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以安徽省为例,基于其2007-2016年间旅游业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基本概况,通过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机理。结果显示:(1)2007-2016年安徽省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从整体来看两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总体上升;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不断提高。(2)安徽省2007-2016年间旅游业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实现了轻度失调向协调发展过渡,并在2016年达到了中级协调水平,旅游业和新型城镇化发展逐渐渗透,相互促进。(3)安徽省旅游业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从2007-2011年旅游业滞后发展到2012-2014年旅游业滞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滞后发展交替出现到2015-2016年新型城镇化滞后发展的阶段。并基于此结果,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选取1997-2015年重庆市数据,对产业结构与城镇化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重庆市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与城镇化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城镇化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格兰杰原因,但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抑制作用,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具有一定滞后推动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不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由此说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没有与城镇化之间建立良好促进作用;城镇化发展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在短期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反向作用,在长期反向作用并不明显;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在长期过程中有稳定推动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最后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选取包括非农业人口比重、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等在内的10个指标,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得到人口城镇化指数和土地城镇化指数,采用协调模型从时间和空间维度计算得到陕西省2000-2014年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以及2014年度陕西省各市(区)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看,2000-2014年人口城镇化指数和土地城镇化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土地城镇化指数大于人口城镇化指数,协调发展水平由最初的失调阶段在经历了调和阶段后,增加到协调发展阶段;从空间维度看,陕西省11个市(区)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偏低、协调发展阶段差距大、协调发展类型区域分异明显、人口城镇化滞后型明显。  相似文献   

4.
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测度指标体系,以耦合协调模型为研究方法,对甘肃省2000—2015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从城镇化指数对比来看,甘肃始终表现为土地滞后型;(2)甘肃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失调阶段(2000—2005年)、过渡阶段(2006—2008年)、协调阶段(2009—2015年),城镇化协调类型从严重失调衰退土地滞后型发展为优质协调发展土地滞后型。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6):169-172
进入21世纪以后,云南省的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房地产投资也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本文在总结国内关于城镇化与房地产投资关系的基础上,对云南省城镇化与房地产投资关系进行研究。本文的实证分析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针对云南省总体1995-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再具体到云南省各州市1995-2014年的面板数据分析。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9):177-180
随着2014年3月16日中央颁布实施的首份城镇化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成为了一个重大课题。介绍了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分析了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并以浙江省为例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借助spss、Eviews统计软件,得出实证结果。最后,从经济、产业、人口、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1年各市城镇化和粮食安全相关数据,建立了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的评价体系,使用熵值法测度城镇化综合指数和粮食安全综合指数,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对耦合协调阶段以及相对发展类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2011—2021年黑龙江省地级市平均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从0.541增至0.624,耦合协调类型由勉强协调发展到初级协调,协调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空间格局上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从相对发展来看,黑龙江省各地级市整体从城镇化滞后型和粮食安全滞后型为主转为粮食安全滞后型和同步发展型为主,根据不同类型,制订相应对策,使城镇化和粮食安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侯小卫 《安徽农业科学》2011,(10):6220-6223
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关系进行了I/U和N/U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总体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改革开放后这种滞后现象趋于缩小,2003年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最为协调,但自2003年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又有逐步增大趋势;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受自然基础和政策因素影响,各地区又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其中东、中部地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东北地区城镇化超前于工业化,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不高,但却与工业化发展最为协调。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区际差异性,要求在不同的区域实行不同的政策,东部地区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中部地区可在壮大现有城市规模和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加快中心城市的发展;西部地区应走集中型城镇化道路;东北3省应以大力提高当地工业化的质量、加快产业结构提升为主,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产业结构面临转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动力也在转变,作者将泛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泛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阐述了二者的互动机理,并为泛旅游产业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建议,以期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标体系,采用协调度模型分析了陕西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水平。结果表明,2000—2013年陕西省城镇化由土地城镇化滞后型发展到人口城镇化滞后型,协调度由"基本协调"转变为"较协调"。  相似文献   

