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同时分别添食家蚕细菌性肠道病、中肠型脓病、浓核病和微粒子病病原给家蚕,比较四种蚕病的发病过程、病蚕中肠病变、病原胚种传染情况和药物治疗效果。发现四种蚕病都有蚕体群体发育不齐的现象,细菌性肠道病发病时间最早,但发病较轻的蚕体有病情自愈的现象;浓核病发病过程最长,与对照差异也最大;中肠型脓病中肠后端呈乳白色;只有微粒子病对家蚕有胚种传染:只有细菌性肠道病对抗生素治疗有效果。  相似文献   

2.
广东蚕病发生的种类有多种,但为害严重的是传染性蚕病。传染性蚕病发生是病原,蚕体、环境三要素在蚕体内互相作用的结果。它们在蚕儿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病原是发病的首要因素,没有它不致发生传染病;蚕体生理状态在一定情况下能控制病原的致病力;环境条件既影响病原生活  相似文献   

3.
蚕病的发生是蚕体、病原和环境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后,在蚕体内发生发展的综合现象。所谓病原,广义讲是引起一切蚕病的致病原因,狭义讲是引起传染性蚕病的病原微生物。所有病原微生物都能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迅速繁殖,蚕的发病也一定要有病原,不同的传染性蚕病有不同的病原微生物。  相似文献   

4.
莫嘉凌 《广西蚕业》2003,40(4):56-57
核多角体病是蓖麻蚕的一种主要病害。蚕儿食下病毒多角体后,在中肠碱性胃液的作用下,多角体溶解,释放出病毒粒子。这些病毒粒子首先在中肠上皮细胞内进行复制,进而侵入血细胞、脂肪细胞及真皮细胞,生殖腺膜细胞也有寄生。病重时,丝腺、神经细胞都有多角体形成。 蓖麻蚕核多角体病仅能水平传播,食下传染是本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感染病毒后,小蚕期经过3~4天,大蚕期经过5~7天发病死亡,死后蚕体变软。染病的蚕儿,食欲减退,发育迟缓,出现较多的小蚕、迟眠蚕、半蜕皮或不蜕皮蚕。蚕儿狂躁外爬,蚕体环节肿胀,节间膜发亮。重病蚕,背部及两侧气门处…  相似文献   

5.
<正> 我省常见的蚕病有肠胃型脓病,软化病(包括病毒性和细菌性的)血液型脓病,白殭病,蝇蛆病及卒倒病,败血病等;这些病害都是由于某种微生物或其他寄生物侵入蚕体而引起,在蚕病学上把这些能寄生蚕体引起发病的微生物叫做“病原”。蝇蛆病是寄生性昆虫侵入蚕体引起,但既然作为一种蚕病,一般也将寄生的蝇蛆视为病原。  相似文献   

6.
<正> 家蚕病毒病是生产上危害严重的传染病,特别是寄生在蚕的肠道细胞内的病毒,为害尤甚,在夏秋蚕期发病更多,往往占全部蚕病的70%以上。家蚕病毒病已发现的有四种、即核型多角体病、质型多角体病、传染性软化病和浓核病。除核型多角体病毒主要寄生在体皮、血液、脂肪等组织细胞内,因此发病较快,其他三种  相似文献   

7.
蚕质型多角体病俗称蚕中肠型脓病,多发于夏秋蚕期,是蚕茧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重的张种产蚕量只有20~30kg,严重影响夏、秋蚕的产量和质量。现将该并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蚕细菌病,一般多发生在夏秋蚕期。它是由细菌寄生蚕体进行大量繁殖,随血液循环侵染到全身而引起发病的,主要是由创伤和食物的途径传染。防治措施如下; (一)严格消毒 养蚕前、养蚕中和养蚕后都要用含有效氯1%  相似文献   

9.
<正>家蚕体腔型脓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当小蚕期感染病毒后,一般经过3天~4天就发病死亡,大蚕约需4天~6天。而且气温越高,蚕儿发病越重。蚕儿发病后,食桑很少或停止食桑,在蚕座内狂躁爬行。体躯肿胀,体色变成乳白色,体皮易破裂。另  相似文献   

