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杂交籼稻产量及中后期群体质量的影响,进行4种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全生育期湿润灌溉、全生育期常规淹水、够苗前浅水+中期搁田+抽穗结实期干湿交替、够苗前浅水+中期搁田+抽穗结实期浅水)试验。结果表明:够苗前浅水+中期搁田+抽穗结实期干湿交替管理模式的有效穗、结实率和产量均最高,分别为18.0万穗/667m~2、90.2%和787.0kg/667m~2;穗粒数和千粒重在4种水分管理模式中差异不显著。移栽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所有处理茎蘖数增加较快,全生育期常规淹水处理的高峰苗多、成穗数低,全生育期湿润灌溉使植株高度降低。  相似文献   

2.
以辽粳101为供试材料,在辽中开展不同分蘖肥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蘖穗肥比例4∶4∶2,6叶施用分蘖肥,即M6处理产量最高,为682.8 kg/667m~2,比对照增产17.5%;基蘖穗肥比例5∶4∶1,6叶施用分蘖肥,即L6处理次之,产量为650.3 kg/667m~2,比对照增产11.9%;基蘖穗肥比例4∶4∶2,5叶施用分蘖肥,即M5处理再次,产量为628.6 kg/667m~2,比对照增产8.2%。综上分析,水稻3.5叶龄插秧,6叶期施用分蘖肥效果最好,5叶次之,7叶最差。  相似文献   

3.
试验共设5个处理,探讨了玉米在苗期5种割尖处理的增产效果。5~6叶割尖的2个处理产量分别为875. 5kg/667m~2与891. 3kg/667m~2,比对照分别增产17. 1%、19. 2%,均比对照增产显著; 4叶割尖处理的产量为761. 1kg/667m~2,仅比对照增产1. 8%,未达到显著水平; 7叶割尖处理的产量为702kg/667m~2,比对照减产6. 5%。因此,在承德县区,玉米种植时,以5~6叶割尖为宜,既能降低株高、穗位高,提高抗性,又能增加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长效多元复合肥在水稻生产中的施用效果和作用机理,于2017—2019年进行了大田小区对比和大田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大田小区对比试验中,施用高浓度复合肥的对照田水稻平均产量为490.43 kg/667m~2,施用长效多元复合肥的处理3 a平均水稻产量为566.43kg/667m~2,增产76kg/667m~2,平均增产率为15.50%,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大田示范对比试验中,对照田水稻平均产量为563.88kg/667m~2,处理田水稻平均产量为644.42kg/667m~2,增产80.54kg/667m~2,增产率为14.28%。总的来看,长效多元复合肥氮、磷、钾养分配比合理,且富含中微量元素,适宜在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适合武平县推广种植的优质稻品种(组合),2020年以宜优673为对照,选用9个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进行田间对比试验,考察新品种在武平县的种植表现。结果表明:广8优676、昌两优8号产量分别为609.4kg/667m~2、606.4kg/667m~2,分别比对照增产57.6kg/667m~2、54.6kg/667m~2,增幅分别为10.4%和9.9%,达极显著水平;禾两优676产量为588.2kg/667m~2,比对照增产36.4kg/667m~2,增幅6.6%,达显著水平;3个品种田间表现为熟期适中(全生育期128~130d),植株整齐,有效穗多,穗粒数多,结实率较高,后期转色好,稻曲病轻,未见叶瘟和穗瘟,适合武平县烟后稻及晚稻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贵州凤冈县的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尤其是施肥的科学性,让土壤恢复地力,保护生态环境,矫正当前一些不科学的施肥习惯,在当地进行了几组肥效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处理的实测产量为509.15kg/667m~2,习惯施肥处理的实测产量为484.89kg/667m~2,有机肥处理的实测产量为341.14kg/667m~2,空白处理的实测产量为263.44kg/667m~2。配方施肥处理比习惯施肥处理增产24.26kg/667m~2,增产率为5%,配方施肥处理比有机肥处理增产168.01kg/667m~2,增产率为49.25%,配方施肥处理比空白处理增产245.71kg/667m~2,增产率为93.27%;习惯施肥处理比有机肥处理增产143.75kg/667m~2,增产率为42.14%,习惯施肥处理比空白处理增产221.45kg/667m~2,增产率为84.06%;有机肥处理比空白处理增产77.7kg/667m~2,增产率为29.49%。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水稻旱直播技术在黑龙江东部地区的适应性,以机插秧水稻为对照,采用布谷2BFT-12播种机,对旱直播条件下水稻的生长性状、产量、经济效益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机插秧相比,旱直播水稻生育期缩短24 d,叶片数减少1.5叶,各生育时期的株高均降低。旱直播水稻在8.1叶左右达到分蘖高峰期,总茎蘖数为656株·m~(-2),最终总茎蘖数为621株·m~(-2),有效分蘖率为74%。旱直播条件下,水稻穗长、单穗粒数、千粒重均比机插秧降低,分别减少4.8 cm,30粒,0.3 g;实测产量较机插秧降低50 kg·(667 m~2)~(-1)。旱直播水稻比机插秧节省成本199元·(667 m~2)~(-1),产值减少435元·(667 m~2)~(-1),纯效益降低236元·(667 m~2)~(-1)。  相似文献   

