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水稻早穗是水稻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现象,它受到品种、外界环境、栽培条件等多重影响。从水稻品种、秧田及本田管理等方面简要概括了水稻早穗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水稻早穗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极端气候频繁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稻正常生产,2009年八五八农场气候属于倒春寒气候,水稻个别品种也出现了部分早穗现象,给水稻生产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本文针对早穗出现的症状,分析了其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国杂交水稻品种在柬埔寨马德望省的种植长势和产量表现,为中国杂交水稻在柬埔寨马德望省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012年旱季(1~4月),将3个中国杂交水稻品种(早优362、特优362和桂源优362)与当地水稻品种(Senpidao)种植于柬埔寨马德望省,测定比较不同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结果】不同水稻品种株高间差异显著。中国杂交水稻品种株高均显著高于当地对照品种(Senpidao),但分蘖数较低。中国杂交水稻品种的每穗粒数和穗长也显著高于当地对照品种,其中特优362的每穗粒数最多,桂源优362的穗最长。早优362的千粒重均高于其他3个品种,而特优362和桂源优362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品种。此外,每穗粒数、穗长和产量间表现出极显著的相关性。【结论】中国杂交水稻适合在柬埔寨种植,旱季在马德望省的Toul Samrong土壤种植可比当地品种增产23%~38%。  相似文献   

4.
水稻早穗是指水稻在秧田期间主茎就开始幼穗分化,移栽到大田后过早抽穗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植株变矮、高矮不齐、剑叶特长,株叶形态改变,形成野鸡尾。在同一丛内有的抽穗、有的孕穗、有的则正在长蘖,致使抽穗参差不齐,穗长、穗粒数相差很大,成熟期不一致,影响水稻产量的提高。形成水稻早穗的原因与品种特性、移栽秧龄、气候因素和环境条件、秧田播种量  相似文献   

5.
水稻覆膜湿管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研究了水稻覆膜后在湿润管理条件下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品种、旱育早播、配方施肥、大三围稀植栽培等配套技术,使水稻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得到较好地协调,产量较常规栽培增加40%以上。并且覆膜能促使水稻早生快发,低位分蘖多,群体上升快,成穗率较高。水稻覆膜湿管能提早成熟,降低病、虫、草害,节省用水。  相似文献   

6.
水稻和小麦穗子都是着生在茎秆顶部,但小麦的穗是直立的,而水稻的穗却大多是弯曲的。早在60年代初,殷宏章等在稻、麦群体结构研究中就注意到穗对群体光分布的影响,认为小麦穗直立有利于自身的光合作用,遮光面积小;并指出水稻灌浆后期消光系数升高可能与穗下垂有关。可是由于过去水稻品种绝大多数是弯穗的,人们对这个问题并没有深入研究。最近育成的辽粳5号等高产品种,穗子是直立的,因而穗的直立性问题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作者等曾根据穗的弯曲程度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分析了穗的直立性与其它形态性状的关系及对物质生产的影响,本文拟对群体结构和冠层光分布进行初步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D优10、D优5 27等主栽晚熟水稻品种穗颈瘟长期预报模型的Ra2为0.912333-0.952189.各模式的差异是随因变量(Y)的变化,与其相关的气候因子不同.这种差异是由于品种的抽穗期、耐低温程度不同造成的.低温是降低水稻抗性从而引发穗瘟颈的诱导性外因,依据品种耐低温程度,水稻品种可分为低温重发型品种和低温发病型品种,低温重发型品种D优10发病早,成熟晚的D优10遇低温发病重,低温发病型品种D优527发病晚.一个品种穗颈瘟重发是充足的菌源、孕穗抽穗期丰富的降雨和低温等条件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1水稻早穗发生的原因水稻早穗是指在秧田期间水稻主茎、幼穗已经开始分化或形成,移栽大田后过早抽穗的现象。发生早穗的稻田,早的在移栽后10 d以上,迟的不到1个月就开始抽穗。早穗植株表现为瘦弱矮小,叶色淡,分蘖少,穗子小,穗型异常,有的稻穗不能全部抽出剑叶,因此造成产量损失。水稻早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  相似文献   

9.
2000~2001年新沂市一些水稻田块早丰9号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小穗翘穗现象,农民称之为"直枪子",它给水稻产量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和影响.部分群众误认为是该品种种性退化,其实不然.形成小穗翘穗的主要原因是高产栽培过程中水稻自身营养失调和水肥调控不当,并受到土壤残毒、病菌侵染、气候影响等相关因素的制约.为防止和减少小穗翘穗的发生,提高品种的产量和质量,现根据试验、调查、研究的有关情况作简要分析综述.  相似文献   

