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江苏句容市丘陵山区从未施用多菌灵(MBC)的白菜型油菜苗核病株上,采集了49个Sclerotiniasclerotiorum野生菌株,MBC抑制这些菌株的菌丝生长,平均EC50为0.2198±0.1083μg/ml,最低抑制生长浓度(MIC)值为5.0μg/ml。从镇江农科所油菜育种试验田中采集的S.selerotiorum菌核标样中,发现6个抗MBC的抗性菌株,其EC50值均大于2000μg/ml。抗性菌株对离体油菜叶片的致病力与野生的敏感菌株没有差异。油菜叶片经1000μg/mlMBC溶液浸渍后,敏感菌株对其不能侵染,而抗性菌株对这些叶片的致病力与对未浸药叶片的致病力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中国茶叶》2007,29(5):44-44
建立了顶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茶多酚中正己烷、氯仿、乙酸乙酯和丙酮4种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方法。并讨论了平衡温度、平衡时间、盐效应对测定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上述4种有机溶剂均达到了完全分离,相关系数为0.994-0.999,检出限范围为0.065~0、268μg/g,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39%~2、13%,样品的回收率为90.9%~105.3%。  相似文献   

3.
黄静  肖文军 《茶叶通讯》2006,33(3):10-14
以膜孔径为0.2μm,膜表面积为0.1m2的SiO2的陶瓷膜对浓度为2%的绿茶液加入外源果胶酶,在温度为35℃,压力为0.3mPa的条件下微滤,研究了外源酶对绿茶液微滤工效、料液品质及微滤过程对外源酶酶促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加酶微滤的平均膜通量提高30ml/min,终点膜通量提高30ml/min。同时,微滤中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糖、儿茶素的得率分别提高5.4%、2.2%、1.7%、1.0%、6.2%、10.1%;微滤过程有利于提高外源酶作用效果,微滤后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的得率比酶促平衡原料液分别提高9.6%、14.2%、1.1%、6.0%、11.2%。  相似文献   

4.
《中国茶叶》2008,(5):42-42
研究了离子沉淀法和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法结合制备茶多酚的工艺。结果表明,沉淀剂AlCl,用量0.83mmol/g(茶叶),pH5.5-6.0,HCl转溶,提取分离效果较为理想;HZ-806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茶多酚效果较佳,吸附率为97.3%,解吸率为99.3%,茶多酚含量达到94.1%;HPLC和LC-MS检出儿茶素组分EGCG含量为91.9%。  相似文献   

5.
利用水提醇沉方法从黄磨子实体中提取出一种碱溶性多糖,并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按黄磨子实体计,碱性黄磨多糖得率为99.78%,体外对人胃癌SWWC、SGC,人肝癌SMMC-7、HepB及人黑色素瘤A375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ICS0(半数抑制率)值分别为138.55μg/ml、141.76μg/ml、138.55μg/ml、252.25μg/ml及273.21μg/ml。  相似文献   

6.
柠檬酸铁铵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多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纯  张凯农 《茶叶通讯》1994,(4):14-15,17
利用茶多酚与柠檬酸铁铵生成深红色络合物进行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多酚。结果表明:在pH>10的碱性介质中络合物的最大吸收峰在550nm处,比色液茶多酚浓度在0~200μg/ml范围内遵从朗伯——比耳(Lambert-Beer)定律。考察了氨试剂、柠糠酸铁铵、羧甲基纤维素钠试剂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呈色物质的时间稳定性结果表明:茶汤待测液茶多酚浓度为2.4mg/ml时最适测定条件,低粘度羧甲基纤维素钠试剂用量5ml,柠檬酸铁铵试剂0.5ml,氨试剂0.5ml,蒸馏水定容至25ml,回收率98.3%~101.8%。本方法的缺点主要是低粘度羧甲基纤维素钠试剂需大、中型离心机离心,粘度大,如果没有压吸式移液管,移液较困难。  相似文献   

