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了评价南京居住区水体景观的建设满意度,以南京若干有代表性的居住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居住区水体景观主要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菲法(Delphi法)构建了居住区水体景观满意度评价体系,并辅以问卷调查方式对南湖小区等5个居住区的水体景观建设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5个居住区水体景观满意度的综合评分依次为银城东苑(3.89)中海·塞纳丽舍(3.88)富力十号(3.57)南湖小区(3.43)时光澔韵(2.58);同时,分析了居住区水体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杭州市城区住宅小区内的景观水体作为研究对象,对住区景观水体进行调研,分析了杭州市住区景观水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住区景观水水质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建立合理的景观适宜性评价体系来指导居住区景观设计,运用景观设计学相关原理,分析影响居住区景观环境适宜性的因素,筛选出对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具有重要影响的各层评价因子,确立评价指标因子的分级标准,构建居住区景观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指标因子的权重并建立能够切实反应景观适宜性状况的总体分级评价,利用新乡市新建住区评价的案例进行了对照验证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得出新乡新建住区景观环境适宜性偏低且存在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长春市中海莱茵东郡居住区水体景观进行现场调查,并利用居住区水体景观评价体系中的景观效果、社会功能、生态效益3个方面进行了客观评价,分析总结出该居住区水体景观在景观效果和社会功能2个方面表现良好,但是生态效益方面的水体净化和节水方面存在不合理之处,在进一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朱广平 《农技服务》2011,28(4):508-510
近年来,我国城市居住区建设如火如荼,数量巨大且质量明显提高,充分展示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建筑业的繁荣,这也是广大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标志。人们过去最关心的是住宅使用面积的增加,随后转向关注室内环境,现在普遍重视居住区的室外环境和景观。现今,住区的景观设计已成为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阐述了合肥市新港工业园临港小区的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6.
肖生萍  唐丽 《湖北农业科学》2016,(15):3938-3941
以上海市3个居民区绿地为对象,采用实地勘察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应用阴阳五行理论为指导,对阴阳五行理论在居住区绿地景观中的应用方式、表现形式和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阴阳五行理论在居住区绿地景观中的应用方式主要包括植物、铺装、建筑、水体、道路等景观元素的应用,其中植物、水体、铺装的应用频率最高;阴阳五行理论在景观元素中应用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植物种类、色彩、体量、形状、质地、图案、功能等方面,而色彩是居民选择停留的最主要因素;融合了阴阳五行理论的居住区绿地景观功能区比例占50%以上,被使用频率也较其他景观空间高,并对居民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方面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在住区水体存在的水质的恶化,管理费用的高昂,水体补给的来源,水体安全的问题等,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在人工湿地的水处理形式基础上,利用园林造景的手法,具体从水系平面、驳岸、植物等方面,提出采用曲折迂回的平面形式,利用挡土墙减少地表径流的驳岸,运用不同类型的植物进行景观的营造设计方式来建设住区的人工湿地水体景观.  相似文献   

8.
休闲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原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类的生存的常规要求,美学的要求,生态的要求为主探讨了具有郊区和生态两层概念的休闲住区的景观设计原则,以期为休闲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提供依据,也为休闲住区景观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创造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9.
住区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住区环境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在居家养老和老龄化发展趋势下,居住区室外环境绿化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老年人"老有所乐"、营建高质量居住区老年户外绿色空间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杭州市住区为对象,采用典型抽样调查方法,选择高档商品房、一般商品房、安居房3种类型共12个住区,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从老年人角度出发,对城市住区室外环境绿化进行满意度调查与评价和相关问题的探讨,为建设和谐住区环境、满足老年居住者对住区室外环境绿化的心理和行为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居住区绿地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活动场所之一,为老年人的社会交往提供了重要的场所。为了更好地了解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与老年人社交活动的相关性,本文以上海市虹口区2000年以后建成的3个居住区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居住区绿地中老年人邻里社交的相关数据,并使用SPSS与贝叶斯网络模型分析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与老年人邻里社交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居住区中邻里社交主要受老年人对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的感知水平与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的维护感知的影响,居住区中拥有较多绿地植物景观能够促进老年人邻里间的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11.
