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不同放牧制度和强度对在“多年生禾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人工草地上放牧奶牛的采食量、产奶量、乳成分及体重和体况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轮牧制奶牛的采食量低于连续放牧制,中度放牧低于轻度放牧。轻度轮牧有较高的体增重和较小的体况分损失,连续放牧则相反。轮牧制奶牛的产奶量显著高于连续放牧制,中牧高于轻牧。不同放牧处理对乳成分的影响不显著,轻度轮牧的乳脂率低于中度轮牧和连续放牧,轻度轮牧的乳蛋白最高,乳糖和乳干物质含量则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
奶牛放牧对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工草地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不同处理奶牛放牧对混播人工草地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牧草现存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轻牧比中牧高7.28%,且轮牧高于连续放牧1.99%,轮牧对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的再生有利。随放牧强度增加,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重要值下降,蓝茎冰草和新麦草增加。放牧对牧草的茎叶比有显著影响,放牧后4种牧草的茎叶比均有下降,连续放牧高于轮牧。根系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0~10 cm,约占0~30 cm总量的70%,且其生物量也以轮牧制较高,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在湖南南山牧场研究了两种放牧制度(分区轮牧和连续放牧)和三种放牧强度(0.467,0.667和0.867ha/头)对处于泌乳中后期的黑白花奶牛在多年生黑麦草/由三叶人工草地上的放牧来食量、采食植物组成、营养摄入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轮牧制奶牛的采食量低于连续放牧制,但其口粮组成中黑麦草和白三叶的比例高于连续放牧,故粗蛋白质、总能、钙和磷的日摄入量也低于轮牧制奶牛。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奶牛的来食量、以及粗蛋白质、酸性洗涤纤维、总能、钙和磷的摄入量均有所增加,但三种放牧强度间差异并不显著。放牧强度越大,家畜日粮组成中黑麦草和白三叶的比例越大,而枯草和杂草所占比例越小。这说明在南山试验条件下,放牧制度和放牧强度对奶牛的采食量及各种营养物质的日摄入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建龙  许鹏 《草业学报》1993,2(2):60-65
1987年至1990年在新疆石河子紫泥泉种羊场,按春秋两季进行了不同强度的分区轮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轮牧强度对土壤物理性状(0~30厘米)、牧草地上部产量、家畜牧草采食率、再生草产量和绵羊生产性能有显著影响(P<0.05);经本文8项指标分析评价,放牧强度以中牧,即牧草利用率50%,最为适宜,它不仅增加了草地产量(比过牧增产60%)和改善了草地组成结构(优良牧草占总产26.3%),而且有利于绵羊增重(119.5克/日·头)和羊毛生产(5.4公斤/年·头);并在本试验条件下,分四区两季轮牧的载畜量(6头/公顷)比自由放牧提高2倍。该类草地在适度放牧下,其草地群落向蒿类+多年生草本类型方向进展演替;反之,经多年过牧后,则向蒿类+一年生草本类型方向退化演替。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一个产犊周期内对BMY(婆莫云杂种牛)母牛的增重和繁殖情况进行监测,探讨在全放牧条件下不同载畜率对BMY母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牧草生长期轻牧组的增重率42.2%,平均日增重0.59 kg±0.36 kg;中牧组增重率34.2%,平均日增重0.48 kg±0.30 kg;重牧组增重率27.6%,平均日增重0.35 kg±0.32 kg;试验期内相对增重及平均日增重表现为轻牧组>中牧组>重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轻牧组由于牧草旺盛造成大量浪费。②在枯草期轻牧组的增重率0.01%,平均日增重0.03 kg±0.45 kg;中牧组的增重率-0.04%,平均日增重-0.11 kg±0.27 kg;重牧组的增重率-0.08%,平均日增重-0.21 kg±0.35 kg;试验期内增重率及平均日增重也是轻牧组>中牧组>重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③在一个产犊周期内,繁殖成活率的排序为轻牧组83.3%>中牧组75.0%>重牧组66.6%。④综合效益分析,在3个载畜率的监测中,以中牧组的载畜率是南方类似昆明小哨的人工草场适宜的全日制轮牧模式,3个区每季度循环一次,载畜率2头/hm2,牧草生长期补矿盐,枯草期补饲青贮料、营养舔砖及混合精料,生长性能表现最佳。在云南省中海拔地区人工草地载畜率以2头/hm2为宜,外加枯草期补饲青贮和营养舔砖。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农业大学沽源草地试验站研究了两种放牧制度与放牧强度对在多年生禾草/紫花苜蓿混播人工草地上放牧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促进了奶牛营养状况的改善,血清中游离脂肪酸和尿素氮含量明显降低,而Ca、P、血糖、甘油三酯、碱性磷酸酶、总蛋白和白蛋白等含量则均有所提高,不同放牧处理对奶牛血液代谢有一定的影响,轻度轮牧对奶牛机体代谢的促进作用高于中度轮牧和连续放牧。  相似文献   

