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水稻群体茎蘖动态模拟为例,采用单向耦合方法,将ORYZA2000模型模拟的逐日发育进程和生物量作为水稻群体茎蘖动态模型的输入,驱动茎蘖动态模型模拟,尝试将水稻群体茎蘖动态模型引入ORYZA2000模型中,作为该模型的子模块以扩展ORYZA2000模型对茎蘖动态、籽粒灌浆动态和叶龄动态等水稻生长要素模拟的功能。为检验耦合模型(ORY-TIL),选用2012年杂交籼稻两优培九和扬稻6号5个播期的大田观测数据,在两模型参数定标的基础上,模拟2个播期水稻群体茎蘖动态,并对模拟结果进行误差分析。结果显示,ORY-TIL模型能较好模拟水稻发育速率、地上部总生物量和群体茎蘖动态,各项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均达0.95以上,且通过0.01水平显著性检验;扬稻6号和两优培九群体茎蘖密度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4.3条?m-2和34.9条?m-2,误差主要出现在茎蘖消亡阶段。总体来看,ORY-TIL模型具有较好模拟性能,提出的耦合方法对扩展水稻生长模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以下模型或子模型:(1)有效穗数子模型,(2)每穗粒数子模型,(3)结实率子模型,(4)生育期“水稻钟”模型,(5)群体光合生产(或“源”产量)模型,(6)“库”产量模型,对不同品种或品种类型水稻的穗粒结构在长江流域的气候生态特征和“库”、“源”产量的协调性特征进行了数最分析。分析结果对于评价不同品种或类型的水稻在长江流域的气候适应性,找出限制产量的气候因素,指出增产途径和制定生产对策具有重要价值。最后还利用长江流域水稻气候生态鉴定试验(1985~1986)的有关资料对上述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的“水稻钟”模型是一种适合于计算机应用的动态模拟模型。它由水稻生育期模型和叶龄模型组成。生育期模型用来模拟逐日温度和日长对水稻发育的影响,它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良好的解释能力,其参数可反应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基本营养性、感温性和感光性。叶龄模型则用来模拟逐日温度对叶龄发育的影响,它可以预测不同叶位的出现日。由于叶龄和分蘖、茎、根、穗等形态学器官存在着较好的同伸关系,因此叶龄模型亦可用来模拟器官形成的时间。生育期模型和叶龄模型还可以相衔接,用来估计任意地点和年份的总叶龄。最后作者利用长江流域14个点(1985)和8个点(1986)的试验资料对上述模型进行了检验与评价.  相似文献   

4.
棉花干物质积累的模拟模型与检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建立了棉花群体光合生产和干物质积累模拟模型。其中,包括了作物叶面积动态、光能截获及光合与呼吸作用等主要生理过程,而且考虑了温度、肥料及其它绿色部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046,模拟误差为310.305kg/hm2。  相似文献   

5.
水稻适宜养分指标动态的知识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研究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定量描述水稻群体地上部植株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和养分浓度动态与品种类型、生态环境因子和生产技术水平之间的动态关系,以生理发育时间为主线,建立了系统化和广适性的水稻适宜群体地上部植株养分指标的动态知识模型。本模型可为不同条件和产量目标下水稻栽培过程中的苗情诊断与生长调控提供定量化的养分指标动态体系。利用南京和常德2个不同生态点的常年逐日气象资料和品种资料对所建知识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养分积累动态和养分浓度动态的RMSE分别为8.97.kg/hm2和0.32%,表明本知识模型对不同条件下的水稻植株养分指标适宜动态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6.
