱,药物大量使用和滥用,养殖废水随意排放,而导致对虾的可持续发展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本技术围绕对虾养殖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倡导健康养殖,生产无公害、安全、优质对虾产品,满足国内国际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对虾养殖在经历了1982年-1992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和1993-1994年的急剧滑坡衰退阶段之后,在各级政府和有关科研、高校、生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开始逐步走上健康持续发展,尤其是在1998年之后在华南沿海的广东、海南、广西三省引进南美白对虾养殖已步入正轨,而且发展很快,从整体发展的角度而言,我国养虾业经历了兴旺发展→衰退→复苏的过程。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已出现了不少问题,尤其是从沿海养殖地排出的废水正威胁着海洋环境,这些未处理的污水污物成为沿海海域新的污染源,给养虾业的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造成虾病死亡不断发生。经我们调查自2002年起在高密度养殖区,虾池底部不断发生死虾的情况,虾农称为“偷死病”,由于虾病而死在池底,所以称为“底死病”。最近我们在珠江三角洲及粤西的吴川、阳西的溪头等地进行现场调查,不少高位池如温棚养虾池继续发展“底死病”,而且相当严重。大多发生在高温期或秋冬,一般养殖在60-80天较易发生,发病虾多在每市斤80尾上下,每天在池底部可捞到2-3斤死虾,在对虾蜕壳期间为死亡高峰期,若不加以控制,会导致全军覆灭,由于死虾均在池底平时不易被养殖者及时察觉,所以虾农称为“偷死病”。其实这种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