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转基因产品中抗除草剂基因的PCR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除草剂作物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的75%以上,并且这类作物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首次建立并优化了对4类转基因作物(大豆(Glycine max)、玉米(Zea mays)、棉花(Gossypium hirsutnm)和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var.oleifera))的5种外源抗除草剂基因(bar、pat、cp4-epspsI、cp4-epsps2和gox)的PCR检测方法,并在实践中应用。结果表明,本方法灵敏特异、结果准确可靠,可对目前批准的所有抗除草剂转基因产品进行定性检测。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应用转基因技术在改善玉米抗性方面培育出了抗虫、抗除草剂及抗病毒的转基因玉米,并提出转基因技术还用于改良玉米的品质。在基因转化途径方面主要分析了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等技术。  相似文献   

3.
全球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转化事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Application Service Organization,ISAAA)的相关数据,归纳总结了棉花(Gossypium hirsutum)、大豆(Glycine max)、油菜(Brassica napus)和玉米(Zea mays)这4种作物的抗除草剂转基因转化事件,以便为我国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培育提供参考。经统计发现截止2017-05-21,全球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棉花、大豆、油菜和玉米转化事件分别为39、28、32和201个。在这4种作物中,抗除草剂基因有19种,来源于16种生物,涉及到的除草剂共有9种;分别是草甘膦(glyphosate)、草铵膦(glufosinate)、咪唑啉酮类(imidazolinone)、2,4-D(2,4-dichlorophenoxy)、异噁唑草酮(isoxaflutole)、麦草畏(dicamba)、磺酰脲类(sulfonylurea)、硝磺草酮(mesotrione)和溴苯腈(bromoxynil)。单抗事件、多抗事件和复合抗性事件分别为25个、18个和257个,分别占抗除草剂总转化事件的8.3%、6%和85.7%。抗除草剂转化事件涉及的公司有8个,分别是先正达、孟山都公司、杜邦、拜耳作物科学、陶氏益农有限公司、巴斯夫、Genective S.A.和美国斯泰恩种子农场股份有限公司。本文能为我国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培育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抗草甘膦基因的发掘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甘膦是世界上用途最广的除草剂之一。抗除草剂特性是目前转基因作物中最主要的农艺性状。本文简要陈述了草甘膦及其抗性基因的作用机理,并对我国抗草甘膦基因的发掘现状及抗草甘膦专利的授予情况予以介绍。截止到2012年底国内单位及个人已有15项抗草甘膦的专利申请获得中国专利授权,另有22项申请正在审查中。可以看到自2007年以后,国内单位在发掘新的抗草甘膦基因并在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在转基因植物中对草甘膦抗性的验证,其中部分抗性基因已经具有潜在的商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Oryza sativa ssp.japonica)为例,对转基因作物进行安全性评价.对转bar基因水稻进行了基因流动实验、小鼠急性毒性实验、致突变实验和Ames实验.结果表明,转bar基因水稻花粉在5 m内有少量的漂移到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但没有向其它野生稻(O.officinalis和O.meyeriana)和杂草漂移.小鼠经口急性毒性半数致死量LD50>20 g/kg,属实际无急性毒性物质;经微核实验、精子畸变实验及Ames实验均未发现有致突变作用,初步表明转bar基因水稻对小鼠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植物基因是一种迅速发展的新型生物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中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但该技术以及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也存在一定的潜在危险性。文中从转基因向杂草传播、抗病毒转基因、害虫抗毒性和作物遗传资源儿方面讨论了植物基因工程对农业环境可能的不利影响,以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并采取相应的避害趋利措施。  相似文献   

7.
美国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频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对美国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频次分析揭示转基因作物研发的概貌和规律.采用EXCEL"数据透视表与数据透视图"软件,对美国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数据库和世界经济合作组织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数据库近20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至2008年9月止,美国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累计达13782次,涉及158种作物,10大类性状和98家公司或研究机构.1987-2008年间,审批的田间试验次数先呈直线上升,其后稳定在每年1000次左右.试验物种以玉米、大豆、棉花为主,分别占45.8%、9.7%和6.4%.涉及的主要性状有抗除草剂、抗虫和品质性状.62.7%的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由孟山都和国际先锋等五家私人公司完成.分析认为,只有经济价值高、安全性好、技术成熟、消费者容易接受的转基因作物才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建议我国加强非粮食作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除草剂解毒     
<正> 出于利用除草剂消灭杂草能获得300~600%的利润,从而使除草剂使用成了现代农业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除草剂对生态环境是有害的.每种新的除草剂的研制者都力图使他们生产的除草剂安全些.遗传工程的成就为作物具有抗除草剂性创造了条件.在研究除草剂的作用机制时,科学家们在植物中发现了具有中和除草剂作用的蛋白质基因,从而可以使除草剂成为无毒.科学家不仅在植物体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市场上会出现带转基因标识的食 品吗 农业转基因生物,即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 变基因组构成,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加工 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目前,我国转 基因作物耕种面积已有100多万亩,继美国、阿 根廷、加拿大之后列第4位,但主要种植的是抗 病毒的烟草和抗虫棉。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 有一例大宗转基因粮油作物获准进入商品化生 产,只有一些科研机构有小面积的转基因作物  相似文献   