7.
茶叶文萃     
茶多酚保护生物大分子的自由基机理该文着重探讨TP(茶多酚)保护生物大分子的自由基损伤机理,为揭示茶叶多功能提供某些理论在据.采用类脂、蛋白质和DNA为研究十家,以厅烟烟雾、重金属离子和照射为损伤诱导手段;利用自旋标记电子顺磁共振和萤光探讨技术.研究了。叶主要生物活性成分茶多酚(TP)对自由基诱发下生物大分子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0.1mg/ml的TP就足以使气相烟自由基诱导的漠浅层流动性恢复到不通烟的水平;0.01m/ml的浓度可使r辅照引起的nNA报伤的步光显度接近不辐照组,o.lmz/ml的Tn即可对Cr””诱发的模…  相似文献   

8.
茶多酚降血脂及抗氧化作用动物实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从绿茶中提取的茶多酚制品,分别按0,2、10、50mg/只/日4组不同用量口喂SD大鼠,5用后实验结果表明:茶多酚有明显降低血清TC、LDLc及升高HDLc作用(p<0.05),且TC、LDLc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TC—HDLc)/HDLc]和血清LDLc/TC值,中、高剂量组均显低于对照组(p<0.05)。茶多酚有明显降低血清和心肌组织中LPO及升高红细胞中SOD的作用(p<0.05),但对肝,肾中LPO作甩不显  相似文献   

9.
抗感菌核病油菜品种对草酸的吸收和转运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菌核病抗性不同的油菜品种对草酸的吸收和转运差异。经预处理后的3~4叶期油菜苗的根放进14C—草酸钾浓液(pH5)中,在20±0.2℃,6000Lux下处理4h。草酸钾浓度和放射性比度分别为5mmol/L和5μCi/ml。放射自显影和放射性强度测定结果表明:油菜对草酸有明显的吸收作用,高抗品种,如中R-888其放射性物质主要分布在叶脉中,表现为限制放射性物质的转运;感病品种,如84039放射性物质在叶片中分布较均匀。高感品种吸收的放射性物质是高抗品种的4倍以上,低抗和低感品种介于高抗和高感品种之间。  相似文献   

10.
刘大文 《玉米科学》1997,5(1):018-021
从泰国爆裂玉米TP中分离出30多个株系,对它们的生育期、穗部性状和爆裂品质进行了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株系从出苗至抽雄期为68天左右,各株系表现出穗较长较粗、行数多、单株产量较高的特点,平均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分别为15.9cm、3.4cm、15.7行、39粒、13.5g和71.3g。爆花率平均为886%,27%以上的株系高于95%。膨胀倍数平均为16.4倍。30%以上的株系在18倍以上。膨胀体积平均为21.3ml/g,13%的株系在250ml/g以上,穗部性状与爆裂品质之间只有微弱的相关,表明对TP群体进行进一步改良是有潜力的。  相似文献   

11.
香荚兰细胞培养及产香兰素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香荚兰的幼茎在MS+BA1μg/mL+NAA5μg/mL培养基上培养40d,其表面形成白色、块状的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在MS+2,4-D1μg/mL+BA1μg/mL+NAA4μg/mL+2.5%sucrose的半固体培养基上快速增殖培养,培养4周后培养物的重量增加7倍左右;在相同培养基的悬浮培养中,培养4周后培养物的重量增加6~8倍。从不同的培养物中分离出香兰素并测定其含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金银花中绿原酸的检测技术。方法根据绿原酸的理化特性,采用70%甲醇为溶剂,超声波提取、过滤后,在色谱柱为ODS C18 250 mm×4.6mm,粒径5μm;流动相为0.5%乙酸溶液:乙腈(9:1);检测波长为329nm的条件下,根据保留时间和峰面积进行定性和定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测定。结果该检测技术具有良好的线性范围,绿原酸在2.00μg/m L~128.0μg/ml浓度范围内,相关系数r=0.9987,加标回收在85.5%-95.8%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为5.34%-7.84%。结论具有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度高,重现性好等特点,适用于金银花中绿原酸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采用含梯度浓度硒的液体培养基培养巴西蘑菇菌丝体,研究茵丝胞外蛋白酶、淀粉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漆酶和愈创木酚氧化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添加适当浓度的硒对巴西蘑菇菌丝这6种胞外酶的活性均有促进作用,其中淀粉酶活力的最合适硒浓度是10μg/ml,其它5种酶活力的最合适硒浓度均是20μg/ml:低于最适硒浓度时,硒对酶活性的促进作用随着硒浓度的增大而增强,高于最适硒浓度时,硒对酶活性的促进作用逐渐降低,并最终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黄品种茶树对元素硒的生物积累特征。结果表明,黄各器官对元素硒的生物积累呈中等与强积累程度,生物积累系数BAC在n×10°~n×10-1之间,其中细根(5.53)居首位,其次是皮(4.43)与叶(3.69);各器官含硒量为0,006~0.148μg/g,其中,皮(0.148μg/g)最高,其次是叶与细根,都为0.140μg/g;而对硬的积累量,则以叶最高,可达37.97μg。  相似文献   

