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稻麦秸秆压块机的技术发展迅速,但目前大部分稻麦秸秆压块机都存在着生产效率低、成型率差、故障率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稻麦秸秆压块的推广步伐,已成为该技术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徐州万国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出了  相似文献   

2.
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农村能源结构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稻麦产量的不断增加,农村剩余稻麦秸秆越来越多。传统上,对剩余稻麦秸秆的处理方式多以焚烧为主,然而,稻麦秸秆焚烧不仅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且还会降低能见度,带来交通安全隐患。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的出现,为我国农村剩余稻麦秸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主要研究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稻麦产区由于田间割后留茬高、残留稻麦秸秆影响下熟播种栽插,农民通常在田间将其燃烧,不仅浪费秸秆资源,造成环境污染,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表层土壤,彻底解决秸秆田间燃烧问题迫在眉睫。各地政府和农机主管部门都在研究秸秆综合利用的方法,就当前农业生产形式与现状来看,秸秆全量或半量还田才是解决秸秆燃烧的最基本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秸秆直接还田是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途径之一,在联合收割机上配套秸秆切碎抛撒装置对秸秆直接还田有着重要作用。介绍了秸秆切碎抛撒装置的一般结构,以及所配置的4DMQ-35A稻麦秸秆切碎抛撒装置、纵轴流稻麦秸秆切碎抛撒装置的技术参数。上述两种秸秆切碎抛撒装置与目前国内生产的稻麦联合收割机主要机型相配套,应用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江苏省推广稻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取得突出成效,一大批先行实践的农民成为秸秆还田的积极倡导者;但是仍有一些基层干部和农民对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存有疑虑,许多地区在推进秸秆禁烧时存在着重禁烧、轻还田的错误倾向。日前,该省相关农机技术专家就此专题为广大农民释疑解惑。  相似文献   

6.
稻麦两作区传统夏季生产方式是小麦收获后秸秆焚烧、旋耕整地、放水泡田、趟田起浆、人工插秧。这种生产方式浪费秸秆资源、污染环境、劳动强度大、用工量多,生产成本高。近几年,江苏、安徽和我省部分县市开展了稻麦两作区夏季机械化生产集成技术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效果。稻麦两作区夏季机械化生产集成技术,要点就是实施秸秆粉碎还田、适时泡田、灭茬起浆、  相似文献   

7.
<正>0引言江苏地处中国东部沿海,长江下游,境内水网纵横,多雨,气候湿润,粮食生产以稻麦为主,稻麦常年播种面积分别达213.33万hm2和226.67万hm2,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五。稻麦长期生产形成了一年两熟、稻麦轮作的种植方式,稻麦常年轮作面积达133.33万hm2,占全国稻麦轮作面积的60%。目前,全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86%,位居全国第三。近几年的发展显示,江苏小麦单产增长较快,增长潜力较大,以解决秸秆还田为重点、难点,实现机械化耕整小麦播种的全程机械化技术是江苏小麦机械化生产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秸秆还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介绍了稻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  相似文献   

9.
一、研究背景 目前,江苏省稻麦收割大都采用机收作业,且效率高、成本低、效果好,但也带来负面影响,由于机收后稻麦留茬较高,给后续作物的播种带来困难,农民为图方便,大都将秸秆一烧了之,恶化环境,影响交通。通过项目实施并推广秸秆还田播种复式作业机,可一次性完成秸秆粉碎、深埋、播种、施肥等多道作业工序,可解决秸秆焚烧问题和作物实时播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是一种可再生生物资源,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巨大,在联合收割机基础上增加粉碎机、制块机、定量输送装置、注水系统等,利用联合收割机的捡拾、输送装置对稻麦秸秆进行田间捡拾制块技术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研制了新样机,通过试验,认为实现稻麦秸秆的田间制块技术可行。  相似文献   

11.
<正>金湖县位于淮河下游、江苏省中部偏西地区,稻麦两熟,常年种植小麦2.97万hm2,水稻3.57万hm2。2008年开始秸秆禁烧和机械化还田,2009年起被江苏省首批列为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县,至2013年连续5年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项目。5年间,金湖县稻麦秸秆年均机械化全量还田4万hm2,年均还田率达60%,为禁烧后秸秆的出路做出了重大贡献。多年实践表明,夏季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操作简便,功耗适宜,农  相似文献   