7.
戴应龙 《当代畜牧》2012,(10):38-39
通过对宁南山区草原不同放牧强度草场生产力的测定,平均产草量为鲜草1767kg/hm2,干草883.5kg/hm2,干物质679.6kg/hm2;草场轮牧产草量高于秋季测定的平均产草量;相同放牧强度的四季放牧三区轮牧比四季放牧草场产草量高。  相似文献   

8.
不同利用方式和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宁南山区草原不同利用方式和不同放牧强度草场生产力的测定,平均产草量为鲜草1767kg/hm2,干草883.5kg/hm2,干物质679.6kg/hm2;草场轮牧产草量高于秋季测定的平均产草量;不同放牧方式草场产草量的顺序为:四季放牧三区轮牧区>冷季放牧区>四季放牧区;相同放牧强度的四季放牧三区轮牧比四季放牧草场产草量高。  相似文献   

9.
将宁夏原州区寨科乡蔡川村521.7 hm2草山以围栏划区,分为全年禁牧、冷季放牧、全年自由放牧和3区轮牧不同利用方式,设 0.533、0.866、1.200 hm2/个羊单位的不同放牧强度,观测秋季草场状况,羊只增重动态和生产性能等.结果表明,整个放牧期,全年放牧羊只平均体重增加,为禁牧羊只(舍饲)和仅冷季放牧羊只的1.92~4.2倍;发情配种比率、产羔率和双羔率比全年禁牧羊只分别高34.2%、100.8%和46.7%;平均每只羊的年净收入,全年放牧羊只为全年禁牧羊只的7.53倍;3区轮牧草场比自由放牧草场的当年秋季牧草和优良牧草平均现存量分别高46.71%和43.19%.综合分析得出:固原市山区草场以全年合理轮牧为最佳利用方式;草场适宜放牧强度为0.76 hm2/个羊单位.  相似文献   

10.
放牧强度和草地类型对育肥羔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戎郁萍  韩建国  王培 《草地学报》2000,8(4):279-288
在华北农牧交错带坝上地区 ,研究放牧强度和草地类型对肥育羔羊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育肥期间 ,放牧强度对育肥羔羊个体增重的影响主要与季节有关。试验结束时 ,供试羔羊体重间差异不显著 (P>0 .0 5) ,但是单位面积家畜生产性能之间差异极显著 (P<0 .0 1 ) ,其中以重牧区畜产品产量最高 ,达 1 92 .53kg/hm2× 1 0 8d,中牧和轻牧区分别为 1 81 .6和 1 1 0 .9kg/hm2 × 1 0 8d。杂花苜蓿—扁穗冰草—新麦草草地对羔羊育肥增重效果最为显著 (P<0 .0 5)。放牧强度和草地类型互作对羔羊的增重差异极显著 (P<0 .0 1 )。不同草地类型适宜的放牧强度各异。羔羊干物质和蛋白质日采食量均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0.8hm2/牛和1.2hm2/牛)科尔沁肉牛的日增重和单位面积产量的差异,以及其对草地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下肉牛的日增重无显著差异(分别是0.4418kg和0.4482kg);高放牧强度的处理,单位面积的产量高(分别是0.5525kg/hm2·d和0.3735kg/hm2·d),但对草地的持续生产不利,导致草群中禾草比例下降而杂草比例上升.  相似文献   

