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草地退化和沙化面积已占全国草地面积的50%。由于该区域人口多,草地面积相对较小,造成以家庭为单位的草地承包责任制无法开展或开展难度较大,草地公用导致超载过牧、退化严重。为了从草原管理制度层面探讨解决草地公用这一问题,本研究在甘肃省永昌县典型的农牧交错带——马营沟村社区,开展了基于参与式方法的社区草地联户承包制的试验,分析试验前后社区家畜养殖规模、草地生产力、草地载畜量及抽样调查的15户典型农牧户家畜养殖与经济状况的变化。结果表明,社区草地联户承包后超载率平均下降74.27%,农牧民转变了草地管理和使用观念,并改变原有的养殖方式,促进了草地畜牧业的高效发展,提高了家庭收入。这种改革尝试为中国农牧交错带的草地管理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2.
<正>北方农牧交错区是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交错镶嵌分布,畜牧业和种植业并重的区域,更是发展现代草食畜牧业的天然优势区。但由于人口和资源压力,过度垦殖、超载放牧,我国农牧交错带存在着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等问题,成为当前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难点。2016年年底,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推动该区域加快调整农业结构,打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系列组合拳中"关键一拳"。  相似文献   

3.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处湿润气候与干旱气候、农业区与牧业区的过渡地带,草地植被类型和生态景观极具特殊性。其总面积65.46万km2,其中天然草地面积3165.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8.35%。其天然草地植被主要包括疏林草地、灌丛草地和草本植被草地三大类,面积分别为100.29万hm2、721.11万hm2和2343.7万hm2,各占该区天然草地植被总面积的3.17%、22.78%和74.05%。由于长期受到人为强烈干扰,植被退化、沙化严重,生产力急剧下降,成为我国北方生态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草地植被的恢复重建应重点注意植被类型的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与适宜的封育期限和放牧利用强度,同时加强对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大力发展季节畜牧业和减轻草地放牧压力,消除草地退化沙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河北沽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2005年科学技术部批准的首批国家36个野外站之一,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典型区域,主管部门为教育部,依托于中国农业大学。建站宗旨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及生产问题为出发点,研究该区域在生态环境安全条件下提高农牧整  相似文献   

5.
时讯     
正韩长赋主持召开农业部常务会议研究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东北黑土地保护等工作11月9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东北黑土地保护、奶业发展和农业电子政务等工作。会议原则通过《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十三五"农业部电子政务发展规划》。会议指出,北方农牧交错带  相似文献   

6.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草地植被类型、特征及其生态问题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处湿润气候与干旱气候、农业区与牧业区的过渡地带,草地植被类型和生态景观极具特殊性。其总面积65.46万km^2,其中天然草地面积3165.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8.35%。其天然草地植被主要包括疏林草地、灌丛草地和草本植被草地三大类,面积分别为100.29万hm^2、72l.11万hm^2和2343.7万hm^2,各占该区天然草地植被总面积的3.17%、22.78%和74.05%。由于长期受到人为强烈干扰,植被退化、沙化严重,生产力急剧下降,成为我国北方生态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草地植被的恢复重建应重点注意植被类型的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与适宜的封育期限和放牧利用强度,同时加强对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大力发展季节畜牧业和减轻草地放牧压力,消除草地退化沙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周可  刘会  邓波  周冀琼  杨富裕  张蕴薇 《草业科学》2013,30(9):1303-1307
本研究以农牧交错带3种土地利用方式[苜蓿(Medicago sativa)栽培草地、莜麦(Avena nuda)-苜蓿轮作地、玉米(Zea mays)作物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中有机碳的矿化量和矿化速率,以探索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苜蓿栽培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莜麦-苜蓿轮作地最低;2)相同培养条件下,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量随着时间增加而减小;3)土壤有机碳月矿化量与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有机碳矿化随土壤全氮增加而增加,但是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正11月9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东北黑土地保护、奶业发展和农业电子政务等工作。会议原则通过《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十三五"农业部电子政务  相似文献   

9.
研究五台山草地生态环境特征及草地资源利用,是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植物合理利用的一种新尝试,对更好地保护草地开发利用资源有着重要意义。对五台山草地资源概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五台山草地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由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农业部共同组织申请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优化生态—生产范式”项目正式启动。 “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优化生态—生产范式”项目力图揭示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农牧复合系统中土壤——植被——大气转换系统的能量、物质与生产力的形成与转化机制、农牧林系统耦合放大功能,重构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格局,建立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草地与农牧交  相似文献   

