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东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767-22768
运用C-D生产函数分析了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对河南省农民收入增加具有显著影响。提出了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农民素质,从而确保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佳途径是提升农村人力资本。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是关系到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生活与就业条件的改善、以及促进区域整体经济的重要课题。本文根据海南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分析影响海南农村家庭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因素,提出提升海南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发挥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增收的赋能作用,对提高农民收入质量、增强农民可持续增收能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2010—2021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的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深入分析其群体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探索城镇化的调节效应和作用机制,进一步利用门槛效应模型探索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其影响效应具有典型的双重门槛特征;异质性表明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中高收入农民群体的增收效应更明显,对长江下游地区农民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农户健康投资能够带动各类农民群体增收;城镇化在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为此,应加大农村公共教育投资、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和居民健康水平、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分类有序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着力提升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农民群体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力,构建农民稳定可持续增收机制。  相似文献   

4.
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农民收入是最困难也是其最根本的问题。利用南疆三地州2005—2014年的调查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对农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教育投资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很低,仅有16%,而健康投资的贡献率为19%;人力资本投资贡献率相比较其他省份平均贡献率处于低水平,其重要原因在于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阻碍了农业科技进步的推进、进而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因此,大幅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率(尤其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保证。结合南疆三地州情况给出相应政策建议:加大农村教育建设;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和科技发展;加大农村医疗投资相关。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尤其是农民收入问题。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都表明,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大力发展技能经济、提高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技能资本的投资是实现中国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达地区经验已证实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地区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贡献,同时人力资本投资也是推动经济长期发展的保障。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量的不足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本文从人力资本投资方式的角度通过对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状的分析,找出新疆农村人力资本不足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1997-2012年统计数据表明,河南农民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其收入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基于此,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将河南省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河南省农民人力资本投入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河南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农民收入的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增长有显著正效应,同时提出提高农民收入可以从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等政策入手的建议.相关研究可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高农民素质,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其运行机制主要是通过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流动能力、生产能力等综合能力实现的。但是,目前我国农村还存在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和投资收益率相对低下等问题,必须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实现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增收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0):137-140
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农村稳定、农民小康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而较低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非常重要的原因。通过调查重庆"两翼"地区7个区县,对"两翼"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水平和收入来源等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和Mincer劳动挣得函数,分析农村人力资本与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的关系,得出人力资本中的教育投资、转移投资和培训投资对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都有显著性正面影响。最后提出重庆"两翼"地区应重视农村教育、加强农民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农民为本建设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农民为本,让群众受益的工作原则,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增加农民人力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11.
农村人力资本作为“活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更高的贡献率。以浙江省为例,利用回归模型,对农民文化水平与农民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分别与农民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成正相关关系,而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12.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作为劳动要素的拥有者,其获取的报酬与素质有关,因此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农民收入变化的特点以及用国民经济各业生产状况比较分析,指出农民收入水平低主要劳动生产率不高,人为地提高农产品价格不可能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应是加速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5.12"汶川地震发生前后影响灾区农户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及其发生的变动,分析了政府给灾区农户发放的灾后补贴对缩小收入差距所起到的作用。该研究对灾区农户收入差距的分析包括2个层面,一是按照农户收入来源对地震发生前后农户收入差距作基尼系数分解,分析导致农户收入差距波动的主要因素,并考察灾后补贴对于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二是针对不同受灾区域分解农户收入差距,考察地震发生前后各受灾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农户收入差距的变动情况,并对灾后补贴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5.
夏龙  何忠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4132-4136
虽然在理论和政策层面,农村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但在实证研究上依然存在争论。该研究运用1978~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重新检验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深度、规模、结构、效率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或是在不同层面上促进着农民收入增长,或是与农民收入存在着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农村金融深度每增加1%,实际人均农民收入增加4.612%,农村金融规模每增加1%,实际人均农民收入增长1.779%,均富有弹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分析了海南省1988~2008年农民收入与信息消费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民收入与信息消费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互动关系,增加信息消费能有效的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而农民收入的增加也促进农村信息消费的发展。但目前农村信息消费水平低,对农民收入影响不是很显著,应建立长期有效的信息消费激励机制,以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7.
影响安徽农民增收的“双核心”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作为“三农”工作的重心——促进农民增收一直是安徽农村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而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众多。为此,该文收集1985-2009年安徽农民收入的相关面板数据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从众多影响安徽农民增收的因素中提取“双核心”影响因素:农村城镇化水平和农民素质,以期为“十二五”时期促进安徽农民增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入村调查和入户调查的方法,对杨凌区5个乡镇26个自然村和149户失地农民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杨凌失地农民高达54.5%,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为66.7%和97.4%。通过对杨凌失地农民的收入情况、就业、生活保障、征地补偿等现状调查以及失地原因分析,笔者提出了进一步增加失地农民收入,促进就业安置,改善生活保障和完善征地补偿的对策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改革开发 2 0多年以来城市已经汇入了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潮流 ,而农村却出现了边缘化倾向 ,有的还相当原始和封闭。一方面是城市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 ,而另一方面却是农村显出破败和凋蔽 ,农业、农村、农民被习称为”三农”的问题。“三农”的核心是农民 ,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 ,考察我国实际国情以及借鉴国际经验 ,我们认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是减少农民 ,其方法则是加快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何玲玲  陆永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994-15997,16000
在对柳州市河东村随机抽取的40户失地农民进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柳州市城中区河东村征地情况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了城市拆迁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及失地农民的迫切需要:村民失地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拆迁安置标准偏低,难以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生活来源发生改变,但没有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失地农民的迫切需要是更多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针对目前状况,提出了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的对策与建议,分别是建立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机制;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和培训的机会,千方百计为失地农民广辟就业渠道,构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