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前言对现行桑蚕茧品种的茧层及蛹体水分含量方面的资料,国内系统的调查较少。其中茧层及蛹体含水率、蛹体干量的测定,是依此推算适干茧的理论烘率,便于正确掌握适干程度以做到及时出灶的重要依据。至今运用的蛹体适干干燥率的标准常数为26.25%,仍是以五十年代蚕品种的蛹体含水率及蛹体  相似文献   

2.
对于烘茧温度,过去由于测温仪器的局限性,一般用的都是给热温度。至于受热体的温室,基本缺如。本试验应用现代的半导体测温仪器,对受热体蚕茧的茧层和蛹皮、蛹心,行烘茧进程中的温度实测。经1964、1965和1975年的几次测定,于内部予热式烘茧,初步摸索了一些数据,大体为壁温>室温>蛹温>层温的概念。过去烘茧最高温度规定100℃,现在又提可达120℃,这次试测,就从实践上说明了提高温度的合理性。又在烘茧中,随着干燥程度的逐步发展,茧层温度和蛹体温度就比例上升,茧层温度的上升比又大于蛹体,这是掌握后阶段温度特别是最后温度时特别应该注意的。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家蚕种茧期硫磺熏烟对化蛹的影响,我场于2011年晚秋开展了硫磺熏烟对蛹体影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环境下,不同品系及不同时间对毛脚茧和老蛹茧进行硫磺熏烟,其死蛹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但在化蛹期用硫磺熏烟死蛹率明显高于对照,因此,熏烟适期应在削茧前两天进行,且每次熏烟时间不得超过30min。  相似文献   

4.
<正> 在制种种茧保护时,一般认为:茧内蛹由于茧壳的保护,蛹体在茧壳内保护比削茧后的裸蛹,保护发育快。因此,生产上在进行两对交品种调节时,往往将发育慢的迟削茧,延长蛹体在茧内保护时间,相反,将发育快的早削茧摊入箔中裸蛹保护,而生产中削茧过早,蛹体较嫩,在削茧鉴蛹、复鉴摊蛹等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5.
茧比重是指单位体积的重量,一般以克/厘米~3表示。我们对茧壳及蛹体的比重进行了测定,其重量是把茧壳或蛹体放在天平上称得的。为了使测得的比重更精确,重量是将茧壳或蛹体烘干后再称的;茧壳或蚕蛹的体积是用液体排量法测量的。由于茧壳和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探讨了环境条件对桑蚕吐丝后毛脚蚕或蛹体内残留丝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熟蚕上簇、适温下吐丝及斜营茧,蛹体或毛脚蚕内残留丝率最少;未熟蚕上簇、簇中低温(低于20℃以下)及横营茧,残留丝率最多,其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桑蚕吐丝结茧,是其保种的一种本能反应,然而,熟蚕吐丝,并非将合成的丝蛋白全部吐出,在体内尚残留少量丝液,其残留丝率的多少,与所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这方面的资料,国内外报导的很少,仅据日本试验报导,营茧位置不同,体内残留丝率亦不一样,以直营茧残留丝率最多,横营茧最少,斜营茧居中。为了摸清环境条件对蛹体内残留丝率的影响,我们从5令食桑时间长短、添食蜕皮激素、簇中温度高低及营茧位置等方面着手试验研究,旨在通过试验,为提高桑蚕吐丝率、控制最适环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 发生旋蛹,轻者影响公斤茧制种量和单产的提高,重者导致克蚁制种量不及格而被淘汰。今年春天,我们前批饲养苏三、秋三、苏四,后批饲养东肥、华合。苏四和华合是最易发生旋蛹的品种,因此,在削茧鉴蛹时,我们边注意边试验观察,探索防止旋蛹的方法,防止旋蛹的发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对旋蛹发生的时间,摊蛹材料和气象环境等分别作了调查试验,试验调查的结果如下:一、削茧时期与旋蛹发生。苏四在上簇后第十天,华合在第十一天削茧,即在少数复眼变黑时削茧,削出的蛹体在半小时后开  相似文献   