10.
化学除草剂的不合理使用会造成除草剂药害频繁发生,影响作物生长,降低产量,威胁食品安全,破坏生态平衡。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预防和消减除草剂药害的几种有效措施,评述了各种措施的研究进展和局限性,展望了未来智能除草的发展方向。除草剂复混使用可以扩大杀草谱,减少长效残留除草剂的使用剂量,但有时也会产生拮抗作用。添加生物炭可以有效吸附土壤中残留的除草剂,但是否会对土壤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仍不确定。添加腐植酸可以有效减少除草剂残留和提高除草剂药效。施加安全剂等助剂可以保护作物种子、增强作物抗性和减少作物药害。生物除草剂能在消灭杂草的同时减少抗性杂草的出现,但研发应用任重道远。微生物降解残留除草剂受微生物种类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抗性品种培育可以减少除草剂使用,但基因手段的安全性问题仍然备受争议。智能除草方式可以定时、定量、定位消灭杂草,提高作物安全性,减少除草剂污染。  相似文献   

11.
Gene flow was raised as one of the first issue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release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GE) crops. Gene flow has remained a topic of discussion for more than 20 years and is still used as an argument against the release of transgenic crops. With respect to herbicide-resistant crops, gene flow does not differ whether the herbicide resistance trait is introduced via genetic engineering or via conventional breeding techniques. Conventional breeding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to produce herbicide resistance in many of the same crop species. In addition, conventional breeding has been used to produce a broader range of herbicide-resistant crops than have been 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r herbicide resistanc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cerns center on the breeding technique, but the results of gene flow for weed management are the same irrespective of breeding technique.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gene flow from nonGE herbicide-resistant crops in North America.  相似文献   