12.
依据小嵩草高寒草甸两年的牦牛放牧试验数据,构建了牦牛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的简单数学模型,Y=a-bX(b>0),单位面积小嵩草高寒草甸牦牛生产力与放牧强度的数学模型,Y=ax-bX2(b>0);确定了暖季草场、冷季草场和年度每公顷草地牦牛最大生产力放牧强度和草地最大负载能力分别为2.52头/hm2、1.68头/hm2和1.47头/hm2,5.03头/hm2、3.36头/hm2和2.94头/hm2,相应的最大牦牛生产力分别为60.96 kg/hm2、19.41 kg/hm2和36.55 kg/hm2;确定了小嵩草高寒草甸两季轮牧草场放牧强度的最佳配置:暖季草场为1.81头/hm2,冷季草场为1.08头/hm2,探讨了限制小嵩草高寒草甸两季草场最大负载能力的因素以及在不同放牧强度下小嵩草高寒草甸的时空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13.
放牧强度对牦牛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董全民  马玉寿  李青云 《草地学报》2003,11(3):256-260,276
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牦牛在冬季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但夏季则呈极显著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关系。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牦牛体重、日增重随着时间的变化分别呈极显著线性回归和高次多项式回归关系;在试验期间,牦牛的增重、每公顷增重与放牧强度均呈明显的线性回归关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处理间牦牛平均总增重差异显著(F=5.03>0.05=3.68),新复极差测验结果表明,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和重度放牧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在三峡库区丰都县选用川南山地黄牛 1 2头 ,随机分成 3组 ( 2个试验组 ,1个对照组 ) ,进行放牧和放牧加补饲的增重试验。经过 60 d的试验 ,2个试验组的平均日增重 ( ADG)分别为 5 4 4.5 8g和 60 2 .92 g,比对照组的 1 37.92 g分别提高 2 94.85 %和 337.1 5 % ;增重毛利润分别为 5 2 .45元 /头和 80 .31元 /头 ,比对照组的 41 .40元分别增加 1 1 .0 5元 /头和 38.91元 /头。试验结果表明 ,与放牧相比 ,放牧加补饲能显著提高日增重 ,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经对12—18月龄西杂一代阉牛10头,采取以放牧为主、夜间补饲,育肥90d,试验表明试验组平均总增重86.4±44.4kg,平均日增重0.96±0.69kg,12月龄的6头日增重1kg,育肥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放牧绵羊牧食习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试验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采用跟群放牧全日制观察法,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和放牧制度下绵羊的牧食习性,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绵羊的采集时间增加,反刍卧息时间减少,放牧强度相同时,划区轮牧绵羊的采食时间较季节连牧短,反刍卧息时间和游走时间增加,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绵羊采食量下降,放牧强度相同时,划区轮牧绵羊的采食量较季节连牧高。  相似文献   

17.
试验于2010年6~9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农牧交错区试验示范基地的混播人工草地上进行。试验分为划区轮牧组和连续放牧组,轮牧组与连续放牧组各设3个重复,轮牧区每个重复各有5个小区,每个小区放牧时间为6d。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放牧制度对各组草地牧草的干物质产量影响不显著;对各组草地牧草的营养物质影响差异显著(P<0.05);划区轮牧组牧草的粗蛋白质(CP)含量有高于同期连续放牧草地牧草的趋势,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低于连续放牧草地的牧草;对绵羊增重影响组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选取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达来诺日镇典型草原区封育恢复中天然放牧草场,于2008年6~10月进行毛肉兼用细毛羊的暖季放牧试验.采用2×5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定不同放牧方式(不放牧,连续放牧,四区、五区、六区轮牧)及2种放牧强度,研究围封过程中放牧绵羊对封育草场牧草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放牧区牧草初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轮牧和连续放牧区,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放牧区;随着放牧季节的延续,不放牧区牧草营养价值下降速度最慢,轮牧区次之,连续放牧处理下降最明显;四区、五区和六区轮牧处理间牧草营养物质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放牧方式与放牧强度对草场营养物质含量动态变化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瓦作效应.因此,在放牧强度适中时,划区轮牧能够体现其优越性,随着牧草生长季的延续,较好地保存牧草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试验选用荷斯坦泌乳早期奶牛100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基础日粮相同,但试验组奶牛在试验前期60d添加过瘤胃赖氨酸(RPLys)24g/头·d、过瘤胃蛋氨酸(RPMet)15g/头·d,试验后期60d添加RPLys48g/头·d、RPMet30g/头·d。结果表明,试验组产奶量平均提高1.25kg,试验前期增幅达2kg(P<0.05),试验中后期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在黄土高原典型草原上进行放牧强度对滩羊体重变化、日增重和草地单位面积畜产品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体重变化趋势是240羊·d/hm2>480羊·d/hm2>780羊·d/hm2,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放牧时间的延续,日增重在逐渐下降.草地单位面积上畜产品的产出量各处理组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以780羊·d/hm2组单位面积畜产品产出量最高(76.3 kg/hm2·90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