8.
寒地水稻秸秆还田配施氮素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区对比的方法研究了水稻秸秆在不同处理条件下还田对水稻生长和产量以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秸秆还田后对水稻产量均产生增产作用,增产范围在2.7%~10.6%。其中秸秆全量还田(500kg/667m^2)配施碳铵14kg/667m^2+碳酸钙20kg/667m^2时水稻产量最高,达到553.4kg/667m^2,比对照每667m^2增产10.6%;其次是秸秆半量还田,配施碳铵14kg/667m^2的处理,667m^2产547.8kg,比对照667m^2增产9.5%;秸秆全量还田+施碳铵6kg/667m^2的处理产量最低,增产率为2.7%。同一调查日期内各处理株高相近。处理4对水稻稻瘟病、胡麻斑病、褐变穗等病害的抗性明显增强,稻瘟病发病率降低20%,抗倒伏和抗早衰能力明显增强。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穗粒数、空瘪率呈递增趋势,千粒重呈下降趋势。碳铵施用量与产量呈良好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1。处理4比处理3每667m^2增产水稻18.3kg,增产率为3.4%。  相似文献   

9.
为验证马拉松~缓释肥料对水稻生产的节肥、省工、节本、增产、增效作用,特进行了马拉松~缓释肥料的应用效果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期,处理(2)(缓释肥区)每667 m~2只施促蘖肥马拉松R缓释肥25kg、不施保蘖肥,在比处理(1)(常规肥区)每667 m~2减施N 3.05 kg、P_2O_5 0.1 kg、K_2O 0.5 kg的条件下,肥料用量减少14.9%,成穗率提高6.3%,每穗实粒数增加5.01%,理论产量和实收产量分别增产3.69%、2.04%,每667 m~2节本增效55.97元。  相似文献   

10.
施氮肥时期对土壤供氮、稻株吸氮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不同施氮肥时期对土壤供氮、稻株吸氮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基肥对土壤供氮影响持续期长 ,一直持续到成熟期。蘖肥对土壤供氮仅影响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穗肥对土壤供氮影响到抽穗至成熟期。不施基肥与施基肥相比 ,植株各生育期的吸氮量少 ;不施蘖肥与施蘖肥差异较小 ,仅影响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到拔节期的吸氮量 ;不施穗肥的植株拔节到成熟期吸氮量下降 ,而不施粒肥仅影响抽穗至成熟期的吸氮量。基肥施用量在保证 N-n叶龄期达到够穗苗数的情况下 ,不施或少施蘖肥 ,增施粒肥量 ,有利于提高茎蘖成穗率 ,促进穗大粒多而高产。  相似文献   

11.
《农技服务》2020,(1):7-9
为磷动力在油菜高产栽培上的推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比较了直播与育苗移栽2种种植方式下施用磷动力1kg/667m~2、2kg/667m~2与45%(15∶15∶15)复合肥25kg/667m~2作底肥时,油菜生长及产量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施用磷动力1kg/667m~2的油菜苗期株高、最大叶长宽、根湿重、茎叶湿重及开盘直径等指标与施用45%复合肥25kg/667m~2的相当,而施用磷动力2kg/667m~2的多项生长指标均高于复合肥处理;直播和移栽试验各产量性状及产量均以磷动力用量2kg/667m~2时最高,分别比施用复合肥增产20.42%、18.75%,分别比不施用底肥增产49.95%、47.43%,产值分别为917.45元/667m~2、1 144.64元/667m~2,利润分别为280.45元/667m~2、458.64元/667m~2,比施用复合肥处理分别增收152.07元/667m~2、177.22元/667m~2,投入产出比亦为最高。因此,在油菜高产栽培中使用磷动力(后期配合钾肥)替代底肥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推荐用量为2kg/667m~2。  相似文献   

12.
试验结果表明,单季杂交水稻机械穴直播具有产量高,效益好的优点,比塑盘育秧手工插秧增产6.1%,667 m~2纯收入增加246元。表现为分蘖发生早,速度快,有效分蘖终止期明显提早,齐穗期和成熟期明显提早,最高茎蘖苗明显增多,成穗率明显降低,以稳穗、多粒、高结实率和高粒重获取高产。  相似文献   

13.
水稻大田群体晒田时期在距拔节期20d左右的6月中旬分蘖高峰期,气象因子初步分析, 6月15日左右日平均气温在22℃以上为晒田始期临界点,以晒田至复水期(各处理均晒田7d)时段内平均积温166.5±4.48℃,日均23.8±0.61℃达到分蘖高峰期,其中以晒田前期是增加有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的关键时段;适宜晒田的茎蘖数以达到17--18万株/666.7㎡开始晒田;秧苗移栽大田至返青期,群体茎蘖数出现平均减蘖30%左右,以此权衡适宜移栽基本苗数。  相似文献   