12.
转Bt基因作物对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十年里,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尤其是抗虫性转Bt基因作物的品种和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同时,转Bt基因作物的环境安全性评价问题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丛枝菌根真菌(AMF)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土壤微生物,能与绝大多数植物种类形成共生关系,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起重要作用。转Bt基因作物环境释放后,其与AMF问的共生关系是否受所转入Bt基因的影响,以及影响机制需要及时研究。为此,综述了转Bt基因作物与AMF共生特征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根据Bt毒素发生的空间和时间规律提出了危害机制以及转Bt基因植物的规模化种植将降低农田系统中的AMF的生物多样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了转菜豆几丁质酶基因和烟草葡聚糖酶基因的抗病棉花株系7p、28p(双价载体)以及受体高代材料97185、79701的种植对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蛋白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时期抗病转基因棉花根际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其受体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根际土壤的蛋白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在同一生育期内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不同的生育时期差异显著(P<0.05)。说明抗病转基因棉花的种植对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几乎无影响,而根际土壤纤维素酶、脲酶、蔗糖酶活性的变化转基因抗病棉花与受体种植之间几乎没有影响,而在不同棉花株系和生育期之间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可能与不同基因类型以及生育期植株根部分泌物有关。研究初步表明转基因抗病棉花的种植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papaya ringspot virus resistant transgenic papaya on soil microorganisms, upper (0-15 cm) and lower layers (15-30 cm) of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round transgenic papaya planting area and nontransgenic papaya planting area and from soils in which plants had not been grown. The moisture content, pH value,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total nitrogen content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groups. The populations of total count, fungi, and actinomycete were highest in upper layer soils around transgenic papaya planting area and lowest in lower layer soils in which plants had not been grown. The microbial populations were all higher in upper layer of soils.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mplified ribosomal DNA restriction analysis, 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d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similarity of soil microorganisms of upper layer soils around transgenic papaya planting area and around nontransgenic papaya planting area was >80%. A similar result was observed in lower layer soils. Thus, planting transgenic papayas does have a limited impact on soil microorganisms.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作物种植信息提取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为了快速、准确地在遥感影像上对作物种植信息进行提取,该研究运用多时相的TM/ETM+遥感影像数据和13幅时间序列的MODISEVI遥感影像数据,采取基于生态分类法的监督分类与决策树分类相结合的人机交互解译方法,建立决策树识别模型,对黑龙港地区的主要作物进行遥感解译,总体分类精度达到了91.3%,与单纯对TM影像进行监督分类相比,棉花、玉米、小麦、蔬菜4类作物的相对误差的绝对值分别降低了1.3%、20.5%、2.0%、13.8%。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分类精度高,能较好的反映作物的分布状况,可为该地区主要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为其他区域尺度作物分布信息的提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农作物物候信息和多季相遥感观测等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沙雅县1994-2018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的时空特征,并从水资源要素、耕地与胡杨林转化等分析播种面积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沙雅县农作物播种面积在1994-2018年呈现增长趋势,尤其在2006年以后加速增长;2)渭干河灌区的播种面积空间上呈现由内向外、由碎片化向集中连片化的趋势发展,而塔河干流区播种面积增加的区域沿着塔河两岸不停游移;3)渭干河灌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与渭干河上游的来水量变化呈现较强的相关性,而塔河干流区二者相关性较低;4)塔河干流的胡杨林区每年被耕地侵占的面积呈现增长趋势,尽管2006年以后胡杨林保护措施不断加强,然而林区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在2008年以后呈现增速加快的趋势,出现了被侵占的胡杨林未能恢复、新的胡杨林又遭破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小杂粮作物生产态势与地域分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不同地区和作物,对黄土高原小杂粮生产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表明小杂粮在黄土高原旱作农区粮食生产中居重要地位。山西省小杂粮播种面积最大,甘肃省次之,宁夏回族自治区播种面积虽不及陕西省,但所占粮食播种面积的比重却较高。在不同小杂粮作物中,以马铃薯分布面积最大,谷子次之,其后依次是荞麦、绿豆,其他作物则分布相对较少。同时对小杂粮分布最为集中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主要小杂粮作物区域分布进行了研究,将该区分为3个区,10个亚区,评述了各区主要小杂粮生产和分布特点,为合理开发小杂粮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雄安新区上游农业种植结构及需水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作物模型模拟小麦、玉米灌溉需水量,结合蒸发皿法估算蔬菜、果树等其他作物需水量,回溯雄安新区上游1986-2015年农业种植结构及农业需水的时空演变趋势,摸清不同作物的需水量比例及时间变化,并推算了消除降水年际波动的1970-2015年农作物灌溉需水量,探讨单纯人类活动下的农业需水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86-2015年,研究区作物播种总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耕地面积多年平均84.9万hm2,有效灌溉面积平均71.3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84%。其中小麦播种面积稍有下降,玉米、蔬菜播种面积显著增加,果树种植比例在山区增加、平原区减少。研究区多年平均灌溉需水量22.52×108 m3,小麦、玉米、蔬菜、果树和其他作物分别占灌溉需水总量的58.6%、12.6%、5.8%、16.3%和6.7%,受播种面积增加影响,1970-2015年,蔬菜和果树需水显著上升。从空间上来看,灌溉需水总量在上游山区上升显著,而在平原区表现为下降;排除降水的年际波动后,研究区作物需水自1970年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然整体上升减缓,但随农业播种总面积增加和蔬菜、水果需水增加影响,需水量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因此,控制上游农业用水,种植低耗水作物、减少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是恢复雄安新区清水产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耕地种植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耕地种植结构的影响,对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耕地种植结构的调整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2014-2015年对中国13个省1 580个农户的大样本调查数据,对影响耕地种植结构的各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模型估计,以检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耕地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被调查农户中,80.4%的农户种植了粮食作物,户均种植面积达0.84 hm2;37.2%的农户种植了至少1种经济作物,户均种植面积为0.29 hm2。经济作物占总种植面积的比例达到13.77%,在各类经济作物中,种植户数和面积最多的是蔬菜和水果。2)农村劳动力转移降低了农地投资强度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耕地种植结构随着外出务工地与家庭间的距离而不同。在县内或省外务工的家庭种植经济作物的比例和户均种植面积都较小。3)农户的农业种植和投资行为同时受到土地资源因素、家庭成员特征、社会资本因素以及市场和政策因素的影响。人地矛盾突出地区的农户倾向于种植经济作物,村庄集中灌溉设施的建设对蔬菜种植有正向影响,而对水果种植呈负向影响,地权稳定性对农户在耕地上的地均投资和经济作物种植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成员特征对农户的农业种植和投资行为影响较大;社会资本对蔬菜种植具有正向影响,而对水果种植和农地投资强度影响并不显著;由到城市/县城的距离所表征的市场因素对蔬菜和水果种植比例均呈负向影响;土地流转对蔬菜的种植有正向影响,而对水果种植有负向影响,专业合作社对水果种植呈正向影响,但对蔬菜种植影响不显著。该研究可为中国耕地种植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Although burr medic (Medicago polymorpha L.) is commonly considered a self-pollinating species, intrapopulational variation for morphological, 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markers is relatively high. To investigate whether part of this variation is the result of outcrossing, we designed RAPD analysis experiments to reveal both inter- and intra-accession crossing. No cases of inter-accession hybrids were documented, but an intra-accessional crossing rate of 0 to 4% was estimated for one of the four accessions studied. Therefore, a rare outcrossing event between local individuals and migrating genotypes may contribute to high genetic variability observed in natural M. polymorpha.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outcrossing in M. polymorpha is pertinent both for medic breeding programmes and for assessing risks associated with releasing transgenic herbicide-resistant cro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