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2 毫秒
1.
正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智能所智能微纳器件研究室研究员王振洋团队研发出太阳能光热高效转换薄膜,该薄膜材料既具有高效光热转换能力,同时又具有定温、热存储与释放功能,在太阳能光热转换与热能存储利用方面取得新进展。太阳能光热应用是利用太阳能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然而,由于太阳能到达地球后能量密度较小又不连续,很难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长期以来,如何将低品位的太阳能转换成高品位的热能,并对太阳能进行富集,一直是国际上关注的课题。王振洋团队近日制备出的高透光率薄膜材料,有着  相似文献   

2.
利用直流磁控溅射法,在室温水冷柔性PET衬底上成功制备出了掺钛氧化锌(ZnO:Ti,TZO)透明导电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薄膜的结构,用扫描电镜(SEM)研究了薄膜的表面形貌,用四探针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仪器对薄膜的特性进行测试分析,研究了溅射压强对ZnO:Ti薄膜表面结构、形貌、力学、电学和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溅射压强对PET衬底上的TZO薄膜的性能有显著的影响,实验制备的ZnO:Ti薄膜为具有C轴择优取向的六角纤锌矿结构的多晶薄膜;当溅射压强从2Pa增加到4Pa时,薄膜的电阻率由10.87×10-4Ω.cm快速减小到4.72×10-4Ω.cm,随着溅射压强由4Pa继续增大到6Pa,薄膜的电阻率变化平缓,溅射压强为5Pa时薄膜的电阻率最小,为4.21×10-4Ω.cm;经计算得到6Pa时样品薄膜应力最小,为0.785 839GPa;所有样品都具有高于91%的可见光区平均透过率。  相似文献   

3.
《中国畜禽种业》2009,(8):150-150
国内首个能够同时养猪和利用太阳能发电的项目,日前在河北定州市开建。该项目建成后,在年出栏生猪10万头的同时,还可利用猪舍屋顶上的太阳能光电板.提供1100万度的清洁电力,可满足一万个普通家庭的用电需求。  相似文献   

4.
利用农作物废弃物-花生壳作为主要原料,采用硫酸水解的方法制备花生壳纳米纤维素纤维以及马铃薯淀粉薄膜,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万能拉伸试验机等仪器对添加了纳米纤维素纤维的马铃薯淀粉薄膜性能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花生壳纳米纤维素纤维呈现棒状形状;适量添加纳米纤维素纤维能够有效提高马铃薯淀粉薄膜的拉伸强度和降解时间,但是降低了薄膜的透光率、导致薄膜透明度不高;纳米纤维素纤维含量为5%左右的马铃薯淀粉薄膜的性能较为优良,制备出来的薄膜结构紧密、平整、光滑。  相似文献   