10.
北方水稻直播栽培的农艺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水稻温光反应特性、北方气候生态特点和种植制度、水稻直播栽培的特殊性等内容,对北方水稻直播栽培涉及的农艺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讨论,认为水稻直播栽培与育苗移栽的本质差别在于二者的生育期、生育进程和灌浆期不同;北方水稻直播栽培的适宜产量构成策略应是穗数型或穗粒兼顾型,适宜品种应能实现在当地无霜期内“无缝连接,满负荷工作”;选育或选用直播品种,应该兼顾耐寒性、光敏感性和分蘖势等几方面,穗型以一次枝梗较多的小穗为宜;北方水稻直播栽培管理,应遵循播量宜大、管理前促、化控促早和收获宜迟4个原则.此外,还对北方水稻直播栽培需要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对北方水稻直播栽培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水稻早穗的原因是早熟品种前期遇到高温和栽培管理不当,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12.
根据促分蘖早生快发创造高产群体结构、促穗足穗大籽粒充实优化产量结构因素等水稻高产栽培原理,从品种选择、培育壮秧、适时移栽、平衡施肥、科学管水、综合防治病虫害等各个生产环节总结了山区中稻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对早播迟栽中稻的穗数、生育期及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进行了研究探讨,结果表明,不同的播期、品种及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早播迟栽比迟播早栽大田生长期长24d,延长水稻的营养生长时间,故而增加有效穗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4.
选择不同生育期的早、晚稻品种各8个,研究宽窄行和等行机插秧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分蘖特性.结果表明:水稻机插秧缓苗期的长短与插秧机的性能有关;机插对早稻分蘖的影响大于晚稻,早稻比晚稻分蘖起始慢、分蘖期长,不同品种的单株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差异较大;在相同密度的情况下,宽窄行机插处理水稻在缓苗期后分蘖发生快、消亡慢,宽窄行机插有利增加水稻分蘖、有效穗数以及提高水稻产量;不同品种的机插适应性有差异,生育期短、单株分蘖力强和单株有效穗多的品种适合机插;机插对水稻缓苗的影响应该可以通过提高插秧机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科技动态     
3个日本水稻新品种 1990年,日本有关单位申请登记的水稻新品种除“高鸣”、“稔糯”、“梦光”(见本刊1991年第9期)外,还有3个水稻新品种。 早风 该品种是由“北育74”与“道北36”杂交育成的移栽用特早熟、矮秆、短穗、多穗型粳稻品种。其抽穗期比“早黄金”迟1天,成熟期早2天。产量比“上育393”稍低,与“早黄金”接近。在外观品质上,由于心、腹白稍多,比“上育  相似文献   

16.
针对水稻旱直播栽培的特点,提出水稻旱直播在品种选择上要确保安全齐穗期抽穗、要早播、早灌水、早出苗;在施肥上要氮、磷、钾、微量元素合理使用,采取除草措施,控制草害。  相似文献   

17.
选择不同生育期的早、晚稻品种各8个,研究宽窄行和等行机插秧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分蘖特性。结果表明:水稻机插秧缓苗期的长短与插秧机的性能有关;机插对早稻分蘖的影响大于晚稻,早稻比晚稻分蘖起始慢、分蘖期长,不同品种的单株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差异较大;在相同密度的情况下,宽窄行机插处理水稻在缓苗期后分蘖发生快、消亡慢,宽窄行机插有利增加水稻分蘖、有效穗数以及提高水稻产量;不同品种的机插适应性有差异,生育期短、单株分蘖力强和单株有效穗多的品种适合机插;机插对水稻缓苗的影响应该可以通过提高插秧机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8.
正水稻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水稻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影响本国的粮食安全,也关系到世界的粮食安全。近年来随着水稻产量的不断的提高,水稻生产环境也在发生一些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频繁发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了水稻正常生产,今年三江地区气候属于倒春寒气候,水稻个别品种也出现了部分早穗现象,给水稻生产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本文针对早穗出现的症状,分析了其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一些预防措施,希望能为红卫  相似文献   

19.
利用农垦58衍生系研究浙江省晚粳产量和植株形态的改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阐明晚粳稻产量与植株形态的关系。【方法】以农垦58及其衍生系为材料,通过在同一生态条件下的种植试验,比较不同时期水稻品种的产量、叶部、茎部和穗部性状,分析近几十年浙江省晚粳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及植株形态的演变,并进行产量和植株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浙江省晚粳产量增加最快的阶段是60年代,此阶段的水稻品种类型可分为穗粒兼顾型和穗数型;70年代后产量增幅较慢,品种多为穗粒兼顾型。在植株形态中,近代品种(育成年份1985~1995年)的剑叶长度、上3叶的叶基角小于早代品种(1985年以前育成),倒3叶长度、剑叶和倒3叶的宽度大于早代品种;近代品种较矮,各节间长度均小于早代品种,但茎秆密度和单位叶鞘重于早代品种,而着粒密度高于早代品种。植株性状和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剑叶和倒2叶的长度、上3叶的叶基角和叶片曲率、倒1和倒2节节间长度与产量存在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产量显著正相关。【结论】水稻产量的提高和植株形态的改良有很大的关系,提高浙江省晚粳单产的可行途径是在保持高结实率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20.
水稻稻瘟病在江苏省太仓市常年以轻发生为主,且主要为穗颈瘟,1997~2013年太仓市穗颈瘟连续17年轻发生,而2014年为中等发生,2016年属中等偏重发生,趋向重发。究其原因:近年来"武运粳30号""南粳46"等感病水稻品种在太仓市大面积种植是当地穗颈瘟发病的主要因素;太仓市水稻抽穗期强降温偏早(8月底最低气温20℃)及抽穗后期连续高湿天气(相对湿度90%)、雨量多(或雨日多),也有利于当地穗颈瘟的发生。防治穗颈瘟要兼顾气象因素,科学开展预测预报工作,坚持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如推广适合太仓地区的抗耐性水稻品种种植,科学肥水管理,穗颈瘟重发年份要选择高效药剂,全面实行穗期2次用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