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农村土地抛荒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加大对农业宏观调控力度的背景下,土地抛荒问题仍然严重地存在。本文试图从农民是理性的“经济人”这一假设出发,以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土地抛荒背后的原因是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边际成本高于边际收益,进而得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政府要积极引导、帮助农民降低农业交易费用、机会成本,从而降低边际成本,提高边际收入。进而提高农业的效益。  相似文献   

2.
农村土地抛荒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土地抛荒现象为例,指出了我国土地抛荒的现实性,进而从土地承包制度等方面指出了土地抛荒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要从建立土地抛荒责任追究制和督察制度;创新制度,促使土地流转;实行土地承包大稳定、小调整制度;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等方面来解决土地抛荒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吕梁山区出现了大面积的耕地抛荒现象,直接阻碍了当地土地利用和农民增收,因此耕地抛荒问题已经成为吕梁山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更应该充分利用乡村的土地资源提高农民收入。利用文献综述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研究了吕梁山区耕地抛荒现象及其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对策。研究发现吕梁山区耕地抛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一是外出务工比在家务农收入高;二是农业生产条件限制导致的耕地抛荒;三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解决吕梁山区耕地抛荒问题的对策主要有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农业政策补贴制度;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收益。  相似文献   

4.
一、土地流转现状分析近几年,由于农产品价格偏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生产成本较大,农业效益趋低,再加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逐渐增多,农村土地粗放经营和抛荒现象开始出现,并有蔓延和扩大的趋势。土地由1995年二轮承包时的热俏,冷到了成为部分农民欲甩不能的负担。据调查,在怀宁县各乡镇土地抛荒现象均有不同程度存在,如腊树、小市镇、皖河乡等水利设施较好的农业大乡(镇),抛荒程度也有5%左右;而如江镇、凉亭乡等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且农业基础设施一般的乡镇,抛荒和半抛荒更为严重,高达30%左右。为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的需要,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5.
一、现阶段土地抛荒现象的特点 土地抛荒现象是在"二轮承包"过后逐渐出现的,特别是近年来呈现出迅速发展之势.其特点如下:1.土地抛荒现象普遍存在于全国各地,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全国范围内不论是生产条件、自然条件好的地区还是差的地区,均有土地抛荒现象存在.如发达的东部地区江、浙等省的一些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和自然条件较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地区也有大面积的抛荒.在中西部地区,有一些被抛荒的土地处于省域或县城的郊区,如安徽省蚌埠市的郊区等,这些地区往往被认为是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前几年的土地抛荒基本上都处于生产条件比较差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建设加快发展,使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并不断地涌进城市,导致农村出现农田无人耕种的现象。严重的耕地抛荒将会不利于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国家粮食的生产安全。为此,提出了保护耕地的重要性,针对耕地抛荒现象用边际收益模型诠释了农产品收益低;用供给与需求曲线分析改革开放对耕地的影响;玉林地处丘陵地带耕地质量差等是导致耕地抛荒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农业政策补贴,大力兴办特色农业和兴修水利,实施"小块并大块"耕地整治模式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对当前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农村土地抛荒现象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深层次问题的综合表现。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抛荒的原因,提出治理土地抛荒的对策,从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发展农业的关键所在。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农村土地经营权分散造成大量土地抛荒与休闲农业土地供给不足的矛盾日趋激烈。该文以休闲农业为视角,探寻如何进行土地流转以解决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土地取得问题。  相似文献   

9.
缓解土地抛荒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政府出台许多惠农政策,农村土地抛荒呈现蔓延之势。以肇庆市林家村为例,找出土地抛荒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改善生产条件、发展新型农业、转变发展观念、促使劳动力回流和加强村委会建设等建议,缓解土地抛荒现象。  相似文献   

10.
论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胜利 《现代农业》2005,(10):35-35
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实现了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形成了土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使用的格局,特别是土地三十年不变的政策更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之农村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过去群众爱田、惜田,争相要田,以满腔热情投入土地,比谁的田种的好发展到现在出现了群众不愿多种田,不愿种好田,也不愿不种田,他们为了留后路,将来生活有保障,宁可种不好,田也不肯丢,一些地方出现了土地抛荒、半抛荒现象。目前农农村土地处于这种“种不好,流不动”的状态。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促使农业生…  相似文献   

11.
有的地方出现剩余劳动力和弃耕抛荒的种田“应付”问题,土地使用权不能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农户间进行合理流动,造成了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发挥不出土地使用权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正> 1 土地抛荒的现状、特征 我国耕地资源十分稀缺,“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一直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在土地承包经营的现阶段,却频频出现了土地抛荒的现象,而且由零星到成片,由隐性到显性,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从抛荒土地的  相似文献   

13.
绍兴县陶堰镇茅洋村共有农户655户,人口1978人,耕地面积1480亩。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该村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已在二、三产业就业。由于传统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农田弃耕抛荒现象极为普遍,土地利用率一直偏低。为发展现代规模农业,提高农民收入,2008年12月,茅洋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518户农户以承包土地入股,入股土地总面积1285亩。合作社对土地统一组织开发经营,收益按入股土地面积分  相似文献   

14.
<正> 苏南是我国土地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先行地区。自80年代中期以来,该地区由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且收入比较稳定,致使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大大减弱,从而出现了农田“抛荒”、“半抛荒”现象,农业生产一度徘徊不前。在这种情况下,苏南地区的基层群众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途径,将农民不愿种的土地集中起来,实行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5.
熊祥强  沈燕  廖和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536-2538
鉴于西南山区农村土地抛荒现象日益突现,有必要找到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所在,并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提出多措并举综合治理。以重庆市忠县三汇镇土地抛荒为例,通过调查,研究整个西南地区土地抛荒情况,归纳总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能引起各界对西南山区农村土地抛荒现象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抛荒原因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福渡镇土地抛荒情况的调查,剖析农村土地抛荒原因,提出解决土地抛荒问题对策.  相似文献   

17.
尹小健 《农业考古》2012,(6):381-383
在广大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空心村"现象和土地抛荒现象,耕地粗放式经营现象并非罕见,其原因在于农业的比较经济效益低,难以吸引优秀的青壮劳动力,大批青壮劳动力脱离农业,逃离农村。要消除或减少农村"空心村"现象和土地抛荒现象,解决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必须缩小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经济效益的显著差距,缩小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显著差距,出路在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集体经济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7):187-188
山区基础设施落后,人口老龄化严重,是农村土地抛荒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因此,山区土地抛荒是一个长期存在并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以海南省五指山市为例,分析山区土地抛荒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王温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5,(7):318-320,361
随着农户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下降,农村抛荒愈演愈烈.为了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有必要找到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所在,对症下药有效治理.该研究以福建省霞浦县崇儒乡为例,就农户撂荒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依靠国家法律法规是治理农村抛荒的最佳手段,并从现行的法律法规的角度,归纳总结了解决土地抛荒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正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农村农民老龄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原先的一大批老农民不再有精力从事农业的生产,同时农村的适龄劳动力也在逐渐的淡化农业的经营而转向其它的行业。比如,很多年轻的劳动力开始逐渐离开农村选择进城务工。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农村的土地抛荒,进一步导致农业事业的危机。当前在农村有大量的土地被抛荒,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农村的土地抛荒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且要能够合理的解决。1农村土地抛荒的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