10.
柞蚕微粒子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宿桂梅  丁杰 《北方蚕业》2003,24(2):35-36
柞蚕微粒子病是一种传染病,是柞蚕的主要病害之一.它的发生与流行和其他传染性疾病一样,是病原、蚕体、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病原进入蚕体能否引起疾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蚕体本身的发育状况和抗病能力强弱,而蚕的体质又受到生长环境条件影响,养蚕实践中也有"潮生锈"的说法.为了揭示环境与发病的关系,本文就温度、湿度、饥饿等条件对蚕的感染抵抗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增加蚕体发病、造成树势衰弱、降低蚕体免疫力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遛光墩"移蚕法对柞蚕生产的危害,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周贤满 《广西蚕业》2007,44(3):72-73
(接2007年第2期科普版)四、小蚕的饲养俗语说"养好小蚕一半收",可见养好小蚕的重要性。小蚕是整个蚕期的基础,饲养管理好小蚕,小蚕生长发育良好,蚕体健康,大蚕期才不易得病或少发病,这是蚕茧高产  相似文献   

13.
梁秀玲 《广西蚕业》2008,45(3):103-103
最近笔者接到宾阳等地蚕农电话,说当地有好几个村都同时发生5龄蚕大批死于脓病的现象,疑似蚕种有问题。笔者分析这现象与蚕种无关,因为脓病从感染到发病一般是小蚕期为2~3天,大蚕期为4~6天,如果是蚕种受脓病病毒污染,那么蚕在1~2龄时,早就发病死亡了,不会拖到5龄蚕才发病。为什么最近广西各地都普遍发生家蚕脓病呢?主要是入夏以来,  相似文献   

14.
在养蚕生产过程,蚕农最怕的就是“蚕病“,如何把蚕的发病率降到最低限度,关键就在于如何正确地消毒。1 消毒的必要性蚕之所以发病的先决条件是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如创伤、食下或体表接触等)侵入蚕体。饲养过蚕的地方和周围,都有大量的病原体存在,这些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都能够存活很久。因此,养蚕前后和蚕期中必须进行全方位、多样化的“立体式“消毒,彻底消灭病  相似文献   

15.
研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增殖规律,对进一步阐明发病机理和探索防治措施有重要意义。质型多角体病毒是蚕的重要病原之一。为此,我们于1973年调查了该病毒在蚕体内的增殖动态及与发病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传染性蚕病的发生,与病原体的存在和数量,蚕的体质以及蚕和病原体所处的环境三个因素有关,这三者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夏秋蚕容易生病,主要是饲养过春蚕以后,残留在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中的病原种类多、数量大、毒力强、分布广,即使春蚕发病较少,但中肠型脓病或病毒性软化病等都是消化道病,多角体病毒、细菌等都会随粪排出,据调查,一头中肠型脓病蚕,一昼夜随粪排出的多角体,四龄末期为16万个,五龄初期为160万个,五龄中期为2400万个;一头卒倒病蚕尸体内的卒倒  相似文献   

17.
蚕的中肠型多角体病是一种病毒病,各地发生较多,是一种重要蚕病.1、病征:中肠型多角体蚕病的外观病征和软化病类似.即发育不齐,体驱萎缩或呈空头,患病严重个体,粪便为乳白色,粪中含有大量多角体.本病发生于1—5龄,5龄后期易暴发;5龄后期感染个体变为不结茧蚕.最显著的病征是:解剖病蚕中肠,几乎全变为混浊乳白色,而前肠、后肠与健康蚕同样不发生病变.发病初期仅中肠后端部份呈乳白色,随病势发展,乳白色扩展到前方,用显微镜观察,和后肠连接的中肠部份,只有少数细胞群变为乳白色,原因是形成多角体量少,这部份的前方则一般都呈乳白色.  相似文献   

18.
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淑红 《四川蚕业》2006,34(2):37-37
1发病特征及危害血液型脓病俗称高节蚕,系感染细胞核多角体病毒所致,传染途径为食下传染及创伤传染,发病多在3龄~老熟,尤以5龄中后期最为严重。本病属亚急性传染病,小蚕感染后经3~4天发病死亡,大蚕经4~6天发病;外温高时病程加快。病症在不同的阶段分别表现为不眠蚕、起节蚕、高  相似文献   

19.
核多角体病     
前言核多角体病是很早以来众所周知的病毒病,因其显示与化脓相似的病征,一般称作脓病,但从学术的角度应称呼为核多角体病。本病广泛地分布于全日本,以往因本病而造成大欠收的事例到处都是,但近年来这样的病例很少发生。据统计,本病常占发病蚕的10%左右,在各个蚕期,可看到少量地单独发生或和其它病蚕混合发生。  相似文献   

20.
蚕体消毒通常只在起蚕时进行,但病原在起蚕以外的任何时期都有侵染蚕体的可能,为此,我们根据防病1号中多聚甲醛有缓慢发散甲醛气的特点,设计了药粉垫底、使蚕经常处在无害于生理的甲醛气包围的小环境中生活的方法,经用白僵菌孢子和中肠型脓病毒人为污染蚕座、蚕体和桑叶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