11.
刘云 《草业学报》2016,25(2):223-230
草农结合是一种充分利用农田资源和提高复种指数的种植模式,在我国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的背景下,草农结合的"投入-产出"研究对该种植模式的农业推广工作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运用经济学中的短期生产理论作为研究模型,从边际产量角度出发,利用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对传统粮食作物单作以及草农结合两种种植模式进行具体比较和分析。分析得出:草农结合的种植模式具有明显优势,通过改变可变要素的投入种类,可以避免仅有单一可变要素时粮食边际产量不断下降为负所带来的总产量降低的不利影响;同时可恢复土地肥力、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进而提高农牧民经济收益。另一方面,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农区水土保持以及畜牧业的发展等方面也有显著作用。因此,实施草农结合,有助于提高农民收益,更有助于农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效益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高小叶  侯扶江 《草业科学》2011,28(8):1556-1560
摘要: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区域是我国地形第一级台阶向第二级台阶的过渡区,以夏河-渭源-通渭样带为例分析农业系统结构和经济特征,自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农业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增加,人均草地面积逐渐减少;粮食作物在农作物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饲草作物比例则逐渐降低;人均草食家畜牛、羊出栏数及羊毛产量和肉类产量呈下降趋势,而食粮型家畜猪出栏数逐渐增多;农业生产总值升高,但人均产值下降;农业GDP构成中,种植业和林业的比例呈增加趋势,畜牧业比例逐渐减少;农牧民收入构成中,人均GDP、农牧民人均GDP、人均纯收入和农牧民人均收入均逐渐下降,而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  相似文献   

13.
植物功能性状与功能多样性是评价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工具。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恢复年限人工刺槐林林下草地和自然撂荒草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草地植物群落及功能性状进行调查,分析不同恢复年限草地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及功能多样性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林下草地和自然撂荒草地植物群落主要以多年生菊科和蔷薇科为主;2)随恢复年限增加,林下草地植物从以双子叶为主逐渐演替到以单子叶为主,从以菊科为主逐渐演替到以禾本科为主;而撂荒草地物种始终以菊科为主,且在恢复过程中逐渐演替为以灌木和半灌木为主的群落;3)林下草地群落水平叶片功能性状值大于撂荒草地,而群落水平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性状小于撂荒草地。撂荒草地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指数高于林下草地,撂荒草地相较林下草地具有更高的生态效益。本研究可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地生态系统功能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黄土丘陵区草本群落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植被组成的主体,而草本植物作为草地生态系统的优势群落,在黄土高原恢复植被和水土保持建设方面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本试验选取黄土丘陵区不同纬度下的草本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草本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并验证等速生长关系,以期为黄土丘陵区恢复植被、改善生态建设方面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1)在纬度梯度35.95°~38.36° N变化范围内,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带草本群落地上生物量变化范围为54.60~204.32 g·m-2,平均值156.968 g·m-2,变异系数为27.83%;地下生物量变化范围为78.88~829.64 g·m-2,平均值469.21 g·m-2,变异系数为48.87%;草本群落地下/地上生物量变化范围为 0.93~4.49,平均值2.89,变异系数为39.18%。草本群落生物量(地下、地上)大小顺序均为:森林-草原带>草原带>森林带>草原-荒漠带,且地上、地下生物量随纬度梯度变化规律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单峰型变化趋势。(2)草本群落地下与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决定系数达到0.59,且符合等速生长关系。(3)草本群落地下生物量与年均降水、年均温、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相关。气候因子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地下生物量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其影响机理还需进一步结合植物生物学和生理生态方面的综合研究才能做出准确结论。  相似文献   

