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意象是一类特殊的语言符号,是各个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如何较好的保存和传递源语的文化意象,一直是翻译界讨论的问题。本文从"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出发,分析在这两种翻译策略下文化意象的保留和传递效果,以及对出发语和目的语的影响。通过实例得出,对于文化意象的翻译,应该尽量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以便更好地保护源语文化、丰富译语文化,从而促进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区域对自己历史文化秉性的认识和态度,文化翻译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翻译实践中对自己文化"走出去"和异域文化"走进来"时所坚持的立场,文化翻译实践给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带来一定的文化效应。新疆特殊的地缘和民族因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多民族"一体多元"的文化景观。新疆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通过文化翻译实践,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彰显新疆的国内国际自信力;通过外宣,做好和提升新疆形象的国际亲和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幽梦影》林语堂译本对"文化关键词"的翻译处理:一是根据尤金·奈达的文化元素分类理论将林译本中涉及的"文化关键词"进行分类说明;二是将林语堂先生在《幽梦影》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4.
依据语言学家莱克夫的定义,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语言是概念隐喻的外在表现形式。[1]与隐喻相关的术语包括源域、目标域、映衬等。隐喻中很多文化现象,汉维隐喻的翻译其实就是文化传真的过程。由于文化不同,在翻译要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以达到忠实原语的等效翻译。汉维的隐喻相关文献有很多,集中体现在动物、植物的隐喻对比研究、人体器官词语的隐喻认知研究,其他隐喻研究等。本文以隐喻为理论基础,研究汉维"风"在隐喻运用中的相似点和不同的。分析汉维翻译中"风"隐喻采取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5.
翻译本质上是两种不同文化间的转换,由于文化受到地域及历史传统的限制,无论是表现形式或者是实质内容上都具有差异性,因此把握好文化间的差异是语言翻译过程中的关键。在翻译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力求"信""达""雅",这就要求在翻译教学中克服对字句的一一对应式翻译,同时将独特的语言文化背景融合在翻译的文本中,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准确传递信息,表达情感。  相似文献   

6.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的争论由来已久。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英美文化"向全球扩张、渗透,英语作为强势语言,已经成为"世界语",许多民族语言受英语的异化和影响巨大,有的甚至有消亡的危险。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面对全球化,如何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本国语言的纯洁性,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尤其是在翻译中,如何采取恰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分为两种方法: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即所谓的"异化"(foreignization)与"归化"(domestication).异化的代表人物是Lawrence Venuti,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这种翻译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和实践,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基于钱钟书先生所认为的"诱"、"讹"和"化"三种分别关于翻译的功用、易犯的毛病和理想的最高境界,从音译、直译、意译、仿拟和增减等翻译方法的角度探讨广西贺州市著名旅游景区紫云仙境各景点名称里文化词的英译,最后建议旅游文化翻译工作者应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以完成其对外宣传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9.
目的论视角下看英汉商标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标起着宣传产品的作用,目的是促成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发生,这一目的性决定了商标翻译应遵循目的论的原则,以"信息、文化、审美、联想"等作为衡量英汉商标翻译成功与否的标准,灵活选用"音译、直译、臆造、缩译"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从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及方法论角度讨论"文化转向"后翻译学研究方向的迷失,力图厘清以下问题:何为翻泽科学研究本体、何为翻译本质属性、怎样正确认识翻译科学研究、以及何为科学的翻译.同时提出科学研究方法论等被蒙在"文化面纱"下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所采取的归化策略实为"文化霸权"意识的论断,提出后殖民主义理论有其运用的特定语境,文化传播中翻译策略的取舍应根据译文读者适当调整。译者有传播文化的使命,但文学翻译不可作为纯粹的文化宣传之作。不间断而有度的杂合是提高本土文化机体的免疫力,提升自身文化地位的要素。  相似文献   

12.
"语言的实践性"是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的内核。"生态翻译学"则偏重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性。翻译生态环境是涵盖了文化、交际社会、心理等因素的语言环境及翻译活动主体——译者的统一体。换言之,"生态翻译学"的内核,即译者适应生态环境而使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不谋而合。因此,生态口译作为生态翻译的延伸,从"语言游戏说"的视角考量其活动机制,不失为一种全新的口译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3.
品牌名称具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在品牌翻译的过程中,要迎合民族审美情趣、本土文化等因素,坚持"简洁、忠实、等效"等原则,采用多种翻译方法避免文化冲击,使品牌得到顺利和有效的推广。  相似文献   

14.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的核心就是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阐释,本文尝试以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基本理论根基,以傅雷翻译的《高老头》为例,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生态意境,作为我国古典诗词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孕育的哲理和思辨正是华夏智慧的核心所在。翻译过程中将中国古典诗词所展现的意境最大化地呈现给读者,追求"神形合一"、"思与境偕"的生态翻译最佳艺术境界,是每个译者孜孜不倦的追求。本文从"生态翻译学"重要理念"多维转换适应"原则诠释中国诗歌文化英译,谋求在译文文化生态系统里搭造与原语生态相适应的环境,传递中华文化的神韵,展示中国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体裁,诗歌欣赏是对一种语言和一种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理解。而诗歌翻译则是各类文体翻译中最难的,不仅要兼顾诗歌的形式、韵律还要兼顾诗歌的意境,更要注意诗歌特有的语言结构、感情色彩和新颖的想象。这些都是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面临的藩篱。本文从歌德<游子夜歌>的六个中译本浅议诗歌翻译中"求真"与"求美"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德国学者赖斯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行为,"目的论"是该理论的首要法则。广告翻译的最终目的和功能是说服消费者采取行动购买宣传的产品或者服务。因此,广告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翻译,还包含着文化上的转换。本文根据功能翻译理论,分析了现实中几个成功的汽车广告的英-汉翻译所遵循的原则,证明了功能翻译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适用性,并为广告翻译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对翻译结果静态的、微观的文本分析,还要展开对翻译全过程和翻译主体、接受主体的动态、宏观的文学和文化研究.文章结合文学、文化和翻译主体分析的方法,解析"杨宪益现象",兼论文学翻译者主体性要素的构成.  相似文献   

19.
旅游景点的翻译问题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而名称翻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名称翻译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名称翻译效果的好坏。在名称翻译中,使用的翻译方法有很多,从语用翻译视角来看,语用学家何自然提出的名称翻译的"名从主人"的五个通则非常适合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研究,它不仅照顾了原语的文化以及语言特征,揭示了事物的属性,也从译文角度照顾到译文读者的因素,从而能够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黔东南旅游景点名称翻译中的音译过于简单,译文不统一和译文不恰当等问题,使用语用翻译视角的分析方法,即"名称+属性"这一模式,不仅保留了原文的名称,还揭示了事物的属性,又使译文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可见,这一模式是对景点名称翻译非常有用的,希望这一名称翻译的模式能够在景点名称翻译时起到一点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迅速发展,新生事物时时涌现,新语新词随之产生,如何准确恰当翻译,需要找到合适的角度和方法。生态翻译学研究并体现的哲理和思辨是华夏智慧的核心所在。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探索生态翻译理论的"三维转换"原则在新词新语翻译中的有效应用,对比中英文化不同,比较英汉语言构建差异,依托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探究新词新语翻译策略,期待对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