12.
徐州市农机推广站对赣榆县农牧机械厂生产的"1JHG-180"型稻麦秸秆切碎还田机进行了试验。2009年,试验样机分别在丰县梁寨镇、沛县河口镇参加了两次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试验,在沛县河口镇进行了生产试验考核,考核面积约61.87hm2;2010年分别在铜山县张集镇、灌南县、东海县阿湖镇进行了三次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试验考核。现将试验情况分析如下:1试验情况试验配套动力采用的是福田雷沃750B,试验选择在沛县河口镇进行,从2009年9月21日起至9月30日止,试验时天气晴朗,土质为粘土,土壤  相似文献   

13.
一、稻麦秸秆的出路在于粉碎还田稻麦秸秆的用途有:1.造纸原料;2.牲畜补充饲料:直接饲喂和经氨化处理后饲喂;3.作为制作语气的原料,沼气作为生活燃料;4.直接粉碎还田。工业造纸用量有限,而且对秸秆的质量要求较高;随着近年来农村机械化的发展,牲畜作为耕作动力的地区已越来越少,秸秆作为牲畜补充饲料的需求量相应减少;农村的生活燃料在逐年由煤或煤气、天燃气代替,秸秆作为偏远农村制作沼气的原料是一个研究方向,但必须先解决好应用技术问题,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技术还不成熟,投资也较大。所以秸秆还田用来改善土壤结构,提…  相似文献   

14.
王卫东 《农业机械》2012,(32):58-60
为搞好农作物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012年7月中旬,江苏省灌云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走访了部分乡镇的干部群众,与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进行了交流,考察了周边地区的先进做法。通过走访笔者认为,秸秆禁烧的行政措施与秸秆的合理利用两条路径相互配合,完全能够避免大规模的秸秆焚烧现象,秸秆禁烧、秸秆机械化还田、水稻机插秧是灌云县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秸秆利用与农业机械化现状灌云县稻麦秸秆占农作物秸秆的75%以上。按照草谷比1.1∶1计算,全县每年生产稻麦秸秆大约70万t。  相似文献   

15.
1概述水稻、小麦是江苏的主要粮食作物,江苏大部分地区为稻麦两熟地区,年种植面积约为373.33万hm2。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水稻、小麦机收水平达96%以上,但是水稻、小麦秸秆的有效利用率急剧下降,联合收割机抛撒的稻麦秸秆和高留茬遗留在田间,给下季作物的种植带来极大的困难,农民为了抢抓种植季节,多采取焚烧的方法,约有60%的水稻、小麦秸秆被废弃焚烧,造成了资源浪费,熟化了土地,污染了环境,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和交通安  相似文献   

16.
正江苏是农业大省,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常年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3300万亩~3400万亩,其中稻麦轮作面积约2400万亩。在全国稻麦两熟种植面积最大、最集中的区域,实施一年两季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是一个重大难题。在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的推进工作中,江苏按照苏南地区率先发展、苏中地区加快发展、苏北地区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创新提出以县为主体的区域性整体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稻麦联合收割机械推广应用已比较普遍,但稻麦田间割后留茬高、残留秸秆影响下茬播种栽插,部分地区农民出于无奈放火焚烧的现象屡禁不止,不仅浪费秸秆资源,造成环境污染和火灭隐患增加,更严重的是影响公路和民航交通安全,而且焚烧秸秆往往殃及田间路边的树木,轻者被烤焦叶落,重者生长多年的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作物秸秆处理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农村的稻麦秸秆有效利用率急剧下降,约有70%的稻麦秸秆被焚烧。所以,每到稻麦收获季节,农田中"火海遍地,浓烟四起",数亿吨秸秆被付之一炬,从而造成了大量的秸秆资源浪费,烧焦了土地、污染了环境,  相似文献   

19.
<正>1当前秸秆还田、稻麦种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江苏省各地积极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秸秆禁烧相关要求和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9年6月1日通过的《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现象虽得到基本遏制,但在秸秆利用技术层面上还相当脆弱,当前秸秆还田和稻麦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秸秆还田装备的技术体系不完备、不成熟,秸秆还田效果差:1稻麦秸秆全量还田,秸秆量大,但常规旋耕机作业  相似文献   

20.
江苏秸秆还田及综合配套技术日趋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江苏是农业大省,稻麦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稻麦秸秆占全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的70%以上,约3000多万吨,位居全国第四位。如何搞好秸秆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已成为政府重视、社会关注、群众期盼的一项重要工作。"十一五"以来,农机部门牵头就秸秆肥料化利用组织开展了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试验研究,先后研制开发、示范推广了一批秸秆还田机具,试验研究了基于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的机插秧及机播小麦生长发育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明确提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