矿玉米光合生产模拟模型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在水肥适宜情况下逐日模拟夏玉米光合生产的动态模型SIMPSM,并用其对夏玉米从播种到成熟地上部干物质增长进行模拟,经与1990、1992和1993年实测值比较,表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夏玉米光合生产模拟模型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立了在水肥适宜情况下逐日模拟夏玉米光合生产的动态模型SIMPSM,并用其对夏玉米从播种到成熟地上部干物质增长进行模拟,经与1990、1992和1993年实测值比较,表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基于Web与模拟模型的水稻栽培数字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集成作物生长模型、决策支持系统与Web技术,以实现作物栽培数字决策技术的网络化。以武运粳7号、扬稻6号、粤优948及南粳41为供试材料,2005年在江苏省农科院试验区进行了不同基肥田间试验,采集和更新了品种参数;采用SQLServer2000建立水稻品种、土壤及气象资料数据库;采用VS.Net进行了水稻生长模拟、决策支持系统与Web的集成和页面设计,包括登录、系统主界面、品种参数管理、地点气象数据管理、参数调整以及水稻栽培决策等功能。基于Web与模拟模型的水稻栽培数字化设计符合TCP/IP协议,可在服务器上(IIS5.0)安装、运行和在任何Internet浏览器上调用,它继承了水稻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的机理性、普适性和实用性,将水稻生长模型与Web技术相结合,形成了水稻模拟优化决策的网络平台,使水稻主产区农业技术人员通过Internet因地、因种、因时制定具有动态、目标和数字化特征、可下载的播前优化方案,提供当年调控建议,对作物生长模型的网络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水稻产量的形成是源库互作的过程,稻田水位的变化对水稻的源库关系有重要影响。该文使用2009、2010年,2年水位调控试验数据,通过计算水位调控水稻全生育期需水量和冠层总光合量,选取水稻群体质量因子(最大LAI、根冠比、株高、茎质量)和产量构成因子(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综合分析了水位调控水稻需水量、光合量与群体质量及产量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位调控水稻总需水量对各因子总效果大小(绝对值)的前三位依次为:千粒重(0.717)、有效穗数(0.650)、每穗粒数(0.459)。冠层总光合量对各因子总效果大小(绝对值)的前三位依次为:茎重(0.613)、最大LAI(0.437)、株高(0.437)。说明总需水量对产量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冠层光合侧重于影响水稻群体发育状况。水位调控水稻"源-库"间相关系数为0.44,呈中度正相关关系。总需水量与冠层总光合量对产量的直接和间接效果值均为正值,总需水量对产量的总效果值(0.552)大于冠层总光合量(0.201),且这种影响主要来自间接作用(0.492),即对产量构成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水稻生长模拟模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国内外水稻生长模拟模型的发展、模拟原理、模拟技术即模型结构和基本关系式的数学描述,我国水稻生长模拟工作中的不足,包括模型考虑的因子、作物的衰老和模型中的参数等,以及模拟模型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水稻生长模型是实现水稻管理自动化的重要工具。现有水稻模型未充分体现水稻生长的“移栽时间效应”,模型参数较多,使用较复杂。基于这些问题改进和完善水稻生长模型,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方法】  在ORYZA与RCSODS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水稻生育期时间节点计算方法及其对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权重,在模型中增加移栽时间效应和水稻动态消光系数方程。利用2003—2012年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县农业气象站的发育期、产量和气象数据,验证了改进后的水稻生长模型的模拟效果,对比分析改进前后的效果差异。  【结果】  改进后模拟的返青期、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与成熟期和实际发育期时间节点的残差均方根 (RMSE) 分别为1.17、1.41、1.00、2.23和2.12天,整个发育期模拟RMSE与RE (相对误差) 平均为1.6天与1.3%。试验点位多年产量范围在6495~8715 kg/hm2,模拟值为7230~8207 kg/hm2,其中产量模拟最小误差为210 kg/hm2,平均RMSE与RE分别为714 kg/hm2与9.2%,模型相对误差率保持在10%以内。移栽前有效积温与水稻完成基本营养生长期所需的有效积温呈显著正相关 (R2 = 0.7837,P = 0.003),根据移栽时有效积温调整发育期模型第一阶段 (基本营养阶段)生长速率参数,使发育期的模拟误差缩小3倍,产量模拟误差缩小34%。  【结论】  引入移栽前有效积温与基本营养生长期发育速率之间关系的响应方程,极大地提升了发育期模型的模拟效果;引入动态水稻消光系数方程,小幅度地提升了产量的模拟效果。改进后的模型可以促进水稻模型的发展,并更加准确地指导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12.
水稻吸氮量和干物质积累的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描述了土壤氮和肥料氮素对水稻不同时期生长的影响及水稻对氮素吸收和在各组织器官的分布模式 ,借助水稻生长模型ORYZA - 0 ,通过田间和水槽的氮肥试验结果对水稻模型和氮素动态模块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 ,模型模拟的水稻生物量、产量、叶片吸氮量和地上部吸氮量与实测值呈明显的正相关 ,其相关系数分别为 :生物量r=0.9889;产量r =0.9992 ;叶片吸氮量r =0.9597;地上部吸氮量r =0.9234。模拟生物量、产量和实测的生物及产量的相关性较高 ;而对叶片吸氮量、地上部吸氮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稍低一些。但总体来看 ,该模型不仅能较准确地模拟水稻生长动态 ,而且可以模拟水稻氮吸收和积累的行为动态  相似文献   

13.