11.
以抚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口结构、生活水平、土地结构和土地利用投入产出4个方面,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协调发展模型为研究方法,对抚州市2007—2016年人口与土地间的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呈重度失调向中度协调发展趋势;人口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协调状态由重度失调土地城镇化滞后型向初级协调人口城镇化滞后型阶段转变;抚州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速度相对一致,但人口城镇化速度稍显不足。  相似文献   

12.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是否协调,是判断新型城镇化发展健康与否的关键要素。根据城镇化内涵,建立长春市2006~2015年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结果表明,2006~2015年,长春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指数连续上涨;2008~2010年,土地城镇化指数增长速率与人口城镇化相比明显加快,且于同年赶超人口城镇化指数,发展类型由土地滞后型变为人口滞后型;2010年以后,两者的增长速率接近且总体相对平稳,协调发展程度由2006年的中度失调衰退进展为2015年的中度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长春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优化路径,以期为长春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前提.该研究根据韩城市相关统计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对韩城市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韩城市存在工业化超前、城镇化滞后的问题.对此,提出通过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工业结构和发展战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型工业化等措施,推进韩城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定量研究人口与土地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协调发展程度,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是实现城镇化进程中区域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河南省为研究区,构建土地与人口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河南省1990-2014年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自1990年以来,河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数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分别提高了0.660、0.682,且从2006年开始,土地城镇化指数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城镇化指数增长速度,与人口城镇化指数的差距逐渐缩小,系统耦合协调度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轻度失调阶段达到了2014年的初级协调发展水平。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政府应紧紧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配套措施建设,加强城镇建设用地管控,同步推进国土综合整治,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5.
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2011—2019年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11—2019年黄河流域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始终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②黄河流域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从城镇化的内涵和具体任务的角度宏观上肯定了我国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城镇化进程缓慢、水平偏低,空间分布不均衡,是我国现阶段城镇化问题的现状,也导致城镇化建设的滞后。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理论误区、资源不足、体制不健全、规划不合理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研究和分析,提出推动农业产业化、工业化、以小城市作为载体、加强制度创新以及加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推动欠发达民族地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方法]采用改进后的熵值法构建青海东部重点开发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复合指标评价体系,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GeoDA对研究区进行县域新型城镇化水平时空测度及评价。[结果](1)在2004-2014年间,青海东部重点开发区的综合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基础设施城镇化均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城镇化指数呈下降趋势,2009-2014年县域城镇化发展速度高于2004-2009年;(2)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显著:Moran’s I由2004年的0.525 2上升至2014年的0.595 1,说明新型城镇化水平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聚现象,并且集聚有进一步的增强趋势,LISA局域自相关显示城镇化水平县域差距大,城镇化水平断层明显。[结论]该区域城镇化水平高的县域应发挥辐射扩散作用,加强同邻近周边县级城镇的交流和联系,促进县域城镇化的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8.
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丰富和完善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政策体系,加大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同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新疆农牧业现代化规划和城镇化规划纲要,构建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995-2013年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综合评价值整体上均呈上升趋势;耦合度波动幅度不显著,基本徘徊在0.49左右;而耦合协调度由1995年的0.283 2上升至2013年的0.725 4,上升趋势明显。但从耦合协调类型来看,2013年刚步入中度协调阶段,离高度协调和极度协调阶段差距依然较大;且仅有2010年属于城镇化发展滞后型,其余年份均为农业现代化滞后型。研究表明新疆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匹配化程度依然偏低。为进一步促进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提出使农业现代化发展有效内洽于新型城镇化进程、给企业创造良好环境、继续完善城乡流通体系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比2000—2014年库尔勒市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及全疆的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水平,研究格库铁路疆内段沿线县市的城镇化进程.结果表明,库尔勒市的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水平高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全疆,经济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且经济城镇化对人口城镇化具有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的概念及内涵入手,构建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2003-2011年咸宁市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采用熵值法计算咸宁市2003-2011年的人口城镇化指数和土地城镇化指数,研究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咸宁市人口城镇化指数和土地城镇化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二者发展不协调,土地城镇化滞后于人口城镇化,城镇化发展水平由失调衰退阶段逐步向协调发展阶段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