8.
<正> 在蚕种生产上,往往因后期僵蛹(削茧后感染)造成丰产不丰收,我场在以前有过沉痛的教训。为此对防止后期僵蛹作了多次的试验,其结果如下:一、在75℉温度保护下,上簇后第十二天削茧鉴蛹,除六○三外,其他品种能完全防止后期僵蛹的发生(见附表)。二、如需提早削茧鉴蛹,可在削茧当天晚上用2000倍402药液喷蛹体,喷匀喷到,必要时可在第二天晚上再喷一次。据试验,  相似文献   

9.
通过不同的烘茧工艺对雄蚕品种蚕茧茧质影响的对比试验,提出有益保全雄蚕品种蚕茧茧质的烘茧工艺:采用二次干燥法,铺茧量4.8kg/㎡-5.5kg/㎡;头冲烘茧温度以100℃为适,头冲出灶时间以定时为主(2h),辅以蛹体干燥程度检验来确定。二冲采用变温法,出灶时间以蛹体干燥程度检验为主,以计时作参考(3h),同时注意控制好排湿量。  相似文献   

10.
旋蛹的防止     
<正> 近年来,在削茧鉴蛹后,常有旋蛹发生,即蚕蛹(?)部左右旋转经久不息,导致蛹体过多消耗体力和受伤出血,形成缩尾死蛹,影响蚕种产量和质量。为了提高斤茧制种量,防止旋蛹的产生,我场对最易发生旋蛹的华合和苏4进行了四次的试验和观察。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二点规律。一、旋蛹最容易产生的时间是在蛹期复眼着色后削茧鉴蛹。在复眼着色前削茧,即使温度偏高(80℉以上)湿度偏干(干湿差6℉以上)的情况下,均很少发生旋蛹。在  相似文献   

11.
王勇  秦利 《中国蚕业》2014,(4):87-91
1 暖茧 暖茧是指人工加温补湿,促使蛹体适时发育而羽化出蛾的技术措施.柞蚕滞育蛹经过冬季的低温保护,滞育被解除而变为活性蛹.解除滞育的活性蛹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就会逐渐发育而羽化出蛾.但初春时气温和室温都比较低,蛹体在自然条件下发育缓慢,经历时间长,羽化出蛾、产卵较迟,不能适时孵化出蚕,不仅直接影响春柞蚕生产,而且还对秋柞蚕产生不良影响.由于蛹体发育时间长、营养物质消耗大,还会造成蛹、蛾体质弱,影响卵及幼虫的生命力;因此,需要人工加温补湿暖茧,促使蛹体正常发育,保证按时羽化、制种、收蚁.  相似文献   

12.
活蛹缫丝能直接选拔茧丝质优良的个体继代,是家蚕品种改良和选育中提高丝质的有效方法。试验表明:用不同浓度的硅酸钠+0.1%氢氧化钠的混合液作浸茧液进行活蛹缫丝时,对家蚕的蛹体健康性和产卵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0.4%~0.6%硅酸钠+0.1%氢氧化钠处理区健蛹率保持在96.67%~98.33%,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产卵量比对照减少13.54%~16.44%,对家蚕蛹体影响较小,宜选作活蛹缫丝浸茧液。浓度0.7%以上的硅酸钠+0.1%氢氧化钠的混合液作浸茧液,对家蚕蛹体健康性及产卵量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士刚  朱义 《广西蚕业》2004,41(2):48-49
蚕茧的采摘和出售是养蚕生产的最后一环,也是关键的一环,它关系到蚕茧的增值,科学采摘蚕茧可以提高茧质的等级,增加蚕农收入,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一、适时采摘。采茧的时间要根据春蚕结茧的情况确定。采茧过早,蚕尚未全部化蛹,毛脚茧多,因蛹体幼嫩,容易破皮出血,污染茧层;采茧过迟,如蚕有蝇蛆寄生,则蝇蛆将穿茧而出,增加蛆孔茧,使茧质下降。采茧的适当时期,应在蚕已全部化蛹,蛹皮坚韧而呈褐黄色为宜。简便的方法是用手抓一把茧摇摇,当听到落落有声,即为采茧适期。一般掌握在上蔟后6至7天,且还应根据当时气温高低而灵活掌握,温度高时…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不同摊放种茧试验表明,缩尾蛹、驼背蛹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种茧未能粒粒横摊造成。对缩尾蛹、驼背蛹、正常蛹进行制种试验,结果表明:三种蛹的造卵数基本一致,羽化率、产卵量、产卵率均以正常蛹高,不受精卵低。  相似文献   