为定量分析水稻群体茎蘖数量动态变化过程及分蘖动态特征,该研究使用双Logistic模型分别描述分蘖发生与死亡过程,建立水稻群体分蘖动态模型;根据水稻分蘖过程的时序特征定义描述分蘖过程的特征指标,并推导出分蘖特征指标的计算式;基于不同基因型品种、种植方式、种植时期、种植密度下水稻分蘖动态数据集检验模型优度和适应性;并应用分蘖动态模型和指标探索分蘖动态对种植密度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在不同种植方式、种植时期和种植密度下的分蘖动态数据拟合优度较好,标准均方根误差SRMSE服从均值小于5%的Gamma分布,并且99%的SRMSE小于10%。基于所建模型计算的分蘖特征指标(包括模型参数)对种植密度有很好的响应;留一法检验表明模型的预测性较好,观测值与模拟值的R2=0.96。所建模型能够精确描述水稻茎蘖数量演变过程,具有很好的拟合优度、适应性和可解释性,可用于分析基因、环境、农艺措施对分蘖动态的影响,分蘖特征指标可望成为分析基因与环境互作的重要表型参数,对指导水稻精准栽培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氮素效应的烤烟叶面积指数动态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不同施氮水平下烤烟群体叶面积指数的动态特征以及其与活动积温的关系,本研究以‘豫烟12’、‘秦烟96’、‘云烟87’为供试材料,设4个施氮水平,分别为N0(0 kg·hm~(-2))、N1(30 kg·hm~(-2))、N2(60 kg·hm~(-2))、N3(90 kg·hm~(-2)),测定分析不同积温下烤烟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其动态特征,利用Curve Expert 1.40软件模拟并通过极限值法筛选建立了归一化积温模型,为烤烟群体光合结构的改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烤烟群体叶面积指数随移栽后活动积温呈偏度0的单峰曲线变化,而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呈现增加趋势,相同施氮水平下烤烟群体叶面积指数峰值大小表现为‘秦烟96’‘云烟87’‘豫烟12’。2)有理函数模型y=(a+bx)/(1+cx+dx2)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和生物学意义,能够很好地模拟烤烟群体相对叶面积指数随相对活动积温的变化,决定系数为0.980 7**;利用2015年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模拟准确度(k)均大于0.958,精确度(R2)均大于0.95,均方根误差RMSE均小于6.04%。3)模型参数在某些品种和施氮水平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性,品种和施氮量主要通过调节模型参数b、c、d实现对整个模拟模型的调节。4)烤烟群体相对叶面积指数变化速率曲线呈"N"型变化,反映了烤烟群体叶面积指数的实际变化趋势。5)施氮量对模型次级参数具有调节作用,随着施氮量增加烤烟群体平均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最大值呈增加趋势,可作为烤烟群体叶面积指数氮素调节的重要参考指标。该模型的建立可以为烤烟群体发育动态监测以及烤烟群体叶片光合特性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农田蒸散(ET)及其组分的模拟是精准灌溉及准确估算生产力的基础。基于2013-2015年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及辅助观测资料,利用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S-W模型)对盘锦水稻的蒸散及其组分进行模拟,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土壤蒸发占蒸散比例(ES/ET)的控制机制。结果表明:(1)S-W模型模拟蒸散值在生长季前期偏低,在生长旺季总体偏高;而在生长季后期与观测蒸散基本吻合。(2)就季节变化过程而言,水稻蒸散模拟值呈现明显的日间波动(0.5~10.4mm·d-1),但季节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蒸腾(TR)则先增大后降低,变化范围为0.1~8.4mm·d-1;土壤蒸发(ES)呈U型曲线,变化范围为0.1~4.7mm·d-1。(3)模拟水稻蒸散3a均值为892mm。在年尺度上,TR与ES各占ET的50%;但在生长季,TR是ET的主要消耗方式:在移栽分蘖期,水稻的植物蒸腾与土壤蒸发较接近,而在其它各生育期及全生育期,水稻的植物蒸腾均达土壤蒸发的2倍以上。(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气温是ES/ET最重要的影响因子,ES/ET随气温上升而下降(总影响系数为-0.82)。气温不仅对ES/ET有显著的直接影响(直接影响系数为-0.50),还通过叶面积指数(LAI)对ES/ET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间接影响系数为-0.32)。除气温外,LAI和风速也是ES/ET的重要影响因子,ES/ET随LAI增大而下降(总影响系数为-0.39),随风速增大而增大(总影响系数为0.38)。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确定最适栽培季节的8条基本原则,即:茬口适宜、产量最高、受灾最小,应用水稻发育期模型“水稻钟”,最适叶面积和光合生产模型,确定了4个水稻品种类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最适栽培季节及相应的光合产量。  相似文献   

17.