与传统的居住区道路绿地设计相比,以雨水渗透利用为目标的绿地设计能够实现更多的生态价值,对可持续住区的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雨水渗透利用相关理论研究,总结道路绿地雨水渗透利用的设计策略,针对道路绿带、交通岛绿地和停车场绿地三种居住区道路绿地类型,提出其雨水渗透利用的设计方法,为居住区雨水资源管理提供灵活多样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景观用水紧张成为景观建设的一大难题,使用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成为一种必然。介绍了再生水应用于景观水体后的富营养化现象的成因及指标,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包括物理治理措施、生物调控法、外源污染控制、生态修复工程等,以期为再生水景观水体的富营养化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景观与文化的关系是相互的,文化通过景观来反映,而又改变着景观;作为住区文化的最重要的物质载体,景观应该是最自由多变的设计要素,也是表达住区文化的最直接和最富表现力的手段。通过对重庆市达州"凰城1号"居住小区环境景观设计研究,着重探索在住区环境设计中,如何用景观的手段演绎住区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4.
如何构建适用性强的居住区景观,以满足居民多元化、高品质、特色化的景观空间需求和环境审美需求,是业内较为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肥城市宸曦家园居住区景观营造为研究对象,主要价值在于为宜居、绿色、循环的景观环境营造提供可操作性路径,为居住区景观规划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野花组合在北京居住区园林中应用调查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野花组合在居住区园林中充分得到应用,通过对野花组合在北京地区居住区的应用频度、花色、株高和花期等的调查,分析目前的景观花卉应用存在植物品种少、株高控制不合理、花期设计不合理等现状问题,探讨野花组合在居住区园林中的优势,如管理粗放、种类丰富、成本低廉和观赏期长等,并对野花组合在北京居住区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虽然目前野花组合在居住区园林的应用并不常见,但其自身的优势证明其能够解决景观花卉应用中的一些问题,将成为居住区园林中最独具特色的元素,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根据植物空间与人的距离关系,对植物的不同特性进行选择来塑造有效的植物空间,运用植物营造出符合人心理需要的空间已成为了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重点。对天津市居住区的现状问题进行调查,挖掘植物营造与居住区空间的关系,分析了植物总体设计、空间细节的营造,为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植物景观设计理念包括植物的品种选择、空间配置、文化特征等,其对提升居住区生态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资料收集及实地调研等方法,分析了西北地区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现状问题,依据居住区园林植物设计的原则及环境特征,结合景观生态规划布局理念,按照居住区植物分区设计要求分析了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内容,为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居住区交往空间环境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的交往行为为核心,以“如何优化住区空间环境的质量以促进交往活动”作为目的,从多个角度与层面阐述了较为丰富和具体的“促进交往”的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策略,提出交往空间“以人为本、整体性、领域性与归属感”的设计原则,探究了有利于激发交往活动的植物、水体、小品设施等构成要素的设计,寻找更能有效促进交往行为的居住区环境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居住区建筑入户植物景观模块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丽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250-8251,8288
基于植物景观模块化的定义,结合各地居住区建筑入户植物景现实例,着重阐述了不同类型居住区建筑入户植物景观配置形式,提取植物景观模块,快速有效地应用到植物景观设计中,旨在为其他居住区建筑入户植物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居住区景观设计在居住区环境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居住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微地形在居住区绿地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它不仅丰富了居住区绿地的景观效果,也提高了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的总体形象。通过分析居住区微地形景观存在的问题,结合西咸新区帝都温泉花园小区的微地形现状,通过对居住区微地形的研究,探索出合理可实施的设计方法,设计出既能满足居民视觉需求又能满足居民心理需求的微地形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