15.
石春华  朱俊庆 《茶叶》1995,21(4):35-37
试验结果表明,虫螨光对茶尺蠖幼虫具有很高的药效,对3龄幼虫的LC50为0.36±0.4mg/l,LC98为3.51±0.91mg/l。使用3.0~3.5mg/l浓度,2~3天后3、4龄幼虫死亡率达100%。紫外线对虫螨光的杀虫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在30W紫外线灯管下50cm处照射5分钟,杀虫效果明显下降,照射10、20、40分钟则极显著比不照射差。田间使用时应尽量在阴天或晴天的早晨、傍晚喷洒,以充分发挥药效。  相似文献   

16.
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绿茶和白茶中茶多酚提取工艺,采用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绿茶中的茶多酚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温度60℃、料液比为1:50 g/mL、乙醇浓度70%、超声时间110 min,提取率为19.68%;白茶中的茶多酚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温度70℃、料液比为1:60 g/mL、乙醇浓度80%、超声时间90 min,提取率12.07%.对羟基自由基的IC50值为:绿茶76.76μg/mL、白茶101.29μg/mL、Vc 145.17μg/mL;对DPPH自由基的IC50值为:绿茶47.53μg/mL、白茶69.55μg/mL、Vc 156.12μg/mL.两种茶均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且绿茶强于白茶.  相似文献   

17.
茶多酚与细菌、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微量热法研究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对大肠杆菌、产气杆菌两种细菌的抑制作用及与DNA的亲合作用,作出其热谱图,得出各种浓度下茶多酚的抑菌情况和DNA亲合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茶多酚对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当浓度为620 g/ml时,茶多酚对产气杆菌的作用十分显著。3.3 mg茶多酚与12.6 mg DNA相互作用的亲合热效应为-0.003J。  相似文献   

18.
茶叶微波浸提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波浸提与传统水提的比较,茶多酚、水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水浸出物的浸出量通过微波浸提具有明显优势,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微波浸提技术参数的优化。结果表明,微波浸提茶水比的较佳参数为1:15,分两次浸提,第一次1:8,第二次1:7,每次浸提4min。在此条件下,10g干茶中,总儿茶素、茶多酚、水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和水浸出物的浸出量分别达到了907.0mg,1994.6mg,68.7mg,96.9mg.348.5mg和3432mg。  相似文献   

19.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赛虫特可湿性粉剂450g/hm^2和15%及杀乳油450g/hm^2对甜菜夜蛾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74.6%-98.1%和51.0%-91.2%,显著高于4.5%高效氯氰菊酯可湿性粉剂450g/hm^2,防效37.0%,49.6%,4%吡高乳油225g/hm^2,防效19.8%24.4%,16000IU/μL苏云金杆茵悬浮剂750g/hm^2,防效0.16%-66.6%.  相似文献   

20.
采用乌龙茶品种丹桂鲜叶为原料,按不同茶类制荼工艺要求制成绿茶、乌龙茶、红茶和白茶,探讨EGCG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最终保留含量。结果表明:在茶叶加工过程中,EGCG含量因水解、氧化等作用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变化趋势。EGCG的最终含量为绿茶保留量最高(81.63mg/g),约降至鲜叶的57.8%,其次白茶(74.04mg/g),再次为乌龙茶(73.65mg/g),红茶保留量较低(2.76mg/g),约为鲜叶含量的1.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