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防治麦田灰飞虱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连续2a进行防治麦田蚜虫兼治灰飞虱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对秧田和大田条纹叶枯病都有较好控制效果。如果在麦田兼治灰飞虱基础上,再注重秧田灰飞虱防治,则控制条纹叶枯病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麦田越冬灰飞虱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飞虱[Laodepjax striatellus(Fallén)]是传播小麦丛矮病、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玉米粗缩病的罪魁祸首,近几年来,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江苏省苏北地区常规防治灰飞虱的时间主要在5月底6月初,以防治向水稻秧田转移的1代灰飞虱成虫和2代灰飞虱的若虫为主,很少见到对麦田越冬灰飞虱防治的报道.为此,笔者于2008年进行了麦田越冬灰飞虱的药剂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3.
秧田灰飞虱简化防治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与水稻秧田期全程药控相比,秧田灰飞虱简化防治,对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同样具有较好的效果;在水稻黑条矮缩病中等以下流行年份,灰飞虱简化防治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多点同时系统调查,明确在新的种植形势下常州市灰飞虱和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规律。在试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麦田狠治灰飞虱、药剂浸种、秧田适期喷药等水稻条纹叶枯病的药剂“治虫防病”措施,经实际应用,两年来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稻丰散50%乳油防治水稻秧田灰飞虱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丰散50%乳油是江苏腾龙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开发的有机磷杀虫剂新产品.为明确该药剂对传毒昆虫灰飞虱的防治效果和适宜用量,2007年我们在水稻秧田一代灰飞虱防治上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由于毒源的累积作用,本地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逐年加重,在生产中造成一定损失。笔者经大面积调查分析,该病的防治存在 2个偏向。   1)未见病时"怕"用药。由于草害发生重,人工除草用工量太大,因此,本地农户对秧田使用除草剂积极性很高,而对螟虫、灰飞虱的防治重视不够。特别是农民对灰飞虱传毒为害普遍缺乏认识。事实上,秧苗期灰飞虱为害,本身造成的损失极小,而传毒为害损失大。灰飞虱传毒致病 (水稻条纹叶枯病 )隐症期较长,约 20 d(天 )后植株才表现叶面黄化,植株矮缩,直至死苗。生产中,植保部门指导秧苗期用药防治灰飞虱…  相似文献   

7.
农业栽培措施防治水稻前期条纹叶枯病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州地区2004年灰飞虱特大发生,其主害代(第1代)的虫量是常年同期虫量的30倍左右。由于1代灰飞虱成虫发生早,向秧田迁移早,高峰期长,单靠秧田期喷药防治灰飞虱已不能控制水稻前期条纹叶病的为害。增加用药次数和用药量虽可使治虫、防病效果提高,但是由此带来的负作用也很大。为此,笔者通过试验示范,指出应用水稻机插栽培技术和推迟播栽期等农业措施,是控制水稻前期条纹叶枯病的有效措施,且具有成本低,无污染等优点。1试验方法1.1水稻不同栽培方式的条纹叶枯病比较设3组示范试验:①机插稻和直播稻示范。示范区设置在前黄镇南降丰产方。播种期…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安全有效的防治水稻穗部害虫黑尾叶蝉和灰飞虱的防治药剂,2012年进行了有关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25%悬浮剂在试验剂量下对水稻灰飞虱有较高的防效和较长的残效期,对黑尾叶蝉有较好的兼治作用;烯啶虫胺50%可溶性粒剂在试验剂量下对黑尾叶蝉有较好速效性和较长的残效期,苦参碱0.5%水剂对黑尾叶蝉和灰飞虱具有一定控制效果,可作为有机稻种植过程中应急用药选择.  相似文献   

9.
乐斯本等药剂防治麦田1代灰飞虱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条纹叶枯病前2年在东台市发生十分严重。该病是由灰飞虱传毒的。防治好麦田1代灰飞虱,对于压降秧池1代基数、减轻2代防治压力、控制为害损失尤其重要。为筛选防治灰飞虱的有效药剂配方,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为害,2005年我们选用48%乐斯本EC等药剂对麦田1代灰飞虱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浙江北部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流行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控制浙江北部稻区条纹叶枯病的发病流行,系统调查了病害和灰飞虱动态,并测定了灰飞虱带(传)毒率和水稻品种抗病性。结果表明,该病在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粳稻区呈上升扩大趋势,传毒媒介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 Fllen年发生5~6代,以越冬代和第一代灰飞虱成虫迁移扩散,引起水稻秧田期和本田前期传毒发病;秧苗2叶1心至4叶1心期为最易感病期,也是治虫防病关键时期;嘉兴、湖州和绍兴市等10个县(市、区)灰飞虱越冬代和第一代的带(传)毒率逐年上升,2005年为2.9%,2006年为4.42%,同比增长34.4%,但地区间差异较大;粳稻品种(品系)秀优5号、嘉优1号等发病较重,浙大532、春江050等发病较轻,HZ586表现较强抗性。综合分析认为耕作栽培制度改变、感病品种种植、冬季气温偏高和主治药剂防效下降,是该病逐年加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水稻条纹叶枯病上升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分析了江苏省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上升原因,主要与感病品种面积扩大,灰飞虱发生量逐年加大等因素有关。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省各地防治实践,初步提出了控制条纹叶枯病综合防治措施,即坚持以“治虫防病”为主,结合推广有效农业措施,如种植抗性品种,以及肥床旱育、小苗抛栽等有利于推迟播期,避开灰飞虱迁移传毒高峰的轻型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近年在海安县发生为害迅速上升,严重田块损失达60%以上。为寻找防治该病的有效方法,笔者于2002年在曲塘镇进行了化学防治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在播种处理时,采用12.5%吡虫啉可溶性液剂(商品名称必林,江苏省农药研究所南京农药厂生产)2000倍液浸种60h(小时),对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效可达71.2%,且对水稻出苗安全。如在秧田期再用100%吡虫啉WP(可湿性粉剂,下同)20g/667m2防治1次效果更好,可达85.2%。在大田前期,灰飞虱处于卵孵高峰期,田间尚未大量发病时,采用10%吡虫啉WP20g/667m2防治灰飞虱,并同时喷施5%…  相似文献   

