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选育抗稻瘟病杂交稻品种,揭示其高产结构特征,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抗稻瘟病三系不育系‘谷丰A’为母本,以自选恢复系‘六恢168’为父本,配组育成高产、抗稻瘟病的杂交稻新品种‘谷优168’。根据‘谷优168’参加国家武陵山区区试结果,分析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谷优168’高产、抗稻瘟病,感纹枯病,中感稻曲病,耐冷性强。产量结构分析,每公顷穗数对产量的贡献率为34.2%,每穗粒数为27.3%,千粒重为18.4%,结实率为17.5%。每公顷穗数和每穗粒数对每公顷总粒数的贡献率分别为30.6%和69.2%。每公顷总粒数对库容量的贡献率为92.9%,千粒重的贡献率为6.9%。库容量对稻谷产量的贡献率为79.5%,结实率的贡献率为17.5%。‘谷优168’高产的关键是在足穗的基础上培育大穗,增加单位面积的总粒数,扩大库容量,并以提高结实率为保证。  相似文献   

2.
以驻大麦4号为材料,用2009-2015年度河南省区域试验和大麦品种展示数据汇总资料,进行驻大麦4号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驻大麦4号平均穗粒数51.39粒/穗,千粒重32.73 g,有效穗数568.79×104穗/hm2.株高、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变异系数较大.穗粒数和有效穗数与产量正相关,且穗粒数与产量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千粒重与产量显著负相关;产量构成因素间相互制约,穗粒数与有效穗数负相关,与千粒重极显著负相关,有效穗数与千粒重负相关.产量与产量构因素间回归方程决定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即驻大麦4号产量形成的89.8%以上是由产量构成因素贡献的.通径分析表明,穗粒数对驻大麦4号产量贡献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数,千粒重相对较小;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说明驻大麦4号产量构成因素间制约作用较强,在适宜基本苗条件下,通过合理肥水运筹,稳定穗数,增加穗粒数,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不同穗粒结构杂交稻品种高产栽培的增产因素,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穗粒结构不同的杂交稻汕优63、Ⅱ优838、丰两优四号3个品种为试验材料,根据3个品种参加区试的产量构成,进行有效穗、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4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4个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分析、4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数多、每穗粒数中等的汕优63,高产栽培增产的主要因素是提高有效穗与每穗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37.3%和38.1%,提高结实率对增产的贡献率为24.1%;穗数中等、每穗粒数较多的Ⅱ优838,高产栽培增产的主要因素是提高有效穗,对增产的贡献率为62.2%,提高每穗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率为26.2%;穗数较少、每穗粒数多的大穗型品种丰两优四号,高产栽培增产的主要因素是提高有效穗和每穗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49.2%和44.8%。可见,穗数多、每穗粒数中等的品种高产栽培的增产因素是提高有效穗与每穗粒数,同时提高结实率;穗数中等、每穗粒数较多的品种高产栽培的增产因素是提高有效穗,同时提高每穗粒数;穗数较少、每穗粒数多的大穗型品种高产栽培的增产因素是提高有效穗和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黄淮南片小麦产量构成三要素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对黄淮南片2011~2012年度冬水组试验的28个小麦品种(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偏相关分析显示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顺序为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有效穗与穗粒数、穗粒数与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都为正值,顺序为穗粒数>有效穗>千粒重。结果表明,黄淮南片高产小麦的选育在种质创新程度上偏低,产量水平稳定在6500~9000kg/hm2。根据黄淮南片小麦生态条件特点,应该选育多穗型品系,提高穗粒数,增加千粒重。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中强筋小麦品种阜麦9号的产量结构配置及其丰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途径,利用2013-2016年度安徽省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数据资料,对阜麦9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阜麦9号的产量结构为穗数666.0×10~4穗/hm~2,穗粒数30.2粒/穗,千粒重46.7g;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偏相关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大小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各产量构成因素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线性回归关系极显著,阜麦9号产量形成的64.4%以上是由产量构成因素贡献的,所构建的回归方程为Y=-16118+12.979X_1+205.959X_2+206.393X_3;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大小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阜麦9号的丰产优质高效栽培,应在合理控制穗数的基础上,通过协调穗数和穗粒数的关系,增加穗粒数,稳定千粒重。  相似文献   

6.
优质香稻黔香优302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全香型杂交水稻新组合黔香优302的主要农艺性状及其在贵州省5个试验点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黔香优302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变异系数较大,各农艺性状中对产量影响最大的产量因子是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有效穗数,其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正向作用最大,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在栽培技术上,应主攻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并协调有效穗数与每穗实粒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小麦黄淮冬麦区北片国家区试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5-2018年黄淮冬麦区北片国家区试中32个小麦品种,对产量及产量构成三因素的性状进行变异性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探讨产量构成三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变异性分析表明,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变异性为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相关分析表明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与产量呈正相关,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三因素与产量相关性大小为: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对小麦产量提高贡献最多,其次是千粒重,有效穗数(X1)、穗粒数(X2)和千粒重(X3)与小区产量(Y)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21261.89+15.77X1+274.67X2+232.81X3。通径分析的结果与相关分析的结果一致,也是有效穗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Py=0.864),千粒重作用次之(Py=0.714.),穗粒数作用最小(Py=0.626)。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Ⅱ优1511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最稳定,对产量的贡献最大,达到极显著水平;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波动相对较大,其中有效穗对产量的直接贡献达显著水平。因此,在生产上要充分挖掘Ⅱ优1511的潜力,关键在于保证有效穗,同时兼顾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协调好产量构成要素的关系,最终实现足穗、大穗。  相似文献   

9.
超级杂交稻Ⅱ优航2号产量结构及高产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Ⅱ优航2号产量构成因素的统计分析,研究各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该品种产量构成因子中,以有效穗、穗粒数对产量直接作用最大,高产栽培技术上要主攻有效穗和穗粒数,在足穗、大穗基础上,增粒增重,从而夺取高产。  相似文献   

10.
《种子》2020,(5)
为探讨京花12号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及相互关系,以2014—2017年北京市小麦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数据资料为依据,对京花12号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京花12号平均穗数659.58×10~4穗·hm~(-2),穗粒数26.78粒,千粒重41.78 g;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偏相关分析表明,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各产量构成因素间相互制约;回归分析表明,穗数(X_1)、穗粒数(X_2)、千粒重(X_3)与产量(Y)间的线性回归关系极显著,京花12号产量形成的65.315%是由产量构成三要素直接贡献的;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对京花12号的产量贡献最大,穗粒数次之,千粒重相对较小。根据分析结果得到京花12号的高产栽培策略,即在合理增加穗数的基础上,主攻穗粒数、同时兼顾稳定穗粒重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