15.
分别在家蚕4龄眠起与5龄眠起时推迟饷食以及在5龄第3天进行饥饿处理,调查蚕体的生长发育、产茧和产卵情况,为制定新的家蚕共育模式技术规范以及一代杂交种生产的发蛾调节技术规范等提供试验依据。4龄起蚕推迟8 h饷食对幼虫5龄经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蛹体质量及蚕蛾羽化率、产卵量和良卵率均没有不利的影响;推迟16 h、24 h饷食,雌蚕的5龄经过延长及熟蚕体质量、全茧量、蛹体质量等性状成绩显著下降(P0.05),对雄蚕的影响较小(P0.05)。5龄起蚕分别推迟8 h、16 h、24 h饷食,5龄经过延长,熟蚕体质量、全茧量、茧层量、蛹体质量及产卵量、良卵数量等均显著下降(P0.01)。5龄第3天幼虫分别饥饿12 h、24 h,熟蚕体质量、全茧量、茧层量和蛹体质量均显著下降(P0.01);饥饿48 h后结茧率显著下降(P0.01),雌蚕和雄蚕分别仅为60.67%、42.66%。依据试验结果建议:农村养蚕如采用集中共育至4龄起蚕的模式,为方便共育蚕的分发配送,可适当推迟4龄起蚕的饷食时间,但推迟时间不应超过8 h;家蚕一代杂交种生产过程可将4龄起蚕饷食时间推迟8~16 h,调节对交品种发育进度;无论丝茧育还是种茧育,均不宜使旺盛生长期的5龄幼虫遭受饥饿,需预先调节好桑叶的充足供给。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利用现行家蚕品种限性斑纹的特点,在饲育期鉴蚕,种茧不削茧、不鉴蛹,采用蚕蛾自行破茧发蛾制种,与常规削茧、鉴蛹发蛾制种的过程进行了比较试验,针对试验结果提出了不削茧、不鉴蛹的相应技术管理配套措施,以期减少削茧、鉴蛹人工,提高蚕种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推动蚕种生产的省力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塑料折蔟覆盖卫生纸保护蛹体试验初报潘求忠,黄允来,黄昌新(江西省广丰蚕种场3346O0)近几年来,我场蚕种生产与先进兄弟场相比,克蚁收茧量较高,公斤茧制种量较低。主要是因为后期死蛹多,羽化率低。据有关资料介绍,使用瓦楞纸摊蛹可以减少后期死蛹,提高羽化...  相似文献   

18.
原种繁育过程中的种茧保护和制种是蚕变为蛹,蛹化成蛾,进而通过蛾交配生产原种的极为重要的变态阶段.这段时期,蛹体或蛾体不再依靠外界供应营养,外界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死蛹率、产卵量及蚕卵的质量.因此,种茧保护期和制种期实施有效的管理技术,将对提高蚕种质量产生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提前收购未化蛹茧对蚕茧质量所造成的危害,通过对浙江海宁、湖州两个庄口不同时期的蚕茧进行切剖、解舒实验,判定化蛹情况,测定茧层量、解舒性能等.研究发现:提前收取未化蛹蚕茧会导致较高的蛹体病死率,影响上车茧数量,若不及时进行烘燥处理,后期烂茧、油茧比例将会升高.未化蛹茧茧层量普遍偏少,解舒率、解舒丝长、出丝率出现较大...  相似文献   

20.
《四川蚕业》2002,30(3):57-57
<正> 鲜茧经头冲后,茧层似已干燥,但蛹体仍含有很多水分,经过半干茧处理,可使蛹体水分通过茧层继续散发,使茧层吸收部分水分,增加二冲时的抵抗力,避免茧层过干而影响解舒,并能缩小半干茧干湿差距,有利于二冲干燥均匀,同时,分二次干燥,可以提高烘茧设备的利用率,如果蛹体水分,不能及时散发,就会发生蒸热,蛹体变黑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