5.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在玻璃衬底上直接生长出了具有绒面结构的H化Ga掺杂ZnO(HGZO)薄膜。研究了H2流量对薄膜结构、表面形貌及光电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在溅射过程中引入H2明显改善HGZO薄膜电学性能,并且能够直接获得具有绒面结构的薄膜。在H2流量为2.0sccm时,所制备的HGZO薄膜具有特征尺寸约200nm的类金字塔状表面形貌,同时薄膜方阻为4.8Ω,电阻率达到8.77×10-4Ω.cm。H2的引入可以明显改善薄膜短波区域的光学透过,生长获得的HGZO薄膜可见光区域平均透过率优于85%,近红外区域波长到1 100nm时仍可达80%。为了进一步提高薄膜光散射能力和光学透过率,根据不同H2流量下HGZO薄膜性能的优点,提出了梯度H2技术生长HGZO薄膜;采用梯度H2工艺生长获得的HGZO薄膜长波区域透过率有了一定的提高,薄膜具有弹坑状表面形貌,并且其光散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以水热法和银镜法在木材表面制备出Ag-TiO2复合微纳米结构薄膜,并通过有机物氟硅烷修饰使木材表面具有超疏水性。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衍射能谱(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接触角测试等方法对木材表面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研究结果显示,经氟硅烷修饰后的Ag-TiO2负载的木材表面具有良好的紫外光驱动润湿性转换的特性,即光照前为超疏水性(152.8°)和亲油性(25°),光照一段时间后转变为超疏油性(150.2°)和亲水性(26.2°)。这是由于氟硅烷受到紫外光照射后会光致分解破坏一部分的烷基链,并在紫外光的激发下产生亲水基团所致。同时,与单纯TiO2负载的木材相比,Ag-TiO2复合薄膜中银纳米颗粒赋予了木材良好的抑菌性能,可提高木材的生物耐久性。以上研究为木材润湿性转换的智能化设计和多功能化设计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采用响应面法对马铃薯淀粉基复合膜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选取淀粉含量、糊化温度、硬脂酸含量、软脂酸含量、纳米Si O2含量、溶液p H值为单因素,对膜的透光率、油脂渗透系数、拉伸强度和延展性、水蒸气透过率、水溶性进行测定。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探讨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含量3.14%,软脂酸含量0.189%,硬脂酸含量0.203%,纳米Si O2含量0.301%,糊化温度90℃,p H为6时,所制得膜的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改善木材表面物理性能,探索制备纳米氧化锌/木材复合材料的方法。方法以31年树龄的樟子松木单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纳米氧化锌/木材复合材料,对木材进行功能性改良,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纳米压痕仪、接触角测量仪和扫描电镜(SEM)对样品结构、弹性模量、硬度、表面润湿性和微观形貌等进行表征。结果纳米氧化锌/木材复合材料XRD谱图显示:在2θ等于17.0°、22.5°、35.0°附近仍具有木材纤维素3个结晶面(101、002和040)的特征峰;在2θ等于31.8°、36.3°附近出现了ZnO(100)、ZnO(101)的特征衍射峰。在基底温度为200℃溅射条件下,木材纤维素结晶度下降23.1%。纳米压痕载荷-压入深度曲线形状变化较大,弹性模量增大了6.6倍,硬度增大了23%;纳米氧化锌/木材复合材料表面水接触角为140.2°;表面的纳米氧化锌粒径较小,分散性较好,在木材单板表面分布平整均匀。结论磁控溅射法制备纳米氧化锌/木材复合材料对木材结晶区没有形成影响,依然存在木材纤维素特征衍射峰,纤维素的结晶结构没有遭到破坏,但衍射峰强度有所降低;在木材单板表面生长氧化锌薄膜增大了木材表面的弹性模量和硬度,使木材表面润湿性能从亲水性变为疏水性,接近氧化锌材料的超疏水性能;木材表面生长的氧化锌薄膜均匀,排列致密,表面平整,无裂痕。可见,利用磁控溅射法在木材单板表面生长氧化锌薄膜,能够制备理想的纳米氧化锌/木材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9.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SOFCs)是一种全固态、高效清洁的能量转换装置,其制备的关键技术之一是获得足够薄且致密的电解质薄膜.文章综述了几种制备电解质薄膜的方法,并对它们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讨论了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0.
<正>6月15日,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F i r s t Solar)宣布创下了碲化镉薄膜光伏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新世界纪录:单个完整的太阳能组件孔径效率可达到18.6%。这是该公司首次宣布其转换效率超过多晶硅光伏组件效率纪录。该纪录已经获得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证实。18.6%的孔径转换效率相对于全尺寸光伏组件的18.2%的转换效率轻松击败了之前多晶硅PERC电池太阳能组件  相似文献   

11.
纳米发电机作为一种新型能量转换装置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在可穿戴器件及自供电传感器领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使用电纺技术制备聚偏氟乙烯/石墨烯纳米纤维膜并应用于纳米发电机,测试纳米发电机对恒定按压力度的反馈,以及手指弯曲、颈部弯曲和原地踏步等人体活动所产生的电压。结果表明,制备的聚偏氟乙烯/石墨烯纳米纤维膜对压力测试响应时间短,较为灵敏,有望作为柔性可穿戴器件应用于人体运动健康检测。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对能源的需求增加,化石能源储量有限且使用化石能源带来了全球气候的变化,也给人类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威胁,人们把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可再生清洁能源。太阳能资源丰富且洁净、无污染,是能量之源。太阳能电池也简称太阳电池,可以实现对太阳能的直接利用,为人类解决能源危机燃起了希望。太阳电池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为硅系太阳电池,第二代为薄膜太阳电池,第三代为纳米结构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丁酯为混合接枝单体,采用自由基共聚方法制备羧甲基纤维素钠接枝聚丙烯酸酯共聚物(CMC-g-PAE),采用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分析仪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简称DSC)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以CMC-g-PAE为载体,以毒死蜱(chlorpyrifos,简称CH)为模型农药,利用CH在载体大分子自组装形成的胶束中的增溶作用,制备CH/CMC-g-PAE纳米粒子水分散剂;采用扫描电镜、粒度分析仪、DSC对其形态结构、粒径大小及分布、农药的相态进行研究,探讨载体浓度和药物浓度对其粒径及载药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粒子呈现规则的球形,其平均粒径为200~240 nm,粒径分布较窄;毒死蜱以非晶体相存在于纳米粒子中;纳米粒子的粒径及其对药物的载药率可以通过改变CH和CMC-g-PAE溶液的浓度进行有效调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高分子聚合物类油品减阻剂存在的抗剪切性能差的问题,将纳米粒子与聚合物减阻剂进行复合,采用硅烷偶联剂对无机纳米粒子(Si O2、蒙脱土、V2O5、Ca CO3、Ti O2)进行亲油改性,并分别将改性纳米粒子与自制的界面相容剂及聚α-烯烃复配制备了一类新型的复合油品减阻剂。减阻剂试验环道测试结果表明:含有纳米Si O2和纳米蒙脱土的减阻剂抗剪切效果最佳,所制备的复合油品减阻剂不仅抗剪切性能提高了约200%,而且减阻增输性能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为开发高效的光催化材料,以利用太阳能来分解有机污染物,采用化学水浴沉积法制备Bi2S3纳米光催化材料,并分析其形貌、结构和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结果表明:所制备的Bi2S3为表面粗糙的纳米颗粒;Bi2S3纳米颗粒对亚甲基蓝有较好的光催化降解效果,添加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PEG)有助于Bi2S3纳米颗粒尺寸减小,增大颗粒比表面积,促进光生电子与空穴的有效分离,进一步增强其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高分子聚合物类油品减阻剂存在的抗剪切性能差的问题,将纳米粒子与聚合物减阻剂进行复合,采用硅烷偶联剂对无机纳米粒子(Si O2、蒙脱土、V2O5、Ca CO3、Ti O2)进行亲油改性,并分别将改性纳米粒子与自制的界面相容剂及聚α-烯烃复配制备了一类新型的复合油品减阻剂。减阻剂试验环道测试结果表明:含有纳米Si O2和纳米蒙脱土的减阻剂抗剪切效果最佳,所制备的复合油品减阻剂不仅抗剪切性能提高了约200%,而且减阻增输性能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采用浇铸法制备细菌纳米纤维素-壳聚糖复合膜,分析甘油、聚乙二醇、乙酰柠檬酸丁酯3种增塑剂对细菌纳米纤维素-壳聚糖复合膜透光性、水蒸气透过率、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应用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对复合膜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细菌纳米纤维素与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细菌纳米纤维素-壳聚糖复合膜透明度高,且对紫外光有屏蔽作用;3种增塑剂均可通过削弱细菌纳米纤维素与壳聚糖分子间的氢键、改变复合膜的结晶结构达到增塑效果。3种增塑剂均可降低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率,提高复合膜的保湿性能,但其质量分数对该性能影响较小。3种增塑剂均提高了细菌纳米纤维素-壳聚糖复合膜的塑性,增塑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甘油、聚乙二醇、乙酰柠檬酸丁酯。添加质量分数为5%的甘油作为增塑剂时,复合膜具有较优的综合性能,水蒸气透过率为1616.87 g·m-2·d-1、拉伸强度为113.18 MPa、断裂伸长率为24.48%。  相似文献   