13.
灰飞虱在苏州市吴中区粮食生产区域的持续发生,严重影响吴中区禾本科作物的生产安全。随着苏州市吴中区种植制度的调整和气候条件的改变等,水稻灰飞虱的发生呈现出新的特点。为了明确近年苏州市吴中区灰飞虱发生特点,于2017—2020年在开展了成虫灯诱监测和田间系统调查,对稻田灰飞虱种群动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17—2020年灯下灰飞虱成虫始见期基本一致,成虫种群数量总体表现为逐年降低,主害代第3代灰飞虱2017—2019年田间初始自然发生量在同一水平区域,2020年田间初始自然发生量明显低于前3年,田间高峰期的自然发生量呈显著递减趋势。通过对近年灰飞虱成虫和主害代发生期及发生量的观测、分析,可进一步掌握水稻灰飞虱种群发生规律,为灰飞虱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湖北植保》2010,(5):37-37
近日。为了抓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工作,确保水稻生产安全,湖南省农业厅根据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技术方案,向全省各级农业植保部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实施严格的“治虱防矮”防控策略,及时狠治早稻中后期本田、中晚稻秧田飞虱,最大程度减少带毒虫源,切断传播毒径,从而有效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鉴于目前市场上防治飞虱药剂良莠不齐的现状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为害特性,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2004—2015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来安发生演变特点,论述了灰飞虱发生期、灰飞虱带毒率、品种抗性、水稻播栽期及灰飞虱传毒前防效等影响该病在来安县发生为害的因素,并提出了合理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许红 《湖北植保》2000,(1):32-33
玉米粗缩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都是由灰飞虱传播的毁灭性病害,而且目前还没有防治病毒病的有效农药,所以,防治两种病毒病的关键是防治灰飞虱.  相似文献   

17.
水稻黑条矮缩病药剂防治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和大面积示范应用证明 ,播种时以吡虫啉拌种 ,秧田后期、本田前期喷施康福多、扑虱灵 ,可以较好地控制灰飞虱 ,从而有效地控制黑条矮缩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8.
小麦丛矮病,是一种由灰飞虱传毒而引起的毁火性病害.我国特别是黄(河)、淮(河)麦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河南省周口地区为害尤甚.小麦患病后,一般减产30~50%,严重田块甚至绝收.防治小麦丛矮病,必须采取“防病先治虫”的策略和方法,即抓紧麦播期和秋苗期两个有利时期,狠治传毒媒介——灰飞虱,以达到“治虫防病”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宝山区稻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虫情测报灯和田间虫情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2013—2015年对宝山区稻飞虱发生情况综合分析,明确了该虫在本区发生特点,并对稻飞虱的综合防控技术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灰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是本区常见的3种飞虱;2013—2015年,田间发生最重的年份为2014年,2013年发生最轻;田间灰飞虱发生量最高,白背飞虱次之,褐飞虱最低。稻飞虱发生与其生物特性、气候、迁入情况、栽培条件和防治水平均有密切关系。提出了预测预报、农业防治、绿色防控与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Barley yellow striate mosaic virus,BYSMV)是我国小麦产区新发现的一种病毒,为了明确该病毒的发生流行规律并建立相应的防治方法,在温室条件下对该病毒的传播方式、介体传毒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BYSMV仅由介体昆虫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传播,不能通过机械摩擦、土壤和病残体传播。该病毒在灰飞虱体内的循回期最短为6 d,接种后20 d达到传毒发病盛期。灰飞虱最短获毒和传毒时间均为1 min,病毒在小麦苗中的最短潜育期为5 d。由此可见,灰飞虱对BYSMV具有较强的获毒和传毒能力。本研究为下一步进行该病毒的寄主范围、病害的发生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手段,也为生产上预防和控治由该病毒引起的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