14.
为加快汇川区的酒用有机高粱推广力度,保障有机原材料供应,本试验主要以通过国家认证公司认证的有机肥品牌为试验材料进行对比,结果为:以D处理产量最高,为290.91kg/667m~2,比对照增产68.42%;B处理居第二位,比对照增产49.12%;A、C处理居第三、第四位,分别比对照增产41.23%、34.21%。农艺性状以D处理最好:穗粒数比对照多439.8粒,千粒重比对照高2.5g。  相似文献   

15.
宁麦26具有高产稳产、中强筋品质、中抗赤霉病和成熟期较早的综合优良特性。在参加江苏省淮南地区历年区域试验中,平均全生育期210 d左右,与对照品种扬麦11号(为目前淮南地区推广品种中最早熟品种)相当或略早;在2012—2014年度江苏省淮南片区试中,2年平均产量482.60 kg/667 m~2,比对照品种扬麦11号增产7.10%,增产点次率94.74%,2014—201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52.88 kg/667 m~2,比对照扬麦11号增产6.70%,增产点次率100%;国家长江中下游组2013—2015年2年区试结果,平均产量418.80 kg/667 m~2,比对照品种扬麦20增产5.00%,增产点次率75.7%,2015—201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38.20 kg/667 m~2,比对照品种扬麦20增产7.44%,增产点次率100%。各地初步试验(种)和小面积示范结果,一般产量450 kg/667 m~2左右,高产田块可达500 kg/667 m~2以上;平均容重824 g/L,粗蛋白质含量14.80%,湿面筋含量31.87%,稳定时间10.2 min,硬度指数64.6;抗-中抗赤霉病。适合江苏淮南及江淮中下游稻麦两熟制地区种植。此外,还阐述了宁麦26相应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6.
《浙江农业科学》2016,1(11):1936
<正>1浙粳99系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联合选育的单季常规晚粳稻品种(浙审稻2016005)。株型紧凑,茎秆较粗,穗大,落粒性较好。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稻种植。1.1产量表现2013年浙江省单季晚粳稻区试每667 m~2产量630.2 kg,比对照秀水09增产6.5%,达极显著水平;2014年续试每667 m~2产量637.8 kg,比对照秀水09增产9.4%,达极显著水平。2015年省生产试验每667 m~2产量600.8 kg,比对照增产8.3%。1.2主要特征特性该品种株型紧凑,分蘖力中等,剑叶短挺,叶色淡绿,穗大、直立、着粒密,谷粒椭圆形,颖尖  相似文献   

17.
为大眼泥田水稻高产硅肥施用提供依据,设置田间试验比较了每667m~2施用SiO_28kg、16kg与不施(对照)的水稻主要性状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水稻的最高苗、株高、有效穗、穗实粒数、穗长、千粒重施SiO_28kg和16kg的均较不施的有所提高,但差异均不显著。水稻产量施SiO_216kg的达633.3kg/667m~2,较不施的增加90kg/667m~2,增产率达16.57%;施SiO_28kg的较不施的增加62.9kg/667m~2,增产率为11.58%;施SiO_216kg的较施SiO_28kg的增加27.1kg/667m~2,增加率为4.47%;施SiO_28kg、16kg与不施的水稻产量差异显著,施SiO_28kg与SiO_216kg差异不显著。认为有效硅含量中等的大眼泥田水稻高产种植适宜SiO_2施用量是8~16kg/667m~2。  相似文献   

18.
蔺草田不同肥料追施效果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蔺草田追施不同肥料对蔺草草茎品质、产量的改善和增产效果,2013年进行了蔺草田不同肥料追施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蔺草田追施"土力根"生物肥后,效果最好,可促进根系活力,茎蘖增,有效草茎多,成草率高,草茎长,单茎重,每667m2干茎产量达432.8kg,比CK增产18.4%。  相似文献   

19.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具有高产、省工、节本、精确定量的优点。该技术体系是在根据品种特性、目标产量、栽培方式确定适宜基本苗的基础上,促进有效分蘖。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够苗,通过水肥调节控制无效分蘖,把茎蘖成穗率提高到80%~90%(粳稻)和70%~80%(籼稻),再通过适时适量施用穗肥,主攻大穗,协调足穗与大穗以及与提高结实率的矛盾,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0.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具有高产、省工、节本、精确定量的优点。该技术体系是在根据品种特性、目标产量、栽培方式确定适宜基本苗的基础上,促进有效分蘖。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够苗,通过水肥调节控制无效分蘖,把茎蘖成穗率提高到80%~90%(粳稻)和70%~80%(籼稻),再通过适时适量施用穗肥,主攻大穗,协调足穗与大穗以及与提高结实率的矛盾,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