18.
纳米铜/聚苯乙烯-丁二烯(SBS)杂化材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脉冲激光轰击法连续制备了纳米铜,进而采用共混法连续制备了纳米铜/SBS杂化材料,用UV-V is、TEM、荧光光谱、FT-IR和TG-DTA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因为金属铜纳米颗粒的引入表面原子配位不足,表面能极高,活性高,很容易与SBS链段中的不饱和键相互作用,导致UV-V is吸收峰的移动和消失,SBS分子的荧光部分淬灭,整体荧光强度下降,与C=C双键相连的C-H红外变形振动吸收频率的降低;TEM观察显示由于聚合物链段的空间位阻及聚合物链段与铜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对铜纳米颗粒的团聚产生阻碍,使杂化材料中铜纳米颗粒的尺寸受到限制,故铜纳米颗粒在SBS在中有较高的稳定性.TG-DTA结果发现Cu/SBS杂化材料的分解温度比SBS高,高温失重较小,热稳定性较好,这是由于Cu纳米粒子和SBS中的C=C双键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具有桥键的结构,使聚合物SBS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增大所致.  相似文献   

19.
以十水合四硼酸钠、氢氧化钠、六次甲基四胺为电解液,采用双脉冲微弧氧化方法在钛基底直接制备纳米晶TiO2薄膜.钛基底微弧氧化所生长的TiO2薄膜表面由直径10~60 nm的小颗粒堆积成多孔菜花状.脉冲频率对薄膜的组分、孔隙率和表面粗糙度都有较大的影响,而生长时间则通过小颗粒堆积影响薄膜的表面粗糙度.高频条件下薄膜中锐钛矿相含量比低频时稍高,单次脉冲期间反应生成物的温度是控制锐钛矿相与金红石相比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竹材表面ZnO纳米薄膜的自组装及其抗光变色性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ZnO纳米棒对紫外线具有超强的吸收能力,有可能大幅度改善竹材抗光变色性能。在低温溶液体系下,通过ZnO晶种形成和晶体生长两道工序在竹材表面自组装形成ZnO纳米薄膜,探索大幅度改善竹材抗光变色性能的可行性,并重点研究了种子液浸渍时间对ZnO纳米薄膜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晶体生长条件一致的前提下,竹材表面所形成的薄膜形态与在种子液中的浸渍时间密切相关;0.5和1h浸渍使竹材表面形成了由直径小于20nm的ZnO纳米颗粒组成的薄层;2h浸渍形成微纳米网状和哑铃棒状结构;当浸渍时间增加至4h,表面薄膜则主要为无序的纳米棒和少量微纳米六面体结构;经过120h加速老化试验,发现空白试样总色差是表面生长出ZnO纳米棒试样的3倍,改性试样表观颜色的光稳定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