15.
草地农业中的几种优化种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庆阳黄土高原试验站为依托,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生物和生态工程技术,探讨了果树与牧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构成的复合系统。从1991年开始,通过历时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系统较单一种植能有效提高环境资源利用率。叶面积指数提高2倍以上,光能利用率提高2.2倍,空间利用率提高2.0 ̄6.4倍,土地效益成倍增长,是一个在当地条件下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的种植结构。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对国内外苜蓿产业发展水平予以一定分析的基础上,论证提出了我国苜蓿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水平,走出“草粮争地”的误区,将苜蓿纳入农耕范畴和以企业为核心,带动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的观点;提出了在我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立5大苜蓿基地(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区节水型苜蓿基地、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苜蓿基地、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草地农业苜蓿基地、南疆温润盆地低产田提升改造苜蓿基地、东北低湿盐碱区土地改造苜蓿基地),种植33.33万hm2苜蓿,与“三北防护林工程”共同构建我国北方荒漠化林草生态防治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草原是中国北方温带草原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黄土高原草原与欧亚地带性草原的关系尚未阐明。本研究将黄土高原地带性草原种子植物区系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建立了黄土高原草原种子植物名录,采用植物地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黄土高原草原和内蒙古高原草原植物区系的相似性和地理成分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草原与内蒙古高原草原种子植物区系在科属水平上的区系相似度较高,但种水平的区系相似性较低。区系的地理成分有较大差异,且最主要的差异在于黄土高原草原植物区系中东亚成分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垂直地带性对黄土高原草原的形成有重要作用,适宜草原发生的环境条件使得黄土高原表现出大面积的温带草原景观,但黄土高原草原应区别于欧亚草原的地带性植被。  相似文献   

18.
苏超  薛忠民  焦锋 《蚕业科学》2012,38(1):146-151
水土流失、土壤侵蚀以及荒漠化是陕北黄土高原主要的生态环境灾害,桑树以其生理生态学特性和经济价值,成为该地区的经济与生态型树种。经长期的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在陕北黄土高原的风沙区和丘陵沟壑区分布着较为丰富的耐旱、耐寒、耐瘠薄、抗风沙的适生桑树种质资源,并形成高大乔木桑、梯田埂桑、桑草间作坡地桑、沙地灌木桑等多种桑树类型与栽植形式,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防护和特色农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通过介绍陕北黄土高原桑树种质资源的分布、不同生态类型桑树栽植与收获技术,以及桑树对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的作用,诠释桑树生态产业开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土区苜蓿人工草地群落生态与生产功能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土区苜蓿人工草地群落31年时间序列生态和生产功能演替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1)人工草地群落生态功能越来越趋向于天然草地。生态功能随群落结构变化显著,其变化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演替阶段,即2~6龄紫花苜蓿草地阶段、6~31龄苜蓿人工草地向长芒草天然草地演替的过渡阶段、31龄之后的长芒草次生天然草地阶段;苜蓿种群在6龄后开始退化演替,其重要值、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逐渐减小,群落结构趋向于复杂化,生态稳定性相对增大,群落演替逐步向天然植被演化。2)苜蓿人工草地群落生产功能呈“倒V”型变化趋势。群落生产力随演替年限延长先增大后减少,6龄苜蓿草地的年生物量最大,之后,年生物量逐渐下降。年生物量与苜蓿种群重要值相关系数最高,与多样性指数的直接通径系数最高,多样性指数和年生物量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随人工草地生长年限延长呈“倒V”型变化趋势,6龄苜蓿人工草地二者相关性最高,成为人工草地“生产”和“生态”功能的转折点。3)可通过灭杂、施肥、有效利用水分和探索适宜栽培种植方式来遏止人工草地向“生态稳定性”天然草地恢复的趋势,延缓其“生产稳定性”,以保持人工草地的生产、生态可持续。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草原景观斑块形状的指数和分形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李斌  张金屯 《草地学报》2010,18(2):141-147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景观斑块形状指数和分形分析方法,对黄土高原地区草原景观斑块的形状以及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45种草原景观斑块形状指数相差悬殊,垂穗披碱草(Form. Elymus nutans Griseb.)草甸草原和川青锦鸡儿(Form. Caragana tibetica Kom.)草原的斑块圆环度指数之差达到20.8460,反映出黄土高原草原景观斑块的边界率相差较大,表明草原景观斑块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活跃程度相差较大。草原斑块的形状明显偏离于圆形和方形,为不规则形,这与黄土高原地区破碎的地形密切相关。不同类型草原景观斑块分维数变化较大,早熟禾(Form. Poa sphondylode Trin. ex Bunge)草甸草原的分维最大,其格局是最为复杂的。多根葱、大苞鸢尾(Form. Allium polyrhizum Turcz. ex Regel and Iris bungei Maxim.)草原的分维最小,其格局是最简单的。这些都反映出黄土高原地区草原景观异质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