水稻根系氮磷钾吸收特性及其模拟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定量研究水稻一个生长周期的氮磷钾吸收特性,开展水培和土培盆栽试验。结果表明,7个水稻品种的30个模拟模型中,有29个模型达到统计显著水平,说明提出的模拟模型能很好地拟合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养分吸收动态。由模拟模型分析可得到水稻根系养分吸收常数、最大养分吸收速率和最大养分吸收量及其出现的时间等养分吸收特征参数。根系养分吸收常数平均值是K>N>P;不同品种间根系钾吸收常数有较大差异,氮和磷的差异则较小。养分最大吸收速率和最大吸收量及其出现时间的计算结果表明,水稻氮钾吸收过程基本同步,磷则稍晚。土培试验表明,平衡施肥明显提高水稻根系养分吸收常数、氮磷钾的最大吸收速率和最大吸收量,显著提高根系对氮磷钾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上海地区水稻土氮素矿化及其模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慧琳  韩勇  蔡祖聪 《土壤学报》2004,41(4):503-510
采用改进的培养方法和分析手段研究了上海地区典型水稻土淹水条件下的氮素矿化过程。结果表明矿化量为全N的 4 0 %~ 9 4 % (N 6 0~ 2 4 1mgkg-1)。通过偏相关分析 ,矿化量只表现为与全N相关。矿化期间pH变化较大且与矿化量直线相关。选择 (1)有效积温式 ;(2 )一级反应式 (One pool模型 ) ;(3)两部分一级反应式 (Two pool模型 ) ;(4 )带常数项的一级反应式 (Special模型 ) ,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拟合。非线性拟合表明Two pool模型和Special模型最优 ,后者体现出温度效应。通过参数分析和实际应用可能性剖析 ,认为Special模型能对实际情况下的氮素矿化作出更为准确的描述  相似文献   

19.
水稻根长增长和养分吸收动态及其模拟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溶液培养和田间试验研究水稻根长增长和氮磷钾吸收动态。在改进蔬菜根长和养分吸收动态模型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一个生长周期的水稻根长增长模型、单位根表面积氮磷钾吸收速率模型及其累积吸收动态模型。6个根长增长模型和18个根表氮磷钾吸收速率模型以及36个氮磷钾吸收动态模型的模拟效果达统计显著水平。结果表明,随着种植时间的推移,水稻根长增长和氮磷钾累积吸收量在整个生育期呈现S型特征;根表养分吸收速率在生长前期随种植时间迅速提高并达到最大值,过后则按指数规律下降。溶液培养试验看出,生育期120 d水稻最大根长增长速率和最大根长分别为播种后(68.85.4)d和(108.43.9)d,品种间差异很小;最大根长增长速率和根长则为(4531.51529.4)cm/( pot?d)和 (2.8931 0.6237)105 cm/pot,品种间差异较大。田间试验看出,不同施肥处理的氮磷钾吸收速率基本同步,早晚稻插秧后约50~60 d根系养分吸收能力达到峰值,临近成熟时养分吸收量达到高峰。研究结果为水稻中后期养分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稻田实测温度的水稻模型ORYZA2000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水稻试验站2016-2018年水稻高温热害田间试验观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对ORYZA2000水稻模型进行本地化定标,再运用其对稻田实测温度和台站温度进行对比模拟研究,分析稻田不同高度的实际温度与台站温度的差别及其对ORYZA2000水稻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获取田间离地35、75、125cm处气温,并将各高度田间气温组合成稻田组合温度,代表田间水稻冠层的生境温度,将这4种温度及台站温度进行比较,在平均日最高温度方面,以稻田组合温度最高,高于台站温度近2.5℃;在平均日最低温度方面,田间各高度温度与台站温度相比差距相对较小。(2)本地化作物参数定标后,ORYZA2000水稻模型在模拟寿县水稻生育期和生物量方面精度较高,其中作物生育期及地面总生物量(WAGT)模拟精度最高。(3)在水稻产量模拟方面,利用稻田组合温度的产量模拟效果优于台站温度,稻田组合温度和台站温度模拟产量的NRMSE分别为4.2%和6.1%。研究表明,ORYZA2000水稻模型模拟中采用实际田间温度比采用气象台站温度更为合理,尤其在